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裕“加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谁能料到那个当年在汕头农村拾破烂的少年会变成今天内地第一富豪。三年前,《环球企业家》曾打开他创富幕后的“问号”,三年后,伴随其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完成及曝光,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由天赋、勤奋、铁腕、权谋和机遇造就的商业神话,而且神话仍在继续
盛世大厦——全球第一富豪比尔.盖茨创立的微软公司中国总部所在地,与咫尺之遥、宛如一座巨型蓝色城堡的鹏润大厦相比,显得很不起眼。在矗立于北京中央商务区霄云路26号的鹏润大厦第18层,35岁的中国鹏润集团老板黄光裕,同时也是中国内地最富有的人,每天在此作出构建他的“帝国事业”的决策。
重新装修过的鹏润集团总部与三年前的格局大不一样。走进里面,犹如走进了电影《无间道》里充满神秘气息的某座大楼。经过光线晦暗、曲曲折折的几道走廊,到达一个宽敞的空间,黄光裕的办公室便在这里。办公室由4个巨大的套间组成,分别作为办公、会议、会客和休息之用,气派有如深宫殿堂。在这个鹏润集团的权力中枢,穿着一身浅色休闲西装的黄光裕踱着步,喝着茶,想着事,一名西装革履、表情肃然的男秘书侍立一旁,随时候命。你很难不把眼前这位年纪轻轻、个头不高的商人与一位古代帝王、或者现代大亨相联系。
从1987年北京珠市口一个100多平方米的小电器店起步,黄光裕用不到20年时间创造了一个人人皆知的“国美”品牌、以及巨额个人财富,《环球企业家》于2002年1月独家披露其发迹过程。前不久,英国会计师胡润将他评选为中国首富,称其个人资产达105亿元人民币。
掌握着如此庞大资产的黄光裕,却依旧保持着一个广东商人的灵活性,他没有什么固定的日程安排,常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次日中午起床,乘坐着他新近购买的奔驰600加长轿车,从他的居住地点——鹏润家园中的一套公寓,赶到鹏润大厦,看看这一天有哪些事情需要处理。
“黄总几乎从来不去娱乐场所,他惟一的爱好就是工作。他对工作很有激情。”一位黄光裕身边的人这样形容道。即使近3年来他受到媒体的狂热追捧,但黄光裕依旧我行我素,低调神秘。他仍旧极少出现在公众场合作秀,没有传过任何花边绯闻,在他的口中你听不到“产业整合”、“海外收购”等狂言,在富豪们追捧“手机热”、“钢铁热”、“汽车热”的时候,唯有他不动如山。
这个初中还没念完、17岁就出来闯天下的广东商人,不喜欢谈论杰克·韦尔奇,也否认自己把李嘉诚当学习榜样,他看重的是实践中得来的智慧,“我从每个人身上都学一点,要强于向某一个人学习吧?”黄狡黠地称。
在一个强调现代化管理理念的时代,黄光裕依然以他特有的神秘力量统治着他的个人王国。这种统治下的企业目前仍在快速成长。他也跳过了他的对手们预言中的种种陷阱——这些预言中的陷阱包括:资本积累原罪的爆发、资金链断裂或者与上游供货商闹翻、挪取零售业现金流用作其他产业开发失败,等等。
和三年前记者第一次见他时一样(详见《环球企业家》2002年1月号文章《幕后鹏润》),他的话依然简单干脆,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买卖”。谈到经营目标时,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我就是希望,公司明天比今天更好。”他拒绝承认有什么打造“中国第一商业家族”的企图。
然而,鹏润内部一位高层人士却说,黄光裕平时经常在内部会议上提出,要将鹏润打造成一个“影响无处不在的商业帝国”。
“加冕礼”
