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竞争垄断理论分析_完全竞争市场论文

西方竞争垄断理论分析_完全竞争市场论文

西方竞争垄断理论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竞争与垄断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们的对立统一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 当代西方的竞争、垄断理论

当代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对竞争与垄断的表述与评说,是通过供给与需求曲线模型和不同市场组织类型中的经济效率进行的。

市场竞争的强弱程度是西方微观经济学划分市场组织类型的标准。市场上厂商的数量、厂商各自产品的差异、厂商对市场价格的控制程度、厂商进出行业的难易程度不同,使市场竞争强弱程度不同,市场组织被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四类。不同类市场中,竞争和垄断作用的程度不同,经济效率不同。

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厂商的长期利润为零。在长期均衡时,企业的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等于现有的市场价格,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实现的经济效率最高。因为:首先,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意味着企业最后一单位产量耗费的资源的价值,恰好等于该单位产量的社会价值,此时,该产量达到了最优。否则,如果边际成本小于市场价格,则增加生产会提高社会的价值总和;若边际成本大于市场价格,则会减少该单位产品的生产,提高全社会的价值总和。其次,平均成本等于市场价格,表明生产者提供该产量的产品所获得的收益正好补偿企业的生产费用,企业提供的生产量正好处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是最充分地利用了现有技术,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再次,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自然波动,从而对市场供求状况进行自发的调整,使供求长期均衡,避免了自觉调整带来的生产成本增加。最后,无差别的产品竞争节省了广告宣传费用,消除了非价格竞争带来的资源浪费。由此,完全竞争市场是资源配置的理想选择,而在西方经济学中倍受青睐。

垄断市场中,厂商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垄断程度越高,需求曲线越陡峭。价格与边际成本分离,市场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表示增加一单位的生产,社会由此获得的好处大于生产所耗费资源的成本,社会可通过增加生产获得福利。但垄断企业为了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要控制产量和价格,使垄断市场不能提供最优的产量。另外,垄断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与企业自身的平均成本曲线有两个交点,企业产量对应的平均成本高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而且垄断市场上的一般也属于企业的平均成本,说明垄断企业为了维护最大利润,并不能有效地利用现有技术,选择最优的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因此阻碍了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由于垄断企业不存在竞争压力,而不具有技术革新、降低成本的动力。而且为了长期获得垄断利润,垄断企业试图设置其他企业进入的壁垒,从而增加了成本,浪费了资源,使经济效率大大低于完全竞争市场。

在垄断性市场中,垄断的作用在完全垄断市场中表现得最充分,在寡头垄断市场中表现次之,在垄断竞争市场中表现最弱。西方微观经济学认为,现实存在的大量市场组织属于垄断竞争市场,这类市场中竞争与垄断发生作用的形式最复杂,因而比较重视对其研究。

在垄断竞争市场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时,市场价格高于企业的边际成本,且等于企业的平均成本,但市场价格没有处于企业平均成本的最低点,这决定了垄断竞争市场的效率低于完全竞争市场。但由于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之一是市场进出自由,因而垄断利润在长期内被消除。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不可能完全控制产量与价格,使产量大于垄断市场,是经济效率优于完全垄断市场的市场组织。垄断竞争市场集垄断与竞争为一体,具有竞争的长处和垄断的短处,主要表现在:首先,在资源配置上,既可因价格等于企业的平均成本,决定了经济效率可以提高,但又因价格没有达到企业平均成本的最低点,使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其限度。其次,在技术进步上,垄断厂商只要依靠垄断力量就可以在一定时期获得利润,因此失去了技术创新的动力,甚至为了维护垄断地位设置障碍、阻止技术进步,使企业技术进步成为必然。同时,由于技术进步可以使垄断厂商获得更高的利润,垄断厂商会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进行重大科学研究和尖端技术开发,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再次,在生产规模上,生产与资本的集中加速垄断,只有集中的生产才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率。在这点上可以弥补垄断对资源造成的浪费。最后,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上,虽然垄断造成产量必然限制在保持利润最大化的限度内,影响消费者需求的满足程度。但同时,垄断竞争市场中,产品的差异性、多样性,使消费者可获得更多的选择自由,可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与偏好。而且,产品的差异决定着垄断之中的竞争,包括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中广告宣传费用的支出固然会增加产品成本,降低经济效率,但可促使企业创造名牌,提高质量,加强服务,重视本企业信誉,这些不仅有利于消费者利益,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垄断。

