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混合温室在盐业中的应用

太阳能混合温室在盐业中的应用

一、太阳能混合结构温室在盐业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孙潜[1](2021)在《内保温日光温室温光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光温室是满足冬季作物生产的重要农业设施,不仅能够解决我国北方冬季新鲜蔬菜水果供应少而难的问题,同时能够利用太阳能作为驱动温室生产的能量来源,降低能耗甚至是零能耗,为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生态带来了巨大效益。内蒙古地处我国北疆,光照充足,是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理想区域之一。但是,往往也要面临冬季高寒风冽的气候问题。传统日光温室常采用保温被外覆盖方式进行温室保温,但是外保温被很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影响,保温被老化破损都会导致温室保温性下降,甚至受潮吸水而增大自重,对温室结构安全产生威胁。日光温室的保温蓄热不仅是温室设计理论的研究重点,也是生产实践的重要保障。基于内蒙古地区气候条件以及日光温室设计理论,内蒙古农业大学设施农业课题组在传统日光温室的基础上,优化了温室结构,针对性地设计出保温被内置式的内保日光温室,为日光温室结构创新提供了依据,也驱使日光温室向着更加保温蓄热的方向发展优化,同时也能够缓解了内蒙古高寒地区日光温室生产所面临的燃眉之急。但是,基于传统日光温室基础上优化改进的内保温日光温室在实践中也存在大量不足,主要体现在与内保温日光温室相配套的一些理论及技术的研究相对滞后,为此,本研究首先对比分析了普通日光温室(NG)和内保温日光温室(IG)室内光照的时空变化规律,明确了内保温日光温室的采光特性。其次在前人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并利用模型对影响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的因素进行研究。最后通过对比四种不同覆盖类型的内保温日光温室,即单膜单保温被覆盖厚型墙体温室(G1)、双膜单保温被覆盖厚型墙体温室(G2)、双膜双保温被覆盖厚型墙体温室(G3)、双膜双保温被覆盖薄型墙体温室(G4),明确了不同内保温日光温室的热环境特性,以期为内蒙古高寒地区温室结构设计优化、环境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相比于普通日光温室,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在不同天气条件及时空分布均有提高。晴天时(2015年1月10日),内保温日光温室平均太阳辐射较普通日光温室可提高9.7%~16.8%,平均采光率可提高11.11%~16.89%,太阳能截获累积量可提高9.82%~17.06%;而阴天时(2015年1月6日),平均太阳辐射可提高14.4%~17.7%,平均采光率可提高15.22%~19.64%,太阳能截获累积量可提高17.28%~17.51%。2)建立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模型R2在0.89~0.96之间,模拟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的精准度较高。通过模型计算可知,冬至日时,上午偏东方位温室透光率高于偏西方位,而下午则相反;不同方位温室内地面太阳辐射差异较小,主要是温室墙体获得最大太阳辐射的时间节点,正南方位出现于中午,偏西方位中午延后,偏东方位中午提前。全天地面和墙体太阳辐射累积总量正南方向最多,随方位角增大而减少,且相同方位温室之间的差异较小。3)通过模型计算,分析了保温被位置对室内光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保温被水平投影长度增加时,保温被越来越多地阻止了进入温室的太阳辐射,尤其是墙体获得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与保温被水平投影长度为0时(L=0m)相比,不同水平投影长度降低了墙体和地面太阳辐射日累积量11%~78.53%,不利于温室采光以及墙体蓄热。4)相比于其他三座温室,G3对于温室热环境的营造要更突出。