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内容论文,审计学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目前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课教学目标没有准确定位。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已形成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民间审计三者并存、各司其职、相互独立的审计组织体系模式,实现了国际趋同,有关各方对审计人员的需求急剧增加。根据相关规定,各级人民政府下应设置国家审计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应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企业的设立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验资、上市公司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会计报告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然而,由于我国民间审计发展势头迅猛和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的广泛推行,目前多数高校审计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注册会计师审计(民间审计)为主,并不由自主地把传授职业会计师所具备的知识作为审计教学目标,即会计学专业审计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能通过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考试,使会计学专业的审计课教育变成了一种“应试教育”,讲授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的知识少之又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这与当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对审计人才的旺盛需求是不相称的。
(二)现有课程设置体系不利于审计教学拓展空间。审计行业是一个高智力行业,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技术性和综合性。它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在各个方面具有良好的素质。与一般的财务会计人员相比,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会计、审计专业知识,还要有经济法、税法、金融、证券及其他相关学科方面的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政策思想水平,熟悉专业标准,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诸多学科知识,全面、动态地分析和解决各种复杂的审计问题。然而,目前我国大学教育阶段,审计学课程的教学都是在“大会计”架构下进行的,审计相关课程的内容都是会计或者是与会计有关的知识,这种“就会计学讲授审计学”的状况必然造成学生审计基础知识视野的局限性,使审计专业学生的适应性受到影响。
(三)审计教材的低水平建设状况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教材是审计学专业课程的载体,同时也是将审计学专业课程传输给学生的一个重要工具。但现实状况是,现有教材内容体系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审计理论的发展要求,没有完全体现出现代审计理论支撑下的审计学专业的最核心内容。近几年出版的审计学教科书,主要借鉴了西方审计学的内容体系,翻译痕迹明显,而且内容主要以传授民间审计的知识为主,涉及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知识较少甚至没有。此外,教材内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内容不多,即使有所涉及也仅仅停留在一般性地介绍,对我国审计理论与实务日新月异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建设性的研究涉及不多。
(四)教学内容存在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审计学课程由两个紧密相联的部分组成,一是审计理论,二是审计实务。审计教学中本应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对审计实务的技能结合实际资料或实际案例进行系统训练。通常情况下审计教材对审计理论都有详细的阐述,不需要教师另外准备资料或只需准备较少资料即可;而对于审计实务的讲解和审计技能的培养,一方面需要深厚的审计理论作铺垫,另一方面还需要准备大量的、系统的实际操作资料。要做好这一环节,面临很大困难,许多教师在审计教学中,只讲书上已有的审计理论,刻意回避审计实务的讲解和审计技能的培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务问题。
(五)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制约了审计教学中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从审计学教学的方式来看,目前大学的审计学教学基本上局限于课堂讲授,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审计学课程从性质上来看,与其他相关课程有较大的区别,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它要解决的是“怎么样”以及“为什么”的问题。现行的审计学教学方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二、审计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模式与实践
(一)提高审计学科的地位。只有在良好的学校氛围下,重视对审计学的教育,才有可能设置出合理、科学的课程来。首先,没有开设审计专业的高校应增开审计学专业。审计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将会起着举足轻重的职能监督作用。实践证明,审计尤其是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财经法纪、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和约束权力行为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权力为民所用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可以根据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所作出客观的审计结果和审计评价结果,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战略的实施。其次,开设审计课程的高校应提高审计学的地位,有必要把审计学从会计专业中分离出来,使审计学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并根据市场需求,有条件的高校可分别开设民间审计、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方向班。
(二)注意审计学课程内部知识的组合。审计学课程的内容包括审计学基本理论、审计程序和技术以及业务循环审计实务三大方面,这些内容是紧密相连的。但民间审计的一些审计基本理论对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是同样适用的,这就需要合理考虑三者之间的教学内容安排,防止知识重复。此外,理论如何指导实践、审计实务中审查技术和方法如何有效选择和应用,这就需要审计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使学生学到既系统又实用的知识。
(三)注重相关专业课程和相关学科的结合。这里强调审计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综合。当今的审计教学应该是全方位的审计,而不仅仅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或内部审计。今后应该用一个大审计的概念,既面向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也面向内部审计。让学生从审计的角度与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取的会计、成本管理、税法、经济法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应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在课程设置上,原来那种会计加审计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对审计人才的需要,审计学应体现出审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法学、政治学乃至于工程学相关诸多内容对审计人才素质的支撑作用,在获取知识、重组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方式,形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字处理能力,加强实践的能力,提高职业道德方面的水平。唯有如此,审计学教育才能更好更好地服务社会的需求,从源头上改变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当然,这些课程不一定都要放进必修课,并且学生本身的素质和知识结构也存在差异,有些课可放进选修课,供学生自己选择。
(四)充实审计实践环节的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可以增强感性认识,缩短理论与实务之间的差距。积极开展审计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尤其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技术应用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审计专业教学中,可以从社会调查实践、专业实验教学、走进审计实务界实习等几种方式设置实践环节或实践课程教育。通过审计实践环节,学生应掌握不确定条件下各种审计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技巧,了解“审计不仅是同数字打交道,更重要的是和人打交道”,“同一个问题,前提假设不同,环境不同,答案就不同”。审计作为一种查错防弊和经济鉴证的技术,其在一定程度上处理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审计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
三、提高审计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
(一)启发式提问。在讲授过程中多提几个“为什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和大胆质疑,这对一个人的成才非常重要。
(二)研讨式教学。老师要求每个学生或几个同学以小组的形式上讲台发言阐述自己或小组的主要观点,教师及其他同学可随时被其他人打岔和质疑。这种方式需要知识的融会贯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老师应注意学生的课堂参与率,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将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作为期末总成绩的一部分。这样的教学方式,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来上课就不仅仅是来点个名。
(三)论文写作。授课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和学术界的热点、难点问题适当布置写作小论文。论文需要学生花大量时间去阅读和查询资料,然后对所有资料做进一步的整理,再把自己的想法结合所查的资料写成论文。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模拟实验、案例教学、社会实践。对一些专业课应采用模拟实验、社会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财经类专业课还应多采用案例教学。案例最好不要限定唯一解,因为经济生活的复杂性,答案不可能是唯一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也可由教师指定小组对案例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职业判断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等,丰富第二课堂的内容。
(五)考试成绩评定方法的改变。考试内容应减少死记硬背的试题,增加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试题。对于考试成绩的评定,笔者认为,学生一门课的最终成绩应该由平时作业、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论文、研讨等几部分构成。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刻苦学习,并比较扎实地掌握知识,如果一次考试失败,学生也可用其余考试、作业及论文的成绩来弥补,而不必采取作弊这种极端方式。
标签:审计学论文; 课程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财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