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高等教育的特殊战略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战略地位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51(2003)01-0012-04
在区域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下,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增长,对区域社会的推动作用日趋明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区域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我国区域社会经济中的特殊战略地位和作用,对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区域高等教育”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广泛的概念,众说纷纭,到目前为止还无定论。按照不同的依据和标准,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可划分为众多类型。本文中的区域高等教育主要指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的一批分布在省会城市和省大城市以外的地市(州、盟)所在地城市及其所辖县市的省、地市主管主办的各类高校。
一、区域高等教育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特殊战略地位
(一)从数量上看,区域高校在我国高校格局中占据“多数”
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以办学主体为依据,我国区域高校包括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设在地市的高校,地市政府及有关方面创办的高校,以及中央有关部委办在地市的高校。这三类高校的总和在我国高校体系中占多数。在这三类高校中,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办的高校占多数,地市政府及有关方面创办的高校占一定数量,中央有关部委办在地市的高校为数较少。
据2001年《中国高校》统计,我国省以下地市县有各类高校472所,占我国高校总数(1051所)的44.9%。从数量看,区域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多数”,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区域高等教育是我国最广大地区、最广大人口的高等教育
从城市的行政级别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主要呈三个阶梯依次分布:国际化大都市、省会城市和省大城市、地市及其所辖的县市。区域高等教育是分布在第三个阶梯的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城市体系中,国际化大都市、省会城市和省大城市是少数,而地市是多数。地市市区及其所辖县市占我国面积的绝大多数。所以说,区域高等教育是我国最广大地区的高等教育。
我国人口也主要分布在地市及其所辖县市,占80%以上。区域高等教育也就是面向我国最广大人口的高等教育。
我国农村人口,也主要分布在地市及其所辖县市。区域高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大多数又主要留到地市及其基层。地市高等教育也就是面向基层的高等教育。
(三)发展区域高等教育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国际化大都市、省会城市和省大城市的重点高校、名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和省的重要领域和部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解决国家和省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尖端的科学技术问题以及国防领域的重大技术问题而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许多学校因此较重视研究生教育和学术研究,不倾向于扩大本专科生规模。近几年即便也在扩招,但因学校数量少,受大城市土地、建筑费用等资源限制,在校生总数远不能与区域高校总数相比。近几年广大地市为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但支持所属高校大规模扩展实力,而且新建了大批高职类院校,在校生规模迅速膨胀,区域高校真正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发展区域高等教育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四)区域高等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社会化的积极推动作用
高等教育社会化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参与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一是社会参与学校,了解学校,理解学校,支持办学。其核心是建立高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运行机制,使教育与社会融合成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区域高校是最贴近农村、基层的高校,以“地方大学地方办,办好大学为地方”为办学宗旨,专业设置着眼于地方,人才培养重在实用,生源来于本土,分配面向基层,与区域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容易实现与区域社会的沟通,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社会化的进程。
(五)区域高校的发展有利于改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非均衡状况
当前,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是我国经济格局的主要特征。我国是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地理、社会诸方面的原因,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为加速发展经济,我国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从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逐步走向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但这一转变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这样,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就成为我国经济格局的主要特征。
高等教育的发展受经济、政治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其发展的非均衡状况就更加突出。这种非均衡表现在: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大城市,地市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2000年教育部的工作要点指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高等教育要向地市延伸。在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要十分注意发展地市高等教育,从而改变高校过于集中在大城市的状况,形成多样化、各具特色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提供有效的服务。同时,通过宏观调控,加强区域之间高等教育的协调与合作,改变高等教育发展失衡的状况,实现高等教育整体的持续发展,避免高等教育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使不同区域的高等教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布局。
(六)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发展区域高等教育的必然性
美国从一开始就重视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自1795年美国第一所州立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成立始,至1860年,州立大学已达66所。州立大学的创办与发展满足了各州、市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美国的各类区域高校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美国区域高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引起了西欧及世界诸国的重视。研究型大学的发源地、十分强调大学纯学术性的德国,也改变了过去单纯进行学术研究的做法,积极推动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结合;1984年初,法国议会通过了新的高等教育法,要求大学教育和教学都要“职业化”,强调区域高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社会功能;日本的县立大学、市立大学积极与所在地区的政府、产业相结合,注重解决本县、本市社会经济发展及其技术领域的问题,为所在县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上述国家各类区域高校十分发达,各类区域高等教育为所在地区的发展贡献突出。特别是日本区域高校类型众多,在日本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是通过各类区域高校实现的。日本各县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上和技术上的难题也主要依靠区域高等教育来解决。
从西方发达国家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特别是区域高等教育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加快和发展我国的区域高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区域高等教育在区域社会中的特殊战略地位
(一)区域高校是所在地区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实力最强的文化事业集团
一所普通高校在大城市的社会位置并不一定十分显赫,而在高校数量较少的地市则完全是另一种情况。一所普通高校特别是本科或本科以上层次的院校,不仅是所在地区的最高学府,而且是所在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文化事业集团。
(二)实施双重教育,提高区域劳动者素质
