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吉首市湘西自治州州人民医院CT室 416000
【摘 要】目的 分析肝内结节性病变的CT、MRI影像表现。方法 选取我院40名肝内结节性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予CT、MRI检查,对比分析其CT、MRI影像表现。结果 CT、MRI影像结果显示: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患者10名,肝细胞腺瘤(HCA)患者10名,小肝癌(SHCC)患者10名,大肝癌(LHCC)患者10名。结论 CT、MRI检查手段的应用可以帮助明确诊断肝内结节性病变的发展情况,值得推广。
【关键词】肝内结节;CT;MRI;影像表现;分析
肝内结节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肝脏纤维组织增生,并且引起肝小梁排列紊乱所形成【1】。它的病变类型多样,临床表现、病理特征、CT、MRI影像表现也各不相同。及时、正确的诊断,对于各种阶段性病变的患者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2】。本文选取40名肝内结节性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予CT、MRI检查,分析其影像表现,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40名肝内结节性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20名,女性20名,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60岁,平均年龄(32±0.8)岁。
1.2方法
1.2.1 CT:分平扫(plain CT scan)、造影增强扫描(contrast enhancement,CE)。平扫,就是不用造影增强或造影的普通扫描。增强扫描,临床工作者用高压注射器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剂,如60%~76%泛影葡胺60ml后再行扫描的方法。血内碘浓度增高后,器官与病变内碘的浓度可产生差别,形成密度差,可能使肝脏病变部位显影更为清楚。
1.2.2MRI:分平扫和MRI增强扫描。平扫:不注射对比剂直接进行的扫描。MRI增强扫描通过注射MRI造影剂,缩短组织在外磁场作用下的共振时间、增大对比信号的差异、提高成像对比度和清晰度的一类诊断试剂。它能有效改变生物体内组织中局部的水质子弛豫速率,缩短水分子中质子的弛豫时间,准确地检测出正常肝脏组织与患病部位之间的差异的一种检查方式。CT、MRI检查完毕后,医务人员详细记录报告,便于主管医师诊治。
2结果
2.1 CT、MRI影像检查结果: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患者10名,肝细胞腺瘤(HCA)患者10名,小肝癌(SHCC)患者10名,大肝癌(LHCC)患者10名。
2.2 CT/MRI影像表现:小肝癌患者肝细胞癌中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不超过3厘米或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不超过3厘米,大肝癌(LHCC)患者直径>5 cm呈膨胀性生长、有包膜或假包膜覆盖。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肝细胞腺瘤(HCA)患者影像表现,具体见表。
3讨论
3.1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是肝细胞的一种良性占位性病变。按照WHO的诊断标准【3】,FNH是指肝实质增生并被星形纤维瘢痕间隔成结节状,几乎不并发出血,也无恶变可能。FNH80%无临床症状,有临床表现者不足20%,而且患者肝功能及AFP等实验室多在正常范围,因此这个临床及时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CT \MRI平扫、增强扫描则能够解决实验室检查这一弊端,它能够明确病变部位密度性质,同时明确动脉期、延迟期病灶的密度情况,最终明确病情现状,防止患者过于紧张,同时利于临床医师对症处理。
3.2肝细胞腺瘤(HCA)患者以女性居多,目前公认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与女性口服避孕药有一定关系【4】,该疾病患者常常因腹部肿块、腹胀及钝痛就诊,发现自身患有HCA。而且这时肿瘤已经发展到较大阶段,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出血性休克并发症,直接威胁生命安全。临床医师借助CT/MRI平扫可见患者肝内低密度或等密度占位性病变,出血、钙化可为不规则高密度,边缘光滑,周围可见“透明环”影,这为临床诊断提供明确依据。
3.3小肝癌(SHCC)为肝肿瘤病变阶段,它的发病与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感染,黄曲霉毒素,水污染,过度劳累等相关因素有关,其中黄曲霉素的摄入与我们日常生活饮食密切相关,食入霉变的谷类和豆类食物,或食用受黄曲霉素感染的食物,这些食物影响正常肝脏功能的运作,最终慢慢发展为小肝癌;水污染主要是由于饮水中含有有机致癌物有六氯苯、苯并芘、多氯联苯、氯仿、二溴乙烷、二溴乙烯等;过度劳累、熬夜,不能做到夜晚10~11入睡,错过肝脏进行代谢的最佳时间,导致肝脏功能的紊乱。因此日常生活我们做到健康饮食,注意休息、接种疫苗等,避免诱发因素的存在,从而远离黄曲霉素、远离水污染、防止HBV感染,从而远离小肝癌。目前临床AFP检测对于小肝癌检查的意义非常大,但是近年来研究【5】发现存在30%~40%的肝癌患者AFP检测呈阴性,AFP均可不增高,出现漏诊、误诊现象,因此CT/MRI检查手段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3.4大肝癌(LHCC),是特指肿瘤直径>5 cm,并且其呈膨胀性生长、有包膜或假包膜形成。通常可以通过肝癌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来诊断,它的诊断标准是AFP>400μg/L。但是该检查手段属于创伤性检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CT/MRI为肝癌的定位、定性、定量、定期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报告。通过检查出肝癌的大小、数目、形态、部位、边界、肿瘤血供丰富程度,以及与肝内管道的关系,能够明确肝癌的分期分级,对于大肝癌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肝内结节性病变类型多样,包括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肝细胞腺瘤(HCA)、小肝癌(SHCC)、大肝癌(LHCC)。其中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为良性改变,肝细胞腺瘤(HCA)、小肝癌(SHCC)、大肝癌(LHCC)容易恶性发展,但是此类疾病发展隐匿,不宜被患者及临床工作者发现,容易延误病情,从而导致生命危险。本文选取40名肝内结节性病变患者,通过CT、MRI的检查,均得到明确的诊断,其中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患者10名,肝细胞腺瘤(HCA)患者10名,小肝癌(SHCC)患者10名,大肝癌(LHCC)患者10名,由此可知,CT、MRI的检查在肝内结节性病变的临床应用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严高武,王金良,张川等.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治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9(5):829-832.
[2]孙继锋,李扬,王晓冬等.肝内结节性病变(RN、DN)的CT、MRI影像表现与分析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15,17(15):96+98.
[3]何玲玲,赵亚林,杜林林等.肝结节性病变的病理和影像学表现[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31(9):1547-1550.
[4]杨悦,朱晓琳,刘辰等.增强CT、MRI与超声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的比较研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4,37(4):342-346.
[5]杨沛钦,郑晓林,邹玉坚.肝内胆管细胞癌CT、MR表现与病理特征对照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3):50-53.
论文作者:彭泽学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肝癌论文; 患者论文; 性病变论文; 腺瘤论文; 影像论文; 肝脏论文; 肝细胞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