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建设保定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刘 曼 连大鹏 徐胜利 杨莼莼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黄骅 061100)
摘 要: 2014年2月26日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是三地化零为整协同发展,通过优化调整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2018年11月,中央又提出建设河北雄安新区具体优化开发模式。此时提出研究保定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意义深远。保定市与雄安新区襟带衣连,若保定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顺利实施,对于后者的示范意义不言自明,继而为推动京津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奠定基础,乃至最终促使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健康、持续地推进。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 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
一
步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同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都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当前公共文化服务遭遇的发展瓶颈来自多方面,于各地区而言也是普遍的。保定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建设投入不足,与经济投入相差较多。长久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下,我国呈现出重物质经济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态势,过于重视经济指标,而对文化建设的关注不足。尽管近年来,有意识地朝文化发展方向倾斜,可囿于长期形成的观念影响和文化建设投资周期长、回报效益低,难以突出政绩,事实上地方在政策的执行、响应过程中难以贯彻落实,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的窘境未见起色,其中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尤为明显。
保定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不能满足该地区实际需求的资金,文化业务经费和文化设施经费出现不足,这种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和基本经费保障的状况,制约了保定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另外,该地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和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相差较多,将更多的资金投入物质经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精神文化的建设,导致二者发展不平衡。
(二)供需错位,群众缺乏参与热情。在以往形成的“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下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与服务模式化现象严重,人民文化参与的积极主动性被忽视。在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只能被动地接受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与需求侧接口处存在缺口,阻碍文化福利的实现。
黄虎[19]等实验研究了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在大范围变工况下的性能,得到了机组性能参数随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并提出了在不利条件下运行时机组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为提高机组性能和运行可靠性提供了参考。
由于保定市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与群众的需求不平衡,因此难以满足群众对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供需不平衡是由于供给者没有真正从群众的角度出发,了解群众真正需要哪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多从主观意愿出发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当群众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时,便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缺乏信任,保持观望的态度,不愿参与不想参与是他们内心真实的写照。无论政府如何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也得不到群众的积极响应。
在共性问题上,我们结合保定市当地实际境况,为保定市的障碍逐一找到破除之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四)公共文化服务的投资渠道较为单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决定了政府部门承担主要责任,主要提供资金与文化产品,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供给者。一般说来,纯公共产品可以由政府提供,而对于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则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由政府和私人混合提供。
农村和城市的人才队伍建设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在某些具体问题上还需具体分析,在城乡人员配置问题上要另当别论。保定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除了遭遇上述的问题外,因文化从业人员倾向于城市就职,农村人才缺口事实上比预计的更大,实际在岗的文化工作人员大都并未接受过专业的学习、系统的培训,专业素质甚为低下,面临考验。
(二)“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通过参与文化缔造,激发群众的文化参与热情。要保证供给的有效性,势必要保证人民的文化体验与文化获得感。这就要求以文化需求为导向,聆听人民的声音,了解人民的诉求。建立民众需求表达机制,努力畅通、拓宽需求表达渠道,知他们所需,急他们所急,供他们所需,实现需求到供给的平滑对接。如在农村地区,可根据农民需要大力开展农业种植技术、农机使用和就业创业知识等方面的推广活动。
(五)公共文化服务缺乏有效的监督。政府文化职能是指政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依法对文化事业实施的管理。它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一些群众权利意识淡薄,对政府在履行文化职能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督,工作人员精神松懈,工作不到位。除了群众监督外,保定市公共文化服务还缺乏制度监督,缺乏相关的制度对经费支出、人员任用等进行监督。
二
(三)人才基础薄弱,农村人才问题更突出。人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最活跃、重要的因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在全域上呈现出基础薄弱的特征。因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国家对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偏倚,人们形成文化领域的职位较难晋升与发展的固有印象,所以在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中高素质专业人才匮乏,在人才队伍建设的年龄与职称结构上暴露出一些问题。保定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队伍方面主要存在人才业务素质不足、晋升机制不尽合理、福利待遇相对偏低的问题。
(一)赋予战略全局高度,追求文化投入与经济投入均等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到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高度,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唯有先让人民认识到文化化育人心的功能,进而认同国家的发展理念,否则政策落实不到行动上,只不过是一纸空文。
聆听是欣赏音乐的最基本手段,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细致聆听,可以形成有效学习体验。欣赏音乐时的聆听,不是随意的听听音乐,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音乐内质情感内涵的挖掘,进而帮助学生形成音乐欣赏能力。欣赏音乐的聆听,需要学生能够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只有与音乐形成某种程度的共鸣,这样的聆听欣赏才会见到效果。聆听是欣赏音乐的最基本手段,教师要对聆听方式、聆听感知作出对应设计,以提升学生欣赏音乐的有效性。
