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系统工程的试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系统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G41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德育体系,一直是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我们在四川省教委、省委宣传部的组织下,从1988年开始,选择有较好基础的已开展类似工作的自贡、重庆、成都、广汉、西南师范大学(四市一校),进行了德育整体改革试验研究,探索创建德育系统工程的新路子,已取得了阶段性或专项的研究成果,为新时期的德育工作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
一、构建德育系统工程的重要意义
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对构建德育系统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逐步有所提高。
(一)改进德育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提高了对青少年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德育逐步受到重视,各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使这项工作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是,在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德育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认识不统一。一方面,不讲政治因而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因而放松德育的倾向,严重影响了德育的落实。另一方面,对德育的认识也存在不少误区:有的只把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看成“消防”手段,一度形成“应急—加强—放松”,“再应急—再加强—再放松”的恶性循环,有的囿于陈旧的德育观念,只把德育理解为道德教育;有的缺乏整体观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没有树立科学的大德育观,没有把德育看成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系统工程,没有把德育体系看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再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德育与改革开放、德育与发展经济、德育与个人利益关系缺乏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认为新形势下,强调德育不合时宜。这些都严重干扰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二是德育的纵向衔接差。表现在德育层次性不明,渐进性不够。一些学校把总体德育目标与阶段德育目标混同,或者以总体目标代替阶段目标,上下一个样,或者各自为政,不问来龙去脉。与此相联系的是德育内容衔接差,重复或脱节现象较为突出,总的倾向是考虑青少年成长的规律和各阶段的德育实际不够,在纵向上与专业课、文化课、生活常识课简单重复,内容过分笼统,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部分学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三是德育的横向配合不够,没有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配合的整体育人格局,甚至出现“学校小气候”顶不住“社会大气候”的情况,抵消了德育效果。四是政治、业务“两张皮”,没有把德育渗透到其它诸育和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去,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综合育人体系。五是德育的宏观管理缺乏整体性,没有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各方面的力量和各种教育途径尚未形成教育合力,与此相联系的是德育的法制保障滞后。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的德育监督和评估措施,未将学校德育和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作为政府行为。这些问题不能解决,德育工作就难于发挥其应有作用。
因此,改进德育自身建设就成为了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80代中期以后,中共中央先后下发了关于德育课程建设、大中小学德育工作、学校德育工作的系列文件,明确提出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德育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德育体系。四川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文件精神,于1988年提出了德育整体改革试验方案,开始了德育系统工程的试点研究。这项工程的启动,是在总结以往德育工作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新路子的一次尝试。
(二)建立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
1993年中共中央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德育体系的整体部署,这些文件使德育整体改革的意义和方向更加明确了。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通过整体改革完善德育体系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这项宏伟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德育体系的教育体系是不科学、不完整的,更不能算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按照《纲要》要求,要在本世纪末形成教育体系的具体框架,时间紧迫。可以预见,德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必将为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的论述,初步形成了以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的思想道德体系的框架。在这一体系框架中,青少年被列为重点对象。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以提高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的德育体系建设在这一框架体系的构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的子系统,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工程。这个基础打得好不好,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
二、实施德育系统工程的初步试验
(一)实施德育系统工程的总要求
