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神经内科病房的应用及效果论文_张海燕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神经内科病房的应用及效果论文_张海燕

张海燕

(保定市安新县医院神经内科 河北 保定 071600)

【摘 要】目的:对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神经内科病房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和评价。方法:按有无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将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8月~2014年9月收治的9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红灯呼叫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92%,对照组为79.59%。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红灯呼叫率为32.65%,对照组为63.2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病房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进行护理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红灯呼叫率,临床效果显著,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神经内科;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325-02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现代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护理人员不仅要提高技术操作水平,还应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使其在生理和心理上达到最佳治疗状态[1]。神经内科患者多数伴有一定程度的肢体、语言等功能障碍,身心饱受折磨,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而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有助于提高基础护理质量,提升整体护理服务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我院在神经内科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神经内科2012年8月~2013年8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前)收治的49例患者,将其设为对照组;将2013年9月~2014年9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后)收治的49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患者均无原发性或继发性痴呆,无心、肝、肾等脏器疾患,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对照组有男27例,女22例,年龄39~78岁,平均(54.2±3.9)岁;其中脑出血26例,脑梗死23例。观察组有男29例,女20例,年龄41~75岁,平均(53.9±4.1)岁;其中脑出血28例,脑梗死2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心理护理、环境护理、疾病护理和药物护理等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实施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实施分层次护理管理:采用分层次护理管理模式(分为护士长-区域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四个层次),按病房区域分组,设1名组长,2名责任护士,1~2名辅助护士,每名护士对4~5位患者负责,完成基础护理、医患沟通、健康教育、病情观察和辅助治疗等工作。区域组长应在完成个人护理工作的同时肩负检查、监督和指导职责,并对新进护士加强培训和指导,使其尽早适应工作需求,努力提升全组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顺利开展护理工作提供保障。②树立人文关怀理念,强化相关培训:由护士长组织教育培训,促使护理人员树立人性化护理理念,增强优质服务意识,掌握沟通技巧,提升职业道德水平;责任护士应结合具体病例讲解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明确相关要求,建立完善的循环机制,及时解决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护理质量。定期对护理人员开展旨在树立并强化优质服务理念的培训,日常工作中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患者入院后应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其他细微变化,并及时予以解决;护理操作过程中动作应熟练,技巧应娴熟,努力减轻患者的痛苦。③合理排班:推行弹性排班制,在护理工作较忙的时间段配备帮班护士,确保护士站时刻有人值班;在交班间隔中配备一名轮班护士,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值班时以老带新,更好的为患者服务。④加强基础护理操作:在护理服务中言行举止应规范、亲切、得体;病房温湿度应适宜,保持卫生清洁;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协助长期卧床患者洗头、排便等,及时向患者讲解病情进展情况、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提供出院指导等。⑤心理护理: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耐心安慰和鼓励患者,注意倾听患者的感受,尽量满足其要求,努力消除其不良情绪。⑥完善考评制度:成立护理质量考评小组,针对本科室存在的护理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富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不断细化护理内容,提升优质护理质量。开展“明星护士”评选活动,努力提高护士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真正树立并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1.3 评价方法

采用我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为护理服务态度、技术操作水平、健康宣教质量、心理支持、关爱患者等五个方面,总分为100分。非常满意:>90分,满意:60~80分;不满意:<60分。记录两组患者的红灯呼叫情况,计算红灯呼叫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以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n(%)]

组别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观察组(n=49)32(65.31)15(30.61)2(4.08)47(95.92)

对照组(n=49)21(42.86)18(36.73)10(20.41)39(79.59)

χ2 值 6.0775

P值 0.0137

2.2 两组患者的红灯呼叫率比较

观察组亮红灯16人次,红灯呼叫率为32.65%;对照组亮红灯31人次,红灯呼叫率为63.27%,观察组的红灯呼叫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红灯呼叫率比较[n(%)]

组别 例数未亮灯人次亮红灯人次

观察组4933(67.35)16(32.65)

对照组4918(26.73)31(63.27)

χ2 值 9.1990

P值 0.0024

3 讨论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对医疗护理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优质护理模式应运而生,有效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对预后转归也具有重要意义[3]。神经内科患者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导致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患者需接受长期治疗和功能康复训练,对护理质量的要求较高。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开展护理主要包括分层次护理管理、前期培训、推行弹性排班制、加强基础护理操作、提供心理护理和完善考核等内容,其中分层次护理管理可以提升整个护理团队的工作效能,最大限度的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前提培训可促使护士了解优质护理的内涵及其精髓,使其树立人性化护理理念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得以体现;弹性排班可合理分配人力资源,使护理操作的主动性增强,最大限度的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满足其心理需求[4]。而加强基础护理可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神经内科患者普遍存在焦虑、紧张、心情低落等负面情绪,对治疗及预后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实施心理护理可有效消除其负面情绪,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进而获得良好的疗效。而完善考核制度可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促使其全身心的为患者服务。

本次研究发现,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模式护理后,该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达95.92%,明显高于仅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而红灯呼叫率仅为32.65%,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有关报道相一致[5]。这一结果表明,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有助于增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改善其服务态度,提升技术操作水平和健康宣教质量,积极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真诚关爱患者,切实提高护理质量,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进而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降低红灯呼叫率,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病房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可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爱英.人性化护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7):92-93.

[2]梁锦玲,彭欢欢,潘少芬.优质护理服务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3):16-17.

[3]赵静,郑毅.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神经内科病房降低红灯率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4(10):121-122.

[4]杨文郁.护理安全文化在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评价[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7):140-141.

[5]娄青,刘淑玲.软技能在神经内科病房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3(1):82-83.

论文作者:张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5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5

标签:;  ;  ;  ;  ;  ;  ;  ;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神经内科病房的应用及效果论文_张海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