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平促效率:中国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和谐发展论文,公平论文,效率论文,中国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来促进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明显改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我们也面临着越来越深刻的矛盾和问题:居民的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城镇的失业问题十分严重;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的严峻性和尖锐性,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的持续发展和稳定。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公平,避免贫富悬殊过大和两极分化,是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和理性选择。
公平和效率是社会主义的两大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必须而且可能兼得的。公平与效率,公平是基础、前提,以公平促效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途径。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调动最大多数人的积极性,才能产生最高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效率。相反,离开社会主义公平原则,采取某些手段虽然也能提高效率,但绝不是全社会全方位的,是不能持久的。因为背离社会主义公平,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必然会挫伤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因此,我们主张社会主义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以公平促效率,反对以牺牲社会主义公平为代价来提高效率,对流行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持怀疑态度。
一、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首选目标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一切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直接或间接追求的两大目标,而公平更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最主要目标。没有公平就没有社会主义,更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实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不是效率的敌人,而是效率的营养必需品。对社会主义而言,公平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公平问题。
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它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超越和扬弃。从历史的视角看,资本主义曾经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制度,对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但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资本主义有其内在的不可克服的弊端。资本主义经济上的不平等,造成了财富的两极分化,使穷者更穷,富者愈富。这种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又导致政治和社会上的普遍不平等。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从而又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效率,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因此,追求公平与效率一直是社会主义者心目中的两大基本价值目标。
公平不仅是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价值目标之一,更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最主要目标。“社会主义植根于平等主义”[1],社会主义始终与平等或公平相联系。“社会主义者寻求报酬、地位、特权的平等分配,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的不满,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公正,使机会均等;他也致力于减小现存的社会分化。对社会平等的信仰是迄今为止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特征。”[2] 公平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目标,这是因为:
第一,公平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和基本政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目标
不平等意味着不民主,意味着社会没有充分实现人们的政治权利。经济上的不平等表征着剥削,社会和政治上的不平等意味着压迫。社会主义之所以要消灭剥削和压迫,归根结底是为了消除社会上的不平等,使全体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社会主义的主要价值目标就是要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铲除产生不平等的政治经济根源。
第二,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每个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
只有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他才能真正自由,从而,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自由人的联合体”——才有可能得以实现。“普通人民的能力与强调平等主义密切相关。……平等主义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拿一样的工资”[3],也“不是指完全的平等,那是一种误解,它指的是从根本上减少各个方面的不平等——收入、财富和生存机会,而这些方面的不平等是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内在本质”[4]。资本主义之所以抑制人性,从本质上说就是因为它是一种不平等的制度。只有消除资本主义制度下由财富和权利不平等造成的机会不平等,才能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人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
第三,社会主义公平与效率并不矛盾,追求效率未必要牺牲公平,两者并非处于非此即彼的状态
社会主义公平与效率从根本上说是不矛盾的。目前资本主义社会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只有改变这种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才有可能使效率与公平之间形成协调的而不是矛盾的关系。正如美国学者詹姆斯·云克所说:“不平等的分配代表着现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体制的一种道义上的不足。当代资本主义对资产回报的分配从经济上说是不必要的,从道德上说则是不平等的。许多人认为不平等的分配是一种‘必要的恶’,而我们的出发点则是,‘经济上的必要’与‘道德上的平等’是不矛盾的。我们将致力于证明,当代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并不是必要的,而在道德上则是极不平等的。”[5]
第四,只有把公平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最重要特征,才能划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线
社会主义固然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从提高效率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迄今为止,资本主义做得最为成功。因此,正如一些西方学者所说,强调效率并不是社会主义的特征,恰恰是资本主义的特征。只有把公平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重要特征,才能从根本上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分开来。
诚然,资本主义也有公平,否则它就不能战胜封建主义,就不能产生资本主义的高效率,但资本主义的公平与社会主义的公平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社会主义公平是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而资本主义公平则是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最大的不公平,是经济和社会不公平的基础。第二,社会主义的公平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公平,资本主义公平只是在经济、政治的某些方面有公平的原则。第三,资本主义是在经济领域市场经济原则下的出发点的公平,而社会主义不仅是出发点的公平,而且是结果和全过程的公平,是共同富裕、全面发展的公平。第四,资本主义的宪法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但实际上人在社会生活中是非常不平等的,社会主义则采取实际措施实现人民实际上的平等权,特别是保障工农劳动群众以及弱势群体在宪法范围内和实际上的平等权利。正因为社会主义的公平大大超越资本主义的公平,因此才能促进和激发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效率,这是人们选择社会主义的真实原因。
