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小试牛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产品论文,牛刀论文,目标论文,价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价格是调节农产品供求最有效的方式。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已是当务之急。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的利益”并于当年分别在东北和内蒙古启动了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在新疆启动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 2015年,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入。9月中旬,新疆继续公布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调整为棉花直补方式。近日,黑龙江和吉林也相继公布了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至此,只有辽宁和内蒙古没有公布相应的试点工作方案。 自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实施以来,这项将影响未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农民切身利益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工作无疑引起了政府、相关产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改革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在实践中如何执行?在实际操作中又会出现什么问题?改革试点能否推广到全国及其他主要农产品?一系列问题亟待验证。 让价格回归市场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三农”、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和农产品市场稳定的政策。不难发现,在这些政策中,农产品“托市”政策尤为突出并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如2004年和2006年先后启动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2008年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最低收购价政策,2011年启动棉花最低收购价政策,2012年启动食糖临时收储政策。 毋庸置疑,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对保护农民利益和稳定市场起到重要作用,“但多年的‘托市’政策干扰了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削弱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徐志刚表示。 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实施“托市”政策的粮棉油糖这些大宗农产品都出现了国内市场价格显著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进口压力剧增,“中国更成为了世界粮棉油糖的‘库存地’,两项‘托市’政策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黄季焜研究员分析。 2015年10月8日,国家粮食局发布《关于切实做好2015年秋粮收购和秋季安全储粮工作并开展专项检查》的通知称,目前我国粮食库存达到新高,各类粮油仓储企业储存的粮食数量之大前所未有,储存在露天和简易存储设施中的国家政策性粮食数量之多也前所未有。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看来,目前农产品价格正逼近“天花板”,国内外价格差距在继续扩大,因此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继续推动国内价格上涨的话,出口就会直接面临严峻挑战。而且现在农业补贴的“地板”不断抬高接近极限。对重点农产品采取的价格支持,再加上一些补贴措施,农业补贴的总量正在逼近当初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所承诺的水平——不超过8.5%的农业产值。 “现在不论是最低收购价,还是临时收储政策,一定程度上,都是把价格和补贴合在一起。未来走势是‘价补’分开,价格的形成机制是贴近市场,补贴注意保护农民的合理利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 改革试点以来喜忧参半 最低收购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都靠不住,如何寻找一种完善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有效形式?2014年一号文件提出建立目标价格制度,并在棉花和大豆上率先展开试点。 据了解,目标价格制度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国家为解决因“农业价格支持政策造成的价格扭曲”和“日益沉重的农业财政负担”而实行的农产品价格直接补贴制度。 黄季焜团队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所秦富团队对2014年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效果进行分析后得出,进展总体符合预期,价格形成机制上有初步改善。 2015年11月,全国棉花采摘工作基本结束。根据中国棉花协会公布的信息显示,面积、产量下降已成定局,棉花单产略有提高。 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棉花产量为515万吨,环比下调7万吨,同比下降20.76%。其中新疆棉花产量389万吨,占全国产量的75%较前期预测下调14万吨,同比下降12.2%。内地棉区交售进度加快,产量较前期预期有所增加,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同比分别下降42.9%和35.6%。 2015年11月底,根据《财政部关于拨付2015年度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补贴资金的通知》和新疆发改委提供截至2015年10月31日24时的籽棉交易量,2015年80亿元的补贴资金于当年11月底已预拨至各地州(市)。 然而,无论是棉花还是大豆地区,专家调研后发现,在制度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中仍存有较大的调整余地。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秀荣通过调研后了解到,上报播种面积与实际播种面积严重不符。 内蒙古统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较低、对农户种植积极性起不到刺激作用。此外,将目标价格改革推广到全国及其他作物上的呼声不一。在棉花上,专家根据综合因素认为,并不适合推广到其他地区。而在大豆上,很多专家认为可以尝试推广到其他区域。 近期,河南、安徽等关内主产区大豆陆续上市,虽然年内大豆产量下滑已成为定局,但新粮价格不仅未有上涨,反而大幅下滑超20%,主产区东北地区的大豆价格也同比下滑11%。对此,有专家呼吁,目标价格制度应尽快向河南、安徽等地进行覆盖。 从机制上寻求突破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决定论”后,2015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在农产品领域,要“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 2015年11月3日,官方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稿提到“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 在黄季焜看来,要慎重实施目标价格政策,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国际经验看,目标价格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反周期”或减缓市场价格风险,而中国目前的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既要完善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减缓农产品市场价格风险,又要增加农民收入,还要促进农业生产,“希望一箭多雕,这不太现实。” 对于是否能将目标价格改革政策推广到粮棉油糖等主要作物上,黄季焜认为,农作物生产是相互替代的,这就意味着要同时提高粮棉油糖总产量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 2002年,美国在农业上实施反周期补贴政策,具体实施流程为:农业部事先确定目标价格,如果市场价格加上直接支付高于目标价格,则不启动反周期补贴;如果市场价格加上直接支付低于目标价格,则政府就启动反周期补贴,补贴额为两者间的差额。 2014年年初,美国通过了2014~2018年度的新农业法案,主要农业补贴措施作了很大改进。从名义上,取消直接支付和反周期补贴、平均作物收入选择补贴,保留营销援助贷款项目。新设立了价格损失保障和农业风险保障两个项目,生产者可以二选一。 “虽然取消了直接支付,但用价格损失保障代替了反周期支付,用农业风险保障取代了平均作物收入选择补贴。”秦富认为,对农业实质上的支持保护水平并没有下降,甚至有所提升。 我国“入世”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保护政策。数据显示,补贴金额由2002年的1亿元增至2014年的1680亿元。 “但近年来补贴增速开始放缓。”秦富表示,未来应加快研究制定具有直接可操作性的农业投入法,推进农业扶持政策制度化、法制化,建立农业投入和补贴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农业投入和支持补贴的资金来源。 联系电话:0371-69333565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的小牛刀_农产品论文
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的小牛刀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