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马铃薯淀粉提取率的研究

提高马铃薯淀粉提取率的研究

王国扣[1]2001年在《提高马铃薯淀粉提取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马铃薯资源丰富,分布很广而又相对集中,非常适合于工业化淀粉生产;马铃薯淀粉性能优良,具有开发潜力;发展马铃薯淀粉加工业,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区域性经济和带动种植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目前我国马铃薯淀粉加工业工艺粗放、淀粉提取率低,效益差。提高马铃薯淀粉提取率是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也是当今淀粉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马铃薯原料微观组织结构分析了淀粉的存在状态及淀粉特性;研究了淀粉提取工艺、影响淀粉提取率的因素及提高提取率的方法。主要工作内容及结论如下: 1.采用鲜薯刨丝机进行了马铃薯破碎试验,试验研究了提高淀粉游离率的加工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淀粉游离率的有关因素及主次顺序是:①线速度;②生产率;③齿刀位置;④加水量。引起马铃薯破碎的能量主要是动能,动能消耗越大,淀粉游离率越高。 2.采用逆流洗涤筛分工艺排布,研究了筛分工艺中筛分效率的理论分析方法,确定了筛分级数的理论计算公式。对于给定的物料情况和筛分效率,淀粉提取率与筛分级数有关。选择合理的筛分级数,可提高淀粉提取率,使薯渣中所夹带的游离淀粉最少。 3.研究了分离工艺中全旋流分离的工艺排布、旋流管配置对淀粉提取率的影响,试验分析了全旋流分离工艺中旋流器级数与淀粉提取率的对应关系,确定了旋流器级数的理论计算方法。对于给定的物料情况和分离效果,淀粉提取率与分离级数有关。通过合理的分离级数的计算、选择,可确保一定的淀粉提取率,使薯渣、汁液混合物中所带走的游离淀粉量控制在许可范围。

刘婷婷, 宋春春, 王大为[2]2013年在《微波辅助提取马铃薯淀粉及其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微波辅助提取马铃薯淀粉,并对淀粉化学组成及特性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微波功率、微波时间、马铃薯破碎粒度及料水比对马铃薯淀粉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均对马铃薯淀粉提取率具有极显着影响;马铃薯处理量300g,在微波功率500W、微波时间4min、马铃薯破碎粒度0.246mm、料水比1:1(g/mL)时,马铃薯淀粉提取率高达93.85%,比传统方法增加6.31%。马铃薯淀粉蛋白质含量0.13%,直链淀粉含量34.60%,颗粒形状为椭圆形、扇形或圆形,平均粒径23.1μm,峰值黏度1332BU,溶解度、膨润力及透明度降低,凝沉性提高。