连续一个月(2016年12月15日~2017年1月15日)测试结果表明:夜间温度G1下降最快,G3下降最慢;连续晴好天气时(2017年1月11日9:00~1月14日9:00),G1,G2、G3、G4夜间平均气温分别为10.5℃、12.4℃、13.1℃、11.9℃。连续不良天气时(2016年12月22日9:00~12月26日9:00),G1,G2、G3、G4夜间平均气温分别为8.5℃、10.4℃、11.1℃、9.3℃。G1表现最差,G4表现次之,G2表现较好,G3表现最佳。5)连续一周(2017年1月1日~1月7日)的温室运行中,4座温室夜间相对湿度均可达90%以上。土壤20 cm处平均温度G1、G2、G3、G4分别为13.7℃、16.8℃、17.5℃、14.2℃。6)4座温室墙体20 cm处温度变化最剧烈,晴天时(2017年1月2日9:00~1月3日9:00),G1、G2、G3、G4平均温度分别为13.4℃、16.3℃、17.4℃、11.9℃;阴天时,(2017年1月6日9:00~1月7日9:00),分别为10.9℃、12.9℃、14.2℃、10.8℃。晴天时G1、G2、G3墙体40 cm、80 cm深温度变化趋于稳定;阴天时G1、G2、G3墙体80 cm深温度变化趋于稳定,40 cm处仍然释放热量。7)G1、G2、G3、G4每平方米建造成本分别为284.7元、293.4元、317.7元、236.9元。G3热环境营造最好,但成本也最高;G4成本最低,热环境略好于G1,但墙体蓄热效果较差。

焦巍[2](2021)在《寒旱区典型双层膜日光温室土壤-作物-环境水热系统试验与模拟研究》文中提出温室栽培是我国北方寒冷干旱地区主要的农业生产形式,是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农产品品质的重要手段。日光温室作为封闭或半封闭的热力系统,室内温湿度等环境因子的分布与作物生长密切相关。日光温室室内土壤、作物和环境间存在着复杂的质热交换作用,形成了水热耦合系统。根据前期研究发现,当室内作物形成冠层结构时,水热环境因子将呈现不同的分布规律及特征,耦合作用下的水热系统各组分将发生变化。因此研究温室水热系统变化机理对提高室内作物产量、品质,提升温室管理效率等具有重要意义。双层膜日光温室是针对北方寒冷气候研发的新型日光温室,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针对双层膜结构集热、储能等传热规律的模拟分析和室内水热系统耦合研究还属空白。本研究以栽有芹菜作物的新型双层膜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分别在2018~2019年度和2019~2020年度对作物冠层和温室水热系统环境因子进行了测试分析,构建了基于多孔介质特性的芹菜作物冠层模型,验证了该模型应用于温室水热系统模拟的可行性,并基于CFD技术构建了双层膜日光温室土壤-作物-环境水热系统数值模型,对其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深入开展了双层膜日光温室水热系统环境因子分布规律及各组分间的耦合机理的研究,具体研究和结论如下:(1)对芹菜作物不同生长期室内外环境因子的测试分析发现,在室外环境条件相似情况下,室内环境温湿度、土壤温度和CO2浓度受作物冠层影响显着,而土壤含水率变化不明显。随着芹菜生长,冠层增高,冠层内部孔隙率、渗透率降低,冠层内外温湿度差和CO2浓度差增大。(2)对室内土壤、作物和环境间的水热交换过程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封闭条件下温室能量平衡方程。利用湍流模型、辐射模型、组分运输模型和多孔介质模型等构建了双层膜日光温室二维和三维CFD模型,提出了作物多孔介质模型参数计算和选用方法。(3)结合冠层区域试验,以温室中间截面为研究对象对室内水热环境进行二维CFD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度高,模拟方法可行,通过模拟发现多孔介质模型在温室水热系统模拟中可以准确表征作物特性。对比0.8m和1.0m冠层内外温湿度分布规律及特征,发现作物冠层多孔介质特性是影响其水热环境因子分布的主要因素。0.8m和1.0m冠层顶部与底部最大温差可达到10.3℃和13.2℃,相对湿度差达到32%和39%。随着冠层的增高,冠层内部温度和湿度差增大。(4)基于R485通讯协议,构建了包含LG207和G780模块的温室室内环境因子监测系统。对二维CFD模型进行优化,提高了模型计算速度及精度,其中温度、湿度值的模拟相对误差小于7%和5%,均方根误差小于0.6℃和3%,该模型模拟值可在监测系统中代替实测值进行运算。