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 刘建华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心胸血管外科 441300)
【摘要】 目的:观察华法林联合尿激酶对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科收治的7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根据临床前瞻性研究原则,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予以华法林联合尿激酶干预,对照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尿激酶干预。治疗后根据患者不同时间段的下肢肿胀程度、血液D-二聚体的测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下肢周径差以及D-二聚体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下肢周径差以及D-二聚体水平均降低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华法林联合尿激酶可较好的降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以及D-二聚体水平。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华法林;尿激酶;D-二聚体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6-0096-02
我院自2013年以来将华法林联合尿激酶联合应用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之中,效果甚佳,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①年龄:18~80岁;②经彩超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③病程<14d。
排除标准:①有心、脑和肾其他躯体疾患者;②有抗凝禁忌症者;③有如房颤、心脏换瓣治疗后等其他需要华法林抗凝的疾病;④严重精神疾患者;⑤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家属要求退出者。
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根据上述标准,将我科收治的7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本项目之中,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1.2病例分组
根据临床前瞻性研究原则,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予以华法林联合尿激酶干预,对照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尿激酶干预,每组各39例。
1.3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中男46例,女32例;年龄:21~75岁,平均(55.7±1.8)岁;形成原因:骨折治疗后34例,长期卧床者16例,外伤后16例,妇科治疗后5例,服用避孕药后4例,不明原因3例。
在性别、年龄、形成原因的一般资料上比较,两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好可比性。
1.4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并在患肢的足背处静脉滴入尿激酶20万u+生理盐水100ml,60min内滴完,均2次/d。
观察组:在予以“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在治疗第3d加用华法林,其中70岁以下者予以3.75mg/d,70岁以上者予以2.0 mg/d[2]。
两组患者均以14d为一个疗程。
1.5疗效判定标准
在治疗的不同时间(治疗后第1d、第7d)进行下肢常规彩色多普勒检查,以及下肢肿胀程度(测定范围为髌骨上或下10cm,记录其中差值),血液D-二聚体的测定。
1.6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采用t检验或者卡方检验。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下肢周径差以及D-二聚体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下肢周径差以及D-二聚体水平均降低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讨论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常见疾患之一,目前对其治疗更多的学者趋向于非手术治疗,虽无治疗标准,但是抗凝、溶栓治疗在深静脉血栓中具有重要而显著的治疗效果已得到大多学者的公认,其中抗凝是治疗基础,多采用肝素、新型低分子量肝素等药物以抑制纤维蛋白的形成,该措施多适用于无出血倾向、无恶性高血压、胃溃疡的深静脉血栓患者[1],华法林作为最古老的口服抗凝药物,是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但亦有研究证实,其在用药过程中容易由于药物剂量的使用而导致患者出血,甚或危及生命[2],故而,我科医务人员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应予以剂量稍异,从而可有效的减少用药过程中出血的可能性,保障华法林剂量的安全有效。
我院自2013年将华法林联合尿激酶应用于本病患者的治疗之中,结果发现,该项措施可较好的降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以及D-二聚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铁红.华法林抗凝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维持水平的长期随访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34):14 16.
[2] 曹海清,袁宾,肖建文等.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尿激酶华法林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23):3868-3869
论文作者:杨俊,刘建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0
标签:下肢论文; 尿激酶论文; 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肝素论文; 静脉血栓论文; 水平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1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