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教育:跨境教育与政策创新_教育论文

青少年教育:跨境教育与政策创新_教育论文

青少年大养成教育:跨界教育与政策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少年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913.5文献标识码:A

一、素质型青少年: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期待者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正逐步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发育的和平崛起时代,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近年来引起了诸多西方大国的高度关注。但是,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贸易等诸多领域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与挑战,如收入差距过大、民生矛盾突出、公共服务失衡、腐败盛行、创新力不足,等等。特别在崇尚文化软实力的今天,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一批真正具有爱国热情、民族精神、文化涵养的现代人才,比任何时代都显得重要,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着未来时期一个大国能否实现真正的和平发展、持续发展。尤其要强调的是,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日趋加重,青少年群体必将成为每个国家促进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者和重要行动者,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综合型、复合型、素质型现代青少年人才之间的竞争。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最大规模的青少年群体,这既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巨大资源宝库,又是一项系统、艰巨的人力开发战略任务。

中国通过实行计划生育、城乡教育、思想文化等诸多政策的落实,青少年群体的综合素质取得了明显提升。在新时期,中国青少年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十七大报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当代青年发展谋划和构建起更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①。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国家将会更加注重创新、注重人才、注重知识、注重文化软实力,这为青少年成长成才提供了大好时机;同时,这为实现年青一代经历学习准备阶段——生力军阶段——主力军阶段,最终成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主导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青少年群体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期待者。正是在这种新的背景下,如何强化对青少年的综合性养成教育,把青少年培养成具有政治信仰、爱国热情、民族精神、文化涵养的现代素质型青年,对中国和平崛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二、大养成教育:再造现代素质型青少年的主要途径

养成教育是一项宏伟的系统教育工程,并不仅仅指青少年狭隘的习惯养成和个性形成,它更应该是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地理、伦理学等多学科,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国家教育与世界教育为一体,旨在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养成教育”过程。

从纵向来看,大养成教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终身教育体系。其实,养成教育自幼儿教育就已经开始,并且一直延续到人生的每个阶段,只不过在不同阶段,因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关注点,具有不同的养成内容,例如在中小学阶段,重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规范,而在中老年阶段,重在养成健康乐观的社会心态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养成教育贯穿着人的一生。另外,养成教育更是一个历史教育的延续,是不同时代精华、不同文化脉络的继承与发扬。

从横向来看,大养成教育是一种涉及多领域和跨学科的综合教育体系。只有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进行全面、综合的教育,才会真正达到养成教育之目的。我认为,养成教育至少包括思维养成、行为养成、品德养成、观念养成等诸多方面,养成教育的结果应该是培养一个完整、全面发展的人或青少年,一个极其聪明但品德很差的人,或一个品德非常高尚而严重缺乏实践行动能力的人,都不是成功养成教育的目标。因而,单独靠某一门学科或某一领域的教育,绝对无法完成养成教育的重任。所以,大养成教育是跨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边界的综合性、集成性教育。

从地域空间来看,大养成教育是一种本土化与全球化相结合的多元化、全球化教育。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社会的显著特征。经济全球化促使国家间不断强化相互依赖程度的同时,因多元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明冲突已成全球“主流趋势”②。因此,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包容、伙伴、和平、发展已成为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核心价值观。而如何在进行本国文化教育的同时,如何有机地灌输世界文化教育,让青少年一代了解世界文明的类型与差异,形成尊重差异、包容差异、和平共处、共同进步的世界发展观,理应成为全球化时代养成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

从知识结构和教育效果来看,大养成教育是一种理论与实践并重、自然与社会并重、硬知识与人文精神并重的结果导向型教育。我认为,大养成教育首先是一种知识结构完善的全面教育体系,它要求青少年既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又要掌握社会科学知识,更要具有博大、宽容的人文关怀精神和胸怀,学会尊重人性、尊重人格,在共同的约束或规则中,利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谋求个人发展与国家进步。从最终效果来看,大养成教育更是一种注重理论传授与实践行动相结合的能力导向型教育,不仅仅让青少年群体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更重要的是让其拥有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的智慧和能力,切切实实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大养成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普通养成教育的失败之举

