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发展之路_社会因素论文

论人的发展之路_社会因素论文

论人的发展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8)02-0058-07

人的发展道路问题,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关于人的发展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都做过许多重要的论述。马克思在阐述他的唯物史观理论的一封重要通信中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1](P532)。恩格斯在他晚年的重要哲学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甚至把唯物史观称作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1](P241)。列宁则指出:“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2](P26)。然而,以往人们对唯物史观的研究,却忽视了这个重要内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直到最近都没有阐述过、甚至没有提出这个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提出,突现了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同时把对它的理论研究提上了日程。担当起这个任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一、研究人的发展道路是唯物史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如上所引,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就是说,它是从现实的人出发,通过揭示社会历史和人的发展规律,找出人的彻底解放即每个人都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道路和条件的科学学说。在这里,研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不可缺少的,探讨人的发展道路和规律,同样是题中应有之义。关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了大量论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后来人们的研究很少提到这方面的内容,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更是忽略了这方面的内容。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人的发展道路问题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起码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去理解和认识。

第一,现实的人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前提。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论断,是在批判费尔巴哈以“对抽象的人的崇拜”为核心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时候提出来的。而在这里的批判,可以说是对他与马克思合著的、标志唯物史观基本形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继续和发展。他们在那里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唯物史观“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离不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3](P73)在后来的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指出,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当然是出发点;个人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前提。

关于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或逻辑起点,存在着一些不同认识,基本上有这样两种。一种认为是现实的人,一种认为是物质生产。我们认为,它应该是前面一种,而不是后面一种。简单地说,现实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一个整体,而物质生产只是人的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部分在社会历史整个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作为逻辑起点,应该是一个事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最简单的、抽象性概括性最高的范畴。在社会历史中,现实的人正是这样一个范畴,而物质生产则是有多种要素组成的,是人的活动的过程。

第二,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活动是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之始终的。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就指出过:创造一切、拥有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4](P101,P118-119)他在阐述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时候一再指出: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1](P53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现实的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生产出来的。他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一再表明,生产总是社会个人的生产,人本身是主要生产力,社会生产力越是发展,个人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也就越大。在应用科学技术的大工业中,“人的生产力的发展即财富的发展”;“科学这种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的发展”,“只不过是”这种发展“所表现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5](P34-35)恩格斯也很重视人的主体地位。针对德国党内的“青年派”关于经济关系就像玩弄棋子一样地玩弄人的错误观点,恩格斯指出,说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是“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1](P732);实际上,经济关系不会自动发生作用,“它们本身就是人创造的”[6](P97-98)。

列宁从多方面论述了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的思想。他指出,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因为“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2](P26)。需要指出的是,列宁在这里所说的“活动家的个人”,主要是普通的个人。他在另一篇文章里就直接地说:“全部历史本来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他还进一步指出,人与人间一定的社会关系是由个人的活动组成的,这种社会关系及其发展,是个人活动的产物,这些个人不是同具体社会环境隔离开来的抽象的“个人”,而是“真实的个人”,是“‘活的’、现实的个人”,“‘事物的进程’就是人们的活动和‘影响’,并没有更多的东西”[7](P360-370)。列宁在他以后的理论工作中,进一步从一般哲学研究的高度阐发了个人是积极的历史主体的思想。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列宁通过唯物地改造黑格尔关于人的合目的性活动即实践的思想,全面地展开和深刻地阐发了人是历史的积极主体的观点。他强调了人在有目的活动中的能动性,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他指出:“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8](P183)所谓改变世界,就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改变外部现实,改变它的这些或那些方面,去掉假象,使它成为客观真实的现实。

第三,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既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的时候,就不是为哲学而去研究哲学,而是为共产主义做理论论证的。在他看来,研究社会发展规律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是为指导人的解放斗争服务的;而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也只是一种社会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他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P294)在《资本论》中他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9](P649)

对于马克思提出的这一重要思想,列宁在他的整个理论活动和革命实践中,不但忠实地紧紧遵从,而且作了重要的发挥。他在对普列汉诺夫的第二个党纲草案的意见中,谈到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的时候指出,只提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过程来满足整个社会及社会各个成员的需要“不恰当。这不够。托拉斯大概也能这样组织。”列宁在对普列汉诺夫草案的意见中,和在他自己起草的党纲草案中,都坚持写上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10](P218)。

以上仅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有关问题的部分论述。但通过这些论述,我们就可以看到,既然现实的人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既然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既然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那么,如果不研究人的发展道路问题,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也就不可能有全面系统地认识和把握,对唯物史观也就不可能有全面系统地认识和把握。

