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尔斯的发展理论看儿童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格论文,理论论文,儿童论文,西尔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R.R西尔斯(Robent Richanelson Seans )的发展理论来源于心理学的行为理论和精神分析的理论。他运用实验方法探讨了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他的发展理论在发展心理学中被人称为三大理论(皮亚杰、埃里克森、西尔斯)之一。近年来,在社会性发展的研究中,亲子关系与儿童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备受重视,西尔斯的发展理论也因之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下面,我们不妨应用西尔斯的相关理论对儿童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作一粗浅的探讨。
西尔斯的发展理论,是来源于心理学的行为理论和精神分析的理论。
一、西尔斯关于发展的概念
西尔斯对发展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他一方面把发展看成是不断增加事件的系列链条,每一节都部分地在重复了先前行为的获得。他指出儿童的抚养是一个连续过程,儿童在和父母接触的每一瞬间都留下父母行为对他的影响并为将来的活动积累潜能。儿童的发展又是一个很有顺序的过程,他放弃不适合的行为模式而得到一种新的符合他的年龄和生活条件的行为模式[1]。另一方面,西尔斯又把发展分成若干阶段。 他把儿童发展分为:(1)粗略行为阶段:依赖于婴儿期的自然需要和学习;(2)以家庭为主二级动机组织阶段;(3)超过了家庭范围的学习中形成的二级动机组织阶段。
西尔斯的发展概念认为,发展是一个连续有秩序的、由一定的行为条件所引起的后果。发展包括行为动机和最终的行为模式[2]。
西尔斯认为三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中都与下列因素有关:每个特定发展阶段的意义;最原始的发生;二级动机(在形成新动机中起原始动机作用)系统的作用;五个主要动机系统(依赖、喂养、排泄、性、进攻);发展的几个重要方面(辨别、游戏、运动、推理、良心);影响发展的社会因素(父母的态度、性别、一般的位置、阶层、教育、文化继承)[3]。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粗略行为阶段(Rudimentary Behavion)(10个月—16个月)。婴儿在这时期有企图消除内驱力、紧张度的要求。母亲的果断、敏捷、可靠性、规律性以及对婴儿的态度(如温存、亲密的接触等)为婴儿的行为提供了基本的强化。当孩子需要强化时,密切注意孩子行为的母亲就要给孩子以适当的强化。反过来,孩子借助于母亲的注意,也更加牢固了他学习的行为。这样,孩子的变化就能达到他这个年龄机能发展的水平。在这种双向的强化过程中,孩子和母亲双方都保留了有意义的相互强化,作出与他们各自期望相符合的刺激性的回答。积极地维持儿童与父母之间相互依赖是通过父母给孩子提供满足,特别是由父母提供抚爱、重复控制需要来达到的。这个发展阶段的本质是对食物欲望和对母亲的形象、微笑等的需要,它决定了后来的社会化阶段的发展。母亲不仅带来了食物,也培养了双向关系,增加了孩子对她的依赖性。无视孩子的自然欲望可能形成一种反社会的欲望。对孩子的护理、维持身体卫生等,是为培养孩子正常的社会欲望。西尔斯认为攻击是由于挫折造成的,这一时期挫折的造成大多是由于生理上的不满足,由于挫折会使婴儿感到不舒服、疼痛,所以,攻击很快就变成早期学习行为的一部分。父母如果对孩子的攻击行为放纵将有损于他们孩子行为模式的强化,给孩子人格品质里留下任性的攻击性;相反,过分允许孩子的依赖性,又会导致儿童离不开成人,久而久之,孩子会拒绝从事他完全可以自己掌握的事情,其中也包括影响到儿童对挫折的克服。所以儿童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对孩子的自我控制总是产生于父母对他们的控制。
西尔斯在这一发展阶段中尤为强调母亲的作用,母亲的人格、母亲的能力、对孩子控制的限制、对性别的态度以及她外表的仪容都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母亲能受到较高的教育,那么她对儿童就会更加关心,也就更能理智地控制孩子,并加以正确地培养,而缺乏教育的母亲总是用不合适的方法纵容孩子或严加处罚。
第一阶段的人格发展是与孩子的生物基础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的,这一阶段的发展会为儿童顺利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二次动机系统、集中于家庭的学习(Secondary Uotivational systems Family-Centrened Leaning)。
这一阶段从一岁半开始延至儿童期。儿童开始了社会的交往。这个时期,儿童最原始的需要继续驱使他活动,但却逐渐地合并到一种强化的学习训练或第二级内驱力之内。这种二级内驱力便是促使他行为的主要动机。例如,儿童的饥饿不再完全是由胃部不适引起,一些象征性的诱因,如母亲打开冰箱或瓶子等这些情境也可能引起孩子的饥饿感。这个阶段早期,母亲仍然是强化的主要因素,她促使行为的变化和更好更成熟的行为方式建立了标准,这时期,母亲必须培养儿童与社会交往的愿望,如果这种培养成功,儿童学习内驱力所引起的社会行为将使他向更为成熟的活动和回答方向发展。孩子的活动变成一种自我活动动机,他倾向于有意义的、能使他的父母感到满意的行为。
