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色镇“河长制”长效机制建立探析论文_苏勤云

挖色镇“河长制”长效机制建立探析论文_苏勤云

大理市挖色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云南大理 671007

摘要:挖色,早在新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近有5000年的历史,后进一步繁荣发展,唐宋元明清时期为洱海东岸的重要集镇,经济、政治、历史文化中心。清末、民国,直至解放初期,挖色属宾川县治,辖区包括今天大理市洱海东岸一带的双廊、江尾、海东等和宾川县的鸡足山镇、大营镇的萂村、上沧等白族乡村。1959年至今划归大理市。目前有5座水库,主要入湖沟渠有10条,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丰富。对近年来挖色镇“河长制”长效机制建立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挖色镇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宜居生态环境建设和洱海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挖色镇;河长制;长效机制

挖色镇隶属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古称挖色为鲁川。位于洱海东岸,地处大理市中东部,东与宾川县大营镇和鸡足山镇接壤,南与海东镇为邻,西靠洱海与湾桥镇和喜洲镇隔海相望,北与双廊镇相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西对如屏苍山而遥望大理古城,东通佛教胜地鸡足山而隐窥金顶,东西横距约8公里,南北纵距约20公里,距下关42公里。全镇辖挖色、海印、康廊、大城、光邑、高兴6个村民委员会,21个自然村,56个村民小组,8117户,23307人。

所谓 “河长制”,是指由中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 “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主要任务包括加强水资源保护、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执法监管等。河长制作为一项以问题为导向、落实地方党政领导河湖管理保护主体责任的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新实践,成为宜居生态建设的重要推手。近年来挖色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根据《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洱海入湖河道“河长制”工作的通知》《大理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等文件部署要求,科学研判,精心施策,建立健全“河长制”长效机制,努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美丽幸福的挖色小镇。

1.构建市、镇、村、组四级“河段组长”组织架构

挖色镇辖区主要河道、沟渠有10条,5座水库,列入市级“河长制”管理的有6条,即凤尾箐河道、麻甸箐水库、高兴水库,大城水库、凤尾箐水库、光邑水库。其中麻甸水库库容量100多万立方米,大城水库库容量60多万立方米,高兴水库、凤尾箐水库、光邑水库库容均10万立方米左右,是挖色镇主要供水来源。挖色镇根据河流区域、流域,精心编制2017年——2020年河长制行动计划,构建市、镇、村、组四级“河长制”组织架构,镇党委政府及村级组织设立“河长”“段长”“组长”。市级领导担任主要入湖河道的“河长”,镇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段长”,村委会负责人担任“组长”。并明确职责,各司其职。

1.1“河长”职责

结合洱海主要入湖河道治理工程项目(PPP项目)负责牵头推进所辖河流突出问题整治、水污染综合防治、河流巡查保洁、河流生态修复和保护管理,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检查督导下级“段长”和相关部门履行职责。具体如下:

①牵头召集“段长”“组长”以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完成“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并报“河长制”办公室备案。

②摸清挂钩河道的污染源,参与制定河道整治方案和工程治理措施,落实治理目标任务,完成年度河道水质目标要求。力争河道入湖口断面水质在现状监测类别基础上提高一至二个类别。

③督促、指导“段长”“河长”责任制和年度洱海保护治理目标责任书的落实。

④督促、协调、帮助开展沟渠、村庄及道路环境、村庄规划建设、滩地、湿地、林地、农田、环保设施、生产经营、客栈餐饮服务等综合整治和洱海保护治理项目实施。管好河道排污口和取水口,实时掌握河道排污口动态,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全面封堵。并负责河道取水口的管控,在统筹供水覆盖区域,督促有关单位及时封堵取水口。

⑤全面摸清河道周边农田低污染水的流向,对回归河道的农田低污染水退水口进行封堵。积极引导农田低污染水进入库塘、多塘或湿地,有条件回用的要回用。

⑥监督、检查“河长制”管理工作落实情况。

1.2“段长”职责

配合上级部门领导开展工作,落实政策方案。主要职责为:

①积极协调、争取上级综合整治工程项目资金,统筹安排使用专项资金。

②制定和落实辖区内“河长制”的管理策略和方案;建立“河长制”各责任区、责任主体的长效工作机制,对责任区各责任主体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考核。设立所辖河流专职管理员,建立健全专职管理员管理制度和工作职责,并对其进行监督考核。

③整治所辖河流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协助和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对辖区内农业面源污染的整治。

④做好所辖河流的堤防日常管护工作,确保防汛安全。加强监管所辖河流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侵占河道、影响行洪安全的行为。

⑤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配合执法部门打击涉水违法行为,及时向“河长制”办公室反馈处理结果。

