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经济发展思想述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恩来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开国总理周恩来,在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提出和实践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思想。周恩来经济发展思想,在新中国经济思想史上,著有光辉的篇章,占有独特的地位,为指导新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作出巨大贡献。周恩来经济发展思想内涵极其丰富。这些熠熠闪光的思想,不仅为指导当时的经济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而且对指导当前的经济发展仍有现实性意义。这里,运用理论抽象方法,把周恩来经济发展思想概括为六论:四化目标论;经济首位论;农业基础论;治水兴林论;科技关键论;结合统一论。
一、四化目标论
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周恩来经济发展思想的主题和战略目标。
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奋斗目标,也是周恩来经济发展思想的主题。1949—1952年间,在经济上,我国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为经济发展准备了必要条件。随后,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了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4年9月23日,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说:“我们伟大的人民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道路有计划地迅速发展,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并且巩固我们国家的独立和安全。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周恩来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提法, 得到了中国共产党全党的肯定和认同,把它写入了1956年中共八大通过的党章总纲:“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在这之后的二十多年中,周恩来一方面反复强调和阐述这个目标,一方面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其间有三个较大的发展变化:一是关于“交通运输现代化”,包含在“工业现代化”之内,不再单独列出;二是关于“国防现代化”,经历了提出—不提—又重提的过程;三是关于“科学文化现代化”,后来表述为“科学技术现代化”。
1959年12月24日,周恩来在黑龙江省委组织的厅局长以上干部会议上作报告指出:“我们处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需要加快建设我们的国家,使我们国家更快地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1963年1 月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说:“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这里,他把科学文化现代化表达为科学技术现代化。1964年末到1965年初的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号召。与此同时,周恩来还提出了两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2〕这表明周恩来把四个现代化的设想, 推向了更高更深更实的层次。第一,将毛泽东、周恩来多次表达的国家工业化的设想纳入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两步走的第一步;第二,使国家工业化的思想更加丰富完整;第三,使四个现代化的表述更加完整准确;第四,两步走的设想,使四化建设的时间序列和阶段任务更加明确。
与四个现代化的思想密切相关,周恩来还提出和强调了一些重要思想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一是关于建设四化和人民革命的根本目的的观点,即根本目的是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以便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并且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3〕二是关于四个现代化之间要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观点, 即“要同时并进,相互促进,不能等工业现代化以后再来进行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4 〕这就强调了四个现代化的整体性、关联性、协调性的要求。三是关于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因素的观点,他说:“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5 〕这就阐明了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四个现代化中的关键性和决定性的地位。四是关于现代化建设主要依靠自力更生,同时需要国际合作的观点,1964年4月23 日在会见日本关西经济访华代表团时,他说:“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自力更生。”同时又说:“要使经济技术达到现代化水平,也需要进行国际间的合作。 ”〔6〕这就把建设四化和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设想置于更加广阔的国际空间,体现了现代化的国际性和开放性特征。五是关于建设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强国分两步走的观点,这就使实现四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设想,在时间上有明确的总体规划和阶段划分,体现了经济发展战略设想时序性和阶段性特点。
