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习理论提纲铸造百年辉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纲要札记_市场经济论文

把握学习理论提纲铸造百年辉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纲要札记_市场经济论文

学习理论抓住纲 百年不变铸辉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研读笔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学习论文,纲要论文,邓小平同志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学习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要点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继承前人、突破陈规”的产物。其中——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为我们对长期形成的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进行重新审视奠定了基础;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我们实行改革和开放政策的重新选择奠定了基础;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为我们突破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实现体制的重新构建奠定了基础。

我们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著作和理论,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上来。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经中共中央批转,于最近公开出版发行了。这个《理论学习纲要》比较全面、系统、准确地勾划和阐发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深入学习邓小平著作、完整把握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本很好的辅助读物。

学习理论抓住纲,《理论学习纲要》就是博大精深的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一个总纲。它高屋建瓴而又提纲挈领,在醒目的章节与提神的论述中,凸现了邓小平理论的逻辑线索。我们要把《理论学习纲要》纳入到整个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之中去,在深入学习中着重把握好这个理论的由来、理论的主题、理论的主线、理论的突破。尤其要注重理论的运用,不断提高在任何情况下坚持这一理论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百年不变,去重铸我们民族、我国社会主义新的辉煌。

一、关于理论的由来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从哪里来的呢?对此,中共十四大报告曾作过很扼要的表述,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理论学习纲要》据此从四个方面作了具体分析。

首先,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成果。其次,这一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第三,这一理论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第四,这一理论又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是对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此外,对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先是僵化停滞、尔后动荡瓦解的历史教训,进行观察、比较、研究和借鉴,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以形成的一个由来。

一个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一个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一个是新鲜经验的总结,一个是国际形势的观察和国际经验的总结,这四个方面的综合包容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丰富内涵。依凭这样广阔而深邃的视野,就使我们党能够立足中国而又面向世界,正视现实而又放眼未来,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国情和民族的愿望结合起来,同时代特征和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文明成果结合起来,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锲而不舍的理论探索。结果就是把握大局、认识规律、继承前人、突破陈规,就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二、关于理论的主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是什么?中共十四大报告曾作过这样的经典概括:“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就点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是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随后,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总结历史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他还强调“我们学习新一卷《邓小平文选》必须紧紧抓住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这就更深入一步地点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是两个搞清楚,即“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前一个搞清楚,所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后一个搞清楚,所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认清本质是找到道路的前提,找到道路是认清本质的结果。

我们说两个搞清楚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认识:

第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这是我国社会主义长期曲折和失误的归结点。正如江泽民同志精辟地指出的那样:“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邓小平同志本人也是这样提出和认识问题的。在《邓小平文选》中曾经不下二十次地反复提出这一问题。如“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1984年6月)“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1985年8月)此外,他还多次说过,“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

第二,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而探寻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始点与内在关联点。邓小平同志对外国朋友说过:“确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是可以的,但首先要了解什么叫社会主义,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1988年5月)可见,在两个“搞清楚”中,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就是循着这样的思路,去思考社会主义问题的。对此,他在1987年10月的一次谈话中作过说明。他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在对社会主义作这样的理解下面,我们寻找自己应该走的道路。这涉及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所有方面的问题。”这就清楚地表明,邓小平同志是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来探寻“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问题的。

第三,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都是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聚焦点来展开的。其中,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论、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论、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论、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社会主义依靠力量论、社会主义国家和军队建设论、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论,都是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

第四,党的基本路线也是两个“搞清楚”的集中体现。基本路线的后半部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体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而前半部分“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则体现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正如《理论学习纲要》所指出的:“党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

三、关于理论的主线

在《理论学习纲要》中,是以什么样的贯穿线索,来贯通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呢?仔细研究一下,就可以发现,《理论学习纲要》所勾划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贯穿线索不止一条,而是有三条之多。

第一条线索,即如前所述,是一种“本质论”加“道路论”的线索。即第二章是阐述“本质论”,从第四章到第十六章都是阐述“道路论”。当然,认清本质、找到道路又离不开哲学基础、国情基础。第一章就是讲理论的哲学基础;第三章是讲理论的国情基础。这两章构成理论体系的“基础论”。同以下两个线索一样,“基础论”是“本体论”的前提。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思想路线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是支撑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

第二条线索,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线索。也就是“基础论”以外的十四个方面的理论,大体是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结构的。其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理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是“一个中心”的充分展开。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则是“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基本点的充分展开。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论,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基本点的充分展开。