二 对当代西方竞争、垄断理论的评价

当代西方微观经济学通过数学模型和现象分析得出的竞争、垄断理论既有可借鉴之处,又有为其经济政策服务和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辩护的特点。西方经济学关于竞争的积极作用与垄断的消极作用的分析,一方面反映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另一方面也存在理论上的片面性。

首先,分析方法存在着片面性。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是经济理论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方法。定量分析只有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作用。只有定量分析,易于停留于某些经济现象的描述,而不能找到形成现象的原因和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因为经济数量毕竟以一定的质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它只能引起质的变化发展,而不能取代质,它反映的是某一特定质的事物发展的程度。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对竞争与垄断的描述,过多的强调了竞争的积极作用,而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消极作用,把完全竞争市场作为理想化的结构,这在事实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对于垄断,西方经济学只承认产品差异是垄断产生的重要根源,而回避了产生垄断最深刻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而认为垄断与竞争是根本对应的,要提高经济效率只有实行反垄断政策,似乎反垄断政策是救助经济失衡、发展社会经济的良方。应该看到,资本主义的经济矛盾是这一生产方式基本矛盾发展的反映,远非限制垄断、鼓励竞争可以奏效的。而且,垄断是资本主义生产与资本集中的必然产物,也非完全竞争所能代替的。

其次,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前提限制了对竞争实际作用解释的全面性,使完全竞争只能作为理论模型,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前提是厂商的产品存在完全同一性,在这一前提下,尽管竞争可以实现产量最大化,技术利用较充分,但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偏好,这样的竞争只能达到经济效率的提高,而不会促进社会效益的增长。同时,完全竞争市场以存在无数买者和卖者为前提,那么两个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只是市场的很少一部分,如此分散的小规模生产会限制企业对最优技术的选择,使竞争未必可以实现对资源的最佳配置。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前提还包括厂商和消费者掌握完全的信息,这在信息技术再发达的将来也是难以实现的。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各企业为谋求独立发展,而重复进行资产与技术投入,结果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往往产生短期行为,借助各种非正当竞争手段,靠牺牲主体利益,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从而会最终损害经济效率的提高。鉴于竞争的这些弱点和对提高经济效率的限制,在经济社会中已经存在,说明西方微观经济学对竞争作用分析的不全面之处,从而证实了完全竞争市场虽然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但不是唯一理想的市场结构模式。