1.3“组长”职责

①配合乡镇和相关单位制定落实村内河流管理策略和方案,组织开展河流整治工作。

②负责所辖河流生活垃圾的集中收集,开展所辖河流的巡查、保洁工作,落实“巡查员、管理员、联络员”三员职责,督促巡查员每日开展1次巡查,确保河流监管到位。

③在河流管理工作中,做到宣传到位、保洁到位、整治到位。

④及时将发现的河流污染问题通知执法部门、“段长”,配合执法部门打击处理违法行为。

⑤及时发现、劝阻、制止、报告河道直排污水、危害洱海水域、破坏苗木、流域内私搭乱建等违法行为;积极协助主管部门查处各类侵占滩地和水面、偷捕、使用违法网具等违法案件以及违法取水行为。

⑥及时发现、劝阻、制止、报告在村庄周边、道路两旁、田间地头、河道沟渠、库塘滩地随意倾倒垃圾的行为。

⑦切实履行保障环保设施正常运行的管理责任,管护洱海滩地、洱海湖滨带,保护洱海界桩、宣传牌及其他相关设施,对于不能正常运行或人为破坏的设施,要及时上报运行管理单位,第一时间进行维修。

⑧大力宣传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和有机肥使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2.完善截污治污体系,严守入河水源

挖色镇在实施河长制过程中,跳出“治水治水”的惯性思维,秉持综合施策,源头治理的原则,推动水域、陆地共同发力,不断完善截污治污工程,严守入河水源污染,从源头上拧紧水质“安全阀”。

自2017年以来,挖色镇围绕洱海保护截污治污相关工作要求,镇村齐心协力,全面推进截污治污体系建设,并于2018年上半年实现辖区截污治污体系的互联互通及闭合运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推进村镇“两污”工程,做到“四水”全收

2017年初,挖色镇专门成立了25个挂钩包户工作组,负责化粪池建设技术指导,因地制宜确立建设方案,确保“四水全收”。工作队员深入农院,挨家挨户排查农户庭院排污现状,系统全面的做到了“一院一档”。现如今相继完成农户庭院化粪池一、二、三期建设任务,累计新建化粪池3273口,完善“四水”1444户,全镇“四水”收集达到全覆盖,将农户“四水”(厨房、卫生间、圈舍、洗涤污水)全面收集进行预处理后再接入村落污水收集管网,有效收集了农村生产生活污水。

辖区30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含政府食堂、公租房)排污整改,将所有污水收集进入化粪池,再将经过化粪池净化的尾水接入村落污水管。其中7所中小学校和6家企事业单位各自安装符合要求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经过初步处理后在排入村落污水管网。

依托大理市环保局的技术指导,对镇客事办理场所采取统建的方式,现已建成了镇辖区5个客事办理场所钢混结构(隔油池+厌氧池工艺,65m3容积)污水预处理设施,并要求客事场所制定管理办法,确保客事污水全部进入预处理单元净化后再排入村落污水管网,处理单元内富集的油污、杂质定期清理。

2.2优选沟渠污水外挂管网材质,增强防污“钢铁护盾”

为解决入湖沟渠排污口收集困难、难以封堵、群众误解的问题,挖色镇因地制宜的分析辖区湖沟渠沿线污水收集“疑难杂症”,在多次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沟渠壁修建污水外挂管网的工程解决方案。工程采用PVC材质,又基于PVC材质耐受性不强,长期阳光直射易损坏,加之汛期来临后沟渠洪水的猛烈侵袭,挂管维护成本剧烈上升。为补足系统短板,稳固截污措施功效,确保截污功效长期发挥,在大理市环保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20年以上的使用年限标准,由中铁五局施工将PVC挂管更换为螺旋防腐钢管。

分别于2017年7月和2018年5月完成了全镇7条入湖沟渠5.1公里不锈钢(镀锌钢管)污水外挂管建设,累计接入沿线排污口310个。

2018年2月底完成挖色村南片区淤堵、破损污水管网提升改造及管网未覆盖区域污水管网完善工程,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替换挖色镇南片区次主管及污水支管,总长:4945米,其中,DN400管447米,DN300管2630米,DN200管78米,DN150管290米,De160PVC-U排水管1500米,及161座检查井等相关附属设施。

在大城第二自然村建成截污支管(DN400,SN≥8)500m;截污主管(DN600,SN≥8)600m;入户管(De110)1190m;检查井37座,MBR工艺80m3/d污水处理站点一座。

2.3实施生态库塘建设,降低入河染负荷

挖色镇积极探索水生经济作物、水生态循环、环境观光等“以塘养塘”模式,在全镇范围内新建生态库塘15个,改扩建3个,共建成18个串珠式生态库塘,建成面积208.98亩。最终使得管网未覆盖区域生活污水及农田尾水得到有效净化,有效削减入湖河道、沟渠来水污染负荷,降低面源污染影响,促进了农田尾水的再生利用。

3.加快转变生产方式,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水污染问题,本质上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问题,往往“表现在河里,根子在岸上”,岸上有什么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河里就有什么样的水体水质。挖色镇注重源头管控,突出发展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新型产业,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始终抓好农业生活垃圾及污水、农业化肥农药污染的综合防治。