周恩来宣布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原打算从1966年开始推进,却被“文化大革命”打断。80年代,邓小平同志按照分步走的设想来指导全国为战略目标而奋斗。1974年冬,邓小平受毛泽东委托,代表周恩来主持起草在四届人大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把周恩来关于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一贯思想,作为经济部分的重点,坚持下来,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目标。〔7〕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决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8〕1980年2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9〕1985年4月邓小平提出两步走的设想,〔10〕1987年4月,邓小平又把两步走发展成为三步走。 1987年党的十三大肯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指出到第三步实现时,中国就基本实现现代化。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又指出在建国一百周年时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997年9月,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到下个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看出,周恩来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思想,在继承中得到了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奋斗目标。
二、经济首位论
经济建设居于首要地位,是周恩来经济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1949年12月周恩来在《当前财经形势和新中国经济的几种关系》的讲话中指出,“现在,全国的工作已经开始从军事方面转向经济方面”〔11〕。“生产是我们新中国的基本任务”〔12〕。1950年夏,发生了朝鲜战争,周恩来在《抗美援朝,保卫和平》的报告中指出,“经济建设不能停止,重工业要有重点地恢复,水利、铁道、纺织这几方面的建设要不动摇地进行,并且要照顾到人民生活的改善。”〔13〕1952年8月, 周恩来主持起草《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草案)》,“草案”提出了“全党的领导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方面。”〔14〕1953年初,周恩来在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上说:“今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动员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克服困难,为完成和超额完成1953年的建设而奋斗,是我们贯穿全年的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15〕1954年9月23日, 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居于首要的地位。”〔16〕他还说:“国家面貌的改变要从经济面貌改变做起。”〔17〕周恩来的这个思想在脑海中是很牢固的,贯穿他的一生。〔18〕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种种冲击下,周恩来应付各种复杂局势,仍然抓革命,促生产,他曾对余秋里、谷牧等说:“经济基础不乱,局面还能维持,经济基础一乱,局面就没法收拾了。所以,经济工作一定要紧紧抓住,生产绝不能停。”〔19〕
与此密切相关,还有三个重要思想观点。一是提高我们国家的生产力是最主要的事情。他说:“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我们人人都要关心提高我们国家的生产力。我们必须了解增加生产对我们全体人民,对于我们国家,是具有决定意义的。”〔20〕二是克服人民的贫困,巩固革命的胜利,生产是中心。他说:“只有生产不断地增加,不断地扩大,才能逐步地克服我们人民的贫困,才能巩固我们革命的胜利,才能有我们将来的幸福。”〔21〕“生产是中心,三大改造也要以生产来推动。一切都要靠生产,生产是主要的环节”〔22〕。三是经济建设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经济,满足整个社会需要。他说:“我们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归根到底,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不断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23〕
在经济发展问题上,周恩来特别注重处理好若干重大、重要关系。
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恢复和发展同抗美援朝的关系。1950年夏发生了朝鲜战争,后来我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抗美援朝需要国家的大量财政支出,同时还要照顾到国内的事情,争取财政状况根本好转等重大任务。1950年12月,周恩来手书1951年的概算总方针是:“既要照顾到国防开支急迫需要,又要保证财政状况和市场继续稳定。”1951 年4月, 周恩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作报告指出:“抗美援朝仍应成为1951年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既保证国防急需,又照顾到财政状况及市场的继续稳定”,“同时也着手经济建设准备工作”。同年11月,周恩来指出:“既要保证朝鲜战争胜利,又要保证国内物价稳定,同时还要照顾国家建设”,要求“战争胜利、物价稳定、进行建设”。后来,毛泽东概括这十二个字成为:边打、边稳、边建。〔24〕
二是处理好经济建设同科技文化等的关系。这集中体现在他对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阐述中,1963年8 月他指出:“国民经济体系不仅包括工业而且包括农业、商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国防各个方面。”〔25〕
