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重点建设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点建设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全面提高论文,水平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专门人才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需求,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要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即“211工程”。“211工程”提出以后,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原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布《“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并拨出专项资金实施“211工程”建设。同年,作为教育战线唯一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211工程”被列入“九五”计划。
据统计,“211工程”“九五”建设资金总量为110.37亿元,另有配套设施建设经费73.32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27.55亿元。截至2000年8月31日的统计,两项实际完成投资已达150亿元。经过建设,“211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获得各方面的高度评价。1999年底财政部投资评审中心就“211工程”实施以来建设资金使用和效益情况进行了系统评审,他们的总体评价是:实施“211工程”的院校能较好地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将重点学科建设摆在了学校最重要的地位,进行了统一部署和周密安排,资金使用合理,项目控制严格,取得了显著成绩,是一个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工程。
一、全面规划 规范管理
“211工程”是建国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所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重点建设。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很广,实施难度较大。因此,在工程实施前期进行了周密的规划工作,以对工程的整体有所认识,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实施等有全面考虑和安排,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预测,确保工程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在制订规划时,突出了工程建设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强调改革对工程实施的统率和推动作用,体现了“211工程”的重点是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既要考虑到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的发展,考虑到工程实施的可能性;同时还要正确处理进入和未进入工程建设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关系,正确处理进入工程建设的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高等学校及重点学科点的关系,发挥重点建设学校的带头作用。
合理确定建设目标是“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的重点,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工程建设的根本目的。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将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确定为,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以及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在服务的同时,努力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并根据我国国情和高等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分层次确定发展目标,其中,一部分重点高等学校和一部分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校和学科的先进水平,大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取得较大成绩,适应地区和行业发展需要,总体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
重点学科建设是“211工程”建设的关键和核心内容,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制订“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规划时,突出强调:根本目的是出人才,出成果,上水平;要体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公平竞争、重在建设的原则,不设置建设内容相同的项目,有利于形成覆盖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要行业和领域、带动学科和科技发展、优化配置、分工合理、相互配套的重点学科体系;能够在某一领域对国家建设产生重大影响,解决本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其中部分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积极扶持和优先发展那些对国家建设、21世纪新兴产业和科学技术的建立意义重大的新兴、空白和薄弱学科;应与国家其他重点建设计划紧密结合,鼓励学科交叉,拓宽专业口径,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中建设和形成一些适应需要、相互渗透、资源共享、紧密结合,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群体,增强高等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的能力。
针对我国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的教育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小而不全等问题,在“211工程”的实施中,我们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出建立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更有效地提高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平,达到工程建设的示范带头和服务全国的目的。
首先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和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CERNET)的建设。目标是力争到20世纪末,初步建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和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包括:建设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八大地区主干网,建设国外著名大学和重点学科信息镜象系统,建设高等教育和重点学科信息全文检索系统,建立和完善统一规范的网络运行管理和用户服务标准等。
其次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的建设。目标是在20世纪末,初步建成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具体为:一是建设文献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全国中心-地区中心-高校图书馆”三级保障网络环境,即建设1个CALIS全国管理中心、4个全国文献信息中心、7个地区文献信息中心及以“211工程”院校为主体的一批高校现代化图书馆。二是文献信息资源及数字化建设。建设1个以“211工程”院校为主体的高校书刊联合目录数据库、7个地区级书刊联合目录数据库,有选择地引进一批外文文献数据库,自建一批有中国高校特色的文献数据库和若干重点学科专题公用数据库。
加强工程建设管理,是确保工程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211工程”建设中非常成功的经验之一。从立项审核、中期检查到评估验收,严格管理贯穿全过程。所有建设项目都要经过部门预审、可研论证、批准立项等多个环节,其中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仪器设备还要经过专门的审核。