胡美杰[3]2016年在《菠萝蜜种子淀粉提取工艺、物化特性及其在饼干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菠萝蜜种子中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纤维素及矿物质。淀粉含量占68.1%,是新型的“粮食作物”。新鲜的菠萝蜜种子不耐贮藏,虽然富含碳水化合物可作为木本粮食作物,但大部分种子被丢弃,世界各地不同的人们将菠萝蜜种子煮熟或烹饪食用作为他们饮食的一部分。虽然菠萝蜜种子淀粉含量高,可作粮食代用品,是有待开发利用的淀粉资源,但并没有被考虑作为一种潜在的新淀粉资源去利用,造成淀粉资源的浪费。本实验采用湿磨法、碱浸法和酶法叁种方法对菠萝蜜种子淀粉进行提取,结果表明:菠萝蜜种子淀粉最佳提取方法为酶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时间、温度、料液比、加酶量对菠萝蜜种子淀粉提取率的影响,利用中心复合实验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菠萝蜜种子淀粉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时间8h,温度62℃,液料比4∶1mL/g,加酶量0.10%,菠萝蜜种子淀粉提取率为60.02%。运用扫描电镜扫描、激光粒度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快速粘度测定仪(RV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质构仪等仪器,对菠萝蜜种子淀粉的颗粒形态、粒径、晶体的类型、糊化特性、质构特性等进行了研究,并与不同来源淀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大米淀粉,马铃薯淀粉,木薯淀粉)进行对比。菠萝蜜种子直链淀粉含量为37%,按照吃的品质标准,菠萝蜜种子淀粉归为高直链淀粉含量。木薯淀粉颗粒为钟形,玉米淀粉颗粒为多角形,小麦淀粉颗粒为圆盘形,马铃薯淀粉颗粒为卵圆形,大米淀粉颗粒为棱形,菠萝蜜种子淀粉颗粒为钟形,与木薯相似。淀粉按粒径大小依次是:马铃薯淀粉>小麦淀粉>玉米淀粉>木薯淀粉>菠萝蜜种子淀粉>大米淀粉,菠萝蜜种子淀粉的粒径为8.19μm;菠萝蜜种子淀粉、玉米淀粉、大米淀粉、小麦淀粉、木薯淀粉晶体结构为A型,马铃薯淀粉晶体结构为B型;菠萝蜜种子淀粉在透明度、溶解度、膨胀力方面均小于其他淀粉;RVA和DSC分析显示,糊化温度由大到小依次是:菠萝蜜种子淀粉>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大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小麦淀粉。峰值粘度由大到小依次是:马铃薯淀粉>木薯淀粉>菠萝蜜种子淀粉>大米淀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最终黏度由大到小依次是:菠萝蜜种子淀粉>马铃薯淀粉>大米淀粉>小麦淀粉>木薯淀粉>玉米淀粉,衰减值由大到小依次是:马铃薯淀粉>木薯淀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大米淀粉>菠萝蜜种子淀粉。回升值由大到小依次是:马铃薯淀粉>菠萝蜜种子淀粉>小麦淀粉>大米淀粉>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在质构特性方面,凝胶硬度和胶黏性大小顺序均满足:菠萝蜜种子淀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马铃薯淀粉>大米淀粉>木薯淀粉,咀嚼性由大到小依次是:菠萝蜜种子淀粉>木薯淀粉>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小麦淀粉>大米淀粉,凝胶弹性和内聚性大小顺序均满足:马铃薯淀粉>菠萝蜜种子淀粉>木薯淀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大米淀粉,菠萝蜜种子淀粉糊化温度高,较其他淀粉难糊化。同时菠萝蜜种子淀粉最终粘度、凝胶硬度、胶黏性、咀嚼性高于其他淀粉,但衰减值较低,热糊稳定性较好。除马铃薯外,菠萝蜜种子淀粉的凝胶弹性和内聚性也高于其他淀粉。采用菠萝蜜种子淀粉为原料,辅以优质低筋粉开发一种新型的菠萝蜜种子淀粉饼干,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菠萝蜜种子淀粉的添加量对菠萝蜜种子淀粉饼干品质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为:每份饼干中低筋粉47%,菠萝蜜种子淀粉3%,奶油27%,糖粉15%,牛奶8%,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得菠萝蜜种子淀粉饼干具有品质优良,口感松脆的特点。