这项试验,旨在通过整体改革分步建立起与新形势下实现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德育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在整体德育目标一致的要求下,形成幼、小、中、大学不同层次,不同阶段而又相互协调照应,依次递进和纵向发展的目标体系;二是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幼、小、中、大学德育相衔接的系统的内容体系;三是构建为实现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要求相适应,并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和品德形成规律的育德树人工作体系;四是建立能够实现党、政、工、团、学齐抓共管,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教书、管理、服务“三育人”,德、智、体相互渗透的管理体系;五是在探索新时期德育规律的实践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学科理论体系。最后在总体上基本形成目标、内容、管理序列化;大、中、小学一条龙;学校、家庭、社会联成网络;德、智、体育相互渗透;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德育队伍专兼结合;多方力量同心育人的整体格局。
(二)德育系统工程试验的发展情况
德育系统工程的试验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年—1988年5月,是准备阶段。开展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制定计划,为试点作准备。
第二阶段:1988年8月—1992年4月,是起步实施阶段。一方面结合试行国家教委颁发的《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研究制定我省幼儿园、小学、中学、中专、高校的德育大纲及实施细则。另一方面在省内部分市、校初步试验基础上,重点在成都、重庆、自贡、广汉和西南师范大学进行德育整体改革实验,并由四川省教委和省委宣传部联合成立包括试点地区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的四川省德育整体改革试验领导小组,加强领导。与此同时,组成课题组开始了以试验研究为实践基础,以探索新时期德育规律用以指导实践为目的的“新时期德育十大关系”的理论研究,并列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八五”重点科研课题,取得了一些成果。
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是开展专题研究和进行阶段性总结的时期。各试点单位分工就某一方面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把试验引向深入。在此基础上,结合贯彻十四大精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在各试点市、校进一步开展完善德育体系的试点研究。1995年,省委宣传部将《德育系统工程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批准为四川省“五个一”工程重点课题,进一步就德育整体改革试验进行阶段性总结和理论探讨。
这三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由一般研究到专题深入,再到构建体系的过程。各试点市、校按照自己的基础和优势,在“渗透”、“衔接”、“配合”上下功夫,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九五”期间,将逐步推广试点成果,争取2000年按照中央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建立起德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三)德育系统工程的初步试验
1.学校内部各方面教育的渗透试验
学校德育以其明确的目标,系统的内容和规范的管理,决定了它在教育系统工程中的主导地位,而学校内部诸育的相互渗透,又是支撑这一地位的主体性工程,各试点市、校都注重练好“内功”,抓好这一主体工程。
从总体上讲,诸育的渗透主要是把德育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去,这是德育中的一个需要长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我们在试验中的主要办法是强化“五个意识”,发挥各方面的育人作用。一是强化“主阵地”意识,发挥“两课”的导向作用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权威作用。主动占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党课、团课的讲台,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进行改革,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强化“教书育人”意识,克服政治、业务“两张皮”现象。以建立良好的教风为突破口,发掘教学中的教育因素并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发挥知识的育人作用和老师的榜样力量。重庆市专门制订了各科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教学参考资料,促进教书育人规范化、科学化。三是强化“活动育人”意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综合育人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五育渗透的广阔天地。各试点地区和学校都非常重视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智、寓教于体、寓教于美、寓教于劳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高品位、宽领域、有主旋律、又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氛围,深受学生欢迎,因而对学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收到了综合育人的效果。四是强化“管理育人”意识,发挥纪律和规范的约束作用。中小学强调开展“守则”、“行为规范”的宣传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纪律观念和法制意识,大学强调“行为准则”、“管理条例”的学习和考核,并采取了相应的“记事”、“测评”、“评比”办法,使德育评估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起了重要的督导作用。五是强化“自我育人”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现代青少年的特点出发,注意工作方法的个性化,鼓励学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的同时,注重自我修养,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指导学生处理好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情感、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并开展心理咨询,对极个别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调适。
2.幼、小、中、大学德育的衔接试验
学校德育是一个由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德育工作构成的系统工程,以纵向为主的大、中、小学的办学模式,以及德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要求大学与中学、中学与小学的德育工作接上茬,相互承接,彼此照应,形成一个“衔接链”,克服存在的简单重复或相互脱节的情况,以确保学校德育系统最佳运行机制的形成和最优整体功能的发挥。
