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_货币职能论文

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_货币职能论文

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济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学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向纵深发展。许多学者遵照邓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花大力气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理论,并成功地运用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然而,仍有不少学者在学习西方文明时,没有真正解放思想,运用西方理论时往往从本本主义出发,凡是《资本论》中没有说过的就加以否定。当今世界经济日新月异,因此,经济理论也应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

在研究我国的货币供求时,我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提出的货币流通规律确实能作为建立货币流通必要量模型的理论依据。但是在解释和具体分析货币供给对物价变动和通胀的影响时,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及其研究方法就值得借鉴。

许多学者认为,费雪的货币数量说有三个错误:第一它把货币只当作一种交换媒介,没有正确认识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第二它混同了金属货币与纸币在决定物价中的不同作用;第三它假定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交易量在长期中不受货币量变动的影响。再加上它与大卫、休谟的古典货币数量论有历史渊源,而马克思批判过休谟。因此,许多人反对费雪的理论,更不用说用它来分析中国的货币供求。我们认为在分析现实问题时,应该善于吸取传统理论的可取之处,并根据具体情况加以修正。

首先,根据费雪的交易方程式P=MV/T, 我们在计算m[,0]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对零售物价水平的影响时,通货m[,0]确实只是一种交换手段。由于货币当局只能控制“名义”的货币存量m[,0](t), 其中一部分为社会公众持有并暂时退出了流通领域, 使与速度V发生作用的那部分真实m[,0](t)小于名义值,而货币当局为维持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转, 不得不扩大名义m[,0](t+1) 以使t+1时的真实存量不少于t时的名义存量和t+1时商品流通的需要量。但公众预期那部分暂时退出流通领域的存量随时都可能重新进入流通领域而再次与V发生作用,于是在设定物价时, 不用真实(real)流量而用名义(或实际actual)流量。另外,由于交易方程式中T是实现了“惊险跳跃”的那些产品, 而不是所有产品总和,所以它小于名义产品总量。因此,只要上述两方面的差别在经济社会中存在,零售物价就会高估,从而使通货发生膨胀。

其次,从货币制度的演变来看,从贵金属到硬币,从硬币到纸币,再到信用卡和今天的电子资金转移系统,它经历了从有形的价值体系向无形的价值体系的转变,充分体现了货币的信息本质。最后,波新和米尔斯用协整方法验证了美国自战后以来的货币中性,我们对我国近10年来的数据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因此,我们认为货币从长期看是中性的, 而且影响产出和货币总量的主要因素是劳动供给的永久创新 (permanent innovation)。研究还表明,我国的货币M[,2]、M[,1]的供给对零售物价有一至两年的滞后影响。这与费雪从交易方程式得出的结论:“货币量增加所产生的正常影响,就是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完全同比例的上升”是不合拍的。我们认为,费雪的这一结论只是揭示了一种长期的、隐藏于经济现实背后的、起支配作用的规律,但不是每天能观察到的现象。就像科斯定理的条件是交易费用为零、M—M定理的条件是完美的资本市场与现实不合一样。所以费雪指出,所谓物价水平与货币量作同比例变动,是就货币量变动的最终效果而言的,而在变动的整个“过渡时期”,不仅物价水平,而且利率、产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也随着货币量的变动而不断变动。费雪还论述了价格变动对产出和就业的影响。由此可知,他的研究方法是,先从基本的交易方程式入手,研究货币供给对物价变动的影响,然后再研究物价变动对就业和产出等实际经济变量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标签:;  ;  ;  ;  ;  ;  

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_货币职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