许鑫[4]2010年在《杂豆类淀粉提取及性质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以绿豆、赤豆和芸豆为原料提取豆类淀粉,对自制的淀粉进行化学性质、颗粒性质和淀粉糊物性分析。通过酸浆法提取工艺,以加水量、浸泡时间、浸泡温度为因素,以淀粉提取率为指标设计单因素实验提取豆类淀粉。结果表明,当加水量400mL,浸泡时间14h,浸泡温度40℃时绿豆淀粉提取率可达到47.2%;当加水量400mL,浸泡时间16h,浸泡温度40℃时赤豆淀粉提取率可达到53.8%;当加水量400mL,浸泡时间20h,浸泡温度40℃时芸豆提取率可达到32.4%。利用响应面曲法分析建立二次回归模型,确定淀粉纯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振荡时间45min,乙醇用量74 mL,转速133r/min,蛋白残留率为0.29672%。以碘比色法测定杂豆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依次是芸豆淀粉>赤豆淀粉>绿豆淀粉。盐酸进行酸解淀粉发现,酸解程度是绿豆淀粉>赤豆淀粉>芸豆淀粉;用淀粉酶进行酶解发现,酶解程度是赤豆淀粉>绿豆淀粉>芸豆淀粉。对正丁醇纯化的淀粉及其级份的碘复合物特性进行分析,绿豆淀粉的碘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在602nm,赤豆淀粉的在615nm,芸豆淀粉的在617nm处,绿豆直链淀粉的碘蓝值是1.08,支链淀粉是0.16;赤豆直链淀粉的碘蓝值是0.84,支链淀粉是0.12;芸豆直链淀粉的碘蓝值是0.72,支链淀粉是0.2。利用X-射线衍射法分析发现,绿豆淀粉属于A型结构;赤豆淀粉属于C型结构;芸豆淀粉属于A型结构。豆类淀粉颗粒几乎呈现圆形、卵形或椭圆形,绿豆淀粉颗粒、赤豆淀粉颗粒分布较不均匀,芸豆淀粉颗粒分布较均匀;绿豆淀粉、赤豆淀粉、芸豆淀粉的粒度分布均呈正态分布。绿豆淀粉和赤豆淀粉颗粒偏光十字明显;芸豆淀粉颗粒偏光十字及其明显;马铃薯淀粉颗粒的偏光十字特别明显。杂豆淀粉糊的溶解度和膨润力研究发现在50~90℃范围内,绿豆淀粉、赤豆淀粉、芸豆淀粉都随温度的升高而相应地增大。通过淀粉糊的凝沉性质、透明度、质构性质综合分析得出芸豆淀粉老化速度>赤豆淀粉>绿豆淀粉。对杂豆淀粉糊的冻融稳定性研究发现在淀粉糊浓度为2%时,叁种淀粉稳定性都最差;在淀粉糊浓度为4%和6%时,芸豆淀粉的稳定性<赤豆淀粉<绿豆淀粉;在浓度为8%时,赤豆淀粉与绿豆淀粉的冻融稳定性较好而芸豆淀粉的较差;在浓度为10%时,芸豆淀粉的稳定性>绿豆淀粉>赤豆淀粉。利用DSC分析认为,它们糊化困难程度是芸豆淀粉>赤豆淀粉>绿豆淀粉。利用RVA分别测定了同等浓度时不同种类淀粉、同种淀粉时不同浓度、同种淀粉浓度时不同的食盐添加量、明矶添加量、蔗糖添加量、酸添加量对黏度的影响。

王大为, 刘鸿铖, 宋春春, 魏春光, 刘婷婷[5]2013年在《超声波辅助提取马铃薯淀粉及其特性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马铃薯淀粉,并对淀粉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超声功率、处理时间、粒度及料水比对马铃薯淀粉提取率的影响;对淀粉的组成、颗粒形貌、溶解度、膨润力、透明度、糊黏度等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功率、处理时间、粒度、料水比均对马铃薯淀粉提取率有显着影响。在马铃薯处理量300g、超声功率500W、超声时间4min、破碎粒度60目、料水比1:1(g/mL)时,淀粉提取率高达94.22%,比传统方法增加6.88%。马铃薯淀粉蛋白质含量为0.14%,直链淀粉含量为35.62%,颗粒形状为椭圆形或圆形,平均粒径为26.2μm,峰值黏度为1292BU,与传统水提法相比,透明度降低,溶解度、膨润力以及凝沉性提高。