今年6月7日,在黄光裕的商业生涯中,是一个重要时刻。这天,由他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中国鹏润”(0493.HK)以83亿港元的价格,收购其22个城市里94家国美门店资产的65%股权。收购并不涉及现金。前身为“京华自动化”的“中国鹏润”彼时市值只有2亿港元。收购完成后,市值膨胀了10倍。收购的方式是由买方“中国鹏润”向卖方黄光裕发行可转换股债券。
这一表面上“蛇吞象”式的收购之举本质上只是黄光裕资产的一次“左手倒右手”行为。重要的是,经过脱胎换骨后,“中国鹏润”(随后更名为“国美电器”)重新具有了在市场上融资的能力。黄光裕近3年来到香港股市上市的计划终于实现。
一位业内观察者说,关于黄光裕的第一桶金,长期以来有通过贩卖走私家电赚得等说法,但通过上市,“黄光裕的钱彻底被洗白了。”
而对于黄光裕利用多年打造起的全国家电零售网络,通过资本市场也使其价值得以明确。”94家国美门店的65%股权卖出83亿港元价格,这说明国美的门店是值大价钱的,平均1家门店的价值超过1亿。”一位家电流通领域专家说,“通过资本市场,黄光裕成功为自己‘加冕’。”
此役对于黄光裕的意义重大。堪比当年李嘉诚说服汇丰银行支持,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创造“蛇吞象”的奇迹,从而一举成为名动香江的超级富豪。
对于83亿港元的定价,黄光裕说它是由独立财务顾问定的,值得相信,“我是关联人士不能参与决定价格,我只能说我卖不卖。事实上,现在的市值也远不止83亿嘛。”
他的身家真是胡润估算的105亿吗?在黄光裕的脑海里,关于他的个人资产自有另一本账。这些卖给上市公司的资产“相当于国美总盘的45%”。言下之意,国美总盘的价值大约为200亿元人民币。
另外,黄光裕还拥有多项地产。以出租业务为主的五星级写字楼鹏润大厦——3年前黄就对《环球企业家》记者讲它的价值超过40亿元;1996年动工、建筑面积达34万平方米的住宅项目鹏润家园,销售收入20余亿;位于北京东四环以外、正在建造之中的面积达100万平方米的住宅加商业区项目——“国美第一城”,黄透露其总投资额约40亿元。
如果黄光裕的所有这些产业不出现大的问题,按照他自己的账本,将其资产总值评估为300亿元,也还是较为保守的。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由于黄既是买方也是卖方的控股股东,这个价格本质上还是要受黄本人的影响。“在香港上市,他想将价格定多高就可以定多高,不受限制。”
将鹏润产业与资本市场对接,是黄光裕多年心愿。但对于有“赌场”之称的国内资本市场,“黄光裕其实毫无概念、知之甚少”。内部人士称。黄光裕的资本市场探索之旅始于2001年。据鹏润一位高层人士讲,他那时的考虑是通过收购的方式,掌握A股上市公司壳资源,然后将鹏润产业注入。为此,他先后共接触了10多家A股上市公司,结果屡屡失望。而与ST宁城老窖因为收购造成的法律纠纷更让他大伤脑筋一番。
同时在鹏润内部,也鲜有懂资本市场的专门人才。2001年黄专门成立进行资本运作的鹏泰投资公司时,他将时任国美电器总经理的张志铭调去当负责人,张私下承认他对资本市场一窍不通。
黄对此的解释是,投资运作部门的业务也像其他业务一样,性质上只是一些“买卖”,熟悉一段时间就懂了。另外,“有买卖时”,还可以聘请投资银行、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来参与。黄本人也努力由“生手”变“熟手”。在近两三年里,他开始转移视线,努力熟悉香港联交所的种种上市法规。
黄认为他进入资本市场并不是出于玩资本运作游戏投机获利的兴趣。“我是希望借助公众资本市场的融资平台,来实现国美更好的发展。”
金蝉脱壳
据鹏润内部人士讲,黄光裕本来打算将国美电器业务直接在联交所挂牌上市,并请高盛出任主承销商。但是,“出于种种原因,后来高盛放弃了对国美的承销。”另外,国美离联交所对主板上市公司资格的要求还有差距。
