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论文_余茜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论文_余茜

四川省 石渠县民族寄宿制中学_____余茜

【内容提要】初中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教学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判断事情的能力。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开展合作学习”提出粗浅的想法。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小组合作的策略、小组合作学习中常出现的问题、解决的策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这三种学习方式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一定是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可以帮助他们确立自主的尊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心,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提出和作用

合作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一些中小学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有效地推动了中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改革。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以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导向,以设疑、常识、引导、体验、比较、探究为基本方式,讲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学习这一形式,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并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帮助。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性,主张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的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习可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

教育学生学会共同生活是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课题。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共同的学习目标将小组成员的个人利益与小组的集体利益紧紧地联系起来。为了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使小组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和谐的氛围中。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的认识;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现代社会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小组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团体成绩为基本评价依据,因而,合作与交往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推动因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能改变以往课堂上的“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和单向的刻板教学方式为学生间互动、师生间互动的多元和多向的信息交流方式。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1、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合作学习小组在构成上要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进行组向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与组之间的综合水平基本平衡。这样构建的合作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开竞争创造条件。合作小组的人数,国外研究一般建设4——6人。4人相邻合作学习,2人同桌,对空间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

要使合作学习小组能够能够正常运行,合作富有成效,则必须做好以下三件事:

(1)确立一个小组长。实践告诉我们,选取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全面负责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至关重要。

(2)拟定一个核心目标。让每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蹉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作为一个核心目标,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

(3)制定一个合作方案。使学生人人参与,须制定一个合作方案,确定小组成员的角色,分工明确。如,小组长负责主持组内的交流,协调成员间的关系,调动成员参与的积极性,记录员负责记录发言的内容。第一发言人综合本组的发言内容,代表小组长在全班交流;第二发言人作补充完善。监督员对成员的表现作以评定并记载,作为以后评优的依据,每个角色要定期轮换。

2、教师的引导和组织策略

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和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组织,没有教师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囿于自身的水平,就不能在较高层面上把握文本,这样的合作必然是无序和低效的。

(1)要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合作学习目标应包括两类,即学术性上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十分重视学术性目标,而往往忽视学生交往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而在合作课堂中,对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否则学生因缺乏合作意识和技能,从而影响学习的顺利进行。合作学习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倾听、质疑,坚持自我,互相帮助,加强整体意识,交流,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

案例:在教学《变色龙》时,一个环节

分小组,分角色朗读全文,提出学术性目标是:能有感情朗读全文。合作技能目标是:同学们在听同组同学朗读时,要注意听出朗读同学的感情。读完后,小组内同学要交流,这样的话小组内的同学读得更认真,听的也会认真。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2)合作学习的形式和流程

问题讨论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它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讨论的问题,然后由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讨论完后让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和补充。合作学习过程的基本流程可以这样设计:确定合作目标和任务——独立思考、个体学习——小组交流、形成共识——呈现小组学习活动成果——总结和评价。下面我以教学《我的叔叔于勒》的一个教学环节为例,阐述一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过程。

①确定合作目标和任务

a、明确本文的主人公是谁?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把握文章主题。

b、学生在共同的探究的过程中,要学会倾听与合作。

②独立思考,个体学习

a、学生默读课文,归纳文中主要故事情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b、注意文中对菲利普夫妇的刻画,分别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

C、体会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的态度变化,把握文章主题。

③小组交流,形成共识在个体学习后,四人一组进行讨论。通过比较,形成共识

④呈现小组学习成果

⑤总结评价

评价要对各小组所反映出的学术性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两方面评价,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还可以用记分等方式激励他们,更多的用鼓励性,表扬性的语句评价。

(3)要创设情境——合作学习的前提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创设学生欲知、欲究、欲得、欲进的良好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为合作学习创造一个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更多选择,思考余地,为探究提供了思维空间,为合作探究提供了条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a、用音乐创设情境。如教《愚公移山》一课时,用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来导入,学生都熟悉,使学生容易进入到文章的故事情节中来。

b、用故事创设情境。《公输》一文用《自相矛盾》的故事,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c、用图画创设情境。《赵州桥》可用苏州园林的图片,促进他们研讨石拱桥特点的激情。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反之,作为一种哗众取宠,只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灵活运用,学生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一)、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

1、合作主题没有探讨价值。

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造成:(1)、由于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而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同样由于单一方式方法的刺激,学生逐渐感到厌倦。(2)、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论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2、合作主题不切合学生的知识水平。由于学生基础较差,无法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3、合作前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份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4、合作中缺乏对学生的观察指导和对问题进展的关注。老师把问题抛出来以后,常常成为了旁观者,虽然也巡视课堂但缺乏对学生细致的关注,尤其体现在公开课上,是老师把自己置于旁观者的位置,这样的合作只是形式。

5、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舍,探讨的问题甚至与课堂无关。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

(二)、合作学习的实施者(学生)

1、学生合作不够主动。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学生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当问题出现时,学生之间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对方,信任对方,并进行清晰正确地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建设性地解决矛盾冲突。

2、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四、解决的策略

(一)、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二)、精心确定有价值的合作主题。

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但契合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

(三)、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认知能力,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达到一定程度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和思考的时机。

(四)、加强合作学习过程指导。

合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学会倾听,在开始合作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五)、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异质性混合小组为多。为了不使学困生变得胆小怯弱,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其更多地关心和鼓励,建立起“能行”的积极期望,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同时,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并大力表扬,建立自信,从而使他们能主动参与,积极发言,毫不胆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教师对学优生要进行适当的教育,鼓励他们对学困生提供帮助,与其他学生形成协作的关系,更具有分享精神,并在分享中体验自身的价值。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课堂形式,它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小组里能够大胆地、轻松地各抒己见,使其个性得到张扬,还学生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参考文献:

霍益萍、张人红:《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11期。

王国章、吴永玲:《合作学习及其尝试》,《教育改革》1995年第1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作者陈燕杭州大学教育系

[《合作学习——原理和策略》王坦著学苑出版社

论文作者:余茜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0

标签:;  ;  ;  ;  ;  ;  ;  ;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论文_余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