根据上述大养成教育的理念,需要对青少年进行全方位、多学科、综合化的教育,最终培养出具有一定的政治价值取向、理性思维模式、完备知识结构、实践行动能力、传统文化品性、人文价值关怀的复合型、素质型青少年群体,其社会行为应该符合一个国家或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根据这一标准,大养成教育仍存在很多困境,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正是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的狭隘养成教育的失败之举。

(一)信仰缺失与政治冷漠

是否拥有某种信仰(意识形态信仰和社会实践信仰)是一个人不断奋斗、不断努力的价值内核,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在稳定中不断谋求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当前由于受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以及国内外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在一些青少年中存在着信仰危机或“信仰失范”③,即指由于信仰体系的缺失、缺陷或失效所导致的社会中个体感受到的人生意义上的虚无主义,信仰失范的直接表现就是相关群体、个人追求感官上的刺激,其直接后果是导致相关群体觉得无生可恋,因此走向虚无、空洞。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信仰缺失是社会稳定发展最大的潜在威胁。其中,政治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政党执政能否长治久安。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差异巨大的发展中大国,尽可能多地争取更多人拥有一定的政治信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恰恰事与愿违,青少年对我党很多的精髓理论保持实用主义态度或怀疑态度。根据许浩的一项大学生调查,在问及“你对邓小平理论的看法”时,29.9%的大学生选择“实用主义”,9.5%的大学生选择“说不清或者不构成新的理论体系”,也就是几乎有40%的大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看法有偏差;在问及“你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看法”时,64.2%的大学生选择“这是我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其余35%的大学生不赞成这种观点,有的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已过时”,有的认为“不宜在指导思想上搞马克思主义一元化”;在问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53.5%的大学生认为是“科学理论”,30.6%的大学生认为是“一种理论宣传”,有11.1%的大学生认为“没有现实意义”,甚至还有47%的大学生认为是“个人崇拜的表现”④。

(二)历史、人文知识的缺乏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资源丰富的文明古国,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但是,真正懂得中国的过去、了解中国历史的人并不多,表现在当代青年身上,则是对中国基本历史、地理等人文知识的极度缺乏。根据零点调查公司对北京、上海、深圳、武汉四个城市青少年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对中国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非常低,按满分100分计算,全体受访者有七成不及格;并且发现25-28岁的青年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却低于17-24岁的青少年⑤。此外还有一个佐证,央视青年歌曲大奖赛中,经常出现“爆笑问答”的场面,例如“问:‘杯水车薪’这一成语是什么意思?答:用一杯水作为给车夫的工钱”。发生于青歌赛舞台上的“爆笑问答”,折射出的是催人警醒的社会现象,这些年来,社会上滋长着的那种浮躁之风、那种物欲之气、那种短视之为,使得一些年轻人对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认知相当淡薄,文化素养甚为浅薄⑥。

(三)强烈的自我精神

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形成的社会不良风气严重影响和侵蚀着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当今的青少年在处理很多事情的时候,表现出过于自我、过于自私、目空一切,缺乏应有的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这种例证处处存在着,例如很多恋爱青年在公共场合根本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而开展诸多亲密活动;还有在一些企业中,面对过于自我的“80后”青年,使得主管们陷入了管理难、合作难、沟通难、共识难的困境⑦。青少年群体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行为,势必对社会合作、奉献、集体主义等价值精神带来负面影响,进而会影响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兴国等诸多战略目标的实施。