“211工程”立项审核工作,采取在专家论证基础上进行行政审批。立项审核工作由“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共同部署。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注重加强中期检查,其主要目的是对有关学校的资金到位情况、工程进度情况、工程建设质量、建设效益等进行检查,重点是要加强对学校“211工程”建设可能取得的标志性成果的预测、阶段进展以及具体支持措施的落实。中期检查工作由各有关主管部委或地方政府负责组织,以学校自查为主的方式进行。
“211工程”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严格执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同时,根据工程自身的特点,制订了一系列配套的管理办法,以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按期保质完成建设任务。项目法人严格按照可行性报告的批复意见,依照《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对项目建设投资、建设工期、建设质量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有关部门对建设项目实行监督检查,对已经竣工的项目要进行验收。
为强化对“211工程”建设的协调和管理,国务院办公厅、国家计委、教育部、财政部联合组成了“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具体负责全国“211工程”建设的协调组织、检查指导工作。“211工程”从规划的制定到建设经费的落实,从建设项目的遴选到建设计划的实施,从立项到审批,国家计委和财政部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家计委和财政部的有关主管领导、有关司局领导乃至有关处室的全体工作人员都对“211工程”建设的实施上和资金的保证上予以大力支持。工程建设中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是经国家计委、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商定的。
二、注重实效 关注成果
在“211工程”建设中,我们十分强调要注重实效,注重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标志性成果。由于各“211工程”学校的积极努力,“211工程”取得了明显的建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1工程”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全国高等教育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初步形成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实验教学内容、手段陈旧,仪器设备严重老化,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211工程”建设中,充分重视校园网、图书馆、公共教学实验室、公共服务设施等教学基本设施的建设。通过“211工程”建设,部分高校新建了教学楼、多媒体教室、教学实验室等,通过校园网的建设,实现了网络化教学,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现代化的育人环境,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物质保障,为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长远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11工程”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立足“211工程”学校,服务全国高等学校,开始了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信息平台的建设。在示范工程基础上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将原来的全国主干网络向地区主干网络发展,建设8大地区主干网,使CERNET的网络结构进一步完善,通达更为迅速。结合重点学科建设而开发的重点学科信息镜象系统,为全国高等学校提供了前沿和最新的学科发展情况,成为CERNET的重要网络资源。“211工程”高等教育图书文献保障系统的建设,改变了过去高校图书馆小而不全的局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始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走上了联合、共享之路。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已初步显示了在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成效。
2.确立了以重点学校建设为核心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并初步形成了科学合理和适应需要的学科建设模式,学科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重点学科建设是“211工程”的核心,是体现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带动学校整体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因此,各学科建设在“211工程”建设学校的中心地位得到了确立,队伍建设、条件建设等都围绕学科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进行。用于重点学科建设的经费就达64亿元,如此大规模的进行学科建设是建国以来所没有的。
在重点学科建设方式上,从学科前沿、国家优先发展领域和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出发,突破了学科封闭的传统模式,鼓励学科间的交叉、联合,打破了过去学科之间相互独立、学科口径过窄的局限,为在高等学校形成教学科研的集团优势创造了条件。在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中,培育、扶植和形成了一批面向21世纪的、处于学科前沿的或是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新兴学科,特别是一批高科技和应用领域的新兴学科得到了重点发展,如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领域均是“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领域。这些学科的建设同时也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经过“211工程”的建设,形成了一批学科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群。通过学科间的有机结合,以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逐步融合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基地。
“211工程”重点学科的建设已经为“211工程”建设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铺平了道路,许多标志性成果正是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取得的。“211工程”学科建设的成果也必将为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奠定良好的基础。
3.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一流人才是“211工程”建设中一项重要任务。“211工程”建设已经成为学校队伍建设的凝聚力工程,它对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211工程”建设的大量经费集中投入到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建设中,使这些学科的教学科研条件大为改善,仪器设备的先进水平大幅度提高,建成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实验室,大大增强了承担国家重大研究任务的能力,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为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打下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4.科研装备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明显增强了其开展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和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已产生和正在形成一定数量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为解决制约我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目前发展的关键问题,也为科学研究的长期发展打下基础,在“211工程”建设,特别是在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资金安排中,绝大部分用于购置与建设目标相一致的仪器设备,设备经费为51亿元,是全国高等学校1986-1995年10年间科研经费中仪器设备投入的近2倍,使有关高校科学研究装备的数量显著增加。对于其中大部分重点建设学科,由于投资力度大并在采购时充分听取专家意见,所购置的仪器设备都比较先进,对我国高等学校现阶段开展科学研究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由于结合研究方向购置了先进的仪器设备,明显提高了学科及相关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为从事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高水平的仪器设备成了有关高校及学科吸引和稳定研究队伍一个重要因素。经过“211工程”几年的建设,有关高等学校不仅加强了原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基地,而且新增了一批不同层次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基地。
