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药延缓衰老的现代研究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高鹤丹[1](2021)在《肺与衰老的相关性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与方法中医关于衰老理论的研究,历代医家均以“脾、肾衰老说”为主,亦有从心、肝理论探讨衰老,而肺气盛衰与衰老密切相关,但肺与衰老理论研究始终未受到重视。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挖掘肺与衰老相关理论的实质内涵,对肺与衰老理论的历代源流、肺与衰老生理病理的相关性,以及从肺延缓衰老的养生与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整理归纳研究,以探究衰老机理发生的本质,以期补充和完善中医关于衰老机理的理论研究,更好的指导于临床。结果和结论衰老是人类不可避免的生命过程,人体生命的盛衰与五脏的精气血密切相关,肺作为五脏之一,在人体衰老过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若肺气虚衰,宣降失职,水精失布,津血难化,脏腑失养,加速衰老;若肺气郁闭,气机失调,脏腑壅塞,津停生痰,血滞成瘀,痰瘀互结,易致早衰;若肺热、痿,灼伤肺津,阴液枯竭,阴阳失衡,衰老乃成。因此,对于肺与衰老的机理分析,肺气虚衰为本,痰浊瘀血为标。肺气虚是致衰关键,肺失宣降是致衰基本病机,肺阴亏虚是致衰重要因素,通过补益肺气,宣肺化痰理气,清热养阴润肺,补肺通络祛瘀等方法恢复肺功能,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胡骏[2](2021)在《补肾延龄方对肾虚衰老人群氧化应激及炎症指标的影响及miRNA-mRNA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必然现象。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已达2.49亿,占总人口的17.9%,比2017年增长0.6个百分点,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达1.67亿,占总人口的1 1.9%,比2017年增长0.5个百分点,呈现出老龄化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未富先老、未老先衰的严峻形势,而且我国老年人口的慢病患病率成上升趋势,疾病负担逐年递增,中国2.02亿老年人口中有超过100万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疾病,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的情况日趋严重。衰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自然界动物从出生到死必经的过程,意味着身体机能的退化。衰老虽然不可避免,但可以延缓,面对社会老龄化的来临,让每一位公民学会科学养生,延缓衰老,预防疾病,避免得重大疾病才是最根本的办法。习近平主席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延缓衰老、健康长寿是我们面临的共同难题。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在两千多年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在抗衰老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形成了独特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因此发掘传统医学中的延缓衰老的理法方药积极应对社会老龄化尤为重要。目的梳理传统中医对衰老规律和机理的认识,总结抗衰方剂的组方规律和抗衰中药的主要类别;探讨“补肾延龄方”对肾虚衰老人群氧化应激及炎症指标的影响,评价其安全性;探索肾虚衰老的发生机制以及补肾延龄方的作用机制。方法1.筛选出《中国医学史》中各朝代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古籍,以“衰老”“养老”“老人”“年老”等作为关键词。使用《中华医典》V5.0软件对上述纳入研究的古籍进行关键词检索,将检索结果导出为文本文档格式,对检索结果进行梳理,中药按照《中药学》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对30例肾虚受试者进行临床研究。将受试者分为衰老前期组、衰老组;肾虚轻证组、肾虚较重组。采用补肾延龄方进行干预,8周后观察3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主要疗效指标包括肾虚衰老中医证候积分、Borg疲劳指数量表、SOD、TNF-α、IL-6、睾酮、雌二醇、补体C3、补体C4水平,安全性指标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不良事件/反应等。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由于发生不良事件退出试验者进行不良反应分析。计量资料将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S)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对试验前后的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认为所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进行统计描述,使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进行统计描述,用Fisher确切概率法。3.从临床试验的受试者中选取衰老组中6例、肾虚较重组中6例,与招募的各年龄健康受试者中选取的非衰老受试者6例、非肾虚受试者6例,进行进行高通量侧序,通过差异表达分析筛选与肾虚衰老相关的miRNA、mRNA差异表达谱,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肾虚衰老的发生机制。上述临床试验受试者服药4周后,进行自身前后配对高通量测序,通过差异表达分析筛选补肾延龄方的作用的靶基因,并根据第二部分的临床结果进行PCR验证,研究补肾延龄方延缓肾虚衰老的作用机制。结果1.总结出59个与衰老相关的征象或表现,发现根据中医理论上述衰老症状主要与肾虚有关;总结中医对衰老机理的认识,主要为阴虚致衰、阳虚致衰、肾虚致衰、气血虚衰、邪气致衰;总结中医抗衰方剂的功用或主要指征,发现其与肾虚有关,抗衰方剂组方仍是以补肾药、补气药、补血药、安神药为主、辅以祛邪之品。抗衰中药主要为补虚类和祛邪类,其中补虚类中药又可以再分为补气类、补血类、补阴类、补阳类、安神类;祛邪类中药可再分为清热类、活血类、化痰类、祛风湿类、利水类。2.在中医证候积分上,经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受试者的肾虚衰老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受试者肾虚衰老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治疗证候治疗总有效率为97%;按年龄分层,发现衰老前期组治疗前后的证候积分均较低,提示衰老前期组的肾虚症状总体是偏轻的,但两组间比较治疗前证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证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补肾延龄方在改善肾虚衰老的症状时,对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是一致的,不存在疗效上的差异;在体力改善情况方面,经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受试者Borg疲劳指数评分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受试者疲劳程度得到改善。在抗氧化功能方面,治疗后受试者的SOD水平明显提高(P<0.05);降低炎症反应方面,治疗后IL-6水平有所下降,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其他抗衰指标方面,治疗后性激素分泌水平有提高的趋势,但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补体C3、补体C4水平基本与治疗前持平(P>0.05);按年龄分层,发现各项目治疗前组间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SOD治疗后组间存在差异(P<0.05),在衰老前期组中SOD的改善更为明显,提示衰老前期(40-50岁)左右应用补肾延龄方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更为显着;其余项目治疗后组间不存在差异(P>0.05),在干预炎症因子、性激素、补体的结果上,不同年龄的疗效是一致的;按症状分层发现IL-6、TNF-α治疗前存在差异,IL-6在肾虚较轻组中较高,肾虚较重组中较低;TNF-1肾虚较轻组中较低,肾虚较重组中较高,治疗后的这种差异消失。其余项目治疗后组间不存在差异(P>0.05),在干预SOD、炎症因子、性激素、补体的结果上,疗效是一致的。研究期间,无受试者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受试者治疗后AST明显降低(P<0.05)。受试者治疗后Cr升高,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前后,受试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均未出现明显异常,结果显示补肾延龄方延缓肾虚衰老安全可靠。3.衰老与非衰老的差异比较,差异倍数FC>1.5且P<0.05的差异mRNA共272个,其中上调mRNA共137个,下调mRNA共135个。差异miRNA共51个,其中上调miRNA共24个,下调miRNA共27个。肾虚与非肾虚的差异比较,差异倍数FC>1.5且P<0.05的差异mRNA共174个,其中上调mRNA共100个,下调mRNA共74个。差异miRNA共149个,其中上调miRNA共105个,下调miRNA共44个。将两组的差异mRNA取交集,可以得到8个与年龄及肾虚证候均有关有关的mRNA,为H3C6、ARL17B、FOXD2、DNAH14、IGHV3-43、SLC12A1、TBC1D3I、AC105001.2。将两组的差异 miRNA 取交集,可以得到8个与年龄及肾虚证候均有关有关的miRNA,为miR-11987-z、miR-13-y、bantam-y、miR-317-z、miR-13 7-y、miR-276-y、miR-311-z、hsa-miR-1246。治疗前后配对比较,差异mRNA共221个,其中上调mRNA共71个,下调mRNA共150个。差异miRNA共152个,其中上调miRNA共46个,下调miRNA共106个。筛选出补肾延龄方的25个潜在与年龄相关mRNA靶点COL3A1、COL1A2、POSTN、ELN、CDH11、ABI3BP、PENK、COL12A1、BGN、PRRX1、ITGA11、CLDN10、COL1A1、GJA1、DCN、IL6、COL5A1、SPDYC、PAPPA、COL6A3、IGFBP4、FOXD2、ADAM12、GCNT7、CHGA,8 个潜在 miRNA 靶点 bantam-y、miR-13-y、miR-137-y、miR-11987-z、miR-317-z、miR-276-y、novel-m0145-5p、hsa-miR-1246。得到9个潜在与肾虚证候相关的mRNA靶点SLX1B、ARG2、PROS 1、KCND3、FOXD2、FAXDC2、VSIG2、MFSD6L、TEDDM1,19 个潜在 miRNA 靶点 bantam-y、miR-13-y、miR-137-y、miR-11987-z、miR-317-z、miR-276-y、novel-m0212-3p、hsa-miR-1197、novel-m0004-5p、novel-m0005-5p、novel-m0009-3p、miR-584-x、miR-144-y、hsa-miR-375-3p、miR-313-y、hsa-miR-183-3p、novel-m0175-3p、miR-3535-z、hsa-miR-1246。1 个潜在的与年龄及肾虚证候均相关的mRNA靶点:FOXD2;6个miRNA靶点:bantam-y、miR-137-y、miR-11987-z、miR-317-z、miR-276-y、hsa-miR-1246。补肾延龄方对目标基因的调控是hsa-miR-371b-5p上调,IL-6下调,GFAP下调,p21下调。COL6A3下调,PI3K下调,AKT下调,FOXO上调,SOD2上调。结论1.肾虚为“内因”,邪气为“外因”,衰老过程伴随气血神衰。肾虚是衰老的主要因素,也是衰老的常见证型。古代抗衰方剂组方以补肾药、补气药、补血药、安神药为主、辅以祛邪之品。抗衰中药包括了补气类、补血类、补阴类、补阳类、安神类、清热类、活血类、化痰类、祛风湿类、利水类。2.补肾延龄方能改善肾虚衰老相关症状,提高肾虚衰老人群的SOD水平,降低TNF-α水平,提高人体抗氧化应激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水平,安全有效。3.补肾延龄方可能通过使COL6A3下调,调控PI3K下调,调控AKT下调,调控FOXO上调,调控SOD2上调,提高SOD水平,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通过使hsa-miR-371b-5p上调,调控IL-6下调,调控GFAP下调及调控p21下调,起到降低炎症反应水平的作用。