(四)脆弱的承受能力和实践能力

经济全球化促发了世界经济的大角逐和惨烈的市场竞争,树立必要的竞争意识,拥有较强的承受力和能干的实践能力,越来越成为现代人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素质要求。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现代青年正表现出脆弱的承受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与当代激烈的世界竞争态势不相适应。在承受能力方面,现代青少年缺乏应有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当前在大学生中流行的“‘真的假的?’、‘烦死了’、‘郁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随便’”五个口头禅⑧,明显反应大学生存在显著的社会疏离感和心理健康问题。更有甚者,很多青少年因失恋、考试、就业、论文等原因而选择自杀的惨剧,更应该让我们反思所谓的养成教育。在实践能力方面,频频见于报端的“大学生宿舍雇用保姆”⑨、“家长陪孩子面试”⑩等报道,直接反映了现代青年较差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

(五)淡薄的规则意识、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规则意识、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是现代民主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按规则办事、承担责任也应该是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规则是社会运行的基石,是现代社会良性发展的基本元素。如果没有规则,人们就可能都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行事,这样就极易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现代青少年的规则意识普遍不强,一项调查发现,当被问到“如果上学快迟到了,在过马路时正好赶上红灯,你会怎样”时,四成的学生选择继续过马路(11)。普遍缺乏应有的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有目共睹的青少年问题,如在现实中看到的关于青少年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破坏公共设施、攀摘花草等行为,都是例证。尤其要指出的是,当今中学生、大学生群体中自由开放、不负责任的性行为(12),是对青少年社会责任意识的典型考验。

四、跨界教育:大养成教育的新思路

养成教育并非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那样简单,应该是一种涉及很多领域的大养成教育。而要实现大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一定要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实行跨界教育思维,才是真正培养素质型青少年群体的新思路。

从教育领域来说,注重跨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四个领域。大养成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社区四个领域之间的协调互动、紧密配合,仅靠某一个领域的教育,根本无法让青少年达到大养成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因此,在大养成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建立健全家庭与学校、学校与社区、学校与社会、家庭与社区之间的互动交流机制,及时沟通、资源共享,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行为准则基本一致、行动自觉的社会环境与氛围,让青少年在校内外、家内外、社区内外的行为道德表现趋向一致、螺旋式改进,不断提升养成教育的真正内涵。

从学科领域来说,注重跨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边界,开展大综合教育。人类文明的演进已经充分证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大养成教育的结果就应该是培养既有聪明智慧、理性思维,又有博爱、宽容、责任等人文精神的青年一代。这就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教育,既要发挥数、理、化、经、生等自然科学的理性与逻辑思维优势,帮助青少年掌握某些客观现象的内在运行规律,掌握实实在在的知识、拥有聪明才智,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又要发挥哲学、宗教、社会、文化、人类、伦理、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的精神价值优势,让青少年拥有更高的精神境界和内在涵养。

从地域空间来看,注重跨越所在地区边界,进行区域教育和世界教育。只有鼠目寸光的青少年,将来肯定是没有大作为的人。当今全球化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全球思维,并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新一代,这才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应该树立的未来人才观。据此,我认为,大养成教育要在重视对青少年进行必要乡土教育的同时,一定要突破所在地区空间边界的限制,让学生知道更多地方的情况和人文知识,了解全球各种文明的演进和发展进程,学会包容多元文化,吸取其他优秀文化精髓,不断开阔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五、公共教育政策创新:大养成教育的重要保障

与时俱进,构筑青少年系统的政治观教育体系 大养成教育的结果首先应该让青少年有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强烈的爱国情结,拥有一定的政治信仰,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有希望。事实恰恰相反,缺乏政治热情和政治信仰是当代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这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独立自主发展而言,是一个危险信号。因此,我认为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说,对当代青年首先应该进行必要的政治养成教育,与时俱进地构筑现代青年基本的政治热情和政治信仰。具体而言,主要应加大世界公民与世界和谐政治教育(包括世界史、世界政治格局、大国政治)、民族观和国家观教育(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演变历史、国家大政方针、中国民族政治、特别行政区政治)、正确的政党观教育等。