结合Fluent中UDF模块的监测反馈测点设定功能,构建了可应用于温室自动化控制的CFD模拟预测模块。(5)根据芹菜冠层物理特性,构建了分层多孔介质模型,优化了温室土壤-作物-环境水热系统CFD模型,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度高,模型正确。分析研究了双层膜日光温室未通风时水热动态平衡状态下气流速度、湍流动能和温湿度分布特征,发现冠层内部形成了不同于室内环境的水热系统。双层膜区域通过内膜开口与室内环境进行水热交换,室内环境和土壤间直接水热耦合作用减弱,而与作物冠层的水热耦合作用增强。室内形成了中部和两侧不同的温湿度分布区间,其中温室中间温度较两侧高3℃~4℃,湿度低8%~12%。(6)通过研究发现,相比传统日光温室,双层膜日光温室集热、储能效果更好,组合通风方式可保证室内作物处于适宜的生长环境,外膜顶部自然通风口可以有效调节温室内部温湿度。在创建的CFD模型上对双层膜日光温室结构进行仿真模拟分析,提出了温室结构优化方案。论文通过对寒旱区典型双层膜日光温室水热系统进行试验和模拟研究,探明了水热动态平衡状态下温室内部各组分的耦合机理,为北方寒冷干旱地区日光温室结构优化和室内环境因子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侯晨雪[3](2021)在《独立光伏温室系统荷—源匹配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愈发强烈,我国设施农业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温室作为其主要代表,能够在特殊环境下进行农业生产,可以随意调节温室环境以满足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采用独立光伏发电技术与温室相结合的手段,通过在温室屋顶铺设光伏组件,在遮阴满足作物光需求的同时也能为温室负载提供电能。但由于独立光伏温室发电系统负荷功率与光伏出力之间的不匹配,造成光伏系统实际发电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将研究独立光伏温室系统荷-源匹配,对系统的规划及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研究了作物草莓的最佳光合效率以及温室内环境场,建立光伏系统功率输出与负荷响应耦合,实现系统荷-源优化。(1)根据五参数法对光伏组件进行建模仿真分析,得到独立光伏温室系统的输出特性。对光伏系统发电量进行计算与实验分析,结果显示独立光伏温室系统光伏出力情况并不理想;通过实验进行了多因子组合因素对组件输出特性的影响分析,实验得知,温室内的环境因子会降低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但没有室外环境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大,为提高双面组件效率,应采取相应措施。(2)构建了光伏温室室内辐照度场、温度场的数值模型,并进行了仿真与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辐照度场模型模拟值与实验值相对误差在0.2%-15%范围内;温度场模拟结果显示,温室中心与地面垂直立面模拟与实验温度的相对误差小于水平面,温度的差异性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趋势一致。(3)对光合速率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影响机理与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超过35℃会对“京藏香”草莓光合作用产生消极影响,光合有效辐射在360~470μmol·m-2·s-1范围内时适宜草莓生长,实验结果对基于光合速率的负载调控提供理论基础;建立了基于温室室内环境场与草莓最佳光合速率所需环境因素的负荷调控方案。(4)进行了独立光伏温室系统荷-源匹配优化研究,建立了温室各个负荷的能耗模型,提出了“时移”的优化策略,优化实验结果显示,独立光伏温室系统效率较优化之前也有了显着提升,夏季同比提升了24.9%,冬季同比提升了27.9%,证明了优化策略的合理性。