惩罚是社会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反映,惩罚正是表示了一种清楚的对应关系。重要的是惩罚并不是熄灭行为。他能改变行为而只是作为拒绝支持行为的标志而已。这就清楚表明,惩罚是用来表明对那些不合愿望的不指向一般目标行为的阻止。所以在儿童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母亲应清楚地对孩子的行为表示出满意、不满意或阻止。
早期儿童的发展是建立在使母亲满意的基础上,孩子最初的学习也是依赖于这种天性。值得注意的是,过分纵容依赖性并不能促使孩子的发展,因为这样常使孩子保持现状而不图进取。在这一发展时期里,母亲应不定时地减少对孩子的支持,包括关心、爱、温存的减退,即达到照料的缩减。依赖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的。当然在西尔斯理论中还表明学龄前的女孩在超越依赖性方面比男孩走得更远,保留着更多的坚韧性,所以,一般而言学龄前的女孩独立性大多早于男孩。儿童在依赖性递减中逐渐学会尊重和热爱关心他的人。这说明儿童早期的抚养和依赖关系是交织在一起的。如果母亲试作改变抚养习惯,也就打乱了以来的关系,就会引起孩子已建立的动机系统的改变,促使建立新的动机系统(二级动机系统),如孩子断乳、大小便控制等,这些需要在社会交往中来培养他们控制自发性的行为,母亲不仅只是“为”(for )孩子做什么事,而是“使”(to)他做什么。
这一时期攻击性发展也是一种活动的结果。孩子的攻击行为和依赖一样都是为了满足他的需要。西尔斯认为过分抑制攻击和过分纵容攻击都会培养儿童的攻击性情感,因为过分地纵容儿童的攻击性会导致儿童正面地肯定攻击性行为,而过分地抑制攻击性行为是要求儿童忍受他的挫折和埋藏不满情绪,这样只会更增加儿童的挫折和攻击的欲望。另外,西尔斯认为适度地让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现一些攻击性的撒娇反而可减轻孩子在家庭之外的攻击性,而在家中对于孩子管教过于严厉势必增加他在学校中的攻击性行为和其它一些他不熟悉的生活经验。所以很小的惩罚或极大的宽容,或是极大的惩罚或极小的宽容,这两个极端都容易培养儿童的攻击性。所以在儿童人格的培养中适度相当重要。
儿童在三岁时,他的行为开始模仿和父母相似的行为,也就开始了辨别(Identify),即有自居作用(Identifieation)。西尔斯强调,女孩的自居主要是模仿自己母亲的行为模式,男孩的自居与父亲的行为是相关的,孩子成熟得越快,这种自居作用也就越强。如果父亲能具备母亲所尊重的行为模式,男孩对仿效父亲的自居作用就会增强。同样,当父亲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示对母亲的尊重,也就会增加女孩对母亲的自居心理。接近学龄期的孩子,倾向于模仿对他最有影响人物的性格。自居作用对儿童的人格发展起重要作用。
这时期孩子已从父母的控制发展到通过父母的指导而形成部分性自我控制。自我控制的过程是孩子逐渐地适合父母的愿望和标准、发展成良心的过程。越来越多的父母行为品质的标准被合并到儿童自己的行为积累之中。
在第二个发展阶段,孩子通过父母的抚养和长辈的指导,发展了他们的人格。孩子培养的成功依赖于适中的控制,既不要太多地允许孩子的依赖性,也不要过分地控制儿童;不要使孩子具有过强或过弱的自居作用和良心意识。只有这样一来,才不会阻碍儿童人格的正常发展。
第三阶段:次动机系统;家庭外的学习(Seeondany Uotivational syatems)。这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学龄期,他们准备超越家庭的范围进入到更广泛的外部世界接受信息。带着早期童年的模式进入社会,开始逐渐形成社会化行为。他们对家庭成员的依赖渐渐被对伙伴的依赖所代替。伙伴能给儿童的行为提供强化。
学龄期儿童独立自由的愿望需要通过接受控制和自由限制的认识来保持平衡。孩子的自居还带着儿童所期望的模式,如果孩子所期望的模式不能在承认世界中实现,他将寻找在同伴中得到满意的实现。由于孩子越过了家庭的范围,他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良心的指导。新的广阔的环境帮助儿童在理解社会的、宗教的、政治的、经济的价值的同时也一样帮助儿童理解自身利益的价值。后来一切价值判断的获得都是以和他们父母行为的早期结合以及从父母教育中所学到的东西为基础的。
以上阐述了西尔斯的发展理论,其中我们可以看出西尔斯很强调亲子关系与儿童人格形成、发展的重要性。从西尔斯的发展理论中我们得到以下启示:
(一)西尔斯认为孩子的人格培养应早进行。当孩子还在襁褓中,父母对他的生理性照顾就会增加其对人和社会的信任和友好,反之会增加他的不信任和怀疑。任何发展都始于发生,婴儿早期发生的交往和认知等社会性需要和心理机能,都孕育着品德的胚芽,是品德社会化发展的起点。早期教育,不是要形成具体的道德品质,而是要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早期经验,为日后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人格奠定基础。
(二)西尔斯的发展理论强调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环境的重要性。
