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政策调整对研究生培养的影响及对策_研究生论文

高等教育政策调整对研究生培养的影响及对策_研究生论文

当前高等教育政策调整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对策论文,研究生论文,政策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等教育政策调整

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这个大背景的影响,一段时期内,我国职业领域对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客观上难以充分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途径:一是在高等教育外部,即政治经济领域进行改革;二是在高等教育内部,即通过高等教育政策调整、办学思想转变、人才结构优化、择业观转变等办法克服困难。本文主要关注高等教育内部的改革。

笔者认为,在各项措施中,调整高等教育政策是首要选择,效率较高。而政策调整必然对现有人才培养活动构成重大影响。当前国家针对职业领域变化做出的若干高等教育政策调整,如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增强毕业生对就业市场的适应度、倡导学生创业等,对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了挑战。

1.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政策

逐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的设想,从中国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以来就已经形成,并且在实践中呈现规模扩张力度越来越大的趋势:2000年教育部在“十五”发展规划中曾提出到2005年使在校研究生达到50万人左右;2002年教育部又进一步提出3年内使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翻一番的发展目标。据统计,1999年研究生招生比上年增加27.2%,2000年比上年增加39.4%,2001年则增加28.6%,2002年又增加22.6%,2002年的在校研究生数实际已达50.1万人。[1](注:教育部.1999、2000、2001、2002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http//www.moe.cn/stat/index.htm,2003-06-30)显然,增长的速度是相当快的,有人将之称为“超常规增长”。

这一趋势的形成,既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应对职业领域变化的一种现实政策。普通高校近几年的招生增长比例分别是47.4%(1999)、38.2%(2000)、21.6%(2001)、19.5%(2002),[2](注:教育部.1999、2000、2001、2002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http//www.moe.cn/stat/index.htm,2003-06-30)考虑到基数较大,规模的绝对增长是巨大的。因此,不论从适应本科教育大众化还是从减小就业市场压力出发,扩大研究生规模的政策都是必需的。

2.增强就业市场适应度的政策

面对就业市场的压力,部分高教界人士提出“质量就是就业率”的观点,虽然质量评判尚有学术的标准,但市场选择日益重要。2003年6月教育部的统计显示,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降到了47%左右,撇开特殊原因,增强高校专业教育对职业市场的适应度仍刻不容缓。目前国家有针对性地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陆续出台,相比之下,就业压力对研究生培养工作尚未构成很大影响,以往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促进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的问题。不过,笔者认为,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学位点审批权下放、研究生学位类型多样化以及研究生学力差异增大,在研究生教育中实行分类分层培养并关注职业市场应是必然趋势。2003年研究生的就业情况总体较好,但硕士研究生“买方市场”特征已较为明显。国家高等教育就业政策的对象有可能逐渐上移。

3.倡导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

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实践先于我们,它们在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早在1972年名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已经提出“创业教育”的概念,之后一直积极倡导使受教育者具备自主创业的精神和能力。笔者认为,自主创业既是个人生存之道,又是国家创新发展之道,研究生理应比本、专科学生有更强的创业能力。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目前已经出台了许多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虽然主要针对就业问题,但客观上符合人才培养趋势。这对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了相应要求。

二、政策调整对研究生培养的影响

上述政策调整,对研究生培养正作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对质量的影响、对培养规格的影响、对能力培养的影响。它们通过以下三对矛盾反映出来。

1.数量与质量的矛盾

从1999年到2003年,四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平均增长率为29.5%,超常规发展使得数量和质量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关注的焦点。那么,引起数量和质量之间矛盾的根源是什么呢?