最后,当代西方微观经济学不能辩证地说明竞争与垄断的区别与联系,只着眼于两者的对立,而否认两者的统一。全面看待竞争与垄断,两者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竞争与垄断的对立是指两者的表现形式、发挥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不同,以不同的途径对社会经济发生影响。竞争与垄断的统一是指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竞争与垄断的相互作用表现在优势互补。竞争以它巨大的压力迫使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保持优势地位。另外,生产者通过竞争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更增添了生产者不断进取的动力。结果形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一切能够用于物质生产的要素和人的精神资料,包括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均投入生产过程。消费者的一切需求,包括物质生活需求、精神生活需求以及发展需求,都转化为生产的推动力。竞争以它从物质到精神的无限扩张力,创造出日益增多的物质、精神产品,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这一结果使垄断显得逊色。在垄断条件下,垄断价格带来的垄断利润相对稳定,为维护垄断利润,生产者的积极进取转化为消极防御,消费者对生产的呼唤失去了效力,垄断使生产的物质要素不能充分利用,而且精神资料的作用也在消退,导致社会经济发展迟滞,这有悖于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竞争插入其间,以竞争的扩张力代替垄断的负效应。但是,垄断也绝非一无是处,它同样可以弥补竞争的不足。垄断可克服竞争的盲目性、事后性,使经济稳定发展。竞争中的生产者为追逐超额利润而较合理的组织企业生产和经营,但对市场与竞争者的信息难以全面知晓,生产与消费的联系只能通过市场信号迂回反映出来,而市场信号又具有即时性、局部性、表面性的特点。以此为决策依据,很难使决策具有全面性、准确性、科学性,使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扩大为对资源的浪费,社会经济不得不在剧烈的经济震荡中发展。所以,竞争从微观经济角度,在短期内去观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重要意义,但从宏观经济角度,在长期内去观察,其弱点也十分明显,而且这些弱点并非是经过竞争中生产与消费的调整能够得到彻底解决的,垄断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在垄断条件下,大规律生产得以展开,生产相对集中,市场相对稳定,生产者易于掌握产量和价格,便于操纵市场,决策的实效性较强。在宏观上,虽然以生产者为中心的决策不可能使经济效率最大化,但却可以避免经济震荡带来的资源巨大浪费,使经济较缓慢却能稳步发展。

垄断可以克服竞争的短期性、分散性,使经济长足发展。以追逐超额利润为核心的竞争着眼点是眼前利益,对长远利益的运筹只有在垄断中才能实现。同时,以非常分散的经济单位为基础的竞争只能提高企业的微观效率,在社会经济中,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对有效劳动的节约、产品成本的降低、科技投入的提高等限度很小。而垄断条件下,由于超额利润消失,垄断利润相对稳定,生产者决策的出发点是在长期内维护垄断利润。为此,必须考虑企业与市场环境,与宏观经济环境的结合点,从而制定企业长期发展决策。而企业决策的长期性、合理性,恰恰是社会经济长足发展的微观基础。同时,垄断条件下的大规模生产,可以扩大节约社会劳动,降低产品成本,突破增加科技投入等的限度,并通过生产社会化的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垄断可以克服竞争的无序性,保持竞争的进行。竞争者为了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或变竞争劣势为优势,在经济手段不足以奏效的时候,会使用非经济手段,使竞争与政治、道德等发生联系,这种被扭曲的竞争妨害其积极作用的发挥。从世界经济而言,各国的经济条件不同,水平各异,竞争的起点和结果均不利于经济落后国家,甚至造成经济强国对弱国的掠夺。垄断,主要是国家垄断,可以为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进行示范和导向,同时借助各项法规和政策,规范竞争行为,防止弱小与幼稚民族工业受国际市场的过分冲击,从而保护竞争有序、正常进行。

竞争对垄断同样重要,垄断势必造成缺乏经济活力,呆滞、僵化的思维定式使决策效率降低,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垄断的决策体制会造成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矛盾,而任何重大决策的失误,都会引起经济的全面危机,这些弊端只有靠竞争来弥补。

竞争与垄断的作用既然是互补的,在实践中两者必然同时存在,相互渗透。纯粹竞争与纯粹垄断是任何经济形态中不可能存在的现象。从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概莫能外,不同的只是竞争与垄断在经济中的地位有别。西方经济学论证的垄断竞争市场是竞争与垄断相互渗透的表现,这是被西方经济学家普遍承认的经济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行的市场机制作用下不同类型的经济主体并存,也是竞争与垄断相互渗透的反映。

竞争与垄断不但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而且在矛盾运动中向着与其相反的方向转化。竞争中优胜劣汰规律使优胜者日益集中于一小部分人,这一部分人依靠竞争中资本的集中扩大生产规模,为别人进入本行业制造障碍,膨胀自身的经济实力,为避免与强大竞争对手的两败俱伤而彼此达到垄断协议,竞争为垄断所代替。然而当垄断形成后,垄断的弱点和垄断协议的暂时性又造成其走向反面。而且,消费者需求的特性也非垄断所能扼杀的,国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各种经济矛盾的发展,也会打破垄断一统天下的局面,使竞争与垄断并存。竞争与垄断的相互转化是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原因。