段丽娟[3](2021)在《酥油炙大海马延缓果蝇衰老作用与机制初探》文中提出选题依据:衰老是生物随年龄增加而缓慢出现、普遍发生、不可逆的衰退过程。衰老带来的记忆障碍,行动力下降,罹患疾病的风险增加等种种危害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衰老虽然不可避免,但延缓衰老却是可行的。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经典国药龟龄集具有显着的延缓衰老作用,大海马为其臣药之一。大海马为海龙科动物大海马(Hippocampus kuda Bleeker)的干燥体,为我国名贵中药,具有温肾壮阳,散结消肿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大海马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然而相关药理作用研究不全面且指标较少,抗衰老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晰。目的:采用W1118系果蝇模式生物,验证大海马延缓衰老的作用。比较大海马酥油炙前后抗轻龄果蝇衰老作用;研究酥油炙大海马对老龄果蝇机体能力的影响;通过荧光定量实验与液质代谢组学初步揭示酥油炙大海马延缓果蝇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1.大海马酥油炙前后延缓果蝇衰老剂量筛选。采用果蝇自然衰老模型,在果蝇青年期(3 d)开始给药直至死亡,观察大海马炮制前后对果蝇寿命的影响,筛选大海马生品与炮制品延长果蝇寿命的有效剂量。通过行为学实验和抗氧化活性测定实验,比较大海马炮制前后延缓衰老的作用,得到大海马抗轻龄果蝇的最佳类型与剂量。2.酥油炙大海马对老龄果蝇的抗衰老作用。使用果蝇生存实验,在果蝇老年期(30d-45 d)给药,进一步确定酥油炙大海马延长果蝇寿命的最佳剂量。使用行为学实验、应激实验、急性氧化损伤实验、抗氧化活性测定等综合评价酥油炙大海马抗衰老的作用。3.酥油炙大海马对果蝇的抗衰老作用机制初探。使用RT-PCR技术对果蝇寿命和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检测以探究酥油炙大海马延缓衰老的分子机制;使用LC-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酥油炙大海马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共同探究酥油炙大海马抗果蝇衰老的作用机制。结果:1.大海马酥油炙前后延缓果蝇衰老剂量筛选结果:大海马炮制前后均具有抗衰老作用。低、中剂量(1、4 mg/m L)的大海马可显着延长果蝇的寿命(P<0.05),为有效剂量。高剂量(16 mg/m L)的炮制前后大海马抗果蝇衰老效果不佳。中剂量大海马生品与低、中剂量大海马炮制品可显着提高果蝇的攀爬能力(P<0.05),延长果蝇的交配时间,提高果蝇的性活力(P>0.05),且中剂量(4 mg/m L)生品大海马与低剂量(1 mg/m L)炮制大海马作用效果相当。通过对果蝇体内抗氧化活性测定,发现中剂量大海马炮制前后均可显着提高果蝇的CAT活力(P<0.05),显着降低MDA含量(P<0.05)。综上所述,大海马在酥油炙后药效加强,且1 mg/m L酥油炙大海马为抗果蝇衰老有效剂量。2.酥油炙大海马抗果蝇衰老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酥油炙大海马可显着提高自然衰老果蝇的最高寿命、抗应激能力、氧化损伤模型果蝇的寿命(P<0.05);酥油炙大海马可增强果蝇的性活力和繁殖力,提高交配率并延长果蝇的交配时间(P>0.05);对果蝇的攀爬能力与体内含水量无影响(P>0.05)。酥油炙大海马可不同程度提高果蝇体内的SOD、CAT的活力,可显着降低MDA的含量(P<0.05)。综上所述,1 mg/m L酥油炙大海马可能通过抗氧化延缓果蝇衰老。3.分子机制与代谢组学结果:酥油炙大海马可上调Sod1、Cat、雷帕霉素信号通路调控基因S6k、胰岛素信号通路关键基因Akt1,抗衰老基因Foxo的表达量,对长寿基因Mth的表达无影响,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对3 d与40 d空白组果蝇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指认出27个与衰老相关的代谢物,对40 d空白组与40 d酥油炙大海马组果蝇进行分析,筛选得到了11个显着回调的代谢物(P<0.05),分别为:L-Phenylalanine(L-苯丙氨酸)、D-Maltose(D-麦芽糖)D-Mannose 6-phosphate(甘露糖-6-磷酸钡盐)、Nicotinic acid(烟酸)、N-Acetylaspartic acid(N-乙酰-L-天门冬氨酸)、LPC(14:1)、LPE(16:0)、LPE(18:1)、LPE(18:0)、γ-Linolenic acid(棕榈酰胺)、1-Hexadecanol(1-十六烷醇)。酥油炙大海马可能通过调控苯丙氨酸代谢和糖代谢延缓果蝇衰老。结论:大海马炮制前后具有延缓衰老和抗氧化的作用,且大海马炮制后药效加强。研究结果表明酥油炙大海马可能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和调控苯丙氨酸代谢与糖代谢发挥延缓衰老作用。
杨华杰[4](2021)在《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衰老是指生物体生长发育成熟后,各种功能普遍变弱、组织器官发生退行性改变、机体对环境的生理适应能力进行性减低和机体多种生理或病理过程的综合表现。中医普遍认为肾脏与衰老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服用补肾中药理论上能够延缓衰老,但中药延缓衰老作用机理目前尚不明确。以补肾为功效的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在临床中应用已久,疗效显着,被广泛认可。六味地黄丸源于宋代太医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由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6味药组成,具有“滋补肾阴,填补肾精”的功效。金匮肾气丸出自医圣张仲景所着《金匮要略》,由附子、桂枝、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8味药组成,该方配伍严谨,深受历代医家推崇,并被尊称为补肾抗老剂之祖。但是,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延缓衰老作用机制的研究较为薄弱,尤其是从补肾延缓衰老理论的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更是缺乏。因此对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延缓衰老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能阐明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延缓衰老的作用机理,还可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扩大其在延缓衰老方面的运用,造福社会。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医经典名方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延缓衰老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本文分析了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在体外和体内的化学组成,探讨了两方活性成分的差异;预测了两方延缓衰老作用机制;通过建立D-半乳糖诱导急性衰老模型,验证两方延缓衰老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应用液质联用技术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研究了六味地黄浓缩丸和水蜜丸中潜在药效成分含量差异,逐步筛选并推测了两方中具有延缓衰老作用的潜在药效成分。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中延缓衰老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采用UPLC-QE-Orbitrap-MS,对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别,在六味地黄丸中共鉴定出99个化合物(三萜类28个,环烯醚萜苷类18个,单萜类10个,其余还包括倍半萜类、苯丙素类、黄酮类等),其中65个化合物已见报道,其余34个化合物为首次从六味地黄丸中鉴定得到。在金匮肾气丸中共鉴定出112个化合物(生物碱类8个,三萜类23个,环烯醚萜苷类16个,单萜类9个,其它还含有倍半萜类、氨基酸类、酚类、苯丙素类、黄酮类等),其中100个化合物已见报道,其余12个化合物为首次从金匮肾气丸中鉴定得到。六味地黄丸为金匮肾气丸的减方,处方中根据适应症的需求,减少了附子和桂枝两味药。同时,金匮肾气丸中的88个化合物为与六味地黄丸共有,11个化合物为金匮肾气丸中附子的特征成分,13个化合物为金匮肾气丸中桂枝的特征成分。研究结果可为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的血清药物化学成分差异分析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提供基础。2、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大鼠血清药物化学研究采用UPLC-Q-To F-MS技术,检测六味地黄丸与金匮肾气丸给药大鼠血清中的化学成分。通过对六味地黄丸给药后大鼠血清中的化学成分与体外化学成分进行比较,成功指认出32个入血成分;通过对金匮肾气丸给药后大鼠血清中的化学成分与体外化学成分进行比较,成功指认出31个入血成分。进一步通过分析两方入血成分的差异可知,18个化合物为六味地黄丸特有入血成分,17个化合物为金匮肾气丸特有入血成分,14个化合物为两方共有入血成分。上述研究内容从血清药物化学的角度出发,对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中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可为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提供基础。3.应用网络药理学对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的延缓衰老机制和潜在药效成分进行预测研究通过采用网络药理学手段,获取了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中活性成分、潜在靶点及通路的相关信息:(1)在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中,分别有51个和62个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活性,可以作为延缓衰老的候选化合物;(2)分别有4612个和5140个靶蛋白可作为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中候选化合物的潜在治疗靶点;(3)六味地黄丸主要参与了G蛋白偶联胺类受体和血管收缩生物学过程;金匮肾气丸主要参与了G蛋白偶联神经递质受体、酸分泌、细胞分泌负调节、生长激素抑制素受体的活性、血管收缩的正向调节以及平滑肌收缩的正向调节生物学过程;(4)从化学成分生源途径、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相关性三个方面对六味地黄丸中潜在药效成分进行识别,最终推测7个化学成分为六味地黄丸延缓衰老的潜在的药效成分。从化合物来源来说,推测的潜在药效成分覆盖方中君、臣、佐、使,可以代表复方的整体性,同时,应用网络药理学手段预测的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潜在治疗靶点和潜在作用机制可与后续采用现代药理学方法获取的结果进行比较并相互验证。4.