目前许多高教界人士认为,质量受到影响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跟不上规模扩大的速度,教研设施、师资力量、科研经费不足,即存在发展要求与教育投入之间的矛盾。也有部分人士认为,质量受到影响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研究生培养体制、培养模式和教育内容与研究生数量迅速扩大的趋势不相适应,即存在教育发展要求与教育自身适应性之间的矛盾。

笔者认为,两种原因皆存在。一方面,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皇冠”,不管是采用传统的“学徒式培养模式”,还是现代的“专业培养模式”、“协作式培养模式”,教育成本都相当高,如果没有足够的、不断增加的投入,难以保证高质量的教育。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的,同时要考虑受教育个体的情况,不论是按学科培养,还是按职业培养,如果不随社会背景的变化改革培养模式(包括专业设置方式、课程体系结构、教研管理制度),难以保证质量合格的教育。

2.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矛盾

现代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人才,大致可以分成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以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例,过去主要有学术性硕士学位和专业性硕士学位之分,前者主要培养基础学科的大学教员和研究人员,后者培养的是职业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职业领域的变化,加上学生数量、生源构成及学力的变化,研究生教育政策调整倾向于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上升,造成了培养规格上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矛盾。

这一矛盾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虽然专业性学位教育迅速增长,但由于过去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大多培养学术型人才,理论研究型导师居多,即使在按专业性学位要求培养人才时也习惯了以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模式来进行。它有可能导致学用分离的不良结果。另一方面是,在目前背景下,即使是按学术性学位要求培养人才,也面临着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潜力高低不齐的问题,也就是在分类培养的同时,还存在分层培养的压力。笔者认为,研究生培养规格的界限相对模糊的现状,虽然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适应度,但有可能冲击原有质量标准,造成人才培养上的某种混乱。

矛盾的两个方面并存,要求我们改革现有研究生培养工作。

3.就业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的矛盾

研究生都具有创新的能力,但过去创新主要体现在学科或专业活动本身,而对通过专业活动创造新的事业或岗位的能力则往往不够重视。从实施自主创业政策考察,当前研究生能力培养中存在就业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的矛盾。

所谓“就业型”人才,这里是指胜任现有专业或职业岗位工作要求的合格的人才。而“创业型”人才是指不仅能够适应现有专业和职业岗位,而且能够创造新的岗位的人才。笔者认为,就业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上是有差异的,能否培养创业型人才,与教研过程、教研内容和主体因素有关。在教育和研究过程中,研究生应有大量独立工作的机会,有充分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有综合应用研究成果的机会,导师应有宽容的态度。在教育和研究内容上,研究生应有跨学科的基础,有管理知识,有经济头脑,有协作精神及沟通交往等社会能力。最重要的是,研究生要有实践创业的锻炼机会。这对改革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了要求。

三、改革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理念及对策

1.理念

笔者认为,改革研究生培养工作应持有的核心理念包括三方面,即功利与人文相统一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多样的质量观,它们是今后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在改革中,首先应融入功利与人文相统一的价值观,它要求我们既重视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即时性需求,发挥教育的工具性;同时又注意发挥教育的人文性,以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譬如,针对当前研究生群体学力不均衡的问题,一方面实行分类指导,另一方面又着力加强普通教育,改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力。又如,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努力为社会人士尤其是异地在职人员提供合适的教育服务方案。

其次,我们在处理研究生培养中的矛盾和问题时,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方面“以人为本”,既着眼于现实社会需要,又关心研究生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在研究生培养体制、培养模式改革中贯彻整体性、持续性、公平性、协调性原则,使改革与稳定相统一、多样化和必要的统一要求相结合、局部调整与整体变革相配合、外部选择机制和个人意愿相兼顾。

再次,在构建多样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时,应首先确立多样化的质量观。多样化的质量观不等于质量标准的下降或降低,而是服务各种培养对象、适应社会多种要求的适宜的质量观。它需要同时反映研究生教育的内在逻辑(内部质量要求)和外在逻辑(外部质量要求);它有最低的合格标准;它为有针对性地实施研究生分类(不同类型)或分层(同一类型不同要求)培养提供了依据。

2.对策

当前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和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也日益加快,因此,能否多方面满足社会需求成为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