三 竞争、垄断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构件

竞争与垄断的辩证关系表明,两者的合力促进了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由竞争与垄断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理想模式。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提高经济效率,要发展生产力,满足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必然要建立竞争与垄断相结合的经济模式。

市场经济是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基础是竞争,市场经济只有鼓励和充分开展竞争,才能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潜能,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才能刺激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丰富的物质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制定开展竞争的各项宏观与微观经济政策,为竞争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为此,必须做到:首先,消除行政垄断,政企职责分离。政府机构专司规划、管理、监督、服务等职能,以间接管理为主,充分利用价值规律和经济参数指导微观经济运行,发挥市场机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促进作用。其次,切实落实企业产权和经营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增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动力。同时,要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重视企业管理队伍的建设,使企业形成促进技术进步、生产提高、管理严密、职工奋进的内部运行机制,把企业与市场、生产与消费结为一体,使生产者盈利与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得到满足相统一,从而达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再次,要打破条块分割,分块吃饭的旧体制,加强企业横向联合,使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组合,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实力,使企业能够参与竞争,敢于参与竞争。最后,建立完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要消除壁垒,破除地方垄断市场,形成多种流通渠道并存、多元经营方式共进、遍布城乡、覆盖全国、立体交叉的大流通网络。制定全国统一的财政、货币、流通等政策,避免政策性市场差异,形成进出自由、公平交易的统一市场。要改革价格体系,形成市场定价为主的价格机制,为企业提供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还要建立健全保护竞争自律体系,保护竞争的有序展开,抵制竞争中的消极自发倾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垄断同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征。就其与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而言,竞争与垄断的辩证关系必然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充分承认这种关系,发挥垄断对竞争自发性的制约作用,弥补竞争的不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垄断有两种形式,即企业垄断和国家垄断。企业垄断表现为企业集团的垄断,它对于利用企业集团聚集的雄厚物质条件、促进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开发、扶助弱小企业、改造老企业、深化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实现规模效益、增加物质财富、加速生产社会化、提高生产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我国改革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垄断性企业集团,大部分以公有制经济为龙头,联合其他经济成分,通过垄断性生产经营,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地位、发挥公有制约作用、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垄断表现为国家对基础设施行业、公共事业、能源、矿产资源、高新科技开发等关系国计民生重要行业的垄断。实行国家垄断,是我国解决重大比例问题、优化产业结构、保证国民经济全局持续稳定发展、保持广大劳动者利益、满足劳动者基本生活需要、繁荣国民经济、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稳定政治、发展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同时,国家垄断也为政府对经济的间接调控和国家计划的贯彻落实提供了可能。

为保留垄断,发挥垄断的积极作用,首先,国家要制定有利垄断的产权组织政策,对有规模竞争优势的行业加以保护,设置市场进入障碍,通过适度的财政、货币政策扶持其发展。其次,鼓励大企业经过兼并,吃掉效益低或无效益的中小企业,或对过度竞争,经营规模很小,产品不适合市场需要的中小企业加以联合,以集中资金,扩大生产规模,维护适度竞争,建立正常的产销秩序。再次,颁布企业集团政策,制定企业集团法规,注重以资金联合为基础的企业集团的发展,以保证企业集团的稳固性,发挥其竞争优势。对企业集团的新技术开发、名牌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实力较强的产品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加以保护。最后,适度保留国家垄断,通过改革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制度,调动劳动者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改革国家对垄断企业的管理模式,使竞争机制作用于企业内部运营和分配,增强企业的活力。

竞争和垄断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大支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两者作用的充分展示。同时,必须把两者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其超越界限的自由发展。为此,国家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对竞争与垄断给予及时调控,以有效地发挥竞争与垄断的长处。

标签:;  ;  ;  ;  ;  ;  ;  ;  ;  ;  ;  ;  

西方竞争垄断理论分析_完全竞争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