西尔斯认为人格的发展最好通过活动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来测定。人格也是一种从个体的潜在能力转变为将来行为的一种双维活动的产物。构成儿童行为主要是环境的作用,发展中的儿童是通过掌握自己的行为和与别人进行交往来不断地提高自己活动的准确性、效率和速度的。从出身起,婴儿就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就被包围在各种社会物体、社会刺激之中,形成和发展着人的情绪情感、社会行为和个体特征等。家庭作为儿童接受系统影响与教育的环境之一,对儿童人格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中抚养的孩子,都表现出活泼、开朗的性格,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还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有自信心等人格特质,而生活在不和谐、气氛紧张家庭中的孩子,则容易出现孤僻、冷漠、撒谎等不良性格,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甚至还可能形成反社会人格[4]。 所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文明、受鼓励的环境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相反,一个冷酷的、严厉的以及太多约束或被忽视的环境则对儿童成长不利。
(三)西尔斯的发展理论强调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父母素质的重要性。
西尔斯认为孩子的发展依赖于看护他们的成年人——通常是自己的父母——和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儿童是从父母的言行中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的,儿童在三岁左右就开始模仿学习自己的父母,即有自居心理。父母的言行甚至是习惯、爱好等都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烙印。父母的思想品德、人格特征、价值取向、知识经验、文化水平等等无一不对孩子的人格、学业行为等发生深刻的影响。所以父母的素质,尤其是母亲的素质是西尔斯发展理论中很强调的一点。他认为母亲的社会地位、教育程度和文化背景都预先决定了其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自身的素质最重要的是影响其教育方式。儿童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他们的自我状况主要是由家长来界定与塑造的,这就意味着如果儿童在家庭中就养成了会在其走向社会时导致社会环境不良的隐性角色偏常,那么在孩子未来的发展中不仅智力上会受到不利影响,其整个人格的发展也会向真正角色偏常的方向偏多。所以父母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孩子终身的良师益友。正如托尔斯泰所言: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5]
(四)西尔斯发展理论中最可贵之处和最大特点是强调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中教育的适度原则。
西尔斯根据自己的研究强调:儿童的抚养实践不是累积性的直线发展而是一种弧线发展。小孩的抚养依赖于在任何领域内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的适当的平衡。为了逐渐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控制力,在依赖和攻击的情况下,适当地发展如同适当的限制一样。总之,弧线的发展表明:太多的允许和提供方便都会纵容孩子的行为,同时,太多的限制和控制又会抑制儿童的发展[6]。 这就告诉父母们在培养孩子人格方面,既不能过分保护、过分溺爱,又不能过分限制、过分严厉。过分保护、溺爱,会养成孩子自私、任性、霸道、内向、胆小等人格特质;过分限制严厉,又易使孩子养成残暴、缺乏同情心、不独立和反社会倾向等人格特质。所以,在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中应强调教育的适度。
总之,西尔斯的发展理论探索了其它的发展理论所没有触及的问题,为了解和指导儿童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他的理论对现实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个社会的未来发展前途,是由其新一代在创造性和人格方面的素质来决定的,提倡注重亲子关系与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在现时期有着极重要的意义。当然,西尔斯的发展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如有时把结论建立在难以说明的统计数字上,对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大多强调父母的影响,而对社会文化背景影响的研究则较少。但无论怎样,他的发展理论思想的现实意义将长期存在。
注释:
[1]R·R·Sears:Patters of child Rearing,New Youk,Harper & Row,1957.
[2]H.W.Waier:Three Theories of Child Development,ThindEdition.University of Whashinglon,1978.
[3]方俊明著:《认知心理学与人格教育》,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9页。
[4]韩永昌著:《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版,第230页。
[5]赵芝:《教育孩子与教育自己》, 见《人才开发》(沪)1994年第9期。
[6]见拙作《西尔斯发展理论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