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战后论文,劳动力论文,中国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分离出来,向非农业劳动力转化的劳动力资源再 配置过程。农业劳动力转移包括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显性剩余劳动力和边际生产率大于零而 小于其消费额的隐性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两方面。它不仅包括“刘易斯转折点”以前的农业劳 动力无限供给阶段(农业劳动力显性和隐性剩余阶段),也包括转折点以后劳动力有限供给阶 段。一般而言,农业劳动力转移有三种类型:一是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向城镇的异地 转移;三是向其他农业地区的异地转移。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战后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状况
二战后,日本的城市和工业受到严重破坏而濒临崩溃,无法吸收大量工人就业,从而使大 量过剩人口流入农村,日本一度形成了“以农为主”的人口产业结构。1947年,日本第一产 业就业人口为1781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为54.2%,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为22.6%,第三产 业就业比重为23.2%,属于传统型的产业结构(见表1)。但随着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19 55年日本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降至40.2%,与此同时,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 都明显上升,分别为23.9%和35.9%,形成了发展型的产业结构。1955年后,日本工业化的发 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急剧扩大了对非农产业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发生了大规模的农业劳动 力的转移。1960—1965年,每年从农业中转移的劳动力多达64万人,而1965—1970年每年转 移的农业劳动力为53万人。从1955年到1970年的15年间,农业就业人口从1611.1万人减少到 1008.7万人,共减少了602.4万人。经过20年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1975年,日本第一产业 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下降到13.9%,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则分别上 升到34.1%、51.7%,从而基本实现了就业人口的现代化转换。到1998年,日本第一产业就业 人口所占比重又进一步降至5.2%,而第三产业人口所占比重则上升到63.3%。经过战后50多 年,日本从一个传统型的人口产业结构发展到了高度现代化的人口产业结构。这一转变,既 是战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和日本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分不 开的。
二、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经验
日本是如何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迅速地把农业劳动力转移到第二、 三产业的非农 产业结构中去的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经验:
表1 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类型
三次产业结构的类型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传统型 50%以上
25%左右
25%以下
发展型 16%~49% 26%~40% 26%~49%
现代型 15%以下
35%左右
50%以上
资料来源:孙常敏.世纪转变中的全球人口与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488.
(一)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使农业劳动力不断地被排放出 来,即农业内部的推力作用促使农业劳动力转移
农业劳动力能够顺利转移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农业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才能为在工业中就业及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提供足够的粮食。另一方面,农业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导致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在战后初期,日本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主要依靠品种改良、施肥和栽培技术的改进以及简单工具的使用等。而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 期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主要依靠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即以农业机械化代替手 工作业。随着农业机械的增多,一方面不断地排放出农业劳动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农业劳 动生产率,其结果,不仅充分满足了对农产品的日益需求,而且也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创造 了前提条件。
(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不断吸收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日本是中小企业最多的国家,可以说,中小企业是日本扩大社会 劳动就业的重要支柱。1981年日本的中小企业共吸收劳动力4039万人,占全部雇用人数的88 %。中小企业在吸收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调整劳动力供求关系、改变 劳动力就业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战后初期,日本大批企业遭到破坏,部分设备被 作为战争赔偿而拆除,使企业陷入半瘫痪状态。另外,战争初期日本政府采取了整肃财阀等 民主措施,使日本的一些大企业被分割削弱,从而使雇用人数大大减少。面对这种状况,中 小企业以其特有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迅速恢复了生产和经营,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后来, 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大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所增加,但对长期就业人员的雇用并 没有很大增加,而主要采取增雇临时工、延长劳动时间等办法来扩大生产。所以从农业中转 移出来的劳动力仍然大都涌向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从农业中游离出来的农业劳动力 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之迅速转化为工业企业的雇佣工人。
(三)农户通过兼业形式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
所谓兼业农户就是除农业收入外还有其他收入的农户。日本的兼业形式分为两种:以农业 收入为主,从事农业劳动时间每年在150天以上的称为第一兼业农户;以非农业收入为主、 以农业收入为辅的农户叫做第二兼业农户。农户兼业的主要原因在于:1.谋求更高的收入水 平和生活水平;2.为了筹措购买农机与材料的资金,偿还欠债;3.由于机械化节省了劳动力 ,家庭劳动力变得相对过剩。兼业农户的演变趋势是,1960—1980年,农户总数从605万户 减少到466万户,即减少23%,专业农户从207万户减少到62万户,减少71%。其中第一种兼业 农户从203万户减少到100万户,减少51%;而第二种兼业农户从194万户增加到303万户,增 加37%,达总农户数的65%。可见,农业兼业行为在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得到较快发展,为 工业提供了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和较大的商品市场。同时,农户通过兼业形式增加了收入,缩 小了工农收入差别,并使农业劳动力逐步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
(四)政府通过制定政策,促使农业劳动力转移
日本政府有意识地把人口从劳动生产率低的第一产业转移到劳动生产率高的第二、第三产 业。1961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农业基本法》,要求在10年内把农村中农户总数的60%转移到 非农业方面。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结果是全国总农户从1960年 的 605.7万户减少到1970年的526.1万户,专业农户分别占各期总农户的34.3%、15.5%,而兼业 农户1960年占总农户的65.7%,1970年为84.4%。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也由1960年的 37.1%降到1970年的25.6%,从1960年到1970年,农业人口减少了823万人。由此可见,在农 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必要的,而且会起到推波助 澜的作用。
(五)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
农村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常常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社会经济 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1950年日本城市人口比率仅为37 .5%,1955年超过农村人口,达到56.3%;之后继续上升,1965年为68.1%,比农村人口多1倍 ;1975年达到75.9%,比农村人口多2倍;1997年则高达90.8%。战后日本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的。第一是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在1950—1970年间,农业就业人口减少 48%, 农户数减少14%,如果不算第二种兼业农户,就减少了54%。即在20年内,农业就业人口和农 户数大体减少了一半,而其中大部分都流入到城市。第二是合并村镇,建立新城市。1955年 颁布的《町村合并促进法》促进了新城市的产生,从而使全日本市町村数从1950年的1041 1个减少到1975年的3257个,其中城市从1950年的214个增加到1975年的641个。村镇城市化 和城市人口增加的过程,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
三、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农业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十分突出。据有关部门计算,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状况如下( 见表2),估计2000年农业剩余劳动力将超过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关系到 改革开放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同时,数以亿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也是 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表2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估计
年份 农作物播种 农业劳动力 每亩农作物播种面积TK农业剩余劳动力
面积(万亩) (万人)农业劳动力(人/亩) (%) (%)(万人)
1957
235866 19310 0.082
100
0
0
1962
210343 21178 0.101 81.2 18.84000
1965
215936 23398 0.108 75.9 24.15639
1970
215231 27814 0.129 63.6 36.3
10097
1975
224318 29460 0.137 62.6 37.3
10989
1980
219569 29425 0.134 61.2 38.8
11417
1985
215439 31187 0.145 56.6 43.4
13504
1990
222543 38808 0.174 47.1 52.9
20529
1995
224490 35971 0.160 51.3 48.7
17518
1996
228330 34769 0.152 53.9 46.1
16012
注:T为农业部门生产性劳动系数,假定以1957年为100%
K为农业部门剩余劳动系数,K=1-T 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力*K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就业与发展——中国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M].沈 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185.
