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改革研究
贺晓平
(桃江县职业中专学校,湖南 益阳 )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飞速提升,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和提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但同时也能够获得优异的结果。计算机现在已经进入了社会的各个行业中,计算机的有效利用,不仅可以简化工作,还可以提升工作水平。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改善传统教学方式的缺点,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优点,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通过教育的重要意义、传统教学方式的缺点、教育教学中应用计算机的优点、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对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继而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计算机;教育教学;教学改革
教育是国家高度重视的一个领域,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标准也越来越高,这使得教育行业的责任越来越重大。教育教学的模式一直在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越来越成熟,将计算机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中是给教育界的一个新的挑战也是新的发展机会。计算机的应用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多样的教学形式和趣味性,为教师和学生双方提供了便利,也为教育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应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应用教学改革是一个需要探讨的课题。
一 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奋斗,这也证实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重的要基石作用。发展教育事业的意义是重大的,它是对国民素质的一个保障,也与国家的前途发展和命运息息相关。我国对教育事业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因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根本就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为了全面提高我国人民的综合素质,使我国人民在基础技能和素养上都能得到一定的提升,国家一定要大力地推行素质教育,这是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休戚相关的一部分。在21世纪,我们已步入了信息时代,习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教育是让一个国家强大的重要基石,是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人才培养基础。除此之外,教育还是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途径也是根本途径,教育的核心要义是人的发展,也就是让人民能获得幸福,让社会能得到良性发展。由以上的种种可见,教育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重要意义,只要普及教育,提升教育质量,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 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缺点
(一) “填鸭式”教学
在传统模式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作为主导将知识用传递的方式教授给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以被动接受的方式学到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被老师的思维所限制,无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也无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加工,从而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只能达到有浅显认知的程度,无法做出更多的加工和更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除此之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授课程时,经常引导学生回答标准的答案,往往会忽略学生多维思考答案的可能性,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机械性地背下题目的正确答案,甚至可能会强制自己在没有理解的时候接受正确答案,由此失去使用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的机会。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填鸭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往往会被教师忽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做的就是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把这些内容记住并且理解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明显的问题就是不能锻炼学生逆向思维,无法对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发散性思考,无法提出与老师相违背的观点更无法被老师接受其相反的观点。这种方式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思考,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对人才培养来说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二) 学习效果低效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学习中所用的方式多是死记硬背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的遗忘性很高,短期效果可能很好,但是却无法持久,而且非常耗费时间。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时,也常会采用模仿既定的正确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也没有对题目和答案进行深入的思考,考试或者下次作业遇到其他的题型就不知道该如何解答,学习效果非常低效率。
(三) 实践机会少
传统教学模式的另一个弊端是学生缺少实践机会,教师教授的内容是相对固定的,与生活实践具有一定的距离,导致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抱有的兴趣并不高,想象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只能凭借教师的教学进行初步地思考,在课后也难以运用所学知识的内容。实践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经常被忽略,其实实践机会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锻炼有非常大的作用,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在生活学习中运用知识。
三 在教育教学中应用计算机的优点
目前的教学中使用计算机技术最频繁的就是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其中运用最多的是投影设备,教师做好课件传到计算机上,利用投影设备投影到电子屏幕上让学生观看实现交互性教学。在交互性教学中,电脑屏幕成为了教师的板书黑板,鼠标和电子笔还有键盘成为了教师的粉笔,教师教学过程中在自己制作的教学课件上圈画出知识点让学生重点学习。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授课,既帮助教学有效地进行,又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这种互动性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考能力能够得到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进度的了解也能够更加深入。
很快到了家门。田诗敲门。田歌在屋里一听是妹妹的声音,吓了一跳,误以为是家里出了什么事。开门一看思雨站在妹妹身后,心里立刻明白了什么。她一扭身进了卧室。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现在,教学方式向多元化逐渐发展,除了传统的课堂模式,线上远程教学也得到了推广。相比面对面的教学方式,借助计算机技术的线上教学具有不受限于时间地点的优点,学生可以在有时间的时候在任何地点开展学习,教师也是如此。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向老师提出疑问,教师可以远程指导学生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为教师和学生双方提供了便利。此外,利用计算机辅导学生学习也是一种线上教学方式,但是不是通过教师来辅导,而是以计算机为主导,模拟实际教学情境,分节分单元地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学校可以联合教师和技术人员编写教学程序软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方面的辅导和帮助。
四 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一) 提高教学的互动性
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将其内容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能够在课件之外及时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任课教师,教师在播放课件之外也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进度的其他需求,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学的互动性。
骆传伟曾在《人名翻译的策略和理据》一文中说到:“人名翻译所具有的人名属性和翻译属性要求译名与原名在指称性和专属性上具有同等效果……在保证译名专属性的基础上满足认知功能实现的因果条件和认知条件是人名翻译各种策略的根本理据。”[1]衡之以翻译学的各种理论,此种说法可以看作是对等或者等效理论在人名翻译上的应用。然而从翻译实践来看,在对等这一宏观原则的指引下之所进行的翻译活动还受到语言族系、文化传统、权力结构、意识形态、民族、性别等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翻译学中五彩缤纷的各种理论。
