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道德问题的几点思考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对当前道德问题的几点思考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关于当前道德问题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2)9-0010-0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公正意识明显提升,而责任意识、集体意识、诚信意识则相对淡化。如何看到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如何直面当前的道德问题,不仅社会民众十分关注,学界也有许多讨论。本文拟对此谈谈看法。

一、关于物质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关系,五四运动以来一直令人关注

如何看待物质进步与道德进步的关系,自五四运动以来便特别令人瞩目。多年来,相关论调层出不穷,总结起来,学界和社会的主要见解包含以下几种。

(一)物质日进、精神日退的俱分发展论

这种观点认为,文化与社会的发展,体现在物质方面是越来越进步,而体现在精神方面则是越来越退步;这种观点还认为,物质进步是精神退步的原因。“功利倡而廉耻丧,科学尊而礼仪亡”,物质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必然导致道德的沦丧。因此,要消除物质日进、精神日退的病态,就要从禁止物质文化的进步做起。

(二)工业开新、道德继往的双向发展论

冯友兰先生认为,对于中国来说,在工业方面要开新,在道德方面要继往。前者是讲转变文化类型,后者是讲道德继承。那么,现代化和基本道德又是什么关系呢?冯先生认为,道德无所谓新旧,无所谓古今,无所谓中外。现代化只是知识、技术方面的事,基本道德是不可变的,是无所谓现代化的。他说:“我们是提倡所谓现代化的,但是基本道德这一方面是无所谓现代化的,或不现代化的。有些人常把某种社会制度与基本道德混为一谈,这是很不对的。某种社会制度是可变的,而基本道德则是不可变的。可变者有现代化或不现代化的问题,不可变者则无此问题。”[1]这种思维方式在横向即中西问题上强调文化类型,在纵向即古今问题上强调抽象继承,确实构成了冯友兰独具一格的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理论建构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三)功利与道德相统一的结合发展论

贺麟先生一方面坚持道德的基础性,他说:“就立国根本而言,道德为立国的大本。国家的基础不是建筑在武力上,也不是建筑在经济上,道德才是维系国家的基础的命脉。”[2]29一方面又强调道德的变动性。他认为,自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了密切接触以来,自从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礼教的权威以大胆的猛烈的攻击以来,至少使我们有一种新认识,这就是道德是变动的。道德不是死的,而是活的;不是沉滞的,而是进展的。概括地讲,道德变动的方向,是由孤立狭隘,而趋于广博深厚;由枯燥迂拘,违反人性,而趋于发展人性,活泼有趣;由因袭传统,束缚个性,而趋于自由解放,发展个性等等。因此贺先生认为,道德的日新不息,是一个好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以伦理为本位,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要接受伦理尺度的衡量。这一伦理文化的主要特点就是排斥和贬低功利,而超功利的人生伦理是古往今来中国文化一直崇尚的价值追求。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学习西方,伸张个性,使以伦理压抑功利的传统格局难以继续,功利与道德的对立突出出来。在关于道德与功利的激烈论争中,有人认为西洋文化是功利主义的文化,其人生观也是功利主义的人生观;而东方文化则是反功利、纯道德、纯义务的,因而中西文化的差别,说到底也就是道德与功利的差别。贺麟先生不赞同这种看法,他认为道德与功利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主与从的关系。道德是体,功利是用。功利不是人生目的,但是可以成为实现人生理想的手段。比如“我们不能说金钱是人生的目的,但可利用金钱作为发展个性,贡献国家,服务社会的手段。”[2]209贺麟先生关于道德与功利的看法,比起宋明理学家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当然要开明得多。

张申府先生说过:“仁与科学,是我认为的人类最可宝贵的东西。仁出于东,科学出于西。”“当今世界的问题是如何将仁的生活与科学或由科学而生的工业融合在一起。”[3]现代新儒家有两大任务:一是实现富强,二是弘扬传统。在他们看来,悠久的传统思想资源(仁)足以安身立命,但却带不来富强之道。能够带来物质进步的富强之道(科学)又难以安身立命。孙中山先生说,西方的物质文化+中国的精神文化就是新文化。可是当我们学了有了西方的物质文化,似乎又丢失了自己的精神文化。当今世界,科学的发展令人振奋,道德的沦丧也令人担忧。汤因比指出,“迄今为止,人的伦理行为的水准一直很低,但是技术成就的水准却急剧上升,其发展速度比有记录可查的任何时代都快。结果是技术和伦理之间的鸿沟空前增大。这不仅是可耻的,也是致命的。”[4]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道德、理想、人的终极关怀的问题更为凸现,如何建构与中国现代化相适应的价值系统,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二、当前道德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正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十分艰巨的国内改革攻坚。面对国际上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国内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伴随着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市场经济、商业社会、消费社会、资讯社会,人们思想活动和价值判断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很快,人们在肯定经济奇迹、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对文化建设、道德重塑、价值追求、人文修养方面的不适应格外担心,甚至忧心忡忡。如果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一方面却是道德失范、价值失迷、文化失衡、社会失信、人文精神失落,那人们的幸福指数就会减少,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也不可能持续。应当看到,不发展不行,发展太快也会有问题。就像一个人跑得太快,身上可能会丢掉一些东西一样,一个国家发展太快也可能丢掉一些东西,其中如果包括精神和传统,就会是很可惜的。因为没有精神,就没有“定准”,没有传统,就失去了“本根”。管子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应当说,“衣食足”在今天已经基本不是问题了,而“知荣辱”则还是大问题。在这方面,确实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做。

