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技术管理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管理论文,学科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回顾历史,技术的成功使用不仅使得很多公司能够持续发展并不断壮大,还影响了很多国家和个人的经济命运(Debasish等,2000)。20世纪,美国在材料、电子、航空航天、计算机、远程通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使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确立了主导的地位。但是,人们一直对“开发和利用技术的有效性”存在着担心,同时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往往有很高的风险,不易为人们所了解且难以管理(Bhattacherjee,1998)。这样,技术管理就显得很有必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业生产率委员会(the MIT Commission on Industrial Productivity)认为“缺乏技术管理活动”是美国众多重要行业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1]。影响技术管理的因素不仅仅是技术本身,还有非技术方面的(Miyazaki等,2000)。人们普遍认识到“未来的成功不仅靠技术本身,而且要靠管理技术的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技术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跨国公司纷纷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加强科学技术管理,以确保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4]。重视和加强技术管理成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匡跃平,2000;李志军,1998)。
1.1 技术管理的定义
技术管理(Management of Technology,MOT)学科是一门关于开发和使用技术以创造竞争优势和财富的新兴交叉学科。目前关于技术管理学科的内涵有以下三类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类定义主要集中于技术发明和创新,例如贝兹(Boytzi)认为,“技术管理是对公司产品和生产能力的及时创造和提高。技术管理问题可划分为两类,即鼓励发明和创新的成功管理”(Dreje,2000)。
第二类以1987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布的题为《技术管理:隐蔽的优势》报告[6] 的定义为代表。该报告对MOT的定义是:“与科学、工程及管理理论相关的MOT是通过对技术能力的计划、开发和实施,以规划和完成组织的战略性和操作性目标”。该定义强调了对技术发展的计划。特威斯(Twiss)的定义也与此类似,他强调了技术的采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6]。成功不仅取决于对技术变化自身的管理,并且取决于对实现技术潜力和环境的处理。因而MOT往往也包括商业文化、战略、组织结构、管理态度、人力资源政策等问题。
第三类定义认为MOT是战略管理的一部分,在目前竞争残酷、社会价值观变化迅速、新技术开发速度加快的环境中,商业和技术的集成十分必要。贝德威(Bedwie)“MOT实际是公司将商业战略和技术战略集成的实践。该集成需要研究、生产、市场、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的细致协调”。Zehner(2000)认为MOT是技术与商业管理的融合,创造出新价值同时获得竞争优势。
随着技术在企业经营和竞争中的作用、地位日益提高,技术活动范围延伸和扩展,技术管理的范围也随之扩展。因此关于技术管理的内容界定也存在“窄”与“宽”的区别。按照上述观点,技术管理最窄的界定仅限于发明创造和研究开发管理;宽的界定将技术管理的覆盖面扩展到技术活动的延伸领域,即从研究开发到新产品的生产、营销的技术实现全过程,并且注重技术的战略管理,即关注技术管理与职能管理的集成,关注技术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地位。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认识是宽的界定,这一趋势已日显明朗。
1.2 技术管理学科体系
技术管理涉及的学科有工程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但强调的是发挥技术潜力的研究、开发、规划及运作和组织的发展战略和运行目标。杨宏等(1996)认为技术管理的内容有多种分类,这里综合国外学术研究和以MIT、哈佛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学MOT教学内容,作以下归纳:
附图
技术管理的学科体系框架
“技术管理”理论是技术管理学科的基础,为技术管理提供指导;“技术活动的管理”主要指技术活动过程、环节的管理,它是技术管理的主体和核心;“相关职能管理”指技术活动管理中涉及到的与企业职能管理相交叉的组织、财务等职能领域的管理;“专业技术管理”指诸如IT、生物等产业或专业技术领域的技术管理;“技术活动的外部环境”指涉及技术的公共政策、金融环境等。
2 我国技术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
2.1 我国企业技术管理的演进
改革开放以前,除1950年代从苏联和东欧引进了一批技术外,我国技术管理的基本模式是政府组织的行业技术平台加企业的设计、生产;改革开放后,19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企业大规模引进技术,这一阶段的技术管理以技术选择、项目实施(技术改造)为重点;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后期,以引进技术的“国产化”、消化吸收国外技术为重点,技术管理的核心是模仿加局部改进;1990年代后期,自主创新问题逐步提上日程,但是无论是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还是管理模式、管理能力都远远不能适应新的需求。我国的技术管理理论也未能对新需求提供支持,技术管理学科已经落后于实践。
近年来对技术管理又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以下观点:技术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汪华,1999;俞吉顺,2001)。技术战略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我国企业的成败(赵晓庆,许庆瑞,2001)。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降低产品成本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地搞好成本管理与技术管理的有机结合,随着我国加入WTO与国际间经济交往日益密切,技术管理工作必须紧跟国际前沿(幸有文,2002;王秀珍,2000)。只有这样,才能缩小我国与发展国家之间的差距。