三是正确处理自力更生同国际合作的关系。1964年12月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自力更生是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基本立脚点”。同时他还指出:“外国一切好的经验、好的技术,都要吸收过来,为我所用。”〔26〕
四是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关系。1964年12月他指出:“要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关系”,“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应该按照农、轻、重的次序来安排。”〔27〕
五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关系。1949年12月周恩来在《当前财经形势和新中国经济的几种关系》的讲话中指出,必须正确解决六种关系,即城乡关系、内外关系、工商关系、公私关系、劳资关系、上下关系。〔28〕他还说:“经济建设要有四个观念,整体观念、重点观念、先后观念、全局观念,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综合平衡,全面安排”。在1956年中共八大代表大会上,他特别强调要“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应该使重点建设和全面安排相结合,以使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够按比例地发展。”〔29〕
上述关于经济发展中各种内外关系的思想观点,使周恩来关于经济建设居于首要地位的重要思想观点,内涵外延更加丰富完整,表达阐述更加科学准确。
三、农业基础论
以农业为基础,这是周恩来经济发展思想的重要内容。
早在新中国建立前夕的1949年7月, 周恩来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就指出:“我们要恢复生产,首先就得恢复农业生产。”1949年12月,新中国刚刚建立不久,周恩来讲到新中国经济的六种关系时,首先就讲到了城乡关系,指出:“今天我们确定了城市领导乡村,工业领导农业的方针”,同时指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取消或忽视乡村这个广大的农业基础。”并反复明确指出:“如果没有广大农业的发展,工业发展是不可能的”,不能忽视农业和乡村,“谁忽视了农民和农业,谁就要犯错误”。“目前的任务首先要恢复农业生产,然后再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城市离不开乡村而且要依靠乡村,工业离不开农业而且要以农业为基础”,“我们必须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在工业的领导下提高农业生产水平”。〔30〕当时周恩来提出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至少有四点根据。第一,从我国国民经济的构成来说,农业和手工业占90%左右,现代工业占10%左右,乡村比重大,城市比重小,农业不能不占基础地位;第二,从我国农业同工业和其他产业关系来说,在生产的原料来源,产品的销售市场,资金的积累渠道等方面,农业不能不占基础地位;第三,从我国新中国成立后首先要解决人民生活来说,民以食为天,首先要解决人们的吃饭、穿衣问题,我国人口多,粮食需要量大,应当主要靠自己生产,农业不能不占基础地位;第四,从我国当时出口的品种结构来说,出口六种东西,其中有粮食、油菜籽、牲畜、小麦、经济作物,五种是农产品,农业不能不占基础地位。
以农业为基础,是周恩来指导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观点和基本原则。1953年9月, 周恩来在中共第二次组织工作会议上作报告说:集中力量发展工业,要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相应地发展轻工业。接着他说,“农业更需要发展”。1956年,周恩来亲自主持草拟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他提出的主要经济思想之一,就是强调在继续发展重工业的同时,要突出农业的地位。他说,只有农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才能安定,国民经济才能健康发展。〔31〕1965年11月31日周恩来在国务院组织的专业会议的报告会上讲计划问题,在讲到“建设要有重点时”,提出了五大重点,第一重点就是农业,并用大段篇幅论述了农业的基础性和重要性。〔32〕
在周恩来的以农业为基础思想的演进和发展中,还丰富了这样两个重要思想观点。第一,粮食生产的重要性。1956年9 月周恩来在“八大”上阐述《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若干问题》时,他强调:“粮食是活跃人民生活和发展整个农业经济的基础。”〔33〕他经常提醒人们,我国人口多,粮食需要量大,主要应当靠自己生产,有时进口一些粮食,只能是临时调剂,如果我们在粮食生产上出了大问题,世界上哪个国家都保证不了我们的需要。第二,农业对工业的重要性,他讲过五个方面:工业人口要吃饭,要看农业能够提供多少商品粮;农村是劳动力的源泉,要看农业能为工业提供多少劳动力;要看农业能为工业提供多少原料;农村是一个市场,这个市场的大小,要看农业的发展程度,有多少购买力;中国面积广大,交通落后,要看农村能够提供多少运输力。〔34〕这就进一步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农业对工业的基础性地位。
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农业问题越加重要,周恩来也更重视农业和粮食问题。从1960年6月至1962年9月两年零四个月时间里,周恩来除了对农业、粮食工作的宏观指导外,直接约人来谈粮食问题就达115 次之多。〔35〕他精心策划、运筹帷幄、辛勤操劳,使我们顺利渡过难关。