二、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

要探讨人的发展道路,一个重要前提是搞清楚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马克思说,人天生是社会动物。就是说,人是一个生物的和社会的实体。他是一个由大脑、躯干和四肢组成的,有着肉体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素质特点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体。人既是一个生物实体——他是物质进化的最高产物、包括着一个人的大脑的活的肉体组织,又是一个社会实体——即他具有社会的本质。社会实体是建立在生物实体的基础之上的。确切地说,人是建立在生物实体之上的社会实体。研究人的发展,既要把他当作一个生物实体来研究,主要地又要把他当作一个社会实体来研究,即研究建立在生物实体之上的社会实体的发展。人作为生物实体的发展,属于生物进化的范畴。除非发生天体灾变,或者使人类遭到毁灭,或者使人的肉体组织做出迅速的变化,以适应发生了急剧变化的环境,在正常的条件下,人的肉体结构即生物实体的发展是相当缓慢的。从大约四五万年以前,新人的身体结构形成以后,直到现在,再也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可是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在这段时间之内,却发生了多次的质的飞跃。因此,我们研究人的发展道路,主要的是研究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的发展过程。

人的社会实体的内容,首先是他的社会本性和社会本质。平常所说的人的本性,主要的是指人的社会本性。它是人的发展的主导方面、决定性方面。人的本性包括一般本性和具体本性。马克思曾经说过:“根据效用原则来评价人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9](P669)人的一般本性就是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1](P96)而“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就是人的具体本性,或者叫做人的本质。

人的本性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人的活动是由主体、手段(工具)和客体三种因素构成的系统,人的本性是这三种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人的活动的主体通过手段作用于客体,使客体发生改变以满足和产生人的各种需要。主体运用手段作用于客体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手段和客体都随着主体的意识和目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而把主体、手段、客体三者联系起来,并且决定手段的高低,决定客体发生改变的程度的,是主体的能力;主体的这种能力,又在这三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提高。主体运用手段作用于客体所产生的需要,不仅有物质上的需要,而且有精神上的需要;精神上的需要不仅有认识上的需要,而且有情感上的需要。而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需要,所以,在主体、手段、客体三者的关系上,情感又是一个独立的领域,是人的本性中不可缺少的、不能被别的东西所替代的一项内容。因此,人的本性应该包括人的需要、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的内容。

主体、手段、客体三种因素的本质联系,又有生物的、社会的、意识的三个特征。不管是人的需要、人的能力还是人的情感,都带有生物的、社会的和意识的特点。人作为社会动物,他的需要必然是既有生物性的,又有社会性的;他的生物的和社会的需要都是自觉的和有目的的,所以又都带有意识性。人的能力,概括地说就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它们既是自然力,又是社会的产物,而智力本身就是意识的力量,体力的发挥也离不开意识的指挥。在探讨人的本性的时候,有些人特别强调人的创造性。其实,说到底,它主要是人的意识特点的表现,因此,也仅仅是人的本性的部分内容,而不能包括人的本性的全部。人的情感,它本身就是意识的一个方面;同时既有天生的即生物性的,也有后天形成的即社会性的。整个人的本性的形成也是这样,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所谓先天因素,是指从前代遗传下来的东西;所谓后天因素,是指一个人出生以后,在自己的活动中新形成的东西。而从前代遗传下来的东西,也是前代的活动不断积累的结果。

每一个人的活动,都要和三个方面发生关系,即都要和自然界、和别人发生关系,同时还要和自己发生关系。平时说的要认识和改造自己,就是指人要和自己发生关系。这些活动,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对象性活动”,即有对象的和产生对象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产生的关系,就是对象性关系。人的本性,是这些活动和关系的内化。人的活动又是人的本质力量外化的过程。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自然界,给自然界打上了人的印记,使自然界人化;使别人受自己的影响,发生相应的改变;也使自己的意识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又反射到人的内部,使人的本性形成和发展起来。

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应该这样来理解。首先,这里说的人的本质,是指人的具体本性,而不是指人的一般本性。其次,这里说的社会关系,不仅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人与自然界、个人与自己的关系,是一个关系整体。社会关系的总和,也不是说社会关系直接就是人的本质。这里所谓的“总和”,是一个过程,即各种社会关系向人的内部反射、内化的过程。各种社会关系通过不断的内化,在人的内部积淀起来,形成了人的本质。再次,这里强调的是人的本质的现实性,即人的本性在现实中的表现,也就是人的本性在社会发展各个具体阶段上的表现。总之,不能把它和人的本性等同起来。