二、以公平促效率:中国现代化的理性选择
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言,公平与效率都是不可缺少的。效率固然是公平的基础和动力,没有效率就没有真正的、高水平的公平社会,但公平更是效率的前提和保障,没有公平的效率也不可能持久地维持下去。
公平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学概念,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历史范畴,它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政治公平、经济公平和伦理公平等各个方面,又可分为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等不同环节,是各个方面和不同环节的有机统一。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或环节遭到扭曲和损害,必然导致低效率或无效率。只有维护各个方面和不同环节的公平,才能促进和保障效率的提高。
首先,从政治方面看,只有建立和维护公正的政治法律制度,才能激发和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政治上的公平要求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安排本身必须公正,政治决策必须公正,政治法律制度及其决策的贯彻执行必须公正。政治上的公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制度保障。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法制经济,它要求国家必须依据政治法律制度及相关政策管理社会,而这些政治法律制度和相关政策的制定首先必须是公正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公民平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使人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反之,不公正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决策的贯彻实施,则会造成权利、责任、义务的不清晰、不对称和不均衡,从而引起社会不安定因素和社会结构的失衡,严重阻碍和损害社会效率的提高。在一个秩序混乱和动荡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高效率的。
其次,从经济方面看,只有实现和维护机会均等和平等竞争,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出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
机会均等和平等竞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建立高效率社会的必要条件。只有在人们都具有平等参与竞争活动机会的条件下,整个社会才能获得高效率。而机会的不平等不仅意味着有可能把平庸之辈安置在本来可以由最能胜任此项工作的优秀人才来从事的岗位上,从而产生排斥优秀人才的现象,影响社会效率的提高,而且会诱导产生为攫取这一机会而进行的“寻租”行为,催生腐败现象,败坏社会风气,损害社会效率。此外,机会的不平等还会强化人们之间的自然不平等状态。正如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所说,在机会均等问题上,一步赶不上便步步赶不上,人们一旦被排挤出好的职业,便丧失了提高技术的动力和机会,而这种技术本来能证明他们是胜任这一职业的。这种状况会加深社会成员之间的鸿沟,导致社会非效率。当今国际上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上的不公平而导致的严重低效率从事实上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没有公平,就不可能有持久的高效率。机会平等产生效率,更高程度的机会平等产生更高的效率。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市场竞争中的公平问题。只有实现和维护机会均等与平等竞争,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从而推动全社会效率的提高。
再次,从伦理方面看,只有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才能为社会的稳定奠立牢固的基础,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大量德才兼备的建设者,从而使社会效率得到最大实现
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社会稳步前进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充分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上的平等,让人们的个性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为社会的长治久安和不断发展创造条件,使整个社会高效率发展。反之,如果公平缺失或漠视社会公平的存在,仅以效率作为价值导向,不以公平来协调和制约效率,那么,社会就会像19世纪中叶英国评论家托·约·登宁描述的那样:“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6] 于是,人成了经济动物,他排斥合作、团结、帮助、和谐,人际关系就像霍布斯所说的“人对人是狼”。这种为高效率、为利润和金钱而展开的人与人之间的肉搏,必然使人类社会变成弱肉强食的自然界,导致人类社会的退化和社会效率的丧失。
因此,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保障,是效率的内在要求。公平制约和影响着效率。只有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才能不断增进效率。我们今天之所以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观点提出质疑,这是因为:
首先,这种提法把社会主义的公平与效率对立起来,暗含着坚持社会主义公平会妨碍效率的提高,因此不能指望靠社会主义公平来促进效率的提高。这是我们不能赞同的。
其次,社会主义公平如果不能促进社会主义效率的提高,那么还要搞社会主义干什么?靠资本主义的公平原则或其他非公平的手段来发展经济等多项事业,不择手段当然有可能提高效率,但肯定会破坏社会主义公平。以牺牲社会主义公平原则为代价的效率,决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追求的目标。
再次,公平与效率是社会主义必须实现的两大价值目标,在这个价值系统中,社会主义公平应在首位,这是因为它是社会主义区别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激发社会主义经济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保证,因此,它是我们的首选目标,不是“附带”、“兼顾”一下就行的。
最后,从实践的结果看,只重效率不重公平,势必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社会不公,高速发展的效率与严重社会不公绝不能和谐统一,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震荡和对立。
因此,我们认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不宜大力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三、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公平,避免贫富悬殊过大和两极分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扎实工作,成就斐然。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现代化事业的不断推进,到90年代中后期,分配不公和居民收入与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逐步暴露和凸显出来。从1996年到2000年,衡量收入平等状况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24、0.456、0.457、0.458,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00的警戒线。[7] 中国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已经到了非常高的地步,不仅为建国以来的历史所仅有,而且在国际上也非常突出。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来看,1998~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别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52倍、2.66倍、2.80倍。根据国际一般情况,在人均GDP800~1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体在1.7倍,我国这一比例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7] 从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来看,1995年东部、中部、西部收入比为1.47∶1∶1.03,1999年扩大为1.48∶1∶1.06。这种平均值还不能充分反映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但如果具体到东部发达地区的某个省、市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某个省、自治区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巨大的数字鸿沟。[8] 从不同行业的工资收入差距来看,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过分悬殊,特别是那些制度性垄断行业的收入更高。从1996~1999年,收入最高的金融保险业与收入最低的农林业的平均工资,由前者是后者的2.18倍扩大到2.49倍。[9] 这些问题在我们跨入新世纪后不仅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解决,有些还变得更加复杂、尖锐和严峻。如果将城乡居民收入的计算方式、税赋负担、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目前城乡差距就远不止3倍,而可能会有6倍以上。因此,冷静审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严峻形势,高度重视社会公平问题,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公平,避免贫富悬殊过大和两极分化,是我们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作出的战略抉择。
