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术期刊的失范及其制度成因_学术期刊论文

论学术期刊的失范及其制度成因_学术期刊论文

学术期刊的失范及其体制性原因浅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期刊论文,原因论文,体制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20X(2006)03—118—04

当前中国学术界讨论较多的问题一是学术腐败,二是学术泡沫。这两个问题形成的原因很复杂,但无疑与学术期刊的失范有一定关系。充分认识学术期刊体制性弊端,并积极寻求对策,把学术期刊体制性弊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则是应该做,而且必须做的工作。

1 学术期刊的失范现象

应该承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期刊在构建中国学术传统和实质性地推进中国学术发展的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中国的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也相当突出,其中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对中国学术发展会带来很严重的负面影响。

首先,学术期刊的功能在异化。学术期刊有很多功能,其中主要的是知识传播功能和学术评价功能。学术知识生产完成之后,必须借助相应的学术刊物,才能实现知识产品的社会化和公共化。本来是与研究者主体密不可分的知识,一旦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以后就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化知识,接受同行和公众的评阅。可以这样说,学术期刊在知识生产和再生产体制中处于轴心的位置,各种类型、各种学科的学术期刊的存在,使得专业知识通过印刷品的形式广泛地传播,从而使知识迅速地学科化、专业化和公共化。与学术期刊的传播功能相对应的是它的评价功能。学术期刊除了发表专题性的学术论文之外,另一种重要的作用就是发表学术评论和书评,它们的主要功能就是对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著进行“学术鉴定”,通过专业的讨论,判断其学术水准和学术价值。学术产品的价值如何,并不取决于作者的自我认识,而应纳入相应的学科评价机制中,接受来自同行、专家以及公众的批判和评论。作为学术评价机制的学术期刊,其权威性既不是来自作为某种具有终极判断标准的元话语或意识形态,也不是来自某一个德高望重的学术权威,而是同行专家的平等的公共讨论,通过公开的、理性的学术争鸣,形成公共的学术评价机制,推进知识的进步。[1] 但是,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知识的传播功能和评价功能正在逐渐削弱和异化,许多学术期刊已成为评定职称,完成学术任务,评优评奖,申报博、硕士点的工具,甚至是创收谋利的工具。而且这种功能异化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其次,学术期刊灵魂缺失。学术期刊的使命是探讨学术问题,而学术问题必须以社会问题和纯学术问题为旨归。但是,目前许多学术期刊成为人们为完成额定工作量或获得奖金酬劳的“记分薄”。从学术期刊内容提供者来说,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为学术而学术,为发表而学术,不为社会问题、社会发展而学术,互相抄编,了无生趣,从而出现大量伪学术问题和泡沫学术。从学术期刊自身来说,学术期刊上出现的是大量无效劳动,对社会问题、社会发展真正有裨益的学术成果越来越难以见到,学术期刊的学术价值和学术目标已经被忽视甚至被抛弃了,许多学术期刊成为没有学术思想和学术灵魂的学术泡沫的承载体。

其三,学术期刊的“名人”情结。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者应该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学术期刊为研究者们提供展示研究成果的场所,研究者们则为学术期刊提供优秀的学术产品;学术期刊按照自己的办刊宗旨、办刊方针,高质量地遴选可供选择的学术文章,研究者们根据个人对自己文章的价值判断、质量判断,甚至是学术效应的预期和个人趣味,自由地选择认为比较理想的刊物。这似乎是健康的学术生态环境中的正常关系。作者和编者都以学术利益为最高利益,学术准则为最高准则,学术道德为最高道德,体现的是一种科学文化精神,并自觉接受这种科学文化精神的节制。[2]

