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沙漠化防治的意义与对策_土地荒漠化论文

土地沙漠化防治的意义与对策_土地荒漠化论文

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意义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意义论文,土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荒漠化是指气候干燥,降雨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的成片地区。荒漠化地区气候变化很快,地面温度变化尤为剧烈,风力作用活跃,地表水极端贫乏,多盐碱地,一般只能生长根深叶小或无叶植物,动物具有穴居、夏眠、善疾走等特点。按地表组成物质分沙漠、岩漠、砾漠、泥漠、盐漠和寒漠等类型。我国荒漠化土地较多,又是一个沙害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 已超过耕地面积的总和,直接受沙害影响的人口约6000万,防治土地荒漠化的任务迫在眉睫。

一、防治荒漠化是西部地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我国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各族人民的祖先,在创造文明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同时,也留下了生态环境创伤。由于乱砍滥伐,盲目开垦、过度放牧以及历代战乱的破坏,森林大面积减少,农田荒芜,草原褪色,植被锐减,滚滚黄沙掩没了农田与城镇。在西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至黑龙江省北部边缘之间形成了一道万里风沙线,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不断被扩张的沙漠所蚕食,而最终葬身于沙海;曾经是林木葱郁,经济繁荣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因大批的森林被砍伐,地表裸露,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沟壑万千;东、西、北三面为黄河环绕的鄂尔多斯高原,过去是一个森林茂密, 草绿花香的草原生态系统, 近300年来,因开垦种植,过度放牧,使它变成了“黄沙滚滚半天来, 白天屋里照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的荒凉景象。昔日山青水秀的长江两岸及其源头,森林也因遭到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和荒漠化土地扩大的趋势仍然尤存。