2.2 研究与教学现状
在1980年代之前,我国只有少量教科书、专著中涉及到技术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产品设计管理,工艺流程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标准化等,对实践没有起什么指导作用。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展了相当规模的技术创新研究,其中企业层次的技术研究构成了技术管理的核心内容。其主要进展有:
2.1.1 技术创新调查
创新调查的目的是了解企业创新状态,了解激励和阻碍企业创新的因素,为总结成功经验和消除阻碍因素提供方向性指示。在这方面较有影响的研究有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的1051家企业创新调查(高建,傅家骥,199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关于甘肃、福建两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调查(赵玉川,1996)。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对宜昌、南阳两个城市企业的创新调查(马驰等,1992)。
2.2.2 技术创新过程研究
关于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取得以下共识:在传统体制下,中国的创新往往是产品创新优先,但对转型时期机电行业20家企业的调查显示,企业工艺创新已开始并行甚至领先于产品创新(王伟强,许庆瑞;1993)。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是由制造商发动,有时候在部分行业和若干产品领域,用户是主要的创新源(吴贵生,谢伟,1996)。基于技术引进的创新过程特点是引进→技术学习→创新,促进引进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是:①技术引进与国内科研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成功率与技术能力(白以言,续超前,1987);②注重技术学习,学习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司春林,1995;谢伟,吴贵生,1997)。而就科研院所成果商品化而言,成功的市场化依赖于:①建立实体机构,把实验室成果与产品衔接起来;②扩大实体的经营自主权;③提高科技人员的利益分成比例(吴英熙,1993;杨柏龄,1993)。企业为了保持产品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实行“开发式”技术管理[24]。认识到技术进步和技术需求是技术转移的两个基本条件,两者的交互作用成为技术转移存在产生发展的前提(张玉杰,2002)。
2.2.3 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目前企业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动力不足(项保华,1989);资金短缺(周金田,1991);技术基础薄弱,开发能力不强(傅家骥,1989);国家缺乏一整套推进技术进步的政策法规(邓寿鹏,1996);中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一直徘徊在低水平(杨学义,2001)。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有:完善市场机制,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设立有效的考核标准来诱导和规范企业创新;改善宏观环境,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黄跃雄,李华弟,1996;吴贵生,谢伟,1997;穆素妯,赵世同,1989)。
2.2.4 技术创新组织研究
技术的变化显然会影响到企业的组织结构,而且影响方式多种多样,技术和组织之间是一共同的进化过程(卢锐,1996)。中国伴随着经济和科技体制的改革出现了几种新型的组织和转型过程,例如大型研究院所的改革(王志成,于鲁淼,1990),高校对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成冀西,1996),中国高技术风险企业的发展等(冯昭奎,1993)。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四个企业集团的研究,显示了技术和环境变化对企业组织的影响(连燕华,1992),创新型企业组织方式不是惟一的(柳卸林,1996),在某些行业(如自行车行业)开发小组是推动创新深入的一种重要方式(廖理,1996)。借鉴国际企业经验做出合适的组织体制安排对于我国企业改变经营状况、切实提高其核心业务竞争力会大有益处(王风彬,沈文涛,2001)。
除上述研究外,在以下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在创新战略方面明确了创新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一个主要构成因素(姜彦福,1996)。吴贵生、谢伟(1997)介绍了Christensen(1997)的磁盘驱动器案例,提出了企业应对断裂性技术变化的策略,并指出了断裂性技术变化对于企业发展和管理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技术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获取优势地位的法宝(王敏,2002)。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流动的全球化,为企业获取新技术带来了机遇,同时对技术管理增加了难度(朱冬林,2000)。就我国现阶段企业资源实力而言,模仿创新往往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施培公,1996)。就企业创新与环境而言,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和约束的技术创新,它旨在解决技术的不对称问题和自然异化问题(周德明,1998)。对企业孵化器在我国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的研究表明,孵化器这种创新方式较传统的中试基地和工程中心有更具体的目标,创业者与投资者之间能够更加充分的了解,技术转化为商品的成功率更高(李志能,2001)。但目前我国孵化器孵化对象主要限于科技型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袁环,黄翠琴,2000)。
在教学方面,在1990年之前,技术管理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国内基本上还没有出现。从1990年代初开始,陆续在少数几所高校开设了技术管理课程。迄今为止,已有一批学校(为数尚不多,具体数字还缺乏统计)开设了技术管理类课程。
3 我国技术管理学科与国外的比较