但是现在的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当今的学术界,一些学术刊物和学者们正在渐渐背离或者说已经背离了这种科学文化精神。学术期刊不是以学术为中心,以质取文,而是以“人”为中心,以“势”取文、以“名”取文,宁可刊发“名人”们“出出汗”的文字,随意的“哈欠”文字和思想喷嚏,也不愿拿出一点版面给予认真思考的普通作者。毋庸讳言,当今许多学术期刊上的“名人”学者们的成果,并不是他们根据学术表达需要向刊物出示优秀成果,而是图着“露个脸”,我“说”故我在,以言说强化自身“名人”的效应。一些学术刊物被“名人”把持后,越来越像是仅对“名人”开放的学术俱乐部。总是那么几副面孔,那么几种腔调,那么几种文风,显得暮气沉沉,没有学术期刊应有的朝气和活力。即便偶尔有些陌生的面孔,但仔细盘查,你也会发现他们后面暗藏着的“名人”关系尾巴。

其四,期刊评价被滥用。目前期刊评价名目繁多,有些让人眼花缭乱,不知如何是好。就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为例,目前期刊评价有十多种,几乎所有的人文社科期刊都能找顶帽子戴上。这些期刊评价本身无可厚非,这是文献计量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但是,这些期刊评价已经被滥用。从学术期刊本身来说,期刊评价是争取名分、获得资源的途径,否则即使有些期刊的学术水平再高,如果头上没有一顶响当当的帽子,连起码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从各期刊使用单位来说,这些林林总总的期刊评价被广泛使用于对人的学术水平的评估和确认。申请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教师、研究人员完成工作量等,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一定时间段内,在所谓的“核心期刊”上发表若干篇论文。有些单位还将核心期刊分为若干等级,并确定相应的奖金额度,以示鼓励。正是因为期刊评价的结果超出了其本身的文献计量研究的意义,泛化为一种学术利益和社会利益评定标准,从而使期刊评价在学术界引起极大争议,而且对期刊评价说“坏话”的人越来越多。或认为这种形式主义的认定法实在是搞乱了科学研究;或认为所谓的核心期刊论,不仅没有推动中国学术的发展与进步,相反抑制了学术发展,堪称影响恶劣,祸莫大焉;也有学人干脆斥之为一场乱了规矩的学术闹剧。[3]

当然,当前学术期刊失范的情况远不止这些,但仅就上述几个方面,足以看出当前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性。学术期刊的学术公信力和学术声誉的不断下降,日益成为学术腐败和学术泡沫的载体。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何在呢?这恐怕与学术期刊的管理体制有关。

2 学术期刊体制性弊端

学术期刊应发表重要的具有知识增量意义的学术论文,并在构建学术传统和实质性地推进学术发展的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学术期刊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所受的种种非议,这不是学术期刊本身的错误,而是学术期刊管理体制种种弊端必然产生的结果。

首先,学术期刊的单位化。中国学术界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从中央级研究机构,到地方性社科院;从全国重点大学,到地方各级院校乃至地区师专,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拥有自己的学术期刊。学术期刊紧紧依附在单位的肌体之上,利益紧密相关。中国的学术期刊的这种存在形式在本质上是计划经济时代单位所有制的产物,它并没有被推向知识的学术市场,不受学术市场的自然筛选,也没有相应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每份学术刊物都有一个依附单位。不少学术期刊的存在似乎主要不是公开的学术交流,而是本单位研究者自产自销的“学术自留地”。它似乎不受知识市场波动的影响,也不必面对学术市场的竞争压力,办好办坏一个样,是永远不破的铁饭碗。这些刊物与其说是公共的、开放的,不如说是家族的、封闭的。而一些刊物为了解决所谓的部门创收,更是公开的或私下的卖版面、卖刊号、出增刊,不惜败坏学术的公信力。