张红建[6]2014年在《利用变温压差膨化技术生产山药休闲食品》文中认为本文以“利川山药”为原料,利用变温压差膨化技术对制作新型膨化休闲食品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原料的预处理条件、膨化工艺条件以及产品质量评价方法,并对生产的产品进行了货架期预测。本文还对“利川山药”淀粉的提取以及其性质进行了研究,各项研究的具体结论如下:1山药酥脆片变温压差膨化工艺和条件山药清洗→切片(2mm厚片状)→护色(0.12%VC、0.5%柠檬酸、0.03%亚硫酸钠)→预干燥(60℃烘干至含水量25%)→变温压差膨化(膨化温度为105℃、压力差为0.15-0.2MPa、停滞时间为10min,抽空时间1h,温度至60℃-55℃)→调味(3%植物油、8%调味料)→热烘(80℃10min)→包装2山药调味脆片的预期货架期为150天,原味脆片的货架期为500天。3山药酥脆片的品质评价方法以口感(满分30分)、完整度(满分10分)、气味(满分10分)为感官品质评价指标,结合抗硬度指数、产品白度、膨化度、产品含水量对膨化后产品进行质量评价。4主要膨化工艺条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膨化前含水量、膨化温度对膨化度、抗硬度指数、产品含水量有显着影响;膨化前含水量、抽空时间的交互作用对抗硬度指数影响显着;膨化前含水量、膨化温度的交互作用对产品含水量影响显着。5“利川山药”淀粉提取及其性质(1)工艺条件山药干→粉碎→过筛→加水(固液比1:10)→调pH至10→超声处理20min→过滤→碘液检查→离心→烘干(2)利川山药淀粉性质透明度:马铃薯淀粉>利川山药淀粉>玉米淀粉>红薯淀粉。冻融性:红薯淀粉>马铃薯淀粉>利川山药淀粉玉米淀粉。凝胶强度:玉米淀粉>利川山药淀粉>红薯淀粉>马铃薯淀粉。抗老化性:红薯淀粉>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利川山药淀粉。热稳定性:红薯淀粉>玉米淀粉>利川山药淀粉>马铃薯淀粉。糊化温度为77.1℃,较难糊化。pH为5时能较好的改善利川山药淀粉的热稳定性与抗老化能力;食盐使淀粉糊化温度、峰值时间提高,能改善淀粉高温下的稳定性与抗老化能力;α-淀粉酶对山药淀粉的糊化特性影响很大,随着酶浓度的增加峰粘度、谷粘度、终粘度、回生值都降低。AgNO3使淀粉的峰粘度降低,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峰粘度值越低,而对其他性质影响较小;蔗糖能提高山药淀粉的糊化温度,使淀粉在高温下的稳定性以及抗老化能力都降低。