西南师范大学发挥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性师范大学的优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整体规范大、中、小、幼德育。一是确定各阶段德育目标,建立德育目标体系。在总体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使各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相对明确,依次递进,逐步升华。幼儿园侧重于培养“好儿童”;小学侧重于培养“好学生”;中学侧重于培养“合格公民”;大学侧重于培养“优秀人才”,形成了一个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的由低到高的德育目标序列,增强了目标的可操作性。二是突出各阶段德育重点,完善德育内容体系。在总体上要求各级学校开展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社会主义教育为主线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以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为重点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的思想品德教育;以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突出德育内容的主线条、中心和重点。同时,又根据不同年龄及学习阶段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确定各阶段内容的深浅和侧重点,形成由浅入深的教育系列,增强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幼儿园着重文明习惯的养成;小学着重良好社会公德和法纪观念的确立;中学着重科学人生观和政治观的奠基;大学着重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的形成。三是找准各级学校德育之间的“衔接点”,建立工作体系。在管理体制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条条或块块管理办法,条块结合,上下联合,相互配合,形成网络。在具体操作上,重视新生工作,在新生班主任(政治辅导员)的选择、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和班风、学风建设中,优先安排。中小学坚持“两会”制度(新生家长会,中小学协调会),入学坚持“三会”制度(迎新大会、家长座谈会、专题报告会)。在实际衔接上,小六和初一着重抓好“公民意识”教育;初三和高一着重抓好“人生观”教育;高三和大一着重抓好“科学世界观”教育,通过“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使学校德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配合试验
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它的效应取决于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配合,是否形成教育合力。在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里,尤其需要解决好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协同一致的问题。
重庆市街道级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社区教育研究课题组,对九龙坡黄桷坪街道及其所属中小学、有关社会单位、居民,特别是重庆33中学、黄桷坪小学和与这两所学校德育有关的家庭、社会机关团体进行了试点研究,成立了街道“三结合”社区教育委员会,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提出了社区教育各方的职责及家长行为规范,制定了工作制度和目标管理责任书,形成了以街道党政为龙头,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各方参与教育,“双向服务”共育新人的发展城镇社区教育的基本模式。四川省教委及重庆市委、市府在重庆市召开了经验交流会。成都市青羊区、广汉市一中等区、校也开展了三结合的实验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
自贡市建立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构建综合育人的教育体系。大安区在1987年率先试点,基本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教育部门具体抓,有关部门配合抓,党、政、工、团、教师、家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学校通过家访、家校联系薄、教师家长互访等形式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区委宣传部和区精神文明办公室每年坚持“双三好”评选活动,即:要求学生“在校当好学生,在家当好孩子,在社会当好少年”;要求父母“在单位当好职工,在家庭当好家长,在社会当好公民”。区文化局会同区公安局对学校周边环境开展文化稽查行动。这些既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补充,又为学校德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4.探索新时期德育规律的理论成果
在改革实验的过程中,多次召开了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总结研讨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索新时期的德育规律,用以指导实践,涌现了一批热心改革和研究的德育工作者,撰写了大量的报告论文集和理论研究文章,编写出版了《新时期德育十大关系》及《德育系统比较研究》、《高校德育新探》等专著,推动了改革,扩大了影响。
5.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几年的试验,我们深感实施德育系统工程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尽管我们做了不少工作,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收到一定的效果,取得不少经验,认识有所提高,为执行中央提出的完善德育体系的任务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但在试验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一是在认识上,对为什么要把德育作为系统工程来建设和如何完善德育体系不理解;二是试验仅仅停留在“四市一校”的个别地区及学校,各试点单位和学位也各有侧重,工作面较窄,未列入各级政府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统筹安排,加强领导,致使经验的示范推广工作受到影响,德育的环境条件难以良性运转。三是各市、校试验的连续性及成果的巩固、发展不平衡,推广更差。四是经费及设备等物质条件保障仍难于到位,也影响试验成果的巩固和发展等等。这些都要在贯彻六中全会《决议》和中央有关法规、文件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完善德育系统工程的理论思考和对策建议
通过对这项试验阶段性成果的初步总结,结合贯彻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及《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我们对德育系统工程的基本特征和如何从这些特征出发搞好德育系统工程建设,有以下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德育系统工程的全局性要求实行相应的领导管理体制
作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工程,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德育系统工程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关系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局;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局,必须纳入思想品德建设体系的总体规划,纳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整体部署,统筹安排。与此相适应的领导管理体制,应当是党委和政府加强领导,各有关方面齐抓共管的体制,其关键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要抓德育”。这样,才能纳入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才能纳入学校政策和发展的整体规划,做到德育体育劳育并重,全面发展。凡是这样办了的,这项“一条龙”的试验就当了“龙头”,就能推动德育的整体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如重庆市九龙坡区、成都市青羊区、自贡市大安区和西南师范大学,都是如此。