到2003年底,黄光裕只好服输,他当时曾公开发表声明称:“国美的上市还要推迟两到三年。”
但是,仅仅半年之后的2004年6月,国美便通过异常复杂的借壳运作手段,实现了香港主板上市。鹏润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这与香港“金牌壳王”詹培忠的运作分不开。
一位香港证券界人士说,与黄光裕是汕头老乡、现年57岁的詹培忠“作为最早的一批华人经纪人之一,他的额头上写满了香港股市发展的纹路,炒股技法娴熟,对上市守则滚瓜烂熟,最擅长走黄灯,炒股几乎从没有失过手”。
这位在香港股市摸爬滚打了二三十年的传奇人物,先后做过20多个壳生意,并因此赚得巨额财富。他还因股市违规操作而坐过几年牢。据知情者讲,当詹还在牢里的时候,黄光裕借机结识了这位老乡。黄光裕对记者称:“在一个很普通的场合认识的,也就是做买卖的关系,谈不上什么交情。”
在黄的讲述里,詹培忠只是一个将自己所控制的壳资源“京华自动化”(0493.HK)的大部分股权卖给他的买家而已。除此以外,没有什么深入的合作关系。“我将京华自动化收购过来后,将它作为一个投资项目进行管理,后来进行的重组,都是通过投资银行完成的。”
国美电器1993-2003年销售额(万元)
来源:(环球企业家)资料室
但鹏润内部人士讲,不仅黄光裕控制“京华自动化”及两易其名的过程中,詹培忠是主要的策划者,而且对于香港资本市场的常识及运作手法,詹是黄的启蒙老师。詹从跟黄的这一合作中得到了几千万港元佣金。据称,詹对黄的评价极高:“他头脑极灵活,很多事情我一说他就懂。”
“京华自动化”本来属于香港主板上那些股价长期处于1毛钱以下、基本上没有交易量的“仙股”之一,2000年前后詹培忠以5600万港元代价得到它的控制权后,经过多次洗壳,使其成为一支较干净的壳资源。黄光裕通过名下公司,多次向詹买进股份,最终在2002年,黄取得京华自动化的74.5%股权。
据鹏润内部人士讲,黄光裕本来打算将鹏润的房地产业务注入到这个壳内,他取得控制权后,也的确置入的是一些与地产相关的资产,并且改名“中国鹏润”,好在以后过渡为“鹏润地产”。但2003年国美直接上市的希望终成泡影后,黄光裕便开始了将国美资产注入的计划。
经过一番由海外公司层层进行的、复杂的资产倒手后,终于在今年6月,黄光裕避开了联交所的种种规定,完成了将相当于国美电器总盘45%的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里的行动。
很快,黄光裕便开始努力减持手上股份套现。上市后4个月内,他两次发起配售,但由于发行定价过高未能得到足额认购,黄只得放弃。鹏润内部人士透露,本来黄聘请的承销商是汇丰银行,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汇丰退出了,由荷银洛希尔(ABN AMRO ROTHSCHILD)接下承销任务。
9月底,黄光裕采取了大幅降价策略,这回他得到了市场的热烈反响。由于被基金经理们认为是“超级便宜货”,配售股份在收市后2小时就获得足额认购,他得以以每股3.98港元的价格,配售出去3亿股,占发行股份的15%,实现12亿港元套现。
“这次我是卖老股,降低我自己的持股量,而非增发新股。”黄告诉记者。配售后黄仍占公司已发行股份的82%。为了符合香港联交所公众持股不能低于25%的要求,他还将减持手上的国美股份。
谈到这12亿港元的用途,黄告诉本刊,除用于国美电器的进一步扩张外,部分资金将用于发展房地产项目。目前他的“国美第一城”正是需要资金的时候。
渠道为王
2001年12月,记者采访时任国美常务副总经理的何炬时,当时国美在12个城市共拥有49家直营连锁店及33家加盟连锁店,据何炬讲,当时国美的总资产是5亿元人民币。
仅仅3年之后的今天,借助资本市场估出的国美总盘价格已达约200亿。现在,国美电器已经稳居电器零售领域老大的地位——国美现在在全国41个城市有170余家门店,国内市场占有额达35%,今年销售额有望达到200多亿。“黄确实为此花了不少钱和心血。”一位行业内人士说,“国美的价值不在于它单个的店,单店是不值钱的,值钱的是整个销售渠道。”而随着流通业向外资的全面开放,渠道的价值还会继续攀升。