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的延缓衰老机制验证研究采用D-半乳糖建立急性衰老小鼠模型,应用WB、PCR、IHC等药理学方法,对小鼠血清与肾/脑组织中GSH-Px、NF-κB-p65等关键指标及潜在靶蛋白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SOD、MDA、GSH-Px值有极显着差异(P<0.01);高剂量组端粒长度明显增加(P<0.01);中、高剂量组的血清、脑组织和肾组织中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5);中、高剂量组的血清和肾组织以及高剂量组的脑组织中IL-1β含量显着降低(P<0.05);中、高剂量组脑组织中NF-κB-p65表达明显降低(P<0.01),且从细胞质中游离至核内。由此推测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可通过参与G蛋白偶联受体活性和改善血管收缩等生物学过程,提高氧自由基清除能力、提高抗氧化能力、减缓细胞端粒缩短效应,从而发挥延缓衰老的药理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可将本文研究范围拓展至不同剂型的六味地黄丸潜在药效成分预测,探究不同制剂工艺对潜在药效成分的影响。5.不同剂型六味地黄丸潜在药效成分的推测采用UPLC-Qq Q-MS技术检测了六味地黄浓缩丸、水蜜丸中10个化学成分含量,利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同时结合六味地黄丸体外、体内成分检测以及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综合评价和比较了浓缩丸和水蜜丸两种制剂的成分的含量差异,推测其中地黄苷D、苯甲酰芍药苷和芍药苷3个化学成分为不同剂型六味地黄丸潜在药效成分。本文通过对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体外、体内化学成分的系统性研究,为其药效物质的筛选奠定了基础,通过网络药理学和主要药效学实验验证,初步推测了其延缓衰老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为其今后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祺,单思,吴欣宇,王雯蕾,刘红宁[5](2020)在《滋阴药延缓衰老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当代社会,老年人口比例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因此,如何有效地延缓衰老不仅成为了世界医学研究的热点,也成为了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药在延缓衰老方面经验丰富,而滋阴药在此类研究中效果显着。本文通过整理滋阴药抗衰老作用机制的若干文献,对滋阴复方六味地黄丸、二至丸、左归丸及其他滋阴中药延缓衰老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杨健濠[6](2020)在《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灵龟八法开穴灸对衰老模型大鼠脾脏组织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并探讨其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灵龟八法预防组,神阙预防组,灵龟八法治疗组,神阙治疗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其余5组大鼠连续腹腔注射D-半乳糖制备亚急性衰老动物模型。在造模的同时,预防组分别予以灵龟八法开穴灸和神阙穴灸,连续42天。造模结束后,治疗组分别予以灵龟八法开穴灸和神阙穴灸,连续28天。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含量水平;采用逆转录PCR法检测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和IκBαm RNA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 P65、IκBα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1)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显着升高(P<0.01);灵龟八法预防组、神阙预防组、灵龟八法治疗组、神阙治疗组4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两预防组血清中TNF-α和IL-6的含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组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IκBαm 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灵龟八法预防组、神阙预防组、灵龟八法治疗组、神阙治疗组4组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IκBαm RNA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P<0.05);两预防组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m RNA表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模型组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 P65、IκBα磷酸化水平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灵龟八法预防组、神阙预防组、灵龟八法治疗组、神阙治疗组4组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 P65、IκBα磷酸化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两预防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灵龟八法开穴灸和神阙穴灸均能降低衰老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表达水平。(2)灵龟八法开穴灸和神阙穴灸均能降低衰老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IκBαm RNA的表达,抑制NF-κB P65、IκBα蛋白的磷酸化。(3)灵龟八法开穴灸和神阙穴灸对衰老大鼠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并且灵龟八法开穴灸对衰老大鼠的预防作用可能要优于神阙穴灸。(4)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机制可能与调控NF-κB信号通路有关。
王瑜[7](2020)在《灵龟八法对衰老大鼠肝组织端粒及相关调控因子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对衰老模型大鼠端粒(Telomere)、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抑癌基因p53、视网膜母细胞瘤(Rb)、蛋白激酶C(PKC)、蛋白磷酸酶2A(PP2A)表达的影响,从端粒及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角度探讨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机制,为灵龟八法延缓衰老提供更多实验依据。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共40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灵龟八法预防组、灵龟八法治疗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大鼠腹腔注射D-半乳糖溶液制备亚急性衰老模型,共42天。造模期间正常组正常称重和抓取,不注射任何药水;灵龟八法预防组在造模的同时给予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造模结束后继续常规饲养;灵龟八法治疗组在造模期间不做治疗,在造模结束后的次日进行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共28天。实验结束的次日处死全部大鼠,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肝组织中TERT、p53、Rb的蛋白含量,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大鼠肝组织中相对端粒长度和TERT、p53、Rb的m RNA表达,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PKC、PP2A活性的表达。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相对端粒长度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灵龟八法预防组和灵龟八法治疗组大鼠相对端粒长度显着长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p53和Rb的表达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灵龟八法预防组和灵龟八法治疗组大鼠p53的蛋白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p53和Rb的m RNA表达、Rb的蛋白含量均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TERT表达显着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灵龟八法预防组和灵龟八法治疗组大鼠TERT表达显着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PKC表达显着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灵龟八法预防组和灵龟八法治疗组大鼠PKC表达显着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PP2A表达显着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灵龟八法预防组和灵龟八法治疗组大鼠PP2A表达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灵龟八法预防组与灵龟八法治疗组相比较统计学差异不明显(p>0.05),但从数据看来预防组优于治疗组。结论:(1)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能有效延缓衰老大鼠肝组织中端粒长度缩短的时间,维持染色体的稳定;能有效增加衰老大鼠肝组织中TERT的表达,激活端粒酶的活性以维持细胞增殖,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2)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能有效增加衰老大鼠肝组织中PKC的表达,下调衰老大鼠肝组织中p53、Rb的表达,下调衰老大鼠肝组织中PP2A的表达,增加细胞的抗衰老能力,控制衰老信号的进一步传导,使停滞的细胞周期得以恢复,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3)灵龟八法对衰老有良好的预防及治疗效果,治疗组能达到与预防组相当的疗效。但从各项数据看来预防组则稍优于治疗组,这也提示我们对于延缓衰老,早做预防可能效果更好。