在世界荒漠化名册里,我国被列为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地区较广,危害程度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受荒漠化影响的区域已超过国土面积的1/3。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生活在荒漠化地区和荒漠化影响的人口近4亿。我国有1300万公顷的农田遭受风沙危害, 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1亿公顷草原由于沙化,牧草严重退化, 数以千万计的水库和灌溉水渠,因风沙侵蚀,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排灌效能减弱,甚至失效,有800 多公里的铁路和数千公里的公路因荒漠化而影响到交通运输。据有关部门计算,因土地荒漠化的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40亿元人民币。在我国,除上海与台湾, 其它省市自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荒漠和风沙土地的分布。(注:曲冠杰:《荒漠化治理要加快步伐》,《光明日报》1996年6月20日。)在这片辽阔沙漠、 戈壁和半沙漠的荒漠化地区中,有90%以上分布在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广西11个省市自治区的西部地区,面积达6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0%;人口3亿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0%。其中少数民族49个,人口约6500万,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2%,平均每平方公里49人,比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05 人低53%,可谓地广人稀。虽然西部地区地域广袤,资源丰富,但大都远离海洋,气候干旱寒冷,地形起伏,山高谷深,大漠戈壁,草原遍布,植被破坏,生态脆弱,荒漠化土地严峻。据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研究表明,我国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合22.35亿亩,其中,沙漠化土地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合2.64亿亩,潜在沙漠化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合2.37亿亩。其中沙漠化发展最严重的地区是贺兰山、乌鞘岭以东地区,特别是东起科尔沁草原、鄂尔多斯到宁夏以南的农牧交错地带最为严重,约占沙漠化土地面积的73%。(注:黄万纶、邰霖:《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研究》第13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从分布地区看,新疆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沙漠戈壁面积达70万平方公里,加上内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和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沙漠,占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的80%以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荒漠化不仅在干旱少雨、风沙严重的地区漫延,而且呈现出向气候温暖、雨量较多,人口密集地区扩展的趋势。据有关部门介绍:我国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等省区联片的喀斯特(岩溶)地区,面积为54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是世界上最大的裸露喀斯特地区,这里原是山青水秀,鸟语花香,郁郁葱葱的森林地区,然而近年来却受到石漠化的严重威胁,石漠化发展速度有日益扩大的趋势。据1994年5月中科院地学部考察,贵州石漠化面积已达5万多平方公里,云南为4万多平方公里。从70年代开始监测,平均每年石漠化面积约933平方公里。80年代后,石漠化程度加快。目前我国南部喀斯特地形石岩区裸露面积日益扩大,已成为一片岩石裸露的石海,好似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形成一片片相对集中的石漠化地区,它是我国南方生态环境的大敌。(注:曲冠杰:《荒漠化治理要加快步伐》,《光明日报》1996年 6月20日。)在西藏,荒漠化土地不是分布在人烟稀少地区,而是集中于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及其支流午楚河下游、拉萨河中下游、尼洋河下游的宽谷内和藏北高原,面积达3835平方公里。这些地区,自然条件较好,开发程度较高,是目前西藏主要的农牧业地区,也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地带。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面对土地荒漠化扩大,耕地减少,人口剧增,粮食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到2000年,在现在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再增产500亿公斤,必须在改善农业条件, 稳定耕地面积的同时,加大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力度,开发荒漠,挖掘沙漠的利用潜力,向荒漠化土地要绿洲,要耕地和粮食。这不仅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历史重任,更是西部地区脱贫致富,奔向小康,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991年7月,江泽民、 李鹏在致全国治沙会议的信中说:“我国沙区面积很大,治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搞好治沙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对于扩大耕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工农牧业生产,改善沙区人民生活,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把治沙作为一项重要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注:《光明日报》1996年7月30日。)为此, 党中央极为重视,国务院不仅成立了由林业等16个部委组成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行委员会”、“全国防止荒漠化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防治荒漠化培训中心和监督中心”,制定了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国家行动方案,同时多方筹措资金,集中人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动防治土地荒漠化工作的开展。从1978年在全国实施了包括治沙工作在内的20世纪6大生态工程。诸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1亿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平原防护林体系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防治荒漠化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地方乱垦滥挖、毁林毁草开荒、超载放牧、过度樵采等不合理的行为有增无减,使荒漠化过程日益加剧。受荒漠危害,我国每年粮食减产30多亿公斤。建国以来,全国共有66.7 万公顷耕地沦为沙地; 有235.3万公倾草地变为沙漠,全国退化草地达1.05亿公顷。 每年因此少养羊5000多万只,相当于全国1996年底绵羊总数的37.5%。曾以富饶闻名的内蒙古阿拉善牧区,现在已快变成沙漠,地表植被严重退化,植被覆盖率较50年代降低了30%~80%;生态失衡、河水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病虫害肆虐、珍稀动植物基本绝迹或频临灭绝。荒漠化迫使耕地质量下降。据中国科学院测算,荒漠化地区每年因风蚀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相当于1996年全国农田化肥产量的9:5倍。目前全国有2.4万个村庄和城镇、3300多公里铁路、3万公里公路经常受到风沙危害,流沙淹没了村舍、铁路、公路;有数千座水库,5万多公里灌渠受风沙危害,被风沙淤积。内蒙古吉兰泰37.2 平方公里的盐矿,现已有16.9平方公里被流沙埋没。每年进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就有12亿吨来自荒漠化地区。在荒漠化的影响下,我国沙暴灾害越来越频繁。50年以来造成重大损失的沙尘暴就有70多次。(注:郑北鹰:《我国荒漠化形势严峻》,《光明日报》1998年6月18日。 )防治荒漠化的形势非常严峻,如不采取有力措施遏制,后果不堪设想。

二、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土地荒漠化

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虽然成倍增长,防治荒漠化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人进沙退,沙进人退的现象同时并存,尚未从根本上扭转,土地沙漠化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荒漠化趋势仍然十分严峻。为了保护国土,开发耕地资源,振兴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摆脱贫困,奔向小康,支援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和繁荣,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防治荒漠化工作,保护生态环境,积极采取切实有效举措,不仅要遏制沙漠的入侵,防止农田草原等绿色植被被荒漠化蚕食,而且还要向荒漠化进军,向荒漠化要耕地、要粮食,使工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必须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强化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思想意识。防治荒漠化既是向沙漠土地进军,改善生态环境,扩大耕地,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的一项战略任务,又是振兴经济彻底改变西部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社会面貌,提高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具体举措,各级党政机关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并利用报刊、电台等宣传工具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提高各族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认识。防治荒漠化需要资金、技术的投入,但更重要的是广大干部群众的觉悟,自觉清除不利于防沙治沙,保护生态环境,畏惧困难的传统观念,增强搞好治沙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防治荒漠化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了。种草植树,防沙治沙,绝不是黄土地绿色的延伸,森林覆盖率的上升,而是西部地区扩大耕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造福子孙,荫及后人的百年大计。我们决不能采取“先开发,后保护”的政策。历史证明,不考虑生态环境而发展经济是最不经济的、最愚蠢的作法。绿色是荒漠化地区走向美好未来的通行证。森林、草原的荣枯与经济文化的兴衰休戚相关。中华民族的发展,只有同绿色植被的发展联系起来,方能走向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