改革措施要从研究生培养体制和培养模式入手。在研究生培养体制上,一方面应继续朝学制灵活、类型多样、经费多元、学研产结合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应关注相同学位点研究生培养机构的层次划分和必要规范,借助专业性资质评定和社会声誉影响使人才培养与使用合理、有序。

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应调整专业设置方式、课程体系结构和教研管理制度。首先,专业设置的宽窄应灵活适当,研究生专业不仅建在一、二级学科上,也可以建在三级学科上或在同一专业上设置若干方向;其次在课程体系结构方面,类型结构应多样,限制必修课程同时增加选修课程,使学科课程与问题中心课程、研究性课程相结合;再次,教研管理制度应灵活化,区分以课程为主的修业计划和以论文研究为主的修业计划,使学分制管理与科研实绩管理相结合。区分脱产、半脱产和在职研究生,实行学籍统一管理和导师个别管理相结合。

笔者以为,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增强培养对象即未来高层次人才的发展潜力。发展潜力应由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构成,这两个方面,一个可称之为人才的“自我拓展度”,另一个可称之为人才的“适应度”。前者是指我们所培养的人在多大程度上具备自我扩充的潜能;后者是指我们所培养的人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分工和效率的需要。二者既是矛盾的,又是互为条件的。显然,研究生培养目标及培养过程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趋向某一极端,而应设法在“自由”与“适应”之间达成相对平衡。无论是调整专业设置方式、课程体系结构还是教研管理制度,都要求适应人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重需要,处理好研究生的“通”与“专”、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关系,以及处理好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自主性、灵活性与规划性之间的关系。

在积极推进培养体制和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提下,笔者提出了若干具体改革策略。

(1)切合实际,分层培养。各高校和科研机构根据不同特点承担不同类型、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已不再单纯是一个探索高深学问和专注科研的场所,而应与专业性和职业性结合,研究生的培养应在从目标到课程多个环节上实现多样化。当前本科培养方案中的若干新举措如实现课程体系“平台化”、“序列化”、“模块化”等,应该被有条件地引入研究生教育中。伴随着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和招生类型的不断增加,中国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亟需通过类似的制度创新协调质量和效率的矛盾。

(2)加强学科建设,分类培养。特别要加强应用性学科和传统学科的应用方向的建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性学科为基础,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学位,培养应用型人才。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易犯急功近利的弊病,表现为办学者主观随意地从现有学科中硬性拼凑出新的(应用型)专业或专业方向,导致新专业的根基不牢靠,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也不利于新专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即使是参照某种职业活动设置的应用型研究生专业,也应尽力通过构建职业性学科确立该专业的坚实基础。

(3)加强服务意识,树立服务质量观。从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化发展要求出发,实现本科生与硕士生、硕士生与博士生课程之间的多层次、多序列衔接,扩展修业途径。为了避免研究生招生入学制度逐渐演变为“第二高考”并由此带来负面影响,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前提下,应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多元入学制度,形成合理的招生评价标准,更好地在学校、学科(专业)与学生之间构建自由、公正的双向选择机制。

(4)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质量保障机制。按照分类、分层、多样化与统一性兼顾的原则及标准开展质量评价,使官方评价、中介性评价和自主性评价相结合。针对那些新兴的、应用性很强、更新极快的专业领域,应积极发挥社会专业或职业团体的作用,对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建议方案,由高校与有关各方共同配合实施。同时,联合高校与职业界的力量,设法建立起能够对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时反馈、不断实施检讨并做出调整的机制。

(5)加强实践,开展创业训练。加强不同专业和学科方向的研究生之间的协作,构思有市场竞争力的创业计划。研究生可以积极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等校园活动,也可以通过导师介绍,利用专业特长到各科技创业园协助工作。此外,建立研究生“创新基地”,支持研究生从事有价值的原创性研究,也是一条重要途径。各高校还应有整体改革意识,善于从校园文化、学习风气等潜移默化的因素入手努力营造创新教育的大氛围。

标签:;  ;  ;  ;  ;  

高等教育政策调整对研究生培养的影响及对策_研究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