关注人文,实施知识结构平衡的教育政策 青少年群体缺乏必要的历史、社会、人文等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养成教育的进程和成效。因此,以学校为主要阵地,实施旨在完善青少年知识结构的平衡教育政策,充实青少年的人文知识体系,理应成为大养成教育的战略选择。为此,国家首先要实施学科地位平等化战略,尽快扭转人文社会类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地位非平等化状况,在教师专业要求、考试制度、学生考核等方面,做到与所谓“主课”同等的地位和要求,为青少年获得完备的知识结构奠定制度基础。其次,继续推行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教育活动均衡化战略。在全国中小学统一增设生命教育、心理卫生、道德教育(包括个人行为道德、人际关系道德、社会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法制教育、感恩教育、性教育等新课程,配备专业教师和活动场所,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新型公民。最后,要研究并加快现有高考制度的改革,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技术教育,为青少年成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道路,重新塑造“不上大学照样成才”的舆论和实践氛围,力争让中小学生能够按兴趣、愉快地学习,最大可能地缓解和防治因学习负担过重而引发自杀、沉迷网络等问题的发生(13)。

注重传统,构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思想道德教育在大养成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全面崇尚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对青少年继续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固然非常重要,同时,我们急需重视对青少年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对提升整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和道德风尚乃至增强国家软实力至关重要。因此,建议在当今中小学阶段,开设专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鼓励发展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机构,逐步塑造既掌握现代科技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涵养的青年群体,在全社会树立讲礼貌、讲文明、讲诚信、讲规则、讲爱心等良好社会氛围,回归中国礼仪之邦的真实面貌。

校内外相结合,构筑旨在提升综合能力的社会实践教育体系 能力导向是当今社会竞争的重要原则和发展方向,特别是社会实践能力,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前景。而当今青少年群体中的高分低能或实践能力较差的现实,与当今国内外竞争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建议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大学和中学,切实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健全学校与校外相关机构(青少年公益性活动场所等)、社区、家庭之间的互动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与社会力量,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充分参与社会,既培养青少年的社会实践能力,又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以国内为主,构筑跨区域交流互动的合作教育体系 让每一个青少年充分了解中国的国情,正确地看待和分析相关社会问题,也是大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建议大中学校从以国内为主、国外为辅的原则出发,根据自身条件,逐步建立城乡之间、不同省区之间、不同城市之间、不同国家之间师生的多层次交流互动机制,学校之间在充分交流教学管理经验的同时,重点让学生除了了解自己所在省市人文情况外,更多地了解其他省市、其他国家的人文情况,在比较中不断总结和发现自身的缺陷或优势,激发或鞭策学习动力,不断扩大视野和胸怀,提高自身修养,力争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有贡献的世界公民。

注释:

①高山.十七大报告催人奋进发展新机遇惠及亿万青少年.中国青年报,2007-10-20.

②阿列克谢.马拉申科.文明冲突已成全球“主流趋势”.参考消息,2008-1-16.

③郭云涛,卓旭春试析当代青少年群体中的信仰失范现象[J].青年探索,2006,(6):41-43.

④许浩.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现状及特征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60):42-45.

⑤李文祺.中国历史知多少?七成青少年不及格.解放日报,2007-2-26.

⑥青歌赛“爆笑问答”折射选手缺乏最基本常识.解放日报,2006-8-18.

⑦如何管理过于自我的“80后”?.载http://www.cenerp.com/html/20070829/232712.html.

⑧蔡娜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为“心”诊脉.记者观察,2007-5-25.

⑨赖波.大学生不会打扫卫生同宿舍六人凑钱请保姆.成都晚报,2006-9-3.

⑩宋杰.包办式家庭教育大学生面试事事问妈.新闻晨报,2006-11-10.

(11)中国少年儿童交通规则意识薄弱.载http://www.61bay.com/edu/Q28735.htm.

(12)宋臻.都市青少年性现状:70%交“朋友”其中90%有性关系[J].时代潮,2005,(17).

(13)陶希东.社会治理与公共政策创新:解决青少年问题的路径选择[J].当代青年研究,2007,(7)

标签:;  ;  ;  ;  ;  ;  

青少年教育:跨境教育与政策创新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