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制度论文,我国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也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改革开放的实践总结出来的一条基本经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不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不搞私有化,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条件。
离开了公有制为主体就不能实现共同富裕
公有制为主体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建立起来的。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体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事实,又决定了公有制为主体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一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所有制的变革取决于生产力的水平和性质。新中国建立初期,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没有经验,所以在所有制关系上盲目升级,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纯”,实行了单一的公有制。到1978年,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达56%,集体经济为43%,非公有经济只有1%。这种“纯而又纯”的公有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带来的必然是生产效率的普遍低下,人们生活的普遍贫穷。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吸取的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于我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实际,实现了对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公有制认识的思想突破,所有制结构发生了从“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形成了公有制、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格局。
近年来,虽然我国确实出现了公有制经济比重、国有经济比重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但公有制经济仍居主体地位,国有经济仍将发挥主导作用。
公有资产占优势,不仅表现在量上,更重要的是在质上。量的优势是质的优势的前提,没有量的优势,就谈不上质的优势。公有资产要有一定的数量优势,这一量的优势不只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51%以上的“数字优势”,更重要的是在进行量的测算时既要看到经营性资产,也要看到非经营性资产和其他公有财产。公有资产质的优势主要在于公有资产的科技含量、公有资产转化为公有资本的能力以及公有资本的控制力等方面,体现在公有资产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以及在高精尖先进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行业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上。这就是公有资产的高素质。公有制为主体主要依赖于公有资产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不仅仅是质的方面,还必须要有量的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经过战略性改组和布局调整以后,效益明显提高。但是,国有经济质的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样也是以量的方面为前提的。到2005年,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和支柱产业的实收资本中,国家资本所占比重为61%左右,在国家安全、自然垄断、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业的实收资本总额中,国家资本占67%左右,在重要的基础性行业的实收资本中,国家资本占51%左右。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较好地发挥了主导作用。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吴之如 绘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一方面适应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则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离开了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就是一句空话。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是搞私有化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改革开放实践的重要经验之一。从1978年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只占1%,到目前已经达到了1/3以上,有的地区和行业已经超过一半,甚至达到2/3。30多年来,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过程,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受公有制经济引导、制约,这就决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必须是在社会主义经济范围内发展。
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非公有制经济对个人利益的承认和追求,使其具有内生发展驱动力,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广大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非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天然相容性,使其具有内生发展动力,能够促进各市场主体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最大效率。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发展生产力。非公有制经济一般集中在第三产业,这就使其能够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既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带动新兴产业和行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
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消灭私有制、发展和完善公有制的助力。社会主义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完善的公有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手段。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个体私有、私人联合所有、股份制等各种适应生产力水平要求的经济形式,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优化和调整所有制结构,为公有制的完善、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创新提供条件,从而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但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并不是搞私有化。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企业主、劳动者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都承担着重要的生产、经营、管理职能,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作出了一定贡献,这是必须予以承认的。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是要搞私有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不是否定公有制为主体。如果认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是要把公有制企业大规模地变为非公有制企业,这是在毁灭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是在动摇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在放弃和否定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所带来的必然是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社会政治的动荡,最终就是社会主义的垮台。
处理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但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
通过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个毫不动摇”相辅相成。只有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为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制度和现实的基础;只有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才能增强经济活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通过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前提,没有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就不是社会主义的非公有制经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必须要通过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来推进,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可能得到实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也无法得到巩固。
通过平等保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平等保护。平等保护是对物权的平等保护,是对财产法律地位的平等保护。对不同性质所有制经济物权的“平等保护”,并不是说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作用。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确保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是不能含糊的,这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发展的重要方面。
对不同性质所有制经济物权的“平等保护”,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应该有不同的“平等保护”重点。在当前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情况下,“平等保护”的重点应该是国家所有权,是国有资产和国家的财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才能真正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