区域高校的教育职责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双重职责。区域高校的学历教育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它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责。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各地区将有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崛起,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会不断升级,社会对适应新产业、新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会逐年增加。因此,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进行学历教育永远是区域高校的基本职责。随之而来,非学历教育的任务也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由于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技术、产品质量的升级,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工人和社会待业人员的科技水平已不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面对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形势的挑战,迫使他们的知识和技术必须不断更新。最有条件承担此项任务的便是高等学校,因此,实施非学历教育,提高地区劳动者素质,便成为区域高校另一项重要的教育职责。区域高校通过开办各专业进修班、技术培训班,实施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把非学历教育纳入全校教学计划,从而不断提高地区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创新能力。
(三)对区域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作用
与大城市高校相比,区域高校与区域社会的政治、特别是与区域社会的上层建筑有更密切的联系,更大的影响。地市各级政府的官员以及各部门的公务员,毕业于本地区高校的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人员与母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会对区域高校和区域社会的发展产生特殊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高校的本身就是区域社会中的一支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力量。区域高校党员数量众多,学生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党员。他们是区域社会中重要的政治力量。学校广大教师的政治态度和行为,对区域社会的政治建设具有较大影响。具体说来,区域高校对区域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区域高校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区域社会政治直接产生影响。
其次,区域高校通过选拔、培养、培训国家管理人才,促进区域社会政治的稳定。
第三,区域高校通过传播一定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尤其是骨干青年的政治社会化。
(四)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我国,区域高校对区域经济的促进、拉动、推动、提升作用日益明显。
首先,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技术、信息支持。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区域高校所提供的人才、智力、技术、信息支持。作为区域最大的知识产业的区域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区域经济在发展和形成特色的同时,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整体化和综合化趋势,需要区域高校与之配合、为之服务,需要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系统,这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对相应的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高等教育为当地的人才培养和智力开发做出贡献;区域经济发展中对科技服务和科技开发水平的迫切需求,要求区域高校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增强科技支撑力度;而随着区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迫切需求,也要求区域高等教育增加容量、提高效益和质量。因此,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逐渐受到重视。
其次,兴办科技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高等学校兴办科技产业,实现集开发研究、成果孵化和规模生产为一体的高科技产业基地,不只是为教学提供学生实训基地,更主要的是为高科技成果向地方转移,谋求高科技产业与地方经济共同发展。这不仅是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之商品化、产业化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区域高校科技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区域高校兴办的科技产业技术先进,产品科技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三,通过师生消费和基建投资直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高校学生的消费支出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区域高校的学生少则上干多者上万,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消费群体。学生因为接受高等教育而额外支出的费用(伙食费、住宿费、交通费、学习用品费等等)必将对当地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根据2000年度《中国青年研究》的一份最新调查显示,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经济消费支出中最高的达到每年18500元,而消费最低的也有2100元。大学生年支出均值为8383.96元。区域高校的学生消费水平低一些,但数目也相当可观。近几年,高校教职工收入不断提高,教师日益成为高消费群体。高校师生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非常明显。
区域高校基建投资是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有力助推器。区域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得各个高校的校舍紧张,一些地市高校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扩建,从而拉动了本地区的建筑行业、建材业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
(五)对区域文化的引导与提升
在区域社会的发展中,文化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广大农村文化建设薄弱,地市的城市文化、文明有待于培育和提升。在区域文化建设方面,区域高校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和光荣使命。
区域高校是地市最大的文化教育产业集团,其本身就是地市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的力量,是本地市文化的代表。在区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区域高校的主要作用是推动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在农村宣传介绍推广新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引导农民逐步改变那些不合理、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相结合,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地方城市文化。
(六)对区域教育的影响和导向
区域高等教育是区域教育的最高层次。区域高等教育不但要重视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影响和带动本地区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本地区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发挥提升和导向作用。首先,区域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是本地区高等教育以下层次各类教育的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其次,区域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教育研究工作者及有关研究人员,通过与本地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各级教育研究机构以及各类学校共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对本地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起导向作用;第三,区域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通过对本地区各级教育管理干部、学校领导、骨干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了其管理水平,在落实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区域高校特别是本科或本科层次以上院校是本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是本地区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新生活方式的培育基地;是本地区高新技术及实用技术引进、推广、研发基地;是本地区信息咨询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区域高校在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的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本地区核心产业、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的难题和重大问题的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在区域社会的文化建设中,发挥辐射、影响、导向作用,区域高校置身于区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活动中,并站在区域社会的前列,推动区域社会的改革与发展,真正由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并在社会中心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