三、人的发展的宏观道路

从根本上说,人的发展的宏观道路和社会发展的道路是一致的,表现形式又是不相同的。当人类社会还处在原始状态的时候,人和自然界处于直接的统一之中,人和人之间、社会和个人之间还没有相异化。当人类社会进入私有制社会阶段,出现阶级对抗以后,人的异化产生并发展起来。在这个阶段上,社会的发展是以牺牲个人为代价,人的发展是通过异化的形式进行的。当私有制和阶级消灭以后,全人类得到彻底的解放,社会逐渐地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人的发展的异化道路逐渐消失,开始了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只有在这个时候,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才能够真正结束,自由王国才会真正地发展起来,人的发展才又走上了非异化的道路,并展现无限美好的前景。概而言之,人的发展的宏观道路,表现为人的形成-异化-复归的过程。人的形成、异化和复归,是人的发展的几个阶段。

人的形成和发展,从实质上说也就是人的本性的形成和发展。这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曾经把这个过程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即人还没有异化的阶段,产生了人的异化和异化发展的阶段,扬弃异化即人的复归阶段①。这个过程,就是人的本性形成、异化和复归的过程。这就是人的本性发展的道路。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之间,有两个过渡时期。肯定阶段在原始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包括人的本性的形成和形成之后的初步发展阶段,否定阶段包括整个阶级社会,否定之否定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原始社会的后期,既是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也是人的本性的发展过程由肯定阶段向否定阶段过渡的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既是人类社会由阶级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过渡的时期,也是人的本性由否定阶段向否定之否定阶段即新的肯定阶段过渡的时期。人的本性是一个经过三个阶段、两个过渡时期的发展过程,这就是人的本性的发展规律。

人的本性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人的形成过程,是由猿到人的转变过程,同时也是由猿群到社会的转变过程。大约在三百多万年以前,猿的四肢、躯干和猿脑进化成了人的四肢、躯干和人脑以后,猿的纯粹动物的需要、本能,就变成了人的需要和人的本能。这时的人,是刚刚脱离动物界的人,但总归是人而不是猿了。以后,经过了三百多万年的时间,人的本性包括人的需要、人的能力和人的情感,逐渐地形成起来。人的需要脱离了动物需要的状态,不但比动物的需要丰富得多,既食五谷也吃鱼肉,由生食发展到熟食,不但有多种多样的物质需要,还有多种多样的精神需要,如舞蹈、绘画、祈祷、祭祀。人的能力也和动物本能根本不同,其主要标志就是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以及具备了高级思维能力。在需要和能力的基础上,人的情感也发展起来,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和动物的情感不可同日而语。

在原始社会的初期和中期这个阶段上,生产力还很低下,人们必须结成一定的集体,共同劳动,防备野兽,抵御外敌。在这个阶段上,生产劳动领域是人的本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领域。生产资料公共占有,在生产活动中,人们处于平等的地位,人人都参加生产劳动,生活资料平等分配,人的本性都能得到同等的发展机会。在逐渐发展起来的原始政治生活领域和意识生活领域,人们也都是平等的。总之,整个社会共同体的目的和个人的目的是一致的。这个漫长的时期,是人和人的本性形成的时期,对人类是最重要的一个时期。虽然现在看那个时期,觉得一切都很好笑,不论在需要、能力还是情感方面,都比现代人幼稚得多。但是,没有这个时期,就没有人类。而在人的本性的三个方面,这个时期的人也有许多胜过现代人之处。

在原始社会的后期,大约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上和整个高级阶段,人的本性由非异化发展向异化发展的道路转变。人的本性的异化,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人所创造的东西,本来是人的本性的对象化,但它反过来和人相分离,相对立,以至统治人,控制人。依据恩格斯对于西方古代社会的探讨,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第一次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相继出现,交换、货币和私有制发展起来,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抗阶级出现,奴隶制成了社会制度的本质组成部分,剥削成了社会的基础。在政治领域,原来的公共机构发展成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管理机关;在意识领域,也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出现了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阶层。人类社会迈进了文明时代即阶级社会的门槛。当奴隶制出现以后,人的本性就开始了异化发展的过程,但还是社会的局部现象;而当奴隶制成了社会制度的本质组成部分以后,人的本性的异化发展就成为社会的普遍存在了。