孙昌波[7]2010年在《加工条件对蕨根淀粉理化及应用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了蕨根淀粉高效提取工艺及过氧化氢漂白技术,研究了蕨根淀粉的糊化特性、流变特性、老化特性及膨化特性,为蕨根淀粉的深加工提供理论参考。蕨根淀粉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石灰水的pH8.0,料液比1:4,浸泡时间3h,沉降时间7h,在此工艺条件下,淀粉的提取率为82.61%。蕨根淀粉中含有丰富的果胶、灰分、粗脂肪和蛋白质,直支比0.21-0.25。蕨根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较高。蕨根淀粉颗粒形状复杂,有球形、椭球形、肾形及多边形,颗粒表面光滑,不整齐,脐点位于一侧。蕨根淀粉颗粒长轴长度为4.6-24.3(平均11.9)u m,偏光十字清晰可见,偏光十字呈黑十字或“X”形。蕨根淀粉在20为5.8°、14.3°、15.6°、23.2°处出现明显的衍射峰,蕨根淀粉颗粒的结晶结构属于C型,结晶度为38%左右,其中微晶点14%,亚晶点24%。蕨根淀粉白度较低,过氧化氢漂洗能显着增加蕨根淀粉的白度。最佳漂白条件下,淀粉白度增加45.3%-132.4%。漂白之后,极少数淀粉颗粒表面出现凹陷和裂纹,绝大多数淀粉颗粒无变化。漂白对淀粉的偏光十字结构、X-射线衍射图谱基本没有影响,漂白前后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小。经过漂白之后,淀粉的溶解度有所增加,抗冻能力明显增强。蕨根淀粉的糊化温度介于55-76℃之间,糊化焓AH为9.65 J/g。通过RVA分析可知:蕨根淀粉的峰值粘度高于玉米淀粉,低于马铃薯淀粉,但蕨根淀粉的谷值粘度、最终粘度、消减值比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都高,蕨根淀粉的崩解值小于马铃薯淀粉,大于玉米淀粉,表明蕨根淀粉抗剪切能力优于马铃薯淀粉。蕨根淀粉的峰值粘度时间随着盐用量的增加而推迟,盐能增强蕨根淀粉的热稳定性和抗剪切能力,盐对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的糊化温度影响不大,但盐明显提高了蕨根淀粉的峰值糊化温度,且蕨根淀粉和玉米淀粉的峰值粘度时间随着盐用量的增加而推迟;马铃薯淀粉的峰值粘度明显降低,而盐对蕨根淀粉、玉米淀粉的峰值粘度影响不大,在含盐条件下,蕨根淀粉的粘度明显高于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pH值对蕨根淀粉的糊化温度没有影响,但对蕨根淀粉糊的粘度有明显影响,酸性环境中,峰值粘度、谷值粘度和最终粘度均较低,叁种淀粉均在偏中性条件下呈现最低崩解值,表明极端pH条件可能会破坏淀粉的热稳定性,在强酸强碱性条件下,蕨根淀粉的崩解值小于马铃薯淀粉,所以蕨根淀粉的酸碱稳定性优于马铃薯淀粉。蔗糖使蕨根淀粉的峰值粘度、谷值粘度、最终粘度及崩解值均有所上升,表明蔗糖增强了淀粉的糊化和抗老化性能,并且破坏淀粉的热稳定性。蕨根淀粉糊的冻融稳定性较差,只经冻融一次就有水分析出。蕨根淀粉糊具有明显的触变性,存在“剪切稀化”现象。蕨根淀粉糊的粘度随着淀粉浓度、蔗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转速、温度、氯化钠浓度的增加而下降。pH=10.0左右时,淀粉糊的粘度最大。蕨根淀粉凝胶稠度明显高于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达120.75,为软胶凝度。蕨根淀粉糊在老化过程中,粘度先上升后下降,淀粉糊透光率降低。蕨根淀粉比玉米淀粉老化速度慢。老化过程中,淀粉糊的网络结构发生凝聚,体系的非均相性变大,特征衍射峰的强度不断增大,衍射曲线的总面积不断变大,结晶度也逐渐增加,无定形区域逐渐减小。老化主要发生在糊化后24h内。蕨根淀粉在强酸、强碱时凝沉稳定性较好。氯化钠使凝沉稳定性下降。葡萄糖和蔗糖都能使淀粉糊凝沉稳定性提高,且随着浓度的提高,其效果越明显。采用微波膨化时,膨化蕨根淀粉硬度与葛根淀粉相当而远小于马铃薯淀粉,孔隙率明显大于葛根和马铃薯淀粉;采用油炸膨化时,蕨根淀粉的膨胀率大于葛根和马铃薯淀粉,硬度与葛根淀粉相当而远小于马铃薯淀粉,孔隙率明显小于葛根和马铃薯淀粉。在微波膨化加工过程中,食盐、碳酸氢钠、蔗糖及油脂的添加均降低了淀粉的膨化倍数;食盐使膨化产品孔隙变大,糖及油则使其变小;食盐、碳酸氢钠、油脂的添加量越大产品的硬度越大,食盐的添加尤为明显,而蔗糖在低浓度时降低产品硬度,高浓度时则提高产品硬度。在油炸膨化加工过程中,食盐、碳酸氢钠、蔗糖及油脂的添加降低淀粉的膨化倍数;食盐、碳酸氢钠及糖的添加使膨化产品孔隙变大,而油则使其变小;食盐、碳酸氢钠、油脂的添加量越大,产品的硬度越大,碳酸氢钠的添加尤为明显,而蔗糖在低浓度时降低产品硬度,高浓度时则提高产品硬度。

李霄, 薛成虎, 高立国, 任国瑜, 曹艳萍[8]2015年在《榆林地区不同产地马铃薯中淀粉含量的测定与比较》文中认为探究马铃薯淀粉的最佳提取工艺,比较榆林市不同产地马铃薯淀粉的含量。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影响马铃薯淀粉提取率的因素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正交实验,得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然后应用旋光法比较榆林地区主要产地的马铃薯中淀粉的含量。结果表明,提取的最佳条件:料液比为1∶5 g/m L,pH为6.0,浸泡温度25℃,浸泡时间3.5 h。影响马铃薯淀粉提取率的主次顺序为料液比>浸泡时间>浸泡温度>pH值。几个主要产区的马铃薯的淀粉含量:靖边县最高,榆阳区最低。榆林地区不同产地的马铃薯淀粉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主要与土壤类型有关。