本文基于草莓最佳光合速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合建立的光伏温室室内温度场、辐照度场模型,提出了一种荷-源优化策略,对独立光伏温室的荷-源匹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王浩[4](2021)在《温室水体储热装置隔热蓄热研究和装置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太阳能集热已成为温室新能源利用最主要的形式,为了将温室晴朗天气条件下多余热量蓄集,并连续多天存储,为阴雨雪、雾霾等条件下处于低温的温室连续供热是目前温室太阳能集热系统研究的重点之一。针对目前温室集热系统中储热装置结构简单且外隔热材料单一,热散失量大、储热时间短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储热水箱单一外隔热材料进行筛选和热力学测试,然后进行隔热材料复合,设计出性能优良储热器复合外保温结构;设置多相变储热结构,增加蓄热装置储热能力,实现装置的缓释放热、分段放热;同时针对装置中的储热水箱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构建储热水箱实际蓄热数学模型并进行配置计算,以此实现针对温室水体储热装置跨天时储热配置并为温室连续供热的目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22种外隔热材料进行筛选和热性能测定,然后进行隔热材料复合,设计多种储热器的复合外保温结构。得到最优的组合为采用隔热涂料+气凝胶+橡塑保温棉(80 mm),单位时间比单一隔热材料减少散热0.367 MJ,当该隔热组合厚度为100 mm时,其传热系数为0.283 W·m-2·k-1。储热装置隔热材料厚度设置在80~120 mm范围内时,既能保证较低的散热率,也能控制施工成本。2.添加不同相变材料的储热装置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均可提高水箱的蓄热能力,随着相变填充体积增加,水箱整体的蓄热能力也不断提高。采用环形相变排布的相变蓄热水箱由于其弱化了水箱自然热分层现象蓄热效果好于矩形相变排布。采用三种相变材料组合与单一相变单元或两种相变单元组合相比动态蓄热效果更好,减少高温散热量,实现热量分阶段缓释效果。与纯水箱相比,混合相变组合Ⅱ使水箱到达50℃延长570min;混合相变组合Ⅲ增加水箱蓄热251.2 KJ,使水温到达40℃延长690 min,最大化延长水箱储热时间,而混合相变组合Ⅰ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水箱配置。3.根据实际储热装置散热模型优化水箱结构,采用圆柱型高度和底面直径比为1:1的储热水箱,水箱体积在6~10 m3时,既能保证较低的有效散热率也能控制工程施工成本。建立水箱实际储热量与水箱大小和相变填充体积的实际储热模型。根据杨凌的两种温室实际热负荷进行储热装置配置计算,在温室升温5℃,相变蓄热介质占储热装置总体积的16.67%,大跨度日光温室需要配置的储热装置理论总体积为6.88 m3/亩,传统日光温室需要配置的储热装置理论总体积为5.89 m3/亩。

胡艺馨[5](2021)在《基于温室增温的生物质发酵酿热多参数耦合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彻底、温室生物质发酵增温补气效率低下等问题,利用温室生产常见农业废弃物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容重(Bulk Density,BD)、碳氮比(Carbon Nitrogen ratio,C/N)、含水率(Moisture Content,MC)及温度等发酵参数耦合对温室生物质发酵综合利用的调控效应研究,共设置4次发酵试验(2批次中试发酵试验与2批次田间规模化规模发酵试验)。其中。2018年夏季(2018S)为田间规模化试验,以牛粪、菇渣为发酵原料,确定发酵过程中物化参数与产热产气特性的变化及关系并筛选主要发酵参数;2019年夏季(2019S)和2020年秋季(2020F)均为中试试验,以容重、碳氮比及含水率为试验因素,采用三元二次响应面中心点组合设计,每次试验均23个处理,探究不同发酵参数组合对生物质发酵的综合影响与应用效果;2020年冬季(2020W)为田间规模化试验,以玉米秸秆、番茄秸秆、牛粪为原料,以中试试验所得最优区间调控发酵参数,按不同体积比混合发酵,共3个处理,探究不同物料配比的发酵酿热产气效果及温室应用验证。试验测定分析了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降解率、累积积温、热能转化率、产热速率、反应速率、含水率、碳氮比、CO2、NH3、CH4、N2O产量、温度、湿度等指标。