在60年代,周恩来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国际国内的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和阐述了一些重要的思想观点: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发展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农业都还没有过关,还不能达到自给自足;要研究如何吸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美国的农业过了关,它是先解决农业问题再解决工业问题的;我们吸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加上社会主义制度,又真正认识了农业的重要性,是可以很快赶上去的;要重视农业科学发展规划、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科学家,把农业搞好;领导同志都要来学习农业知识,关心农业发展,把农业搞好;国防、备战和大小“三线”的建设项目定了,千万不要忽视了农业;要抓紧、抓快、抓狠,要全民办农业,县、公社都要抓农业,每一个季节都不能耽误。
周恩来的这些思想,也影响了当时和后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中国当时和今天的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
四、治水兴林论
兴修水利,振兴林业,是周恩来经济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河湖泊,水利和森林,对经济、社会、人民生活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物种基因等,都有重要影响。
我国地域广阔,江河湖泊较多。兴修水利、治理江河湖泊,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事关重大。因此,防止水害、兴修水利,成为周恩来非常关心的事情之一。1949年建国之初,周恩来在一次政务会上说:“战争全面胜利以后,政府准备大兴水利。”同年11月,周恩来在接见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代表时,鼓励他们用大禹治水的精神,为人民除害造福。这次会议确定了新中国水利建设的基本方针是,防止水患,兴修水利,以达到发展生产的目的。水利建设的任务是,依据国家经济建设计划和人民的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人力、物力及技术等条件,分别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发展防洪、灌溉、排水、放淤、水利以及疏浚河流、兴修运河等工程。〔36〕1950年8月24 日周恩来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上说,配合土改,我们要着手做几件工作,第一件工作是“兴修水利”。他指出:“我们不能只求治标,一定要治本,要把几条主要河流,如淮河、汉水、黄河、长江等修治好”,“我们今天必须用大力来治水”。〔37〕1964年12月18日,周恩来主持治黄会议,他说:“旧中国不能治理好黄河,我们总要逐步摸索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不断地解决矛盾,总有一天可以把黄河治好,我们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1958年2月26 日他主持会议讨论三峡工程规划设计,多次强调:“设计方案必须十分安全可靠,水利工程是与水打交道,一点马虎不得,这是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问题”。周恩来对讨论作总结,认为:三峡工程是千年大计,我们要全面地进行规划,还要允许争论。他提出了治理长江的十六字方针:统一规划,全面发展,适当分工,分期进行。〔38〕
周恩来的心愿是:“要使江河对人民有利”。1972年11月,周恩来连续三次主持召开葛洲坝工程汇报会,他语重心长地说:20年来,我关心两件事,一个上天,一个水利。〔39〕周恩来为治理祖国大江大河费尽了精力,作出了巨大贡献。50年代前期,他抓治理淮河,领导了兴修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引黄济卫工程,初步解决了淮河、长江、永定河流域的燃眉之急。50年代后期,他领导研究了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坝址、三门峡设计方针的修改和施工方案、密云水库坝址和设计方案等重大水利设施的决策。60年代,他领导制定了三门峡工程的改造、海河治理和北方抗旱等重大决策方案。70年代,他为葛洲坝工程的修建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保证了长江第一坝的胜利建成。〔40〕他的足迹,遍及我国的江河,每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方针任务,每一条大江大河的治理,都是总理亲自主持审定。〔41〕
周恩来关于治水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方法,还有这样一些内容,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一,要逐步摸索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不断解决矛盾。第二,要从全局出发,利和弊两个方面都要充分考虑,抓住主要矛盾,主次分明。第三,水利工作首先要为农业生产服务,要为生产办水利,不是为水利而水利。第四,要把治水工作从防洪防汛、减少灾害提高到保持水土、发展水利,达到用水的目的。第五,治理时要治标治本相结合,以治标辅助治本。第六,要综合利用、整体规划,要正确处理远景与近期,干流与支流,上、中、下游,大、中、小型,防洪、发展、灌溉与航运,水电与火电,发电与用电的七种关系。第七,大型治水规划设计方案必须十分安全可靠,认真讨论论证,允许争论。第八,治水要多到现场去,调查研究,重视来自基层的检验。
森林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对于可持续发展有多种功能和作用。我国森林的发展,林业的建设,也是周恩来非常关心的重要事业。1961 年4月,周恩来陪同缅甸总理吴努到云南西双版纳视察,当了解到西双版纳一带美丽的原始森林不同程度地遭到一些破坏时,他对当地负责人说:“这里是富饶美丽之乡,如果破坏了森林,将来也会变成沙漠,我们共产党人就成了历史的罪人,后代会骂我们。”“一定要研究这个问题,要解决好合理开垦,保护自然资源,改造好大自然。要做人民的功臣,可不要做历史的罪人。”在西双版纳期间,他多次强调了保护森林资源和保护生态平衡问题的重要性。1962年11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周恩来约林业部负责人谈话,指出:“采伐是有条件的,再不能慷慨破坏自然,我们要慎重,林区开荒也要注意这个问题,违背自然规律什么都做不成。”〔42〕同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指出:“林业的经营一定要越伐越多,越多越伐,青山常在,永续作业。”〔43〕从60年代初起周恩来针对林业生产中重采伐、轻育林的错误做法多次指出:长此下去,林业生产在几十年后要出现生产中断的危险,我们将会犯“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历史错误。〔44〕