3.1严管水源,守住“三线”防区

近年来挖色镇结合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严管水源,守住“三线”防区。一是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成立19人的挖色镇水管队伍,摸清农业用水水源及尾水去向,加强农业用水管理,在临近河道、沟渠种植片区开挖尾水收集池,杜绝农业尾水流入沟渠,最终做到农业尾水进入收集池进行循环利用,禁止直排;二是,加强巡河制度,做到日清日结,严控好临海区域、河道沟渠沿线区域、田间地头农事活动区域,禁止在核心区种植高污染作物,推广生态种植,做到节水控肥;三是强化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对洱海流域核心区范围内的畜禽养殖进行集中整治,异地搬迁;四是推进对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田园清洁工作。

3.2推进农田水利改革,破解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

目前挖色镇总耕地面积26694.7亩,坝区耕地面积为9008.84亩,人均0.40亩,基本农田面积14367.45亩。

挖色镇遵循“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要求,坚持“水利服务民生、支持产业”的新理念,以建立机制为重点,以水价改革为突破,以多方共赢为前提,以良性运行为目标,创新农田水利建设、运营和管理体制机制,着力破解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全面推进农业高效节水减排,为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贡献。一是精准施策,制定《挖色镇严控洱海流域农田灌溉大水漫灌实施方案》《挖色镇农田用水运行管理实施意见(试行)》,实行计划用水、报批用水、分片供水、巡查管水,做到用水有申请、片区有人管、巡查有人抓;二是明确责任人及工作职责,安装11块责任公示牌,做到分片管理、巡查到位,着力在管水用水上下功夫;三是抓住库塘、泵站这两个核心,以制度入手,加强管理监督,确保管理人员严格执行用水、提水规定;四是精准用水、科学调度、合理放水,由用水单位水管员负责田间管理,对灌区采取由高至低进行灌溉,严禁大水漫灌和灌溉尾水进入洱海;五是以农业种植大户为示范,在田间地头埋管,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农科技术,实现每滴水的高效利用。

3.3小葱清洗模式由粗放分散型向集中机械型过渡

挖色镇是传统的农业乡镇,全镇小葱种植面积达2197亩,占全镇蔬菜种植面积的49.5%,小葱作为主要经济作物,是本地农民重要的增收手段。一直以来,挖色镇的小葱都是依靠经纪人统一收购,而把小葱上的泥土洗净则是经纪人收购的一个硬指标。多年以来,当地小葱种植村民一直延用人工在河道、沟渠内开展小葱清洗的传统方式,传统的清洗方式存在三大危害:一是清洗小葱过程所产生的大量泥沙堆积于河道、沟渠,导致河道、沟渠变窄,河床变高,存在行洪安全;二是清洗小葱过程中产生的含磷含氮农残及泥沙沿河道、沟渠流入洱海,对附近海域水质造成较大污染;三是清洗小葱过程中产生的小葱残叶容易被葱农随意丢弃于河道、沟渠边,对河道、沟渠及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为了削减入湖河道、沟渠水源污染负荷,降低面源污染影响,挖色镇党委、政府结合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积极宣传引导,多次召开种植大户及散户座谈会,提出疏堵结合、集中清洗的思路,动员本地有十多年种植小葱经验的种植大户杨天圣,到广东考察并购置回一套小葱集中清洗设备,采用机械方式对小葱进行集中清洗,并积极引导、规范本地葱农统一到小葱集中清洗点开展集中清洗。

对小葱进行集中清洗实现三个杜绝三个节约:一是省时省力,传统方式清洗一吨小葱需劳动力8至10人,花费一个半小时才能完成,而利用小葱集中清洗设备,清洗一吨小葱仅需劳动力4人,花费一小时即可完成;二是节约水资源,杜绝生产用水对河湖污染,集中清洗的水并不直接随河道、沟渠,而是通过设备实现多次循环利用,循环过后的水经沉淀继续用于灌溉,实现了中水回用;三是节约政府投入成本,政府往年均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用于疏通传统清洗小葱过程所产生堆积于河道、沟渠的大量农残、泥沙和清理被葱农随意丢弃于河道、沟渠边的小葱残留,采用机械方式对小葱进行集中清洗后,政府投入成本大幅度下降。

挖色镇自2017年开始推行河长制,在河长制组织架构,沟渠、河道截污治污体系,生长方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乡镇流域管理模式探索。全面消除了河道V类水,为恢复洱海主要入湖河道清水通道功能,形成河道清水产流体系,辖区主要沟渠、河道、水库水质明显好转。

参考文献:

[1]詹道江,徐向阳,陈元芳.工程水文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2]徐建新.灌溉排水技术[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3]中共挖色镇委员会,挖色镇人民政府.滨海古镇挖色[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2015.

[4]焦玉婷.河湖环境整改措施和河长制长效机制建立探究[J].研究探讨,2019.

[5]彭金平,邱云.传打造河长制升级版建设美丽吉安[J].水利发展研究,2017.

论文作者:苏勤云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  ;  ;  ;  ;  ;  ;  ;  

挖色镇“河长制”长效机制建立探析论文_苏勤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