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造纸工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造纸工业论文,台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台湾的造纸工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自成一格。
截止1994年,台湾造纸工业的总产量为440万吨。如以1993 年台湾造纸工业生产为1,1994年则达到198.8。 1994 年, 台湾纸张消费量为205公斤/人年。在世界造纸工业的排序位置, 上述两项指标分别为世界第15名、第16名。
台湾造纸工业以岛内市场学经营形态。目前, 纸业生产厂家有151家,相对集中在台中地区,有25家。其产品主要有七大类:纸浆、文化用纸、家庭用纸、包装用纸、特殊用纸、瓦楞纸箱和白纸箱、纸袋。
台湾有“东海绿洲”之称,其森林覆盖率为55.1%居我国各省之冠。然而,由于长期的伐大于植,导致造纸原料大部份依赖进口。1994年台湾进口各类纸品数量达126万吨。其中, 以进口纸浆原料和高级纸张的数量为最。
从50年代迄今,台湾造纸工业的发展态势大致如下:
在50—60年代,台湾造纸工业经历了恢复与重建、并且出现了高速增长。在60年代,造纸工业年增长率达到两位数,最高年份的增长率超过了25%。进入70年代,台湾造纸工业依然处于高速增长中。可以说,50—60年代是台湾造纸工业的高获利时代。因此,进入70年代,这一高获利的诱因自然成了台湾业界在造纸工业加速投资,扩大规模的主要动因。
据不完全统计,1971—1980年台湾新建的纸厂达50多家。在70年代,台湾造纸工业,除产量大幅增加外,产品的种类、品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特别是供工业用的牛皮纸板、油毛毡原纸、涂布白纸板、非涂布白纸板、瓦楞芯纸等纸板增长,尤为强劲。
80年代以来,台湾造纸工业生产出现了超伏变化。从总体上看,台湾的纸和纸板总产量1981年为215万吨,1989的增加到380万吨。从局部看,1986年台湾造纸工业总生产能力突破了300万吨,总产量达到305万吨。然而,从1987年开始,台湾造纸工业却步步陷入困境。 1988 年—1989年台湾造纸工业总产量一直在370万吨上下徘徊。
90年代以来,台湾造纸工业仍未走出困境。1991~1993年,台湾造纸工业的总产量分别为374.5万吨、39.6万吨和387.8万吨。产生这一转折的最基本原因是产能超过需求。为扭转台湾造纸的颓势,当局制定了以下主要措施:
其一,规模导向,实施企业兼并。
近年,台湾造纸工业通过企业兼并,促进了一些大公司的产生和发展。从整体造纸工业来看,1985年台湾纸业生产厂家有162家,1991 年减到156家;1994年只剩下151家。从营业额来看,全年额在16亿元以上的纸厂有16家,占台湾造纸工业总产量58%。从新近出台的“2000年台湾纸业发展纲要”看,至2000年,台湾纸厂将再减到130家,届时, 每厂平均年产量将由1994年的2.5万吨扩大到4.1万吨。
其二,浆纸分营,调整运作体系。
所谓浆纸分营,就是将制浆作业与造纸从原来“小而全”格局中,将制浆分离出来,实行专业化生产。目前,台湾的制浆生产,主要集中在“台纸”、“中华”和“台糖蔗厂”这三家制浆厂生产。另外,从防治污染角度看,“浆纸分营”虽属应急之举,但可以纾缓污染源过多的矛盾。
其三,引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多年来,台湾大力引进宽幅、高速、自动化水平较高的新型纸机。走向2000年,其发展目标是,通过技术引进将现有的设备水平再升级。具体指标如下:
最高速度2000年时
运转速度运转速度(m/分)
新闻纸1500 1800—2000
薄卫生纸类2100 2550—2800
文化用纸 1100 1300—1400
牛皮纸板 790
950 —1100
(说明:纸机的宽以出纸10m左右)
由上可见,台湾造纸工业正走向规模化、专业化和自动化。在90年代中后期,这“三化”的发展前景如何,依然取决于台湾经济景气的好坏。从目前情况看,台湾造纸工业生产厂家外移的趋势,仍然不减。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那么,台湾造纸工业将笼罩在“空心化”的阴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