第二,学术期刊缺乏严格的同行匿名评审制度。在西方国家,学术期刊用稿是很严肃的,除了少数综合性的刊物之外,基本都采取专家匿名评审制,通过建立完善的同行评价机制来保障学术生产的秩序和质量。但在中国,大部分学术期刊至今没有实行以同行为核心的专家匿名评审制度,而是以主编为核心的编辑主审制。而宣称实行匿名评审制度的刊物,又有相当一部分只是招牌而已,有名无实;或者只是部分执行,编辑吃不准的时候,再让专家把一下关,这就为学术寻租打开了方便之门。即使编辑们是正派的,甚至拥有一流的学术鉴赏能力,在这样一个学术高度专业化的时代,他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学术的最新趋向,做出明智的取舍判断。许多学术期刊之所以大量刊发平庸的、缺乏学术创新价值的成果,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审稿者自身学术水平的低下。

第三,学术团体与学术期刊疏离。在西方,每一个学术刊物的背后,都是一个空前活跃的学术社群,他们形成了一个非常专业的学术共同体,经常有自己的学术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拥有非常专业的学术标准和学术行规,而学术刊物通常就是这些学术社群的标志,体现了他们独特的学术价值、问题意识、学科倾向和专业尺度。但在中国,由于学术长期受到以单位为核心的国家意志的支配,缺乏学术社群,即使有专业社团和学术社群,也大半没有办杂志的资格。由于以单位为中心对学术刊物的垄断,使得中国学术至今还处于浓厚的行政权力控制之下,始终无法形成学术的民间社会和自主性的学术空间。近年来,不少学术社群通过以书代刊的形式,办了一批专业性的或综合性的学术丛刊,其中一些丛刊积累有年,已经在国内外颇有声誉和口碑,有些学术社群通过以书代刊办杂志,逐渐形成了公认的学术影响,比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学术》。但因为其背后没有可依附的行政事业单位,一直无法被正式的学术体制所承认,其论文也不能在单位里面作为统计成果,一直被打入另册。这种以单位行政级别为轴心建立起来的学术期刊分层制,极大地妨碍了学术期刊的自由竞争和发展。

第四,学术期刊物的行政化分级分层。按学术的性质来说,各学术期刊的分级分层并不是国家意志或学术权威意志的产物,而是在长期的学术市场运作中,通过学术的竞争自然形成的,而且保持着动态性的上下流动,其分级分层的唯一根据就是学术期刊学术公信力的大小。但是,目前中国学术期刊的分层体系与其刊物在学术圈内部的公信力并没有直接关系,只是取决于该期刊所在单位的“行政级别”。主办单位的行政级别越高,刊物的等级地位也就越高;反之亦然。于是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学术成果水平的认定,不是看学术成果本身的价值,而是看在谁主办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这就像评价一个人,不是看他的本质,而是看他穿什么衣服。[1]

第五,学术期刊评价官方化。本来,学术期刊的质量好坏,学术水平高低,对学术发展作用的大小都应该是学术界同行的一种自觉认识。但是我国目前学术期刊的评价却带有明显的官方影子。比如××大学社科评价中心对中国3000多种中文社科期刊影响因子进行统计分析,这本来是很有意义的文献计量学研究,但是教育管理部门插手其间,遴选出多少种CSSCI期刊,在事先规定出CSSCI期刊数据后,不同种类学术的分配比例等都要受教育管理部门的干预,甚至还有CSSCI期刊的地区平衡、学科平衡、种类平衡等非学术性干预,教育管理部门还以官方身份规定评优评奖,项目申报等都要求CSSCI上发表的论文作为评价标准。这样一来,一个好好学术性的文献计量研究变成了行政行为。

不难看出,我国学术期刊体制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其行政属性。作为学术期刊不是以学术立足,而是以其所依附的行政关系来定位,因此,学术期刊的行政性大于学术性,并由此衍生出许多违背学术精神和学术规律的负面后果。

3 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路

学术期刊的种种体制性弊端的存在,使得其本来在知识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中的流通、筛选和评价功能受到了根本性的限制。层出不穷的学术腐败、学术不端和学术泡沫就是在这样的体制弊端下滋长出来的。在当前的情况下,要完全彻底改变学术期刊体制是不现实的,但我们认为积极寻找对策,采取措施,尽量把学术期刊体制性弊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则是有许多工作是可以做的。