周恩来关于林业发展建设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其中包括:第一,关于林业发展建设,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极端重要性的思想观点。第二,关于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越采越多,越采越好的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45〕第三,关于要尊重自然规律,采伐和开荒不能盲目无条件地破坏自然资源的思想观点。第四,关于林业工作要面向全国,依靠全党全民,要两条腿走路,造林也要两条腿走路,要依靠六亿农民的思想观点。第五,关于国营与群众营林,重点放在群众;伐木与育林,重点放在育林,前方与后方,重点放在前方的思想观点。第六,关于林业过去只注重林区采伐,主要任务还是造林的思想观点。第七,关于植树造林是百年大计,总是坚持到21世纪的思想观点。第八,关于防止森林火灾和努力研究解决灭火问题的要求。第九,关于我国要搞个《森林法》,由国务院颁布施行的设想。所有这些,对我国当前和今后的林业发展、林业振兴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五、科技关键论
科技是关键,重视科技、重视教育、重视人才,也是周恩来经济发展思想的重要内容。
周恩来曾指出:“科学是关系我们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并说,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46〕这两段话,阐明了两个重要的科学论点:一是在科学、经济、文化、国防这四个方面,科学是有决定性的因素;二是在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这四个现代化中,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性因素。一个是决定性因素,一个是关键性因素,这充分表明了科学技术的极端重要地位。
新中国建立不到一年,1950年8 月周恩来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上,作了《建设与团结》的讲话,〔47〕讲话充分阐述了自然科学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说:“依我看,一般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与自然界作斗争的认识。他们在事业上下功夫、费精神,目的是为人类扫除生存中的障碍,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和发展精神生活。学医的想把病人治好,学农的想把农作物病虫害消灭,学工的想把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打得更好,学理的为着增加人类的科学知识,使世界文化水平更加提高。”在分析了各方面专家紧缺状况后,他说:“总起来说,各种建设从恢复、整顿和调查开始,已经看出现有的专家是不够的。”“感到我国的科学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现在愈接触各种事实,愈使我们感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48〕1956年1 月他在《关于知识问题的报告》中特别指出:“目前我们在社会科学方面分配的力量比在自然科学方面分配的力量,按照我们国家的需要来说,更加薄弱得不相称。”〔49〕他还强调:“我们必须急起直追,力求尽可能迅速地扩大和提高我们的科学文化力量,而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赶上世界发达水平。”〔50〕“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在周恩来关于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讲话中,不仅强调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的重要地位,而且阐述了一系列有利科学技术发展和知识分子成长的思想观点和方针政策。〔51〕例如,关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主要要求是,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相互促进,迎头赶上的观点;关于在新社会,科学家有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广大的自由天地,科技界人士要增加主人翁责任感,接受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观点;关于凡是为新中国努力服务的科学家,不管出身,都是朋友,都应该团结,对他们都要尊重的观点;关于为着适应国家建设的急速发展的需要,我们的知识分子队伍必须在数量上加以扩大,在业务水平上加以提高的观点;关于希望现有的科学家能培养出更多的青年科学工作者,让他们一道前进,中国的科学事业才有前途的观点;关于科学研究和科研人员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观点;关于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任务和学科的关系,认真实现领导、专家和群众的三结合,以及科学研究机关、学校和生产部门的紧密协作的观点;关于为了实现向科学进军的规划,我们必须为发展科学研究准备一切必要的条件,适当改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的观点;关于为了发展科学技术,必须确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和近期具体计划的观点;关于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长远目标,需要设法打开路子从西方国家引进技术的观点;〔52〕关于学习外国技术必须同独创精神相结合,采用新技术必须同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相结合的观点;关于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培养人才、发展教育的观点。