在当前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中,以下几种现象笔者格外忧虑与关注。

(一)羞耻感的缺失

中国文化有两条线,上线是仁,仁义道德的仁;下线是耻,礼义廉耻的耻。国耻是一个国家最沉痛的记忆,无耻是对一个人最严厉的批评。儒家讲“知耻近乎勇”,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之一。当前层出不穷的假冒伪劣,花样翻新的坑蒙拐骗,是法律问题、社会问题,根本的还是文化问题、道德问题,说到底是羞耻感的缺失,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只要达到目的,手段再卑鄙也无所谓。于是就有了地沟油、瘦肉精、问题奶粉、染色馒头,又有了匪夷所思的问题胶囊,等等。

(二)价值观的混乱

现在是全球化时代、资讯化时代、商业化时代、功利化时代,也是价值观颠覆的时代、混乱的时代、悬至的时代、迷茫的时代。没有对错,只有成败;没有是非,只有冷热(炒作)。价格代替了价值,成败代替了是非。真理被放逐,意义被解构,崇高被删除。这种价值观的混乱,在西方叫“颠覆”,在中国,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恶搞”。

(三)潜规则的盛行

“官本位”与“说假话”多年来已相当普遍,近年来“潜规则”也日益盛行,可以说已迷漫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极为反感,但又不能自拔。以上讲的羞耻感的缺失,价值观的混乱,与这里论及的潜规则的盛行,已经积重难返,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因为它会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道德基础和社会心理基础,决不能熟视无睹,掉以轻心。

(四)公信力的下降

近年来的许多沸沸扬扬的公众话题,从华南虎到钓鱼式执法,从郭美美事件到“你们不信,反正我信”,大都与社会公信力问题相关。可以说,当前的公信力下降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重在知行合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也是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精神纽带。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新挑战下;在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新情况下;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在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在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动力、行为规范方面形成了相互联系、有机配合的系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在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个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巩固共同的思想基础,同时坚持知行合一,把理论形态转化为实践形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的精神旗帜,是优秀中华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经历过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但那时候人还是有精神的。现在物质极大丰富,可精神却变得空虚了,特别是庸俗、低俗、媚俗成风,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与关注。

当前的问题是功利化、功利主义普遍而严重。由于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由于见利忘义,追逐暴利,于是就没有了格调,没有了品位,没有了境界,甚至没有了底线。于是就出现了主流价值观的边缘化,为了商业驱动,可以不择手段、不顾是非、不管美丑,不分善恶。甚至靠“出位”“出格”“雷人”“雷语”哗众取宠,靠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来吸引眼球。于是就出现了道德底线的下滑,以至于“老人跌倒要不要扶,小孩被撞要不要救”也一度成为广泛议论的话题,真是令人唏嘘不已,痛心疾首。

知行合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就是一定要把说和做、知和行、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中国哲学史上有知易行难和知难行易的争论,我觉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说,知难行亦难,知行合一最难。知固然重要,但行更重要,行胜于言。特别是面对相当浮躁、十分功利的社会现实,让我们都来身体力行,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

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建设主流价值文化。近年来许多模范人物的事迹确实感动中国,可歌可泣。比如“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都是道德的标杆,学习的楷模。但是主流价值边缘化,道德底线下滑,社会公信力下降,也令人触目惊心、值得好好反思。在谈到中国模式时,大家都注意到腐败与分配不公是严峻的挑战,其实对中国发展模式构成挑战的还有价值观的混乱、道德底线的下滑、公信力的下降,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觉。

四、文化强国与道德建设

关于文化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多年来一直极富魅力,令人瞩目。早在上个世纪初期就有著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期有所谓的“文化大革命”,后期有持续不断的文化热、国学热,一直影响至今。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文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和深刻,比如说,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名片、身份证和识别码,是民族的集体记忆、文化符号和精神家园。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是上游,是高处的水,要占领文化的制高点,比如说文化立国、文化强国、文化兴国,文化复兴等等。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大国崛起离不开思想和文化的崛起,大国崛起需要思想与文化的引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创造了经济奇迹,中国的经济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不仅要做经济大国,而且要做文化大国、道德大国、诚信大国。今天,我们要在经济奇迹、经济崛起的同时,实现道德进步和文化复兴,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良好的道德风貌和文化形象。因为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文化增长;不仅是经济发展,而且是文化发展;不仅是经济繁荣,而且是文化繁荣;不仅是经济复兴,而且是文化复兴。当中国不仅是以经济大国,而且是以文化大国,不仅是以经济强国,而且是以文化强国屹立在世界东方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真正实现。这是我们伟大的历史使命,我们应当为之而不懈努力。

标签:;  ;  ;  ;  ;  

对当前道德问题的几点思考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