(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计算机呈现出来的媒体性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力是学生学习过程调动身体感官中重要部分,能够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集中性从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学生的学习成果的高效率和高质量奠定基础。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沉浸在教学之中,跟着教师的引导主动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和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自己对于学习的内容的看法和见解,在讨论中锻炼自己的思维并且学习知识,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和讨论。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加工,由此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都更深层次地接受了,学习的质量的效率自然都得到了提高。
(三) 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
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任课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媒体内容等有效地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自然也就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之后,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了主动学习,学习的效率和质量都能够得到非常高的提高。
五 在教育教学中应用计算机的教学改革
(一)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交互性教学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现在已步入了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在教育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技术,让教育教学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也让教育教学的趣味性得到了提高,同时教育教学的内容也更加的丰满。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在课件中加入图片、视频、动画,使教学内容可以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也能够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学习知识,也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的思考。在教育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可以节省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在课前做好教学准备为课堂上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提供可能性,也能更加高效地授课。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将教学课件提供给每位学生,在课堂上有不理解的内容的时候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课件自己先主动思考问题,如果还有疑问再与教师讨论疑惑之处,由此学生在理解学习内容之外自己的自主思考能力也可以得到锻炼及提升。
在实际教学中,计算机可以优化教学流程,有很大的发挥作用之地。例如在数学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将解题的步骤一页页展示出来,一是让学生能够清晰直观地理解解题逻辑思维和掌握解题方法,而是给学生展示第一步让学生自己思考下一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而在物理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为学生演示物理课程中的各种运动过程,也可以分解合成各种运动,描绘物体的运动轨迹,这种教学可以在实验之前进行,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提高正确的参照同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过程。除此之外,在各学科的实验课之后,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整理和处理实验数据,这样不仅节省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在准确性和精度上也有提高作用。
(二) 通过网络实现线上教学
计算机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是一个很受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不断地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中展现出的视频、图片、动画丰富了人们的感官体验,让人们感受到既生动又具体的事物。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具有视听功能,即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计算机所表现出来的视听功能,使学生能够从电子屏幕中获得教学内容附加的更丰富的内容,除此之外,计算机还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导致教育教学模式发生良好的转变。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还具有模拟现实的功能,使学生能够在其中体验到现实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
(三) 利用计算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CCD测量结果见表3。可见两组患者术后即刻CCD均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两组末次随访CCD均较术后即刻比较略有增加,但两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间CC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钩板组的CCD均小于复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四) 用计算机评价分析学生成绩
在教学过程中考试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方法之一,是非常必要的一个过程。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标准,在考试后体用计算机统计整理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量化学生的成绩数据,得到评价考试的指标。例如通过计算机可以统计到一场考试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和分数分布情况;此外,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绘制直方图、扇形图反映考试结果。通过众多分析,既可以为教师提供信息促进教师的教学思考和改善,也可以为学校管理层提供参考,促进教师进步和学生发展。
杨树大苗主要用于营造农田防护林和速生丰产林,要求有通直良好的主干和发达的根系,无虫无害。杨树大苗的一级苗标准为2.5--3.5m,胸径2--3cm,根长20--30cm。
4.1 土地整理 2012年秋冬季,对全园深耕耙平,每2~3 hm2为一作业区设置作业道,与行向垂直,作业道宽2 m,顺作业道两侧埋设浇水管道,对应每定植行留设1个滴灌支管接口。根据规划密度,按照4.3 m的行距,南北行向,开0.5 m×0.5 m的定植沟,沟底铺10 cm厚的秸秆,每亩施腐熟的牛羊粪混合物6~8 m3,与开沟土混合均匀回填入沟内,上层覆盖10 cm厚的田土并顺定植行起畦,畦的高度以灌水后略高于大田为宜,随后顺定植行漫灌,沉实土壤。
(五) 利用计算机建立和管理题库
在教学管理中,题库的建立和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利用计算机建立题库可以科学高效地对题库进行管理,既可以节省教师的时间也可以减少因为人为而导致的错误。科学的题库管理为教师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
总结
总而言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优质手段,对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既能够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又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掌握所学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所以我们加速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改革,合理地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计算机,有效发挥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点,为我国的优秀人才培养做出更多更好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向增.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读书文摘,2016(19):380-380..
[2] 张秀娟.多媒体在新课改背景下应用的思考[J].电子制作,2014(16):98.
[3] 赵智超,吴铁峰.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与特点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7,19(02):39.
[4] 张秀芳.浅谈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7(27):101.
[5] 卢汉升.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6(14):100-101.
[6] 安聃.浅析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6(1x):56.
[7] 高娜.浅谈计算机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4(17):138.
[8] 陈德全.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29):209-210.
本文引用格式: 贺晓平 .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改革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66):151-153.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6.055
作者简介: 贺晓平,男,汉族,高级讲师,双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
标签:计算机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教学改革论文; 桃江县职业中专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