(二)德育系统工程的方向性要求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德育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德育体系,必须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为指导,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在目标体系上,必须以“四有”为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内容体系上,必须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在途径体系上,必须突出“两课”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地位,坚持引导学生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成长道路;在考评体系上,必须坚持德、智、体综合考评,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德育系统工程的整体性要求德育工作整合化
从宏观看,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同时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中观看,学校教育中的德育与智育、体育以及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互相包容,互相促进,也是一个有机的育人整体;从微观看,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知、情、意、行诸心理要素之间相互促进和转化的过程,内化的经验,外化的行为,都离不开上述各心理要素的综合影响。德育之所以必须通过系统工程来实施,就是这种德育整体性决定的,带有规律性。顺之,事半功倍;违之,收效甚微。据此,必须在德育系统工程的构建和完善中,解决按德、智、体、美、劳相渗透,各阶段教育相衔接和学校、家庭,社会相配合的问题,使其整合为互相渗透、纵向衔接、横向配合的有机整体,形成成整体育人的合力。
(四)德育系统工程的时代性要求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德育系统工程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塑造现代人的育人工程。它面临的新课题是:如何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教育下一代,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教育下一代在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能够抵制腐朽思想文化渗透,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解决这一历史课题,一方面要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特别是在党的领导下,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传统,使其在新时期发扬光大,成为教育下一代的“传家宝”;另一方面,要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的途径方法等方面,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在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方面有所发现,开拓前进,还应当吸收现代相关学科中有益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体系的先进的,科学的成份,为我所用,以促进德育系统工程的科学化、现代化。
(五)德育系统工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要求科学地加以规划,制定施工蓝图
德育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德育系统工程的实施,涉及纵向、横向、校内、校外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对这样一项塑造人的极其复杂的德育工程,必须有科学规划,宏观指导,使其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配合实施,循序进行。科学规划德育系统工程的基本原则和内容是:
——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要有长远的奋斗目标,又要有分阶段的实施步骤,特别是要有切实的当前工作。具体要求,应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即在本世纪末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德育系统工程的规划,也应以此为依据,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确定中长期奋斗目标及相应的可实施步骤和具体措施,并与目标管理责任制结合起来,制定工作计划,明确“本届政府”任期内必须办好的几件事,付诸实施。以推动当前工作,并为奋斗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
——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下好德育系统工程这盘棋。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德育体系是教育体系中的子系统,也是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的子系统;在德育体系内部又有目标、内容、途径、考评、管理等体系作为它的子系统。所有这些子系统,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各具不可代替的特殊功能,又与其它子系统有着有机的内在联系,共同在育人中发挥着"1+1>2"的整体效益。为此,各子系统都要明确各自的目标、任务和职责,制定相应的实施条例、细则,并付诸实施。这样才能强化全员德育意识,并使德育贯彻到教育的全过程。这也是贯彻实施大、中、小学德育大纲的基本要求。
——正确处理校内与校外的关系,制定优化育人环境的规则。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大环境,这是我们在试点中遇到的一大难题。现在,随着六中全会精神的落实,将逐步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情况会一天天好起来。另一个是学校的环境,主要是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来规划。两者通过社区教育统一起来,解决“小气候”与“大气候”不协调的问题,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整体育人这篇文章。
时不我待,要在本世纪末形成德育体系以至整个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还有大量十分艰巨的工作要做,建议各级学校和政府在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时,把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一并加以规划,加大实施力度,努力完成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