当人类社会完全进入阶级社会阶段以后,人的本性就走上了异化发展的道路。在这个阶段上,社会和个人由分离发展到相互对立。这种分离和对立,即异化,不但存在于生产领域,而且存在于政治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国家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了凌驾于个人之上的统治力量。这种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了极端,不但个人相互间的社会联系,成为凌驾于个人之上的独立权力,而且劳动条件和劳动产品以至整个社会生产力,也具有与劳动者相独立、相异化的形态,成为扼杀劳动者的力量。

对于人的异化,有这样一种理解,似乎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这是不符合马克思的观点的。马克思认为,在古代的奴隶制和中世纪的农奴制下,“生产条件对生产者的统治,已经为统治和从属的关系所掩盖”;不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还是在奴隶制下,一般剩余劳动都具有“对抗的形式”,只不过他们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不同罢了[12](P940,P925)。马克思的观点非常清楚,劳动的异化是私有制或私有财产的产物,从奴隶制开始就存在,只不过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它发展到了顶点和极端罢了。人的本性在阶级社会的异化,并不是完全丧失,而是在异化形式下发展。当然,异化就意味着部分的丧失,但这种部分丧失是人的本性能够得到发展的必要条件。在阶级社会,人的本性有一部分丧失,另一部分才能发展并为将来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创造条件。

社会主义社会是从阶级社会到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也是人的本性发展的否定阶段和否定之否定阶段之间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以至消灭狭义的分工,因此,也就是消灭异化。在社会主义社会,按照经典作家的理论,私有制和阶级很快就消灭了。但在经济、精神、道德等方面,还保留着旧社会的痕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狭义分工,还要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异化。而从实际上来说,即从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因为它们大都是从落后国家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发展而来的,原来的生产、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基础都很落后,所以,阶级和私有制实际存在的情况,和经典作家预想的完全不一样。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很快消灭了旧的地主资产阶级私有制和老的剥削阶级,但因为生产力落后,并且不可能很快得到很大的发展,还有必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存一部分私有制生产关系,因而阶级也就不可能很快消灭,反而产生了新的剥削阶级和新的被剥削阶级。在政治领域,国家机关的官员中腐败现象严重,人民群众缺乏应有的民主权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缺乏正当的、应有的自由,而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没落的东西却比比皆是。总之,现实社会主义还处于社会主义低级阶段,异化仍然是普遍现象。根据唯物辩证法,只有承认矛盾,才能认识矛盾,解决矛盾。总结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在过去的几十年内,或者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异化,或者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异化缺乏应有的认知,这是发生失误和错误,导致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共产主义社会,自然界和人的矛盾、社会和个人的矛盾都得到了解决,人的本性的异化发展道路结束,开始了人的本性发展的崭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私有制、狭义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才能完全消灭;人的本性的发展才能够完全自由自觉地进行。在这个阶段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社会力量和个人能力,都成为完全一致的;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完全成为真实的和融洽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个阶段上,人的本性的发展道路,集中地体现在马克思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即“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之中。这一基本原则,贯穿于社会发展的目的、标准和基础等各个方面。在这一阶段上,人的本性的发展,是建立在它的否定发展阶段所取得一切积极成果之上的,又是对那种否定形式的否定,所以是人的本性的否定之否定;同时是人的本性的形成阶段在更高的基础上的再现,所以是人的本性的复归。

综观人类发展史,人的本性的形成阶段,经历了三百多万年的时间,而它的异化发展阶段,则仅有几千年的时间。但在这几千年之内,人的本性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和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代替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质变比较起来,这是一个大飞跃,因此也是一个大革命。经过这一飞跃之后,人的本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用唯物史观创始人的话说,这个发展阶段是一个“自由王国”。这是人的发展的无限美好的前景。这个前景的实现,才是唯物史观的真正目的。

四、人的发展的微观道路

人的发展的微观道路,即个人身上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辩证发展过程。这是人的发展道路更加深层的内容。人的发展的这个方面,在我国哲学界基本上还没有被人们所重视。这是有待我们去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作为社会化的生物机体,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统一体。如果说人的本性的形成-异化-复归,是对人的发展的宏观道路的描述,那么,对人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辩证发展过程的研究,就是对人的发展的微观道路的探讨。这是更深一个层次的探讨。