首先,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是实现共同富裕和维护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
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然而,公有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出现了二律背反的状况,尽管它在理论上是优越的,但在实践中却没有充分体现出应有的优越性。面对这种状况,一些人主张在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削弱甚至取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实行经济的私有化。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公有制是维护社会公平和避免两极分化的必要前提,是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更不能丢,丢了就会丧失根本。正如邓小平所说:“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1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任何动摇、放弃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做法,都会脱离社会主义方向。”[11] 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和整个公有制经济只能搞好,只能加强,而绝不能削弱。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形成和充分发挥公有制的优势,为达到共同富裕和实现社会公平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采取切实措施,妥善解决“先富”过程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防止贫富悬殊过大,是实现共同富裕和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条件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当代中国走向这一目标是通过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来完成的。然而,有一部分先富者的高收入,并不是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而获得的相应报酬,而是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不合理收入,甚至是通过坑蒙拐骗、巧取豪夺而获得的不义之财。因此,必须采取具体的政策措施,调节过高收入,避免贫富悬殊。一是要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打击非法经营和不正当竞争,取缔非法收入。对于那些通过歪门邪道、商业欺诈和造假售假等不正当手段牟取暴利的行径,要运用法律武器予以严厉打击,决不姑息,不能搞地方保护主义,包庇违法行为;对于那些侵害公有财产和用偷税漏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聚敛财富者,要坚决依法惩处,决不手软。对于这些所谓“先富”者的纵容,就是对广大消费者和正当经营者利益的损害,就会损害法律的尊严和公正,助长不良社会风气。二是要规范分配秩序,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管理,整顿不合理收入。要通过行政立法,运用法律手段对少数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分配进行规范和调节,控制垄断行业职工个人收入的不合理增长。对那些可以实行市场化经营和管理的行业,要逐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发挥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约束调节作用。对垄断性行业调价行为实行严格的价格决策听证制度。深化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民航、铁路和自来水及煤气供应等垄断性行业企业的改革,逐步解决行业分配不公问题。三是要加强税收调节,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对高收入者征税,是调节收入差距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国虽已开征了个人收入调节税、利息税,但由于隐性收入大量存在,公民纳税意识不强,因此效果并不明显。这就需要完善我国的税收制度,加强税收征管工作。同时要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对高收入者资助或捐赠支持发展社会救济和福利事业,则可以实行所得税抵扣或减免政策等鼓励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和维护社会公平创造有利条件。
再次,大力加强落后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解围工作,努力消除贫困现象,避免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和维护社会公平的必由之路
落后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解困,是当代中国走向共同富裕的最大障碍。没有落后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解困,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为此,一是要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根据我国目前实际情况,首先要建立三条社会保障线,即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要逐步完善和规范以养老、失业、医疗为重点的社会基本保障制度,扩大基本保障的覆盖范围。二是要建立公正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调节地区之间的财政收支水平,使各地区居民能享受统一的公共服务水平。通过转移支付和财政补贴进行收入再分配,特别是对落后及不发达地区进行财政补贴,对改变社会分配不公程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注意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使之真正发挥实现共同富裕和维护公平的社会效益。三是要加强对落后地区产业政策引导。发达地区先富起来后,要多交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同时要通过技术转让、投资于贫困地区共同开发互惠互利项目等方式,真正使先富者起到带动贫困地区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作用。国家要利用雄厚的财力物力开发贫困地区的资源,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产业发展方向,扶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这些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最后,也是当前最为紧迫的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消除农村贫困现象。要鼓励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推进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加强农田水利及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
总之,针对我国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和出现的分配不公、居民收入与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我们既不能粉饰太平,也不能漠然处之,而应勇敢地面对现实,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公平,避免贫富悬殊过大和两极分化。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个根本目标。
标签:共同富裕论文; 社会公平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