一位家电零售行业的人士认为,国美电器的成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这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起初,黄光裕和他的哥哥黄俊钦经营国美时,看重的是零售业产生现金流的能力,而非零售业本身的赢利水平。他可以拿着零售业的现金流去投资其他产业,比如房地产。
但黄光裕逐渐认识到渠道本身的巨大价值。1993年黄光裕与国美共同创始人、他的哥哥黄俊钦分家时,黄光裕分得了国美部分;黄俊钦则得到了以房地产为主的其他产业。
20世纪90年代末黄光裕开始了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扩张、建立国美全国连锁系统。国美在电器零售领域的霸道作风——比如它向制造商收取进场费、先卖货几个月后再付货款、封杀某个电器品牌、定制产品分享生产商的制造利润等等——源于不断扩大的网络实力。“它通过种种雷霆手腕成功地吸引了消费者。”一位业内观察者评价道。
这位观察者说:“这些要求你可以不满,但是对大多数生产商而言,他们无法忽略国美这一超级销售势力。”
对于这一点,黄光裕充满了自信。他说:“不管社会发展到哪一步,零售渠道总是必要的。虽然消费者的购买习惯、零售业的具体业态可能会发生改变,但零售业的本质是不变的。”2003年度,国美的销售额达140亿元,利润为3亿元。利润率为2%。“对于一个电器零售商,这个利润率已经相当高了。”一位行业人士说。而在其零售业5年规划中,国美的销售额要达到1200亿左右。
黄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山姆·沃尔顿”,后者正是全球营收第一大企业沃尔玛的创始人。“几个月前还受到日本松下电器等厂商邀请,去日本访问了10多天。松下等厂商对国美模式异常钦佩。”鹏润内部人士说。
相对于营造渠道价值本身而言,其他产业的发展反而显得不那么紧迫。在1996年开工建造鹏润家园以来,8年过去了,黄光裕才开始进行他的第二个地产项目(鹏润大厦为黄光裕的哥哥黄俊钦所建,后来卖给了黄光裕)——“国美第一城”。知情者讲,这其实是对过去存量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在黄光裕开发地产的态度是,“做一个,是一个”。
至于其他方面的投资,则是在很隐秘的情况下进行。投资力度多大,外人无从知晓。内部人士透露,黄光裕也进行外汇交易,但没有什么专业的运作团队,“主要是黄老板自己一个人在操作”。
统治者
黄的秘书们对黄的评价是:为人仁厚,没有架子。他下班时经常和大厦里的保安、清洁工人亲切地打招呼。但这并不是高层管理人员的看法,一位已去职的鹏润高层甚至直接说:“这只是表象”。在黄的周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肃然气氛。从公司二把手张志铭,至其他高管人员,无不对黄表现出一种敬畏感,好像他们所面对的真的是一位帝王。
当黄光裕还是个孩子时,在广东汕头的凤壶村,他家是最穷的一户。在出来闯天下之前,为了维持家用,黄光裕和哥哥黄俊钦曾到附近的乡镇街巷收塑料瓶子和旧书报换钱。
鹏润投资公司组织结构图
现在,用黄光裕自己的话说,“具体的钱对我来说已经失去了意义,不再是我工作的目的。”但是,将利益紧紧控制在自己及家人手里,却是他的行事风格。到现在为止,国美走上了香港资本市场,但除黄光裕及家人外,外姓管理层还不曾分得一股。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家电零售业老二苏宁电器创始人张近东,则建立了高层持股方案,在今年7月于深交所中小企业板挂牌上市后,“苏宁造就了一批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一位业内人士说。