王祺[8](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析二至丸延缓衰老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一方面,通过两种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分析,筛选二至丸延缓衰老的活性成分,预测其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构建相应分子网络,提高预测分析的准确率为后续实验提供研究方向;另一方面,通过生物实验方法,验证二至丸延缓衰老的药效及预测分子机制,为后续滋阴方延缓衰老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1基于网络药理学二至丸延缓衰老分子机制研究首先通过《中医药数据库》、《中医药大辞典》、Pub Chem数据库、TCMSP数据库收集二至丸所有化学成分,并以ADME作为进一步筛选活性化合物的标准,然后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靶标垂钓,预测二至丸人类活性靶蛋白基因名称。其次,通过Gene数据库构建衰老人类相关基因,并与上述化合物的靶点进行匹配,进一步获得二至丸与衰老相关的靶点。再次,运用IPA数据库构建上述两者的分子网络并分析它们共同作用的生物学通路及可能的作用位点。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并进行Clue GO分析和KEGG通路整合。最后,比较分析IPA和DAVID所得数据,交叉筛选出两者中共同覆盖的生物学通路与活性靶点,预测二至丸延缓衰老的分子机制,为后续实验提供研究方向。2二至丸对自然衰老模型大鼠的药效学评价模型组(24月龄、雌雄各半)、青年对照组(6月龄、雄性)、二至丸组(24月龄、雌雄各半),每组6只,模型组与青年对照组饲食正常标准饲料30g/只/天,二至丸组饲食含有9%二至丸的混合饲料30g/只/天,持续给药90天。末次给药24小时后,用乙醚混合10%水合氯醛联合麻醉,按照0.3ml/100g 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并对大鼠进行腹主动脉采血。全自动动物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指标(16项)检测;按照南京建成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测定血清中5个指标(T-CHO、TG、LPO、SOD、MDA)含量。3二至丸延缓衰老的分子机制验证采取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肾脏组织中HIF1α、NF-κB、PPARγ、TNFα蛋白的表达。结果:1基于网络药理学二至丸延缓衰老分子机制研究(1)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IPA)截至2019年7月31日,通过Gene和Pubchem数据库筛选出衰老相关基因909个,二至丸靶蛋白335个。经IPA软件筛选后得到衰老基因匹配908个,二至丸靶蛋白匹配322个。通过Core Analysis分析,二至丸靶蛋白构建分子网络7个,评分最高141分;衰老相关基因构建分子网络13个,评分最高139分。运行Comparison Analysis模块,对比分析二至丸靶蛋白和衰老相关基因作用的生物学通路发现,二者共同作用的通路有412条,其中排名靠前的有神经炎症信号通路、肝纤维化/肝星状细胞活化、白细胞介素-12在巨噬细胞中的信号传导和产生、P13K/AKT信号通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等,主要涉及凋亡、肿瘤、抗炎、脂代谢、心血管、氧化应激等相关生物学通路。二至丸靶蛋白及衰老相关基因共同交联的药物靶分子有肿瘤蛋白p53(TP53)、核转录因子(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迁移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等4048个。其中1768个生物标记物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功效、安全性的评估。(2)The 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DAVID)截至2019年7月26日,通过Pubchem和Uniprot数据库筛选出二至丸靶蛋白基因344个,将其与衰老相关人类基因进行重复筛选,得到两者共同交联基因100个。结合String数据库,得到二至丸延缓衰老的可能靶点98个,其中包括103个节点,763条边。将String数据库得到的文件导入Cytoscape软件,选取在“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接近中心性”3个参数上均大于中位数的点作为核心靶点,进行筛选之后得到TNF、PPARG、HIF1α等22个相应的核心靶点。通过运用DAVID对98个靶点进行富集分析,以P<0.01为筛选标准,获得GO生物学富集过程268个,经KEGG分析得到89个相关通路。在对生物学富集过程的分析中发现,二至丸延缓衰老的作用靶点涉及诸多不同的生物学类型,前10个条目主要涉及细胞凋亡、肿瘤、炎症反应、心血管等方面;通过对98个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依据P<0.01筛选出前10位的相关通路,其中包括:hsa04066:HIF-1信号通路,hsa05200:肿瘤信号通路,hsa04668:TNF信号通路,hsa04210:细胞凋亡信号通路,hsa04151:PI3K-Akt信号通路等。(3)IPA与DAVID数据的对比分析通过对IPA与DAVID数据进行交叉分析,我们发现两者共同覆盖的核心作用靶点主要为TNF、HIF1A、NF-κB及PPARG;信号通路主要为TNF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细胞凋亡信号通路、肿瘤信号通路等,涉及凋亡、肿瘤、抗炎、脂代谢、心血管等相关生物学通路。2二至丸对自然衰老模型大鼠药效学评价(1)与模型组比较,二至丸组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平均血小板体积显着升高(P<0.05),单核细胞计数比值、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显着降低(P<0.05)(2)与模型组比较,二至丸组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显着降低(P<0.05)。3二至丸延缓衰老的分子机制验证(1)与模型组比较,二至丸组肾脏组织中的NF-κB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PPARγ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结论:1二至丸可能通过干预衰老相关的TNF、NF-κB、HIF1、PPAR通路中多个位点发挥其延缓衰老的作用。2二至丸可能抑制单核细胞活化;缓解老年大鼠血液粘度状况;可以抑制自然衰老大鼠血液中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防止血管内血栓生成。3二至丸可能通过调节衰老大鼠脂代谢能力;可能提高衰老大鼠细胞抗氧化应激能力来改善衰老大鼠细胞损伤程度。4二至丸可能通过上调PPARγ表达量来抑制NF-κB的表达,并与HIF1α、TNFα共同作用来减轻炎症因子过表达,调节老年大鼠炎症反应,缓解老年大鼠血液粘度状况,改善老年大鼠免疫状态,共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刘齐[9](2020)在《阴虚质女性渐衰期的肠道菌群与宿主NF-κB信号通路共变化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人体的衰老和老化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养生防衰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主题。明确衰老的机制,阐明衰老过程中人体各组织、器官乃至细胞、分子的生理病理改变,有助于解释各类疾病的原理,同时也有利于人类的防病和保健。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主要学说之一,以此为切入点剖析衰老的机制,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人的体质与衰老具有相关性,偏颇体质更易衰老,其中阴虚质的衰老特征表现最明显。同时肠道菌群对人体衰老的过程有一定影响,并与宿主的相关基因存在共同变化特征。已有研究提示,阴虚质存在肠道微生物失衡,及与细胞衰老经典NF-kB活化途径相关因子mRNA表达异常等现象。《黄帝内经》中记载女性在“五七”至“七七”年龄阶段具有逐渐衰老的特点,这一阶段属于女性的“渐衰期”。而阴虚质女性渐衰期肠道菌群是否参与基因共变化调控尚未证实。本课题基于“体衰相关论”,通过研究阴虚质女性渐衰期的多项血液生化指标以及肠道微生物的情况,揭示阴虚质女性渐衰期特有的生理特点和菌群特征,以此为基础研究宿主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与肠道内微生物的共变化机制。方法: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进行体质判定,选取年龄35-49周岁阴虚质和平和质女性各30名志愿者,采集血液和粪便样本。血液样本一部分运用生化法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另一部分使用Trizol试剂分离总RNA,反转录后用预混液将cDNA和引物采用qRT-PCR分析,研究编码TAK1,NFKBIA,CCL4,BCL2A1和IL8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粪便采集完成后,提取样本的基因组DNA,使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的纯度和浓度,再做PCR处理。以PCR产物的浓度为依据等量混样,后用1×TAE浓度2%的琼脂糖胶电泳纯化PCR产物,剪切回收目标条带,进行相关文库的构建后,开始16S rDNA测序。最后通过对肠道微生物检测定量各组样品中细菌的丰度和转录组mRNA表达量计算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找到它们的相关性,研究菌群与基因之间共变化的关系。结果:1.与平和质组相比,阴虚质组样本的TG、HGB、PDW、MPV、RDW-SD、P-LCR数值均较低,WBC、RDW-CV的数值均较高(P<0.05),其中两组PDW、MPV、RDW-CV、RDW-SD、P-LCR的指标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2.在各水平上,与平和质组相比,阴虚质组具有独特的肠道菌群特征,在菌群的相对丰度,多样性,功能注释和代谢通路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而肠道菌群物种相对丰度的差异性是两组肠道菌群各方面差异的物质基础,其中阴虚质组相对丰度较大(P<0.05)的微生物类别分别是:脱硫弧菌科(Desulfovibrionaceae)、不明蓝细菌科(unidentified Cyanobacteria)、互养菌科(Synergistaceae)、甲烷杆菌科(Methanobacteriaceae)、不明弧菌科(unidentified Victivallales)、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和优杆菌科(Eubacteriaceae);刺骨鱼菌属(Epulopiscium)、不明蓝细菌属(unidentified Cyanobacteria)、芽孢杆菌属(Cloacibacillus)、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不明弧菌属(unidentified Victivallales)、Sanguibacteroides菌属。阴虚质组相对丰度显着较大(P<0.01)的微生物类别分别是: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和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不明蓝细菌纲(unidentified Cyanobacteria)、互养菌纲(Synergistia)和甲烷杆菌纲(Methanobacteria);脱硫弧菌目(Desulfovibrionales)、不明蓝细菌目(unidentified Cyanobacteria)、互养菌目(Synergistales)、甲烷杆菌目(Methanobacteriales)和根瘤菌目(Rhizobiales);不明根瘤菌科(unidentified Rhizobiales);和草酸杆菌属(Oxalobacter)。阴虚质组相对丰度较小(P<0.05)的微生物类别分别是:弧菌目(Vibrionales);弧菌科(Vibrionaceae);粪芽孢菌属(Coprobacillus),弧菌属(Vibrio)。阴虚质组相对丰度显着较小(P<0.01)的微生物类别分别是:梅迪巴特菌属(Merdibacter)。3.与平和质相比,阴虚质组中NFKBIA、CCL4mRNA表达显着上调,BCL2A1 mRNA显着下调(P<0.05)。同时相关基因的表达与阴虚质组的肠道菌群特征微生物存在较广泛的正相关关系,与平和质组肠道微生物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本课题以中医理论关于女子“五七”至“七七”的生理特征描述为切入点,将中医理论关于女性“天癸”衰老过程论和中医体质理论相结合,重点研究阴虚质女性“五七”至“七七”渐衰期的生理病理分子生物学特征,综合运用基因遗传学、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和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将反映先天遗传的基因表达与反映后天获得影响的肠道微生物关联起来,探明阴虚质女性渐衰期肠道菌群和基因共变化的部分调控机制。研究发现阴虚质女性渐衰期与平和质相比,在血液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阴虚质这种血液生化指标的特点可能反映了促炎因子在炎性衰老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且衰老程度重于平和质。另一方面,与平和质相比,阴虚质肠道菌群的差异性也是阴虚质人群衰老特征较其他体质更明显的原因之一。结合NF-κ B信号通路相关mRNA的表达结果分析,证实了相关基因存在与肠道菌群的共变化机制,同时与平和质相比,这种阴虚质的共变化特点是机体衰老倾向更高的原因之一。