晏小欣[9]2011年在《油莎豆油、淀粉的制备关键技术及性质的研究》文中认为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 L.Var.sativus)是莎草科(Cyperaceae)莎草属(Cyper)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优质、高产,综合利用价值很高的油、粮、畜、肥多用型经济作物,具有很强的开发价值。本文阐述了采用系统实验法对新疆油莎豆全株进行了全分析;在此基础上试验采用不同方法研究了油莎豆油的提取,经过分析比较,确定了油莎豆油的提取工艺,并对油脂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的组成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不同方法从油莎豆粕中分离淀粉的研究,确定了最佳的油莎豆淀粉的制备工艺;并对油莎豆淀粉组成、颗粒特性、淀粉糊的性质及消化特性进行了研究。本项研究将新疆油莎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拓油莎豆在食品、畜牧、生物能源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油莎豆油、油莎豆淀粉的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持。采用系统实验法,通过水提取法、乙醇提取法、石油醚萃取法等方法对新疆油莎豆全株进行了全分析。结果表明油莎豆茎叶、根须和块茎中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油莎豆块茎中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经过对新疆油莎豆全株进行了全分析为油莎豆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上述试验基础上试验采用碱法和酸法研究了油莎豆油的提取。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溶剂浸提法提取油莎豆油的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油莎豆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2(g / mL)、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2h,验证试验表明,最优条件下油莎豆油提取率为89.68% ,通过正交试验,对水酶法提取油莎豆油的工艺进行优化,最佳提油工艺为:料液比1:6,酶添加量2.5%,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6h,验证试验表明,最优条件下油莎豆油提取率为74.68%;而采用水酶法-冻融技术后,油莎豆油提取率提高到82.54%,而且无溶剂残留。因此,实验确定水酶法-冻融技术为提取油莎豆油的最佳提取工艺。GC-MS分析结果表明,未经冻融处理的油莎豆提取的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为86.2%,其中亚油酸和油酸的含量分别为10.04%和75.90%;经冻融的油莎豆提取的油中不饱和脂肪酸达86.44%,亚油酸和油酸的含量分别为10.16%和75.75%,脂肪酸没有发生显着变化。同时对未经冻融处理的油莎豆油和经冻融处理的物理常数和化学分析分别进行了分析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油脂品质无显着差异。说明冻融技术提高了油莎豆油提取率,但并未使油莎豆油的品质发生变化。同时采用碱法和酸法从油莎豆粕中分离淀粉的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碱法和酸法提取油莎豆粕中淀粉的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碱法的最优条件为:料液比为1:15(g / mL)、沉降时间为4h、浸泡pH值为10;酸法的最优条件为:料液比为1:20(g / mL)、沉降时间为3h、浸泡pH值为3。在最优条件下淀粉提取率分别为89.36%、84.51%。以淀粉提取率为考察指标,确定碱法为提取油莎豆粕中的淀粉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对油莎豆淀粉组成、颗粒特性、淀粉糊的性质及消化性进行了研究。以马铃薯淀粉为对照,运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核磁共振及布拉班德粘度仪等现代分析仪器,结合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油莎豆淀粉组成、颗粒特性、淀粉糊及消化性。结果表明:油莎豆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16.18%,淀粉颗粒大部分为球形和椭圆形,少数形态不规则,个别颗粒有明显的裂缝,轮纹结构清楚,偏光十字清晰,但形状不规则,部分呈“Y”型;淀粉颗粒的平均粒径为8.6μm,粒径范围3.41-12.12μm;油莎豆颗粒的结晶结构为A型;结晶区占相对百分含量10.36%,3个结晶峰的相对百分含量分别是:2.49%、6.68%、1.19%。油莎豆淀粉糊的糊化温度为80.9℃,且回生值263BU,峰值粘度249BU ;淀粉糊的溶解度与膨胀度随温度的变化幅度不大,总体变化趋势是缓慢上升,在80-90℃时溶解度和膨胀度最大;测得淀粉糊中淀粉-碘复合物可见光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峰620nm处,吸光值为0.104;淀粉糊的透光率较好,冻融稳定性略大于马铃薯淀粉。对油莎豆淀粉的消化特性研究表明,油莎豆淀粉含有的慢消化性淀粉含量与普通玉米淀粉相差不大,可作为理想的慢消化性淀粉(SDS)原料。