经过“211工程”建设,产生了一批具有标志性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有的在学科前沿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有的为解决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作出了贡献,有的具有特殊功能和行业特色,其中有的科研成果还能较快转换为现实生产力,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成果的产生,有些是在以往良好工作基础上,“211工程”经费的投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有些则是在“211工程”经费的带动或支撑下,建立了较好的开端,并进一步争取到更多的经费支持而形成的。
5.改善了教学、科研及基础设施条件,为稳定和吸引人才创造了一定的工作条件
“211工程”建设的核心是重点学科建设,而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211工程”建设的预期成效和持续效益。因此,很多学校都把师资队伍建设视为事业成败的关键,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着力于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批跨世纪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以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基础设施建设是学科建设、教学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必不可少的配套建设。通过“211工程”建设,不仅形成了一批代表各个地方、学校标志的形象工程,而且学校长期存在的教学科研用房紧缺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信息获取、使用与交流的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办学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使学校在扩展办学空间、提高规模效益,为学校在21世纪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立项学校用于“211工程”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达80亿元。
6.推动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办学观念的转变
由于“211工程”的实施,打破了“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逐步淡化学校主管部门的关系,推动部门、地方采取联办、合并等诸多形式共建高水平大学,避免了重复建设,有效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关部委所属“211工程”学校,通过不同形式,得到所在地方的大力支持。中央部委所属学校,获得地方的直接经费投入达15亿元。一些中央部委学校主要依靠地方经费建设,地方政府的投入多于中央专项的投入,这充分表明“211工程”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办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反映了地方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迫切需求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对高等教育的直接作用与影响。
服务现代化建设,是确立“211工程”项目的根本目的。“211工程”建设学校都将此作为本校发展的根本目的,主动投入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介入国家重要建设领域,与国家及地方的经济生活融为一体。特别是由于中央与地方共建体制的运行,使高等学校自觉地树立起服从以区域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增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自身特有的贡献。
三、面向未来 再登台阶
通过“九五”期间的建设,总结经验和教训,我们感到在今后的“211工程”建设中应注意进一步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妥善处理高等教育内部“211工程”学校与非“211工程”学校的关系。开始阶段,我们即指出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实施“211工程”,要具备重点建设的实力,妥善处理高教内部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并强调以牺牲其它高校的基本利益而只抓重点的办法不可取,这样的工作思路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和高校的稳定。在加强对有关学校重点投入的同时,不能影响对其它高校的正常投入。有关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对此要给予足够重视,特别是在今后具体工作中,如安排投资方面,要注意处理好这一关系。
2.在“211工程”资金投入比例上,要注意处理好“硬件”投入与“软件”投入的关系、科研投入与教学投入的关系。针对“211工程”资金使用中“软件”投入、教学投入不足的问题,要增加“软件”和教学方面的投入比例。国务院有关主管部委在制订重点建设资金的使用、项目和学校及其主管部门在制订学校建设规划时,都应重视这一问题。
3.处理好“211工程”与国家其他重大项目的关系,如知识创新工程、863计划,要进一步加强“211工程”所属项目与国家其他重点建设计划的衔接,形成在各具特色和重点的基础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捆绑式互动发展的局面,以最大限度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共创标志性成果。在今后工程实施中,要加强这方面工作的主动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项目学校内部和项目学校之间也要注意这方面的合作。
在一期计划的基础上,将继续实施“211工程”二期计划。“211工程”二期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继续进行重点学科建设,力争使其中部分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成我国高等教育布局和结构比较合理的重点学科体系。重点改善部分重点学科较为集中的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基础条件,使其成为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加快建设我国高等教育计算机网络,数字图书馆,大型仪器设备、研究生培养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等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我国高等教育的信息环境、技术手段和整体办学条件。
“211工程”一期建设即将结束,全面验收工作正在进行。我们看到,“211工程”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促进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已经发挥了显著作用并产生了预期效益。“211工程”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和国际组织中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国际交流和合作。“211工程”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多层次、多样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成为凝聚各方面资源和力量的一面旗帜。一期计划所取得的成绩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211工程”决策的正确性。我们相信,经过“211工程”二期计划的建设,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必将有更大的提高,并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