王明月[10](2020)在《潞党参通过IL-15及其受体调控光老化小鼠皮肤炎症反应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中药潞党参对小鼠皮肤组织IL-6、TNF-α、IL-15及其受体、MAPK/ERK1/2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潞党参调控小鼠皮肤光老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医美领域研发新的中药抗衰老产品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将90只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潞党参高剂量组、潞党参中剂量组、潞党参低剂量组、VE对照组、Anti-IL-15组、MAPK抑制剂组、PI3K抑制剂组。除了空白对照组之外,其余8组均需进行光老化造模。造模采用UVA+UVB光源,即40w UVA灯管2根,40w UVB灯管2根,将4根灯管并列穿插安装到自制模拟日光箱中,照射小鼠背部皮肤制备光老化模型。用剃毛器将小鼠背部约为1.5×1.5cm2的长毛及绒毛剔除,每隔两至三日剃毛一次,将剃毛后的小鼠放入笼中,同时照射UVA、UVB。每周照射3次,共计14周。造模成功后,采用灌胃给药途径,连续给药4周,每日一次。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均灌注生理盐水,潞党参的各个组中(包括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灌服不同浓度的潞党参,VE组灌服维生素E作为阳性对照物,Anti-IL-15组、MAPK抑制剂组、PI3K抑制剂组三组灌服相应的制剂。于第19周断颈处死全部小鼠,取下小鼠背部正中全层皮肤,置于冰箱内冷冻(-70℃)保存待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皮肤组织中IL-6、TNF-α、IL-15水平;免疫荧光法(IF)检测小鼠皮肤组织中IL-15、IL-15R水平以及IL-15与IL-15R共表达的情况;Western-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IHC)检测小鼠皮肤组织中IL-15、IL-15R、MAPK、P-MAPK、PI3K、P-PI3K、ERK1/2、P-ERK1/2、Akt、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光老化模型制备UVA辐照强度累计为261.79J/cm2,UVB辐照强度累计为6.54J/cm2,照射强度值均符合皮肤光老化动物实验的紫外线照射强度要求。照射14周后小鼠出现身体疲乏倦怠、经常收缩一团、运动量降低、皮肤干枯、表皮粗糙、纹理加粗加深、皮肤颜色出现暗红,偶有瘀斑等现象,比照光老化模型标准已经完全符合,造模成功。2 ELISA法检测结果:空白对照组中IL-6、TNF-α、IL-15呈现低水平表达。(1)IL-6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小鼠皮肤组织中IL-6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潞党参的各个组中(包括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IL-6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VE组比较,潞党参低剂量组IL-6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潞党参中剂量组IL-6的表达变大(P<0.05);而潞党参高剂量组与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TNF-α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小鼠皮肤组织中TNF-α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潞党参的各个组中(包括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TNF-α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VE组比较,潞党参低剂量组TNF-α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潞党参中剂量组TNF-α的表达升高(P<0.05);而潞党参高剂量组与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IL-15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小鼠皮肤组织中IL-15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潞党参的各个组中(包括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IL-15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VE组比较,潞党参低剂量组IL-15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潞党参中剂量组IL-15的表达升高(P<0.05);而潞党参高剂量组与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 IF法检测结果(1)IL-15、IL-15R、IL-15与IL-15R共表达在各组内均有阳性表达。(2)IL-15水平:小鼠皮肤组织中IL-15在空白对照组的表达水平较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小鼠皮肤组织中IL-15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潞党参的各个组中(包括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IL-15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VE组比较,潞党参低剂量组、潞党参中剂量组IL-15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而潞党参高剂量组与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IL-15R水平:小鼠皮肤组织中IL-15R在空白对照组的表达水平较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小鼠皮肤组织中IL-15R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潞党参的各个组中(包括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IL-15R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VE组比较,潞党参低剂量组、潞党参中剂量组IL-15R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而潞党参高剂量组与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IL-15与IL-15R共表达水平:小鼠皮肤组织中IL-15与IL-15R共表达在空白对照组的表达水平较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小鼠皮肤组织中IL-15与IL-15R共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潞党参的各个组中(包括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IL-15与IL-15R共表达的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VE组比较,潞党参低剂量组、潞党参中剂量组IL-15与IL-15R共表达的水平显着升高(P<0.01);而潞党参高剂量组与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 Western-blot法检测结果(1)IL-15、IL-15R蛋白表达(1)IL-15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IL-15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而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IL-15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抗IL-15抗体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IL-15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2)IL-15R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IL-15R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而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IL-15R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抗IL-15抗体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IL-15R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2)MAPK、P-MAPK蛋白表达(1)MAPK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MAPK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而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MAPK的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与抗IL-15抗体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MAPK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2)P-MAPK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MAPK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而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MAPK的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与抗IL-15抗体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MAPK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3)PI3K、P-PI3K蛋白表达(1)PI3K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I3K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而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I3K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与抗IL-15抗体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I3K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2)P-PI3K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PI3K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