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事业。周恩来还非常重视发展教育,培养人才。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在报告中说:“为了扩大我国的科学文化力量,首先必须按计划增加高等学校学生的名额,还必须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53〕1959年12月周恩来在东北指导工作期间,提出了“目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四项任务”,其中有两项是关于发展尖端科技和加快建立强大的自然科学技术队伍、社会科学理论队伍的。〔54〕他深刻地指出:“要建立经济体系,关键在于人才,……人才不是一年两年能够培养出来的,而要一天天教育出来。……中国有句俗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当然不需要一百年,但是应该重视这项工作。要造就广大的人才,在培养人才方面还要加一把力。”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把知识和经验留给后代》、《论知识分子问题》、《农村卫生工作和计划生育问题》、《恢复文教科技部门的正常工作》等一系列有关报告、讲话、批示、谈话中,对我国教育发展、教育改革、人才培养、计划生育等问题,都提出了重要的指示和要求,对指导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进而推动了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健康发展。
六、结合统一论
周恩来被国际、国内的人们推崇为“运用辩证法的大师”。周恩来经济发展思想及其形成,在思想观点和理论方法上,独具特色。这些特色体现在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正确处理与经济发展思想密切相关的若干重大关系问题,高超、巧妙地把它们结合统一起来。
——思想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统一。
任何思想、理论,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必然产物。周恩来经济思想产生在20世纪中叶。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实际,为他的经济发展思想的形成和成熟,提供了历史条件,同时也迫切需要这些思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为指导实践服务。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思想,它首先是一种理论观点。但周恩来又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学家,他是国家的总理,国家的高层领导者和管理者。他的经济发展思想也与一般的经济学家的经济发展思想有很大不同,这就是它的强烈的实践性特色。它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指导着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而且实践对它的需求性更强烈,它应用于实践的可能性更突出。由于周恩来的独特地位,使他不能像一般的经济学家那样可以相对独立自由地去选择研究课题,他作为开国总理,历史客观地决定他同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必须面对、回答和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切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首先来自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需要作出思想理论上的判断和回答,并且应用这些思想理论直接去指导实践,解决实践问题,并使这些思想理论观点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经过实践验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发展。
——个人独创与集体智慧的结合统一。
我国的领导体制决定了周恩来总理必须遵循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模式来领导、组织、管理国家和政府工作。这样,周恩来作为国家总理可以按照自己的责任分工独立负责地为党、国家和人民工作。在这过程中,他充分发挥个人的智慧,独立思考,从国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经济发展思想、思路、理论、观点。与此同时,作为党和国家领导集体成员之一的周恩来,对于事关全党、全国和全局的重大问题的决策性的思想、思路、理论、观点,其具体载体就是重要报告、重要讲话、重要文件、重大政策,又必须事先或事后征得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的讨论、修改和认同,在这过程中,周恩来的经济发展思想又集中了党和国家领导其他成员和这个集体的智慧,使其不断得到修正、完善和发展。
——遵循规律与尊重国情的结合统一。
周恩来经济发展思想,贯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这主要体现在遵循规律和尊重国情的特点上。周恩来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和思想形成中非常尊重客观规律。这些规律,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揭示的自然规律、生产力规律、生产关系规律和上层建筑规律。例如在治理黄河时要求“我们要逐步摸索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同时他特别注意尊重国情,适应国情,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提出观点。一个思想、思路、观点、决策的形成,特别注重调查研究,注意听取基层意见,注重听取不同意见,因而更符合实际,更有可操作性。这些,既反映在他的经济发展思想形成过程中,又反映在他的经济发展思想的实践过程中。
——综合平衡与突出重点的结合统一。
周恩来经济发展思想中,特别重视协调多种关系,搞好综合平衡。例如,特别注意各种规划的制定,特别注意多种关系的正确协调和处理,特别强调经济的综合平衡工作,等等。同时,特别注重突出重点问题。例如,特别强调经济工作的首位、中心、重点地位;特别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特别强调科学技术的关键性、决定性因素的地位和作用,等等。周恩来把突出重点与综合平衡巧妙地结合统一于他的经济发展思想之中。