第三条线索,即改革、发展、稳定的线索。在这条线索中,“基础论”以外的十四个方面的理论,大体是按改革、发展、稳定这三大块来结构的。其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都是围绕“发展”展开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都是围绕“改革”展开的。余下的那些内容大体上都是围绕“稳定”展开的。

一个体系,三条线索,充分表明了《理论学习纲要》在勾划邓小平理论的主线方面是非常严谨和科学的。

四、关于理论的突破

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继承前人、突破陈规”的产物,而其中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更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

第一,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为我们对长期形成的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进行重新审视奠定了基础。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除了那些科学的、合乎实际的东西以外,还有不少是从外国搬来的和我们自己形成的不清醒的、偏离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理解的、落后于时代的、带有僵化扭曲和空想色彩的东西,这些东西成为我们前进中沉重的精神负担。全面改革的伟大实践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长期形成的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使我们的思想从传统观念中那些不合乎中国实际、不合乎时代进步、不合乎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框框中解放出来。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总结性的理论概括(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突出地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左”倾错误观念,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发展生产力的迫切要求,体现了在当前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为回答资本主义严峻挑战所必须采取的战略决策。同时,这个理论概括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成果属于谁、归谁享有,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社会关系方面的根本目标。

社会主义本质论一方面以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前提,另一方面又提出了根据有利于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的原则,来改革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的新思路,从而有助于我们克服那种认为“越大越公越好”、“越平均越好”的错误观念。

第二,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我们实行改革和开放政策的重新选择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建国后的经验教训时指出:“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进行改革。总的原则是四个坚持,问题在于怎么坚持。是坚持那种不能摆脱贫穷落后的政策,还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好的政策,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比较快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改革,就是要选择好的政策”。

为什么“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呢?邓小平同志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具体发展阶段一直处在不完全清醒的状态。1958年我们曾经断言,“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将来的事情了”;1962年以后,又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过渡时期”。由对基本国情的理论判断上出现的两大错误导致了实践上“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两大失误。整个说来,我们过去大约二十年的“左”的错误,一个重要的认识根源就在这个国情判断的问题上。

邓小平同志分析了政策失误的原因,从1980年起,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命题。他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政策,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方面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实行改革开放,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现实,实行“政策的重新选择”,即“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以及其他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陈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这些新政策非常见效。它使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了迅速的发展,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有了新的增强,人民生活有了显著的提高,因而受到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拥护。

第三、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我们突破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实行体制的重新构建奠定了基础。

在改革开放中,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的目标问题。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要吸收资本主义中一些有用的方法”。这是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下决心进行我国经济体制的重新构建的一个根本原因。

建国初期,我国为适应全国财经统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集中力量进行初步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逐步建立起全国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条件下,起过重要作用。否定这种作用是割断历史的表现。但是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复杂,这一体制某些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尽管农村改革和建立经济特区,已经在实际上显示了市场经济的活力,但由于人们对社会主义究竟能不能搞市场经济,认识上还不统一,怕市场经济搞多了会偏离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因而在总体上还不可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改革目标。

邓小平同志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对这一关系社会主义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了长期观察、探索和思考,最早提出了市场经济是一种组织社会化大生产、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较高的手段,这个手段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以后他又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而1992年的重要谈话则进一步提出了两个“不等于”的著名论断,这就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个清楚明白、透彻精辟的理论见解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不是姓“资”的窗户纸就此被彻底捅破了。十四大据此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明确提出建立这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

正是因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为我们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重新审视,为政策的重新选择和体制的重新构建奠定了基础,所以,我们称之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三个重大突破。当着我们强调上述理论突破时,是不能离开整个理论的科学体系的。尤其是不能把社会主义本质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对立起来;不能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计划指导、宏观调控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对立起来;不能把实行初级阶级的现行政策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无产阶级的价值观、人生观对立起来。

《理论学习纲要》的结束语强调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我们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著作和理论,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上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同理论武装直接有关。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词中就提出了贯彻党的正确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的问题。我们相信,随着全党学习邓小平理论的不断深入,随着全党对这个理论科学体系的全面把握,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都会大大提高,我们就能在当今世界的历史性大变动和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大变革中,既抓住机遇积极进取,又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地推向前进。

标签:;  ;  ;  ;  ;  ;  ;  ;  ;  

把握学习理论提纲铸造百年辉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纲要札记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