而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PI3K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与抗IL-15抗体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PI3K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4)ERK1/2、P-ERK1/2蛋白表达(1)ERK1/2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中ERK1/2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ERK1/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MAPK抑制剂组比较,中药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ERK1/2的蛋白含量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2)P-ERK1/2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中P-ERK1/2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P-ERK1/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MAPK抑制剂组比较,中药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P-ERK1/2的蛋白含量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5)Akt、P-Akt蛋白表达(1)Akt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中Akt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Akt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MAPK抑制剂组比较,中药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Akt的蛋白含量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2)P-Akt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中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P-Akt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MAPK抑制剂组比较,中药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P-Akt的蛋白含量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5 IHC法检测结果(1)IL-15、IL-15R蛋白表达(1)IL-15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IL-15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IL-15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1);与抗IL-15抗体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IL-15的平均光密度值升高(P<0.05)。(2)IL-15R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IL-15R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IL-15R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1);与抗IL-15抗体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IL-15R的平均光密度值升高(P<0.05)。(2)MAPK、P-MAPK蛋白表达(1)MAPK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MAPK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MAPK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1);与抗IL-15抗体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MAPK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2)P-MAPK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MAPK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MAPK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1);与抗IL-15抗体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MAPK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3)PI3K、P-PI3K蛋白表达(1)PI3K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I3K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I3K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1);与抗IL-15抗体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I3K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2)P-PI3K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PI3K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PI3K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1);与抗IL-15抗体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PI3K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4)ERK1/2、P-ERK1/2蛋白表达(1)ERK1/2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ERK1/2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ERK1/2、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1);与MAPK抑制剂组比较,中药剂量组ERK1/2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2)P-ERK1/2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ERK1/2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ERK1/2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1);与MAPK抑制剂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ERK1/2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5)Akt、P-Akt蛋白表达(1)Akt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Akt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Akt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1);与PI3K抑制剂组比较,中药剂量组Akt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2)P-Akt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Akt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Akt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1);与PI3K抑制剂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Akt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结论:1皮肤光老化过程中有较多炎症因子产生,其中IL-15及其受体通过MAPK和PI3K信号转导通路分别激活蛋白激酶ERK1/2、Akt,导致MMPs表达增加,同时下调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传导通路,可能是导致皮肤发生光老化的主要机制。2中药潞党参具有抗皮肤光老化的作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之一是潞党参可以降低光老化小鼠皮肤组织中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直接或间接降低炎症因子及其受体对MAPK和PI3K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的影响。
二、中医药延缓衰老的现代研究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药延缓衰老的现代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肺与衰老的相关性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古今医籍文献研究 |
一、中医对衰老的认识 |
1、衰老概念研究及年龄界定 |
2、影响衰老因素 |
二、中医肺与衰老理论历代源流及发展 |
1、远古至春秋战国时期 |
2、秦汉时期 |
3、魏晋隋唐时期 |
4、宋、金元、明时期 |
5、清朝至民国时期 |
6、现代时期 |
7、小结 |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
一、肺与衰老的关系 |
(一)生理相关性 |
1、肺气旺盛,邪无蓄积,五脏安和 |
2、肺调气机,脏腑协调,延缓衰老 |
3、肺调津血,濡养周身,预防衰老 |
(二)病理相关性 |
1、肺气虚致衰 |
2、肺气郁致衰 |
3、肺热、痿加速衰老 |
4、肺易生痰成瘀致衰 |
5、肺与其他脏腑衰老关系 |
二、从肺延缓衰老的养生与治疗方法 |
(一)养生原则 |
1、顺应自然以养肺 |
2、调整呼吸以强肺 |
3、规律饮食起居以安肺 |
(二)养生方法 |
1、呼吸吐纳法 |
2、传统健身功法 |
3、穴位贴敷法 |
(三)治疗方法 |
1、补肺益气 |
2、宣肺理气化痰 |
3、清热养阴润肺 |
4、补肺通络祛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1 衰老的中医理论研究概况 |
2 衰老的现代医学理论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论文着作 |
(2)补肾延龄方对肾虚衰老人群氧化应激及炎症指标的影响及miRNA-mRNA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综述一 衰老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人体各系统衰老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中医古籍的中医药抗衰理论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古籍记载衰老的表现或病证 |
2.2 中医衰老机理研究 |
2.3 抗衰中医方剂主治证及组方研究 |
2.4 古籍记载的延缓衰老的中药研究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补肾延龄方对延缓肾虚衰老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肾虚衰老证候积分 |
2.3 体力及疲劳改善情况 |
2.4 延缓衰老客观指标 |