人的自然因素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首先是人本身的自然因素。人是自然界物质进化的最高、最复杂的产物。物质的进化,有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形态,最后是人的形态。人作为最复杂最高级的物质存在形式,包含着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各种简单的、低级的物质存在形式。这些物质的存在形式,在人身上不停地运动着。这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础。如果什么时候人身上的这些物质形式停止了运动,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人身上这些物质存在形式,是人本身的自然因素。人的生命活动,首先受着自然规律的支配。例如,人要进行自然物质的新陈代谢,人身上还有生物电,还有叫做生物钟的东西,人身上还存在着生物全息率,等等。马克思说人是自然存在物,就是指人是由许多自然因素组成的和遵循自然规律的机体。人的能力的体力方面,即人的肌肉和筋骨的力量,完全是自然力;人的能力的智力方面,即人脑的能力,也包含着自然力即脑细胞的功能。其次,是自然条件对人的影响。空气、阳光、水,是人在正常情况下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天体的运行,气候的变化,地球的磁场,都对人体有着重大影响。再次是人的活动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不用说人的生物性活动,如饮食和性欲,就是社会活动和意识活动,也离不开自然条件。

人的社会因素,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首先,人的身体,包括四肢、躯干和大脑,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的产物。它们是在以劳动为主要形式的活动中,即在社会活动中由猿的四肢、躯干和大脑进化而来,又完全不同于猿的。其次,人的本性主要是社会性的因素。人的需要、能力和情感,虽然什么时候都有动物性的一面,但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性的一面,即社会因素。再次,在人的活动中起支配作用的是社会能动性。社会能动性是人的社会因素的最高层次。

人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是辩证地结合在一起的。人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有着质的区别。自然因素不但存在着,而且永远具有独立的意义。正如恩格斯所说,人身上的动物性永远不会消失,只能改变它的程度。社会因素是在人的社会-劳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东西,和自然因素有着根本的不同。它们之间又有密不可分的、内在的联系。人身上的自然因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个体行为,而且是社会因素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社会因素是自然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发展的结果。例如人的社会能动性,是在人的动物能动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社会因素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以后,就成为人的发展的主导的、决定的方面;自然因素的发展,受到社会因素的支配和影响,在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为不同形式。人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构成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

人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在辩证结合中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的总趋势,一方面是人的动物性逐渐减弱,社会性逐渐增强,另一方面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相互作用中都得到了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人的需要和动物差不多,吃生食且很单调,住山洞,不知衣为何物,男女之间杂乱性交;人的能力更多地是靠动物性;只能使用和加工简单的工具,生产劳动主要靠四肢的自然力;人的思维能力也很低下,人的情感也很简单,就像马克思所说,人的意识是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纯粹的畜群意识”[3](P8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动物性逐渐减弱,社会性不断增强,以至人身上的生物因素也都社会化了。

但是,人的动物性和自然因素不是等同的。人的动物性的减弱,并不等于自然因素的完全减少;在人的动物性减弱的同时,自然因素也有加强和发展的方面。例如,由于食物的丰富,人吸收的营养成分比猿多出很多。通过劳动和生活的锻炼,人的四肢和躯干的力度和灵活性增强了,人的脑容量比猿的脑容量增加了一倍,特别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人的平均脑容量增加了近40克。人们经过体育锻炼,特别是练习气功,可以加强自然因素的发展。一般人经过气功锻炼,都可以祛病养身,健康长寿,增强智力;长期坚持,简直可以“脱胎换骨”,使人身体的自然因素得到很大的改变。有的人经过气功锻炼或受高级气功师的指点,还能够“辟谷”,即十数天至数十天不吃任何食物、蔬菜,还照旧活动正常,精力充沛。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人的自然因素既有减弱又有增强,那么人的社会因素则全面地发展起来。首先,人的本性的社会特征方面越来越强。人的需要的物质方面,越来越成为社会的需要,衣食住行,越来越社会化;人的需要的精神方面,本来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越来越成为社会性的。人的能力,随着人的生产劳动和其他活动水平的提高,其社会的特征即社会的活动和依赖社会的活动,越来越突出。人的情感中的本能的成分越来越少,理智的成分越来越多,本能越来越受到理智的控制和支配。其次,人的能动性和社会因素越来越强。如果说人的社会能动性开始主要是来自人的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后来发展到来自活动首先是生产活动的需要,那么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则主要决定于科学理论的生产。

注释:

①关于人还没有异化的阶段,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勤(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做了这样的描述:在未开化的野蛮状态下,人“生产的东西不多于他直接的需要。他需要的界限也就是他生产的界限。因此,需求和供给就正好相抵。他的生产是以他的需要来衡量的。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交换,或者说,交换归结为他的劳动同他的劳动产品相交换,这种交换是真正的交换潜在形式(萌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3页)这时没有交换,或者说交换只是人的劳动同他自己的劳动产品相交换,即还没有异化。关于人的异化和人的复归的阶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做了大量的分析。

标签:;  ;  ;  ;  ;  ;  ;  ;  ;  ;  

论人的发展之路_社会因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