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进入,如今各行各业的运作模式与过去相比也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其中配电自动化领域也不例外。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对自动化配电系统的综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我国各部分地区都还处于建设中,因此常常存在严重的规划不合理性现象,如光纤通道架设密集、遥信、遥测等,这些都是根据主站的实际能力来进行设计的,无形之中也影响了配网自动化性能的发挥。本文主要以面向供电可靠性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规划为对象来展开研究,首先简单的分析了配网自动化的相关信息,然后结合各方面因素来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工作人员带来帮助。
关键词:供电可靠性;配电自动化;系统规划;差异化规划
前言
随着我国电网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进入,如今构建规范的配电自动化系统,提升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综合能力等,这些都已经逐渐成为电网建设体系中的关键内容,甚至可以说是最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在实际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规划设计中,工作人员应该结合供电区域的特点来进行,要选择可靠性强的技术,并严格遵守差异化原则来进行,也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规划设计方案,从而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注意的是,差异化原则的引入不仅能实现系统综合性能的提高,而且还能提升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并实现企业利益的提升。
1、分析面向供电可靠性的配网自动化系统规划的重要性
由于受到社会发展需要与实际需求压力的影响,导致我国配网自动化系统规划一直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即整体的供电自动化设计过程都是以城市供电特色为主,导致无视了地域之间的差异性,且也无法发挥出配电自动化系统自身的功能与优势。在实际的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工作人员所应用的功能与工供电主站出现了严重不符,且现代智能供电技术与传统的供电设备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无形之中也降低了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价值。所以,工作人员要想提升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综合性能,其就应该从基层入手,要对供电需求的主次级别进行展开深入研究,然后结合不同区域的供电特点来制定相应的的配电自动化系统,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配电自动化系统价值的发挥。
2、供电区域的划分
按照供电可靠性需求的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其可以将供电区域划分为以下几个区域,即A+区域、A类区域、B类区域、C类区域、D类区域与E类区域。其中A+区域对供电可靠性的需求非常高,即达到约99.999%,且电力负荷密度也超过了30MW/km2,这些区域通常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或直辖市市区。B类区域的供电可靠性要求也偏高,即达到99.965%,而电力负荷密度通常保持在6-15MW/km2,这些地区包含有地级市市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等【1】。C类区域的供电可靠性要求属于中等状态,既要求仅达到99.897%,电力负荷密度大约在1-6MW/km2左右,这些地区包含有发达城镇、地级市失去等。D类区域供电可靠性要求并不是很高,即要求达到99.858%,电力负荷密度保持在0.1-1MW/km2,该供电区域通常为一般城镇与农村。E类供电区域可靠性的要求是非常低的,电力负荷密度通常在0.1MW/km2以下,该供电区域通常为偏远牧场区。
3、面向供电可靠性的配电网规划思路
在实际的配电自动化规划工作中,工作人员可以将配电网络的应用现状来作为基础,然后对其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实现供电可靠性的提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现状调研。这主要是对供电区域的整体情况进行调研,目的是为了了解配网自动化系统内部的供电可靠性因素,从而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可靠性方案。在实际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规划中,首先应该结合前期的调研结果来作为基础,然后对配网供电中的薄弱环节展开分析,最后在结合目标来制定出相应的方案,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面向供电可靠性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规划步骤
4.1供电可靠性指标调研
在实际的供电可靠性调研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按照用户供电可靠性指标来展开工作,整个调研内容应该包含有配电自动化系统规划区域的供电可靠率、断电频率与平均停电时间。待完成上述工作之后,这些数据指标还能很大程度的帮助工作人员更直观的了解当地供电状况,并为后续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规划提供数据方面的支持。
4.2停电原因组成及所占比例调研
在实际的调研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从不同角度入手来对当地的停电原因进行分析,也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因不同原因造成的停电,从而更好的对相关指标展开分析,如停电比例、平均停电时间等。可以看到,当前我国最常见的停电类型有故障性停电与计划性停电两种,而对停电原因进行分析则可以让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影响供电可靠性的各种因素【3】。
5、面向供电可靠性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规划对策
5.1主站规划设计
一般情况下,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的关键是围绕自动化主站来进行的,所以工作人员在规划配电自动化系统时,首先应该明确主站的功能与其它相关需求,因为只要了解主站应用的实际情况、数据信息、电力传输处理功能等信息,这样才能实现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的灵活性的提升。在实际工作中主站规划设计可以进行细化,一是前置延伸模式;这是指对监控区域进行延伸,从而达到监控的目的。二是大中小模式,这不仅能实现与GIS系统的互相关联,而且还能实现配电网图模工作的构建,并实现配电网故障处理的目的。
5.2通信与终端部分设计
工作人员在设计配电自动化系统时,其一定要保证终端部分设计的合理,这在整个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情况下,终端设计主要以“三遥”、“二遥”为主,其中“二遥”是指满足上报故障数据信息与电流的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终端设计【4】。在进行设计时,开关部分是不需要加入电动操作机构的,但如果终端自身具有保护功能,那么就应该做好操作机构的配备工作,这样才能实现终端功能的发挥。“三遥”主要表现在故障信息上面,即需要将遥信、遥控等功能都应用到其中,并在控制开关上装设电动操作机构,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设计要求。
5.3继电保护技术
继电保护技术主要是围绕供电可靠性来展开的,首先从农村配电网来看,其在应用时常常存在低短路容量、较长供电半径或分支等特点,而工作人员则可以快速切除故障,从而实现主干线上的过流保护,这时还需要安装断路器即可。从城市配电网来看,其在应用时常常出现容量大、供电半径短等特点,因此在面临故障时,其需要立即对电流值进行调整,并选择相应的保护措施,这样才能避免两者出现干扰。
6、结论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规划配电自动化系统不仅能实现供电可靠性的提升,而且还能很大程度的保证工作效率。而工作人员在实际规划设计中,其一定要严格按照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来划分不同的供电区域,要明确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性技术,并将差异化原则应用到其中,这样不仅能满足供电可靠性的各种需求,而且还能促进电力系统的建设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健,林涛,赵江河,王鹏,苏标龙,樊秀娟.面向供电可靠性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规划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7,42(11):52-60.
[2] 刘冰,冯胜磊,刘化民.面向供电可靠性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规划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6(48):139.
[3] 郑建.面向供电可靠性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规划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5(20):211.
[4] 谭媛,李浩,侯亚坤.面向供电可靠性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规划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8,12(23):86.
论文作者:唐禹强,仝浩,姜军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自动化系统论文; 可靠性论文; 区域论文; 这样才能论文; 工作人员论文; 工作论文; 终端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