2.5 安全性指标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补肾延龄方延缓肾虚衰老的miRNA-mRNA的机制 |
实验一 肾虚衰老差异miRNA-mRNA的筛选及调控关系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2.1 样本质检结果 |
2.2 年龄相关差异mRNA、miRNA结果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 肾虚证候相关差异mRNA、miRNA结果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4 与年龄及肾虚证候均相关mRNA、miRNA |
3 小结 |
实验二 补肾延龄方延缓肾虚衰老的机制及验证 |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 结果 |
2.1 样本检测结果 |
2.2 差异mRNA、miRNA结果 |
2.3 比较组的关联分析结果 |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5 补肾延龄方延缓肾虚衰老的相关靶点mRNA、miRNA |
2.6 PCR验证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3)酥油炙大海马延缓果蝇衰老作用与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立题背景与意义 |
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技术流程图及创新点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流程图 |
1.2.3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海马炮制方法、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
2.1.1 海马炮制方法 |
2.1.2 海马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
2.1.3 海马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
2.2 抗衰老药物的研究进展 |
2.2.1 中药类与中药制剂 |
2.2.2 小分子化合物 |
2.2.3 其他类 |
2.3 果蝇生物模型应用进展 |
2.3.1 自然衰老模型 |
2.3.2 营养基因组学模型 |
2.3.3 毒理学模型 |
2.3.4 肾结石模型 |
2.3.5 神经退行性疾病 |
2.3.6 COVID-19 |
2.3.7 其他 |
第三章 大海马酥油炙前后延缓果蝇衰老作用剂量筛选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与培养条件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培养基的配制 |
3.2.2 大海马炮制前后对果蝇寿命的影响 |
3.2.3 大海马炮制前后对果蝇攀爬能力的影响 |
3.2.4 大海马炮制前后对果蝇性活力的影响 |
3.2.5 大海马炮制前后对果蝇体内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2.6 数据处理 |
3.3 实验结果 |
3.3.1 大海马炮制前后对果蝇寿命的影响 |
3.3.2 大海马炮制前后对果蝇攀爬能力的影响 |
3.3.3 大海马炮制前后对果蝇性活力的影响 |
3.3.4 大海马炮制前后对果蝇体内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4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酥油炙大海马延缓果蝇衰老的作用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与培养条件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培养基的配制 |
4.2.2 不同剂量酥油炙大海马对果蝇寿命的影响 |
4.2.3 酥油炙大海马对果蝇行为学的影响 |
4.2.4 酥油炙大海马对果蝇应激能力的影响 |
4.2.5 酥油炙大海马对不同氧化损伤模型果蝇寿命的影响 |
4.2.6 酥油炙大海马对果蝇体内含水量的影响 |
4.2.7 酥油炙大海马对果蝇体内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4.2.8 数据处理 |
4.3 实验结果 |
4.3.1 不同剂量酥油炙大海马对果蝇寿命的影响 |
4.3.2 酥油炙大海马对果蝇行为学的影响 |
4.3.3 酥油炙大海马对果蝇应激能力的影响 |
4.3.4 酥油炙大海马对不同氧化损伤模型果蝇寿命的影响 |
4.3.5 酥油炙大海马对果蝇体内含水量的影响 |
4.3.6 酥油炙大海马对果蝇体内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酥油炙大海马延缓果蝇衰老的机制初探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动物与培养条件 |
5.1.2 实验试剂 |
5.1.3 实验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培养基的配制 |
5.2.2 酥油炙大海马对果蝇体内衰老相关基因 mRNA 水平的影响 |
5.2.3 基于 UHPLC-Q-TOF-MS 代谢组学的酥油炙大海马延缓衰老机制研究 |
5.3 实验结果 |
酥油炙大海马对果蝇体内衰老相关基因 mRNA 水平的影响 |
5.3.2 基于 UHPLC-Q-TOF-MS 代谢组学的大海马炮制品延缓衰老机制研究 |
5.4 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1 衰老的相关概念及如何防治衰老 |
1.1 防治衰老的意义 |
1.2 防治衰老切入点 |
1.3 补肾中药用于防治衰老的展望 |
2 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延缓衰老研究进展 |
2.1 六味地黄丸延缓衰老研究进展 |
2.2 金匮肾气丸延缓衰老研究进展 |
3 网络药理学研究思路与方法 |
3.1 网络药理学研究策略 |
3.2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应用的思路 |
3.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发展趋势 |
3.4 网络药理学用于中药研究的展望 |
第一章 基于UPLC-QE-Orbitrap-MS技术的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 |
2.1 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 色谱条件 |
2.3 质谱条件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六味地黄丸中化学成分鉴定结果 |
3.2 金匮肾气丸中化学成分鉴定结果 |
3.3 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鉴定 |
3.4 三萜类成分的鉴定 |
3.5 单萜类成分的鉴定 |
3.6 苯乙醇苷类 |
3.7 其他类 |
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2 血清样品的制备 |
2.3 色谱条件 |
2.4 质谱条件 |
3 结果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作用机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候选化合物的筛选 |
1.2 候选化合物治疗靶点的搜集 |
1.3 疾病相关靶点的搜集 |
1.4 作用通路的富集 |
1.5 功能模块的构建与分析 |
2 结果 |
2.1 具有潜在活性候选化合物的筛选 |
2.2 候选化合物治疗靶点的搜集 |
2.3 疾病相关靶点的搜集 |
2.4 作用通路的富集 |
2.5 延缓衰老作用机制的分析 |
2.6 潜在药效成分的推测 |
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作用机理验证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
2.2 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学习记忆能力 |
2.3 小鼠一般状态和大体病理观察 |
2.4 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
2.5 血清中SOD、MDA、GSH-Px的含量 |
2.6 脑组织和肾组织中TNF-α和 IL-1β表达情况 |
2.7 脑组织中端粒长度 |
2.8 WB法检测脑组织中i NOS、COX-2和NF-κB-p65 表达水平 |
2.9 脑组织中NF-κB-p65 m RNA转录水平 |
2.10 IHC法检测i NOS、COX-2和NF-κB-p65 表达情况 |
2.11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小鼠一般状态 |
3.2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
3.3 小鼠免疫器官指数 |
3.4 血清中SOD活性、MDA和 GSH-Px的含量 |
3.5 血清、脑组织和肾组织中TNF-α表达情况 |
3.6 血清、脑组织和肾组织中IL-1β表达情况 |
3.7 脑组织中端粒长度 |
3.8WB 法检测脑组织中iNOS、COX2和NF-κB-p65蛋白的表达水平 |
3.9 脑组织中NF-κB-p65 基因m RNA转录水平 |
3.10 IHC法检测i NOS、COX-2和NF-κB-p65 表达水平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UPLC-Qq Q-MS的不同剂型六味地黄丸药效成分推测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 |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色谱条件 |
2.4 质谱条件 |
2.5 方法学考察 |
2.6 样品含量测定 |
2.7 差异性成分的作用靶标及网络预测 |
3 结果 |
3.1 含量测定结果 |
3.2 化学模式识别分析 |
3.3 潜在差异成分作用靶蛋白及网络预测 |
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5)滋阴药延缓衰老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衰老的机制 |
1.1 现代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
2 常用滋阴药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 |
2.1 常用经典滋阴复方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 |
2.1.1 六味地黄丸 |
(1)调节免疫功能 |
(2)抗氧化 |
2.1.2 二至丸 |
(1)调节体内激素 |
(2)对抗自由基 |
2.1.3 左归丸 |
(1)抗氧化 |
(2)调节免疫功能 |
2.2 其他滋阴中药延缓衰老研究进展 |
2.2.1 调节免疫功能 |
2.2.2 抗氧化 |
4 问题与展望 |
4.1 问题 |
4.2 展望 |
(6)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现代医学对衰老的研究 |
1.1 关于衰老的主要学说 |
1.2 现代医学延缓衰老的方式 |
2.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
2.1 中医学关于衰老的主要学说 |
2.2 中医学延缓衰老的方式 |
3.灵龟八法的相关理论 |
3.1 时间针灸学的理论基础 |
3.2 灵龟八法的定义 |
3.3 灵龟八法的组成 |
3.4 灵龟八法的开穴方法 |
3.5 灵龟八法的现代研究 |
3.5.1 灵龟八法的临床研究 |
3.5.2 灵龟八法的实验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各种抗体 |
1.4 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动物饲养条件 |
2.3 造模方法 |
2.4 各组处理方法 |
2.5 标本采集 |
2.6 指标及检测方法 |
2.7 统计学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 |
3.2 ELISA检测结果 |
3.3 RT-PCR检测结果 |
3.4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关于衰老动物模型的研究 |
2.本实验动物模型选择 |
3.本实验选穴依据 |