2.全民动手,加速荒漠化的治理。防治荒漠化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部门和行业。要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决不是哪几个部门、行业的局部问题,而是事关全局的社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是一场长期性的硬仗,需要经过几代人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口的增加,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在我国,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扩大耕地,必须打破人进沙退,沙进人退的并存局面,这就需要全民动员,共同努力。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共同向荒漠化宣战,沙漠是完全可以治理的。西藏自治区民主改革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广大农牧民与林业部门的艰苦努力,治沙工作取得很好的成绩,到1996年底,全区完成治沙造林20多万亩,栽植各种树木2000多万株,有效地控制了风沙对农田草原的侵袭。从1994年开始启动的日喀则江当乡治沙试验示范区已初具规模,部分地段的农田林网已基本形成,流动沙丘已基本固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注:西藏林业厅:《治荒治沙,绿化高原》,《西藏日报》1997年6月12日。)新疆伊梨河数百公里边境线,过去是戈壁荒滩,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达7次以上,风过沙落,播下的农作物种子根本无法生根发芽,经过几十年植树造林,先后建成了9座水库,培育出310多万株林木,如今边境线林长已有112公里,面积852公顷,林带平均宽约60米,最宽处达到136米,不少树木高逾8米,蓄积量5万立方米, 林密沙退,粮多畜肥。荒沙遍野的塔克尔沙漠,已是林带葱郁,林内蝶飞兔跑,雀鸟争鸣。(注:《百里林带碧河谷无边沙海荡绿舟》,《人民日报》1996年8月9日。)甘肃河西走廊,经过广大群众的顽强奋斗,终于在风沙线上建起了长1200多公里,面积170多万亩的固沙林带,控制流沙276万亩,扩大耕地300多万亩,使1400多个村镇免除了沙患。 如今这里已成为甘肃省最大的粮食、瓜果、蔬菜、肉类、林业生产基地。

3.依靠科学技术,进行综合治理。防治荒漠化,是保护环境、改造自然的一项宏伟事业,绝对不能主观随意,一定要加强调查研究,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按自然规律办事,才能提高治理沙漠,开展综合利用的效益,把事情办得更好。防治荒漠化必须以保护和扩大林草植被与灌溉面积为中心,因地制宜,实施沙、水、田、电等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五业综合开发,组织内外力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把先进的治沙技术与科研成果结合起来,选择不同的自然地区和地区,建立防沙治沙的示范区,树立榜样,以点带面,逐步辐射推广。同时要坚决杜绝乱砍滥伐,乱垦滥牧,过度放牧、樵采,滥用沙区资源,违反科学规律的行为。对已经沙化的农田、草场,要尽快退耕造林,封山育林,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种草植树,扩大绿色植被,合理利用水资源。水资源是荒漠化地区十分宝贵的财富,是荒漠化地区人民生产生活和治理沙漠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一定要在国家统筹规划下,加强科学管理,合理利用,使治沙工作沿着科学化的道路阔步前进。自1991年我国防治荒漠化工程启动以来,已完成治理开发面积428.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42万公顷,治沙造田及改造低产田47.1万公顷,种植中药材及其它经济作物23.9万公顷。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科学家们在道旁编成固沙网格,成功地保证了塔里木沙漠公路的畅通。生物固沙、铁路固沙、引水拉沙造田、沙地飞播造林种草等成功的实用技术及开发模式,已创造了一个个人工绿洲,科学技术已成为防治荒漠化的利器。(注:纪瑞:《迎接荒漠化的挑战》,《人民日报》1997年7月6日。)

4.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治沙技术。防治荒漠化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社会系统工程,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科学研究,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式和办法,开展治沙工作。建国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吉林长春地理研究所、新疆生土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与西部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就荒漠化与沙害的治理,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诸如“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带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设置沙障固沙造林技术”、“封沙育林育草建设草场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特别是近年来宁夏西端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中卫县,采用的“水治”技术,东部毛乌素沙漠南部的盐池县,采用的“旱治”技术,使宁夏沙漠的土地由1.65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26万平方公里,减少近1/4,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实现沙漠减少的省区之一。(注:《人进沙退看宁夏》,《人民日报》1998年9月6日。)这些科学技术对防治荒漠化,治理沙漠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西部各地区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择优选择,重点示范,积极推广,并将高新科学技术注入防治荒漠化和治沙工程之中。同时还要注意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引进先进的治沙技术和对生态环境无害的生产技术。