第一,把学术期刊的评价权交给学术界同行。学术期刊是学术舞台,学术期刊的生态多样性是必要的。要保持期刊的生态多样性,应该把期刊的质量评价权、学术声望评价权交给学术同行,不能根据学术期刊所依附的行政单位确定,也不能由某个单位来认定所谓核心期刊,更不能用官方发布文件的形式来认可某些期刊,不认可某些期刊。以CSSCI为例,作为学术研究机构,应该全面、公正、公开地公布全国所有期刊的各项学术影响因子,××大学社科评价中心只有数据公布权,不应该有“核心”或变相核心认定权。正是因为在教育管理部门的行政干预下,××大学社科评价中心以影响因子来认定所谓的来源期刊,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核心期刊”认定,造成了学术界不正当竞争甚至恶性竞争,许多学术期刊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术质量,引导学术方向上,而是在跑关系,走后门,想方设法制造影响因子。比如:一些杂志为提高自己的影响因子,广泛地自引自家杂志文章文献,更有恶劣的是,有的高校学报让本校教师广泛地征引本校学生成果,每引一条奖励50元钱,因为CSSCI要“影响因子”数他们就来“生产”和“制造”影响因子。

只有排除学术期刊的行政干预,才能保持学术期刊的生态多样性,让各种学术期刊在学术水平上竞争,而不是在学术之外的方面下工夫。

第二,实行学术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的论文认定。目前,各个单位在评价学术成果水平时往往是看论文发表在什么刊物上,这种认定方法进一步放大了学术期刊的体制性弊端,也是各种不正之风的风源。如果把学术研究成果学术水平改为同行专家的论文认定,那么不管该论文发表在何种学术期刊上,只要同行专家对该论文认可,这种认定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各种学术期刊公平竞争,最大限度地减少学术之外的因素对期刊的影响,创造良好的、健康的学术生态环境。

第三,逐渐剥离学术期刊的行政依附。将学术期刊与其所依附的行政事业单位分离,改由相关专业学术团体举办,取消学术期刊的行政级别,把学术期刊真正推向学术市场。

第四,加强学术期刊信息化建设。学术腐败不仅仅是抄袭、剽窃,为学术而学术,为问题而问题,把学术作为招牌牟取私利也是一种学术腐败行为,是一种逃避社会责任的学术不作为之行为,学术期刊在反对学术腐败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术期刊在当前的体制下要在反对学术腐败方面有所作为,加强信息化建设是一条可行之路。学术期刊应该网络化、信息化,最终废弃纸质学术期刊。纸质媒介的学术期刊周期长、成本高,无法实现即时交流、沟通,无法实现收藏(存贮)与检索,而当纸质媒介刊物进入光盘数据库时,已是半年之后的学术成果,严重阻滞了学术交流。各高校和各学术团体建立自己独立的学术期刊网站,聘请国内外同行专家为编委,审定入网论文,论文后附专家鉴定意见,此种论文可作为评定职称之合法成果。建立文摘网站,由专家摘选各高校、各学术团体的优秀论文进入相关专业的论文网站,一是认定其学术价值;二是使有价值的论文成果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布。开发论文抄袭检索软件,凡发表的论文均可通过模糊检索来鉴定是否属抄袭行为,用现代技术防范抄袭现象。重视网上学术成果的点击数和读者评论,每篇论文均附点击数及跟帖功能,让作者与读者直接面对问题,及时反馈、交流、讨论,实现学术问题及时互通交流。

总之,学术期刊体制性弊端是多方面的,改革这些体制,消除这些弊端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中国的学术期刊能够以“学术为本”,能够对学术期刊与学术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学术自主性在学术刊物的编辑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建构起明确的意识,那么就会把学术期刊的体制性弊端控制在最低范围之内。

收稿日期:2006—03—22 修回日期:2006—07—01

标签:;  ;  ;  

论学术期刊的失范及其制度成因_学术期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