通过把公共文化预算计入财政预算、设立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项资金、规定经费投入超过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一定百分比等手段,从国家财政角度给予公共文化事业充分的重视。利用财政的引领者与杠杆作用,撬动远超财政小投入的社会大投入,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提供强有力的经费支撑。当然,战略高度在其他方面都应有所体现,再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纳入官员的政绩考核与地区的发展总体规划。
业内人士分析,今年以来央行继续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同时加大了对市场流动性的提供,连续四次降准包括进行一些定向的引导和其他的支持鼓励,如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等。目前来说,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状况,在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逐步落地之后,市场上流动偏紧的状况会得到相当程度的缓解,将有助于降低这些领域企业信用风险的发生,从而使整个银行业的风险状况保持一个总体可控的水平。
均等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服务目标上,但在此却延伸出了另一层面上的均等化:不求国家与地方当下立即就能对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等量齐观,可至少要保证文化投入与经济投入逐渐趋于均等,使文化发展跟得上经济发展的速度,让人民在享有优厚的物质生活层面的社会福利的同时,还可以享有与之相配套的对等的精神生活层面的社会福利。
在保定市,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仍然存在政府单一供给的现象,政府唱独角戏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使社会组织缺乏平等竞争的机会,且导致文化服务供给的低效率。公共文化服务的投资渠道较单一,不利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长足发展。
基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我们不但要重视“输血”,更要强调“造血”。除了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外,还要摈弃刻板的人才引进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的培训机制,利用专业的人才打造一批由当地农民群众组成具有过硬专业素质的人才队伍,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大力培训、不断发掘农村民间文化人才,把这些民间艺人、能人吸引到我们的队伍当中,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适应人民的需求。
供需错位的现象给我们以启发,由政府单个主体凭主观看法推断人民真实需求的老路是行不通的,还应利用好具有深厚底蕴和无限可能的民间文化,深深扎根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上,更多地将文化舞台交还给人民,发挥他们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观能动性,释放他们的文化创造力,让他们成为文化的缔造者,自己参与创造自己所需的文化,从而破除过去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内容单一化的困境,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与内容的多元化供给。在尊重群众意愿上,调动群众的创造性,不但使他们愿意参与、享受参与,还自然而然地避免服务设施闲置现象,减少政府的无效投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有效性。
(三)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强调“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首要的是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从人才的培养、晋升机制上加以完善,从福利待遇上加以改善,吸收大批文化工作者投身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同时,做到真正关心文化工作者,满足他们物质和精神各方面的基本诉求,解决实际问题,解除后顾之忧,不仅能引进人,还能留住人。后续还要在人才招聘与任用中建立严格的工作岗位准入机制与绩效考评机制,不断促进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人员结构的优化,建立一支真正的高素质公共文化服务精英队伍。
旅游专业属于服务型第三产业,学校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还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培养学生养成待人有礼、谦逊温和的良好言行习惯,培养他们成为优秀的导游,为其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做好铺垫。
(四)创造多元投资渠道,以文化产业促发展。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了新时代,面临新际遇,当行新手段、新方法。建立现代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我们一改之前的“包办”之风,建立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的投资渠道。
通过给予投资主体政策、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减免和社会表彰,拓宽投资渠道,刺激社会资本的投入,获取个人、非营利组织和企业等社会各界的支持,形成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投资机制,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发挥政府与社会相互协作的最大效力。
尽管本文所提系统能够生成答案正确、内容丰富、形式自然的答案形式。但是,通过分析样例,发现依然存在如下问题:(1)生成的答案包含一些无意义和错误的词汇(如ID 6);(2)无法匹配到正确的事实(如ID 7);(3)生成的答案包含了与知识全局信息不一致的词汇(如ID 8中的“他” 应该是“她”)。
(4)部分学生过度依靠母语汉语对其的影响,甚至把听到的每一个单词和句子翻译成中文,便于理解,但是忽略了中英之间语言语法差异,心译过程造成的时间差反之增加听力理解难度。
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联系更加密切、融合更加紧密的时代背景下,应以财政为支撑大胆探索两相协作共襄公共文化发展大计的新出路,鼓励文化产业大力开拓公共文化空间、承办福泽广大群众的公共文化活动。
(五)双管齐下,建立“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以人民群众的文化体验与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导向,建立“自下而上”的群众评价与反馈体系,接受群众的监督与批评,根据群众的评价与反馈这些主观指标,积极回应,查漏补缺,努力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群众评价与反馈体系其实还是上述民众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机制的延伸与健全,根据反馈信息,积极地自我调整、完善,不断地更新、改进,最终建设一个能够时刻从容应对公众复杂多变的文化需要、诉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立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除了要求“自下而上”外,还少不了“自上而下”地建立系统的评价指标和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从文化经费支出、文化基础设施数量、文化人才建设等一系列客观指标进行考评,同时确定执行机构,并制定后需的追责制度与奖惩措施。以上两个方向不仅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发展的内生动力,更推动了政府转型,由管治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
参考文献:
[1]王亚华,苏毅清.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6):49-55.
[2]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6):795-802.
[3]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1):65-67.
[4]付春.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基本思路[J].农村经济,2010(4):105-109.
[5]张云峰.黑龙江省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效机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0.
课题来源: 2018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保定市京津冀协同背景下保定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1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