我国技术管理水平除法律环境对技术开发与应用限制程度和R&D迁移对未来经济的影响这两个指标同发达国家水平相当外,其他三个指标(总体水平、企业间技术合作、企业与院校间技术合作)都比发达国家水平低,就是和一些较为先进的发展中国家(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也有差距(刘磊,胡树华,2000)。
3.1 在研究方面
中国介入MOT并不晚,且一介入就抓住了核心——技术创新,对MOT的主要内容已有一定的研究,但总体而言,尚处于落后状态,主要表现在:
①涵盖面不够,还有一些空白领域未展开研究;
②在技术管理理论方面,如关于技术发展规律、技术活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领域基本上还是空白。关于技术活动经济学的研究也十分薄弱;
③在技术战略方面,目前的研究还不系统,也较肤浅;
④在技术活动的管理方面,还存在相当多的空白;
⑤在相关职能管理方面,几乎全是空白;
⑥研究较零散,尚未形成结合中国国情的学科体系;
⑦研究深度不够,方法不规范;
⑧实用性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需求,例如,关于研究开发的过程管理、组织管理、进度与成本控制、项目管理等实用性研究远不能满足需求;技术活动的组织,特别是企业技术中心的构建与管理没有得到理论的很好支撑。
3.2 教学方面
国外的大多数MOT教学的主要内容我国均已涉及,但也存在一些空白。下表中列出了MOT主要内容的国内外比较情况,其中国内情况是概括几所主要从事MOT研究与教学内容分析的。
MOT主要内容的国内外比较
知识领域 国外排序中国
教授管理人员
技术在商业中的战略性作用11 √
新技术的采用24 (√)
组织内技术转移 36 (√)
新产品开发 42 √
经营战略和竞争 53 √
普通商业职能65 √
技术项目的选择 78 √
组织间技术转移 814 √
技术选择时机97 √
技术的获取 10
11 √
技术创新过程11
12 √
生产技术内部使用12
10 √
技术项目评估13
13 √
研发管理14
16 √
信息技术内部使用15
18(√)
环境问题16
21 -
政府政策影响17
22 -
社会问题18
20 -
伦理问题19
19 -
技术项目融资20
15 √
法律21
17 √
普通工程职能22
9 (√)
注:√表示有此内容,(√)表示有此内容,但较少。
4 我国技术管理学科发展的战略建议
4.1 基本判断
技术管理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尚处于导入期至成长期阶段,我国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介入,起步时间与国外的差距较小,而且一起步就抓住了其核心内容,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总体而言,相比较工商管理其他学科,本学科与国外的差距要小一些。我国技术经济学科开发较早,已有较好的积累。但是,我国技术管理学科的研究、教学群体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学校数和各校人数均较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体制等因素,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尚处于启动期,需求压力不大,从而技术管理的研究与教学的动力和社会支持都较小。在这一点上,与国外差距较大。另外,国内的技术管理高层次教育,尤其在课堂教学跟踪高新技术进展、在技术与管理相融合方面,与国外名校的教学水平还有相当的距离(陈宏民,2002)。
技术管理作为新兴学科,发展迅速,这一学科是我国工商管理中与国外差距不很大的学科。这为我们及时吸收新进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但如果我们工作力度不够,也有拉大差距、甚至成长不起来的危险。
4.2 战略目标
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实现重点领域与国际同步发展;填补重要内容上的空白,建立与国际接轨又结合国情的学科体系;加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扶持、支持,扩充研究教学队伍,增强研究群体实力;抓住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机遇,争取在5至10年的时间达到国际先进、接近一流水平。
4.3 重要举措
4.3.1 强化技术管理学科地位,调整学科结构
对于技术管理这一新兴学科,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给予扶持而不是抑制,在学科目录调整中应强化这一学科地位,而不是“砍”、“并”、“减”。
在现行“技术经济及管理”博士点、硕士点中,极大多数学校学科重点仍是以传统的“技术经济”为主,只有少数学校转向了以技术创新为主的新方向。这一格局必须进行调整,重点应转向技术管理。对这一点,教育部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加以引导和指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等社会组织也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予以引导。
4.3.2 填补学科重点内容的空白,建立学科体系
从国外情况看,蓬勃发展也仅是近几年的事,学科体系也尚未建立起来,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对重点的内容加强深入研究,对重点的空白,要尽快填补,力争取得与国际同步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国情建立学科体系,编撰系列技术管理教材。
4.3.3 发挥跨学科交叉的优势,建立一批行业技术管理分支学科
技术经济专业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建立起了一批部门(行业)技术经济,建设了与行业技术发展和产业发展的结合点。现在,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把结合点转向行业技术管理,从而建立起新的行业技术管理分支学科,这将大大加强实用性。
4.4 需要优先发展的领域
4.4.1 学科体系建设
(1)学科国际动态的跟踪研究;
(2)国内发展状态及需求的深入考察;
(3)与国际接轨、结合国情的学科体系框架研究。
4.4.2 重点的空白和薄弱领域
(1)技术管理理论:技术发展规律、技术管理的管理理论、知识产生与流动规律研究;
(2)技术战略:技术战略框架,技术战略的核心内容研究;
(3)研究开发管理:重点是研发决策、研发组织、研发项目运作过程管理;
(4)面向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对实践有强针对性的实用性研究。
4.4.3 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1)企业专利战略;
(2)人才、知识流动与知识产权保护;
(3)技术创业与企业内部创新创业管理。
4.4.4 重点新兴行业技术管理研究
(1)软件行业技术管理;
(2)IT行业技术管理;
(3)生物技术行业技术管理;
(4)制造业技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