——宏观决策与微观指导的结合统一。
周恩来经济发展思想,既有极其丰富的宏观决策性的内容,又有不少指导微观工作的问题。像四化目标论、经济首位论、农业基础论、治水兴林论、科技关键论等都是重大经济发展战略决策思想,对全国经济发展都有重大指导意义。周恩来经济发展思想中也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指导微观工作的思想内容。例如对西双版纳森林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思想观点。当然,作为国家总理,既不是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事必躬亲。像西双版纳这样的问题,虽然是区域性的局部问题,但它独特的森林植物、动物、生物物种资源和生态平衡资源,是我国乃至世界少有的,因此这一局部问题也有全国乃至世界意义,同时对于这一局部问题的指导思想,可以由局部到全局,由微观到宏观,反射到全国,指导全国的林业发展。
——实体性因素与智能性因素的结合统一。
经济发展居于首要地位,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周恩来多次强调的重要经济发展思想之一。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上,周恩来把生产力的实体性因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智能性因素(科学技术、现代教育、生产信息、生产管理)都给予充分重视,使生产力的多种因素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例如,在对农、轻、重各种产业,劳动者数量、素质、森林、水域,给予充分重视的同时,特别强调发挥科学技术的关键性的作用,现代教育的先导性作用。
——经济发展与环境人口的结合统一。
要使经济落后的中国变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显然应该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周恩来的经济建设首位论,显然是符合中国实际,又顺应国际潮流的。但同时,周恩来也特别重视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以及计划生育和人口发展问题。这些,我们可以从本文及《周恩来选集》下卷等著作文献中看到充分论述。当前,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求经济、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可见,周恩来对于经济、环境、人口发展相互关系所给予的关注,是有深远意义的。
——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结合统一。
开国总理周恩来,不仅非常重视经济建设,而且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在提出四个现代化时,曾一度将“科学文化的现代化”作为一化提出来,在后来发展变化中,虽然再没有提文化的现代化,但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从言论和行动上都是非常明显和突出的。周恩来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我国文化建设及整个精神文明建设,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诚然,周恩来经济发展思想,也是有一个不断完善和成熟的发展过程;由于受当时某些全局性错误倾向的影响,周恩来在经济发展的实践和观点上,也出现过某些偏差;由于受当时经济体制的制约和局限,周恩来经济发展的某些思想观点,还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但这些并不影响周恩来经济发展思想的光辉。周恩来经济发展思想将与世长存。
注释:
〔1〕《周恩来选集》,下卷,132页。
〔2〕〔3〕〔4〕〔5〕《周恩来选集》,下卷,439页;132页; 412页;412页。
〔6〕力平:《开国总理周恩来》,279页。
〔7〕〔14〕〔18〕力平:《开国总理周恩来》,284页;262页;263页。
〔8〕《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9〕《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240页。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117页。
〔11〕〔12〕〔13〕《周恩来选集》下卷,2页;4页;54页。
〔15〕曹应旺:《论周恩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
〔16〕〔17〕《周恩来经济文选》,177页;152页。
〔19〕余秋里:《中流砥柱,力挽狂澜》。
〔20〕〔21〕〔22〕《周恩来经济文选》,201页;201页;253 页。
〔23〕〔26〕〔27〕〔28〕《周恩来选集》下卷,159页;440 、441页;43页;439页。
〔24〕〔29〕力平:《开国总理周恩来》,261页;267页。
〔25〕周恩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方针和目标》,1963—08—23。
〔30〕《周恩来选集》下卷,8、9、10页。
〔31〕〔34〕力平:《开国总理周恩来》,242、243页;244页。
〔32〕〔33〕杨明伟:《世纪伟人周恩来》,185页;182页。
〔35〕见杨少桥、赵发生:《周恩来与我国的粮食工作》。
〔36〕力平:《开国总理周恩来》,270页。
〔37〕《周恩来选集》下卷,24页。
〔38〕〔39〕杨明伟:《世纪伟人周恩来》,188、189页;188、 189页。
〔40〕曹应旺:《周恩来与治水》,8页。
〔41〕钱正英:《跟随周总理治水》。
〔42〕杨明伟:《世纪伟人周恩来》,201、203页。
〔43〕〔44〕〔45〕〔46〕《周恩来选集》下卷,528页;529页;528页;181、412页。
〔47〕〔48〕〔49〕〔50〕〔51〕〔53〕《周恩来选集》下卷,21页;21、26页;184页;180页;21~30页、180页、412~416页;186页。
〔52〕江明武主编:《周恩来的历程》,45页。
〔54〕杨明伟:《世纪伟人周恩来》,200页。
标签:周恩来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经济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科学论文; 水利论文; 林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