王媛媛[10]2014年在《生姜有效成分提取及其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姜块茎营养丰富,主要成分有生姜油、姜油树脂、姜辣素、淀粉、膳食纤维、蛋白质等,但其作为一年一作的栽培作物,其市场的均衡供应主要依靠贮藏保鲜,而贮藏过程中易腐烂变质,严重影响了生姜的充分利用。如果能够把生姜中的生姜油、淀粉、膳食纤维等主要成分进行提取和合理化利用,这对于提升其附加值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旨在研究提取生姜油、淀粉和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并将这些工艺揉和到一起,达到生姜有效成分综合利用的目的。实验结果如下:1.提取生姜有效成分的顺序为:生姜油、生姜淀粉和生姜膳食纤维。所用生姜原料中(干重计)生姜油含量为7.2%,淀粉含量为44.5%,膳食纤维含量为29.6%。2.提取生姜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石油醚为萃取剂、过80目筛的干姜粉为原料,萃取料液比1:4.5,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30min和0.7kP压力下蒸馏温度45℃。利用此工艺,生姜油提取率达4.8%,占全部生姜油的66.67%。所得生姜油具有纯正的生姜风味,色泽淡黄透亮,无异味、无分层现象。进一步理化分析表明,所提取生姜油的碘价为170.28g/100g,酸价为5.15mg/g,主要成分为6-姜酚、姜烯、姜油酮、α-法尼烯、β-没药烯、α-姜黄烯等,符合国家标准。3.提取生姜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碱液pH10,料液比1:13,水浴温度45℃,水浴时间1.5h,沉降时间为2h。在此条件下所得的生姜淀粉的提取率为32.75%,占全部淀粉的73.6%。所提生姜淀粉的透光率为24.69%,冻融2次后淀粉糊的表面有微量的水分析出,表现出很好的冻融稳定性。凝沉性表现为前12h生姜淀粉糊基本上呈线性凝沉,老化速度快,12h~22h老化速度减慢,22h后基本上不再凝沉,趋于平缓。在65-90℃,淀粉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趋势,从2.89%升高到7.2%,表现出很好的溶解性。就膨胀度而言,70-85℃的范围内生姜淀粉膨胀较快,随后膨胀速度趋于平缓。4.提取生姜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碱液浓度0.5%,料液比1:16,水浴温度30℃,水浴时间50min。在此条件下所得的生姜膳食纤维的提取率为23.15%,占全部膳食纤维的78.21%。所得成分中,纤维素占18.65%,半纤维素占14.72%,木质素占8.82%,灰分占6%。

参考文献:

[1]. 提高马铃薯淀粉提取率的研究[D]. 王国扣. 中国农业大学. 2001

[2]. 微波辅助提取马铃薯淀粉及其特性研究[J]. 刘婷婷, 宋春春, 王大为. 食品科学. 2013

[3]. 菠萝蜜种子淀粉提取工艺、物化特性及其在饼干中的应用[D]. 胡美杰. 黑龙江东方学院. 2016

[4]. 杂豆类淀粉提取及性质比较研究[D]. 许鑫.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0

[5]. 超声波辅助提取马铃薯淀粉及其特性的分析[J]. 王大为, 刘鸿铖, 宋春春, 魏春光, 刘婷婷. 食品科学. 2013

[6]. 利用变温压差膨化技术生产山药休闲食品[D]. 张红建. 武汉轻工大学. 2014

[7]. 加工条件对蕨根淀粉理化及应用特性的影响研究[D]. 孙昌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8]. 榆林地区不同产地马铃薯中淀粉含量的测定与比较[J]. 李霄, 薛成虎, 高立国, 任国瑜, 曹艳萍. 应用化工. 2015

[9]. 油莎豆油、淀粉的制备关键技术及性质的研究[D]. 晏小欣. 新疆大学. 2011

[10]. 生姜有效成分提取及其特性研究[D]. 王媛媛. 山东理工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提高马铃薯淀粉提取率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