3.1 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依据分析 |
3.2 神阙穴延缓衰老的依据 |
3.3 实验结果讨论 |
3.3.1 对衰老模型大鼠血清中TNF-α的影响 |
3.3.2 对衰老模型大鼠血清中IL-1的影响 |
3.3.3 对衰老模型大鼠血清中IL-6的影响 |
3.3.4 对衰老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IκBα mRNA的影响 |
3.3.5 对衰老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 P65、IκBα磷酸化程度的影响 |
4.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灸法延缓衰老的研究机制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灵龟八法对衰老大鼠肝组织端粒及相关调控因子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衰老 |
1.1 现代医学对衰老机制的认识 |
1.1.1 线粒体DNA损伤学说与衰老的防治 |
1.1.2 DNA甲基化学说与衰老的防治 |
1.1.3 自由基学说与衰老的防治 |
1.1.4 端粒学说与衰老的防治 |
1.2 传统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
1.2.1 肾虚衰老 |
1.2.2 脾虚衰老 |
1.2.3 肝虚衰老 |
2 灵龟八法的理论基础及现代研究 |
2.1 灵龟八法的定义 |
2.2 灵龟八法的理论基础 |
2.3 灵龟八法的演算方法 |
2.4 八脉交会穴的认识与应用 |
2.4.1 公孙与内关 |
2.4.2 照海与列缺 |
2.4.3 申脉和后溪 |
2.4.4 足临泣和外关 |
2.5 灵龟八法的现代应用 |
2.5.1 临床研究 |
2.5.2 实验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动物饲养条件 |
1.1.3 动物分组及处理办法 |
1.2 模型制备 |
1.3 穴位定位方法 |
1.4 施灸方法 |
1.5 实验仪器及试剂 |
1.5.1 主要仪器 |
1.5.2 试剂 |
1.6 标本采集 |
1.7 指标检测 |
1.8 统计学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
2.2 各组大鼠肝组织中相对端粒长度的比较 |
2.3 各组大鼠肝组织中p53mRNA表达的比较 |
2.4 各组大鼠肝组织中Rb m RNA表达的比较 |
2.5 各组大鼠肝组织中TERT m RNA表达的比较 |
2.6 各组大鼠肝组织中p53蛋白含量的比较 |
2.7 各组大鼠肝组织中Rb蛋白含量的比较 |
2.8 各组大鼠肝组织中TERT蛋白含量的比较 |
2.9 各组大鼠肝组织中PKC活性表达的比较 |
2.10 各组大鼠肝组织中PP2A活性表达的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衰老动物模型的选择 |
1.1 D-半乳糖致衰模型 |
1.2 自然衰老模型 |
1.3 去胸腺致衰模型 |
1.4 快速老化模型 |
1.5 O3损伤致衰模型 |
1.6 本实验的模型选择与现代研究 |
2 选穴依据及其临床应用 |
2.1 理论依据 |
2.2 实验研究 |
2.3 临床研究 |
3 实验结果的讨论 |
3.1 灵龟八法对衰老大鼠端粒长度的影响 |
3.2 灵龟八法对衰老大鼠p53的影响 |
3.3 灵龟八法对衰老大鼠Rb的影响 |
3.4 灵龟八法对衰老大鼠TERT的影响 |
3.5 灵龟八法对衰老大鼠PKC的影响 |
3.6 灵龟八法对衰老大鼠PP2A的影响 |
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灵龟八法临床与实验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基于网络药理学探析二至丸延缓衰老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滋阴药延缓衰老机制的研究发展 |
1 衰老的机制 |
1.1 现代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
2 常用滋阴药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 |
2.1 常用经典滋阴复方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 |
2.2 其他滋阴中药延缓衰老研究进展 |
3 讨论 |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二至丸延缓衰老分子机制研究 |
1 数据获取 |
1.1 成分数据库的建立 |
1.2 有效成分筛选 |
1.3 靶标垂钓 |
1.4 衰老靶标数据库的建立 |
2 数据分析 |
2.1 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IPA) |
2.2 The 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DAVID) |
3 结果 |
3.1 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IPA) |
3.1.1 衰老相关基因和二至丸靶蛋白 |
3.2 The 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DAVID) |
3.3 IPA与 DAVID数据的对比分析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二至丸对自然衰老模型大鼠的药效学评价 |
1 材料 |
1.1 实验药物 |
1.2 实验动物 |
1.3 试剂 |
1.4 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药物制备 |
2.2 动物造模分组及给药 |
2.3 二至丸对自然衰老模型大鼠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
2.4 二至丸对自然衰老模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二至丸对自然衰老模型大鼠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
3.2 二至丸对自然衰老模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二至丸对自然衰老模型大鼠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
4.2 二至丸对自然衰老模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二至丸延缓衰老的分子机制的验证 |
1 材料 |
1.1 实验药物 |
1.2 实验动物 |
1.3 试剂 |
1.4 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药物制备 |
2.2 动物造模分组及给药 |
2.3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二至丸对自然衰老模型大鼠相关蛋白HIF1α、NF-κB、PPARγ、TNFα的影响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二至丸对自然衰老模型大鼠相关蛋白HIF1α、NF-κB、PPARγ、TNFα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二至丸对自然衰老模型大鼠相关蛋白HIF1α、NF-κB、PPARγ、TNFα的影响 |
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答辩委员会成员 |
(9)阴虚质女性渐衰期的肠道菌群与宿主NF-κB信号通路共变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体质与衰老的关系研究 |
1 衰老相关研究概况 |
2 中医体质与衰老的相关性研究 |
3 阴虚体质的相关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人肠道菌群与衰老的关系研究 |
1 肠道菌群的检测方法 |
2 肠道菌群与衰老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
3 从肠道菌群的角度研究中医体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肠道菌群与宿主NF-κB信号通路共变化研究概况 |
1 NF-κB信号通路的研究现状 |
2 NF-κB信号通路与衰老的关系 |
3 肠道菌群与宿主NF-κB信号通路的共变化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阴虚质女性渐衰期的血液生化指标特征研究 |
1 研究方法 |
2 实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结论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基于16S rDNA测序技术的阴虚质女性渐衰期肠道菌群特征研究 |
1 研究方法 |
2 实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结论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阴虚质女性渐衰期NF-κB信号通路mRNA的表达与肠道菌群的共变化机制研究 |
1 研究方法 |
2 实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结论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中医体质量表(2009版)》 |
附录2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 发表论文 |
2 参加科研课题 |
(10)潞党参通过IL-15及其受体调控光老化小鼠皮肤炎症反应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建立实验动物模型及潞党参对光老化小鼠皮肤组织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潞党参对光老化小鼠皮肤组织中MAPK以及PI3K表达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潞党参对光老化小鼠皮肤组织中ERK1/2、Akt表达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1 紫外线引起皮肤光老化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2 中草药防治皮肤光老化的现代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四、中医药延缓衰老的现代研究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肺与衰老的相关性理论研究[D]. 高鹤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补肾延龄方对肾虚衰老人群氧化应激及炎症指标的影响及miRNA-mRNA作用机制研究[D]. 胡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酥油炙大海马延缓果蝇衰老作用与机制初探[D]. 段丽娟. 山西大学, 2021
- [4]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D]. 杨华杰.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滋阴药延缓衰老机制的研究进展[J]. 王祺,单思,吴欣宇,王雯蕾,刘红宁.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10)
- [6]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D]. 杨健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灵龟八法对衰老大鼠肝组织端粒及相关调控因子表达的影响[D]. 王瑜.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基于网络药理学探析二至丸延缓衰老的分子机制[D]. 王祺.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9]阴虚质女性渐衰期的肠道菌群与宿主NF-κB信号通路共变化机制研究[D]. 刘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潞党参通过IL-15及其受体调控光老化小鼠皮肤炎症反应作用机制[D]. 王明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