如何快速有效地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我国从传统型的人口产业结构向现代型人 口产业结构转换是我国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不是发 生 在城市劳动力短缺,从而需要输入农业劳动力的情况下,而是发生在城市就业不充分的条件 下,农业人口就已大量涌入城镇。因此,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道路不同于日本,而是应该 在借鉴日本农业劳动力成功转移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的道路。
(一)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制定中长 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规划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农 业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和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就业年龄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出现。为 了能顺利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加速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应该像日本政府那样,制定有 关政策来推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各级政府应在摸清本地区劳动力资源状况、掌握农业剩余 劳动力动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确立与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长期和年度转移 规模、速度与目标,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并将此列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 规划和年度计划中,以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二)推动农业劳动力兼业,使其逐渐转向非农产业
日本农户的兼业现象证明,农户兼业现象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一条必经 之路,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我国由于城乡隔离的 壁垒并未完全消除,且城市就业机会少,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不得不在农村就地从事非农产 业。另外,在农村地区有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使农业劳动力有可能在农村兼业。农业劳动 力兼业行为为农业劳动力转移作出了巨大贡献:1.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加快了致富步伐;2.兼业经营使农业劳动力取得了从事非农产业的经验,为农业劳动力的彻底转移打下了坚实基 础;3.兼业经营截流了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缓解了就业压力;4.兼业经营充分利用了劳 动力资源,避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闲置。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农业劳动力兼业行为也存 在着一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如农业劳动力转移不彻底,一些土地被闲置而得不到有效 的利用,严重阻碍农业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等。日本也曾为农户兼业化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 价。因此,我国在推进兼业化的同时更应该走农业专业化道路,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如打破 户籍壁垒,让部分农业劳动力安心离农;实行城乡人口流动制度创新;在城市里建立农民劳 动力市场,以保证农业劳动力顺利转向非农产业。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以小城镇的发展带动农村城市化
日本农业劳动力成功转移的经验证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发展过程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既提出了发展小城镇的要求,又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 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小城镇,不仅使其本人能够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而且也使其家 庭生 活越来越具有城市化的特点。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严重阻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 移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我国要借鉴日本城市化的经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 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注意节约用地和保护资源 。
(四)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使其成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正如日本的中小企业一样,我国乡镇企业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发挥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78年以来,我国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企业总数由1978年的152万家增 加到1999年底的7071万家,增长了45.5倍,乡镇企业大约转移了1.27亿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1978—1999年平均每年吸收600多万人,成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大大缓解了我 国的就业压力。进入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增加就业的能力有所下降,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应 该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投入与支持,通过调整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使其健康稳步地发展,为 安置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内部“截流”一部分劳动力 相对于现阶段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而言,城市和乡镇企业的吸收能力毕竟有限,在保证 粮食生产的同时,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逐步提高林、牧、渔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促进 农 业生产向深度、广度进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实行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这不 仅可以有效解决农业发展问题,而且能够形成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吸收。同时,针对我 国可利用草地、森林、内陆水域所占国土面积比例较大,而农业劳动力主要集中在耕地上, 从事粮食、经济作物等种植业生产的特点,可以把种植业中过剩劳动力转向对山沟、草原、 水面自然资源的开发,向林、牧、渔业等大农业转移一部分。这样通过农业纵深发展及林、 牧、渔业可以“截流”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
(六)组织劳务输出,向国外转移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规律表明,向国外移民和劳务输出是缓解农村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压 力的一种方法,它可以使劳动力就业,也可以创汇,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战后初期,日本 也曾组织大量劳务出口到东南亚、南洋等地,从而缓解了一部分就业压力。目前,我国有着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韩国、日本、俄罗斯和新加坡、中国台湾省、香港地区、马来西亚以 及中东地区则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需要输入一部分国外劳动力。这使得我国的劳务输 出有很大的市场。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应该结合国际劳务需求,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进行选择、 培训以及有效的组织,向这些国家和地区输出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做好劳务输出,不但 能缓解就业压力,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还可以学到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技术,增强市场机制 和竞争观念,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