5.实施计划生育,减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防治荒漠化,除了积极种草植树,禁止乱砍滥伐,扩大绿色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退耕造林、还牧外,还要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人既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类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发展与繁衍后代,必须要有土地。土地是一种最基本最宝贵的有限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命根子。随着人口的增加,必然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就是从周围的生态环境系统中索取更多的资源。无限地索取就会大大超过生态环境系统资源的再生能力,造成自然资源的“贫血”和枯竭。另一方面,“两个再生产”既要占用土地,又要排出废弃物。“三废”日益增多,远远超过了生态环境的容量和净化能力,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土地沙化,从而使人们产生困惑。翻开我国的历史,黄河中上游地区土质肥沃,林木葱郁,经济繁荣,曾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无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生活资料,大大加重了土地负担,加之天灾人祸,你征我伐,大量的森林被砍伐,草原被开垦,沙漠化土地面积日益增加。特别是建国以来,西部地区人口猛增以及土地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生态环境本来就十分脆弱的西部地区更加恶化。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西部地区人口数量与1949年相比,增加了约2.5倍, 人口密度远远超过了联合国规定的半干旱地区临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人,造成人地矛盾紧张,沙漠化土地面积日趋扩大。因此,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减轻人口对土地压力,是西部地区缓解人地矛盾的紧张状况、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荒漠化不可缺少的举措之一。

6.加强法制建设,尽快把防治荒漠化纳入有关领导机关的日常议事日程。防治荒漠化,既是造福子孙荫及后人的百年大计,又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扩大耕地面积稳定发展农业、提高西部地区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具体举措。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环境日益恶化。为了改善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可持续性地发展经济,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我们必须在《森林法》、《草原法》、《土地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法制建设。在荒漠化地区和沙区开采矿藏,进行工程建设,必须有相应的防沙治沙措施,没有具体的防沙治沙措施,开采矿藏、进行工程建设可以缓期或不建,坚决贯彻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方针,摆正人与自然、发展经济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同时实施公众参予和社会舆论监督,对种草植树,防沙治沙,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先进单位、个人与有功人员,应当给予适当的社会荣誉和比较优厚的物质奖励,鼓励继续努力,再创宏图。相反地,则要进行批评教育。尤其是对破坏沙区生态环境、任意掠夺沙区资源、破坏防沙治沙工作的,应酌其情节给予严惩,违法者必须从快从严打击,赏罚分明,依法办事,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法律之上,尽快把防治荒漠化纳入有关各级党政领导机关的日常议事日程,从而使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形成一个征服荒漠、改善沙区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7.加强领导,实行政策倾斜,大力倡导防治土地荒漠化。防治荒漠化是改善生态环境,扩大人类生存发展空间的重大工程之一,需要较大的投资,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由于荒漠化地区环境恶劣,经济滞后,科技、管理人才奇缺,使治理沙漠和荒漠化斗争,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1/5。我国既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我们要彻底扭转当前我国人进沙退与沙进人退并存的局面,必须大力倡导防治土地荒漠化,从中索取财富。众所周知,沙漠是地球上具有巨大潜力的地区,世界上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前景。只有加强领导,抓紧时机,有计划地组织力量向荒漠化进军,改善沙区生态环境,向沙区要粮,是稳定和加强农业,不断提高我国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党和国家不仅要在法律法规方面有明确的规定,而且在投资、贷款、税收、技术等方面对防沙治沙工作要实行政策倾斜,各方面给予适当优惠与关照。尤其是对把昔日满目苍凉的沙漠变成了农、林、牧全面发展的米粮仓的有功单位和个人,更应该实行政策倾斜,以资鼓励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向荒漠化宣战。

总之,防治荒漠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只有坚决反对只顾自己眼前利益,不顾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错误倾向,遵循资源开发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的原则;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适度的原则以及综合开发利用的原则,走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方能促进西部地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收稿日期:1999—01—18

标签:;  ;  ;  ;  ;  ;  ;  ;  ;  

土地沙漠化防治的意义与对策_土地荒漠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