对此,黄光裕强调“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创建基础和管理模式,并不是说高层持股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据内部人士透露,现在除黄光裕拥有绝对控股地位外,其妻杜鹃也持有少量股份。
黄光裕的家属们也多在公司担任管理工作。除黄光裕是整个集团的绝对权威外,他手下的二号人物张志铭——早年是黄的司机,后来娶了黄光裕的妹妹黄燕虹——则先后成为国美、鹏泰投资、鹏润房地产的负责人。黄秀虹现在是国美采销中心副总监。黄燕虹则去了加拿大留学。
黄光裕的母亲也在管理着鹏润底下一个名为国美投资的公司,负责鹏润集团办公物资的采购。黄光裕的父亲有时在鹏润做些事情,有时又在黄俊钦的新恒基公司做事。
黄俊钦所在的新恒基大厦紧邻鹏润大厦。但兄弟俩关系较淡,平时绝少来往。“只有在事涉利益的时候,双方才会坐到一起谈谈。”鹏润内部人士讲。
黄光裕与一位名叫杜鹃的前银行职员结了婚。他们有两个女儿。现在杜鹃长住香港,在上市公司“国美电器”任董事。“杜鹃人很机灵。”一位内部人士说。
但是黄光裕拒绝承认鹏润是他的家族企业。“家族企业里,家里人都是皇亲国戚,高高在上,谁都不能管,我的企业不存在这个问题,我的家人既有管人的也有被别人管的。我的原则是有能力的人来管理。”
国美电器2003年初进行了一次大改组,黄光裕走出幕后重新担任国美电器总经理,将国美全国销售区域分为南北两区。何炬等一批总部干将被分派往两个区。这次国美改组激起一片争议之声。大半年以后,黄光裕又取消分区,重新合而为一。最近,黄再次调整国美高层,进行高层换血。
面对这种反复调整,黄光裕坦然应对,“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有不同的管理方案。只要有调整的必要了,就会马上调整,找出最佳方案。以后如果需要,我还会继续调整。”
出现分而又合的情况是不是对先前调整结果不满意后的一种回调?“你可以这样理解。”黄回答。
在这种频繁的调整中,出现了员工离职的高潮。“自2003年改组开始,到后来香港上市的路演期间,共有大约100多名中高层管理者离开了国美。”一位业内人士称。
引人注目的是,今年7月份,国美的创业元老、担任过国美常务副总经理和国美总经理的何炬从国美离开。一位鹏润内部人士透露,何炬在离职的半年前,黄光裕就将他由国美调往房地产部门。“一方面是何炬一直做的是电器零售,对房地产业务感到生疏,另一方面可能是他觉得自己权力遭到了削减。”从他的调令一下发,何炬就递交了辞职信。但未得黄的批准。何炬自此便不来鹏润上班。他在家赋闲了几个月后,到深圳一家企业负责建立家电流通部门。
调整力度太大、变动得太频繁是一些人离开的原因。一位内部人士称,“这种调动经常是非常随便的。作为员工,你会觉得自己的价值遭到了践踏。”
很多管理者是在调整中遭到逼退,比如就在今年,国美的总务部门几乎所有的人员全都被换。在一些地区,也出现了整个管理层被撤换的事情。
在国美,不光二级公司,各三级公司的总经理,也均由黄光裕亲自任免。”他对管理人表现得不信任,不愿意将权力下放。”一位内部人士说。
一位行业观察人士认为,“黄的家电零售渠道已经取得了垄断优势,他可以向他不欢迎的人发出信号了:我不需要你。他敢于这样做也是因为,国美还是一种粗放型管理,管理人员的可替代性很强,换个人熟悉一段时间也能胜任。”
黄光裕通过这种外人很难看得懂的控制手段,能够实现他打造“影响无处不在的商业帝国”的计划吗?对此,一位在黄光裕身边工作多年、于去年离开鹏润的高管人员说:“他是一个非常非常聪明的人。但是,有多大胸怀做多大事业。”
更多的话,这位高管人员不愿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