利用典型性分析确定发酵酿热产气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的综合评判法对主要因素耦合下生物质发酵酿热进行综合评价,利用评价结果构建多参数耦合下的数学模型,分析各参数及其耦合效应对生物质综合发酵的影响,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寻优,得到最适参数调控方案,在温室生产应用并验证其加温补气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2018S,通过典型相关性分析研究物化特性与酿热特性的相关关系,总有机碳降解率与水分和堆温呈高度负相关。总有机碳降解率与日积温和日产热量间存在负相关关系。CO2日排放量呈先升后降趋势。甲烷与氨气排放规律与CO2类似,氧化亚氮则相反,呈先降后升趋势,水分与CO2高度正相关,与N2O高度负相关。水分、碳氮比和温度是发酵酿热产气的主要影响因素。(2)在热量输入部分,在2019S,水分与容重对有机质降解产热均具有抑制作用;在2020F中水平容重有机质降解产热效果最佳,碳氮比具有抑制作用。在热量输出部分,在2019S,增加容重或降低水分,热量平衡向通风显热移动,降低蒸发潜热;在2020F,降低碳氮比,热量平衡向显热移动。在2019S,容重对反应速率有抑制作用;水分有促进作用。2020F反应速率响应规律与2019S类似。在2019S,容重对NH3、N2O、CH4、CO2有抑制作用,水分对N2O和CH4存在促进作用。在2020F,高容重低含水率可降低NH3、N2O和CH4的排放。增大水分,降低容重,可提高CO2产量。(3)利用层次分析法对2019S与2020F批次试验进行主观赋权,利用熵权法获得客观权重,基于博弈论原理获得2019S组合权重依次为:产热速率(0.315)>热能转化率(0.287)>总有机碳降解率(0.2360)>累积积温(0.163),2020F组合权重依次为:热能转化率(0.320)>产热速率(0.316)>总有机碳降解率(0.260)>累积积温(0.104)。使用TOPSIS法对两批次试验酿热效果进行综合评价;2019S,T21处理(0,0,0)评价值最高,而T1处理(1,1,1)的评价值最低;2020F,T12处理(0,0,1.68)评价值最高,而T1处理(-1.68,0,0)评价值最低。(4)构建2019S、2020F的生物质发酵酿热综合效果多参数耦合模型,F值分别为6.658,6.234,拟合效果较好,能表示发酵参数对发酵酿热的影响。单因素效应中,2019S的发酵酿热综合评分与碳氮比呈近线性关系,与容重和含水率呈开口向下抛物线。2020F,容重与发酿热综合效果呈凸形抛物线关系,碳氮比和含水率则呈凹形抛物线。2019S,容重与含水率存在负交互效应,2020F三因素间存在正交互作用。2019S,容重、碳氮比、含水率的最优区间为:0.074~0.086 g·cm-3、35.61~38.41、0.52~0.70。2020F,最优区间为:0.108~0.111 g·cm-3、21.59~38.41、0.65~0.70。(5)酿热效果验证中,试验温室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分别提高5.78℃、16.17℃。典型晴天时提高试验温室平均气温6.44℃。试验温室可提高CO2浓度2099.09 mg.m-3。生物质发酵酿热产气系统可一定程度提高大跨度非对称大棚性能,具有良好加温补气效果。玉米秸秆与牛粪体积比为2:1时,酿热产气效果最佳。玉米秸秆发酵效果优于番茄秸秆,增大秸秆比例可促进发酵进程。

孙亚琛[6](2020)在《日光温室立体循环主动蓄热系统结构优化与传热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现有主动蓄热日光温室墙体具有较好的蓄热效果,对改善室内夜间热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前屋面热量损失大、建造成本高、蓄热量较小、传热效率较低、气流运动方式不合理之处,未将后墙及土壤的蓄热潜能充分发掘。亟需开展主动蓄热循环系统墙体与土壤的结构优化和传热特性的研究。为此,结合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本文首先从前屋面保温入手,优化保温措施,降低热量损失;其次从墙体与结构入手,应用新材料、新形式改善墙体蓄热与保温;最后从主动蓄热气流运动入手,优化运动路径,提升主动蓄热效能。围绕日光温室立体循环主动蓄热系统结构优化与传热特性展开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热工缺陷的存在会导致热工缺陷区域换热系数增大,热量流失加快,温度降低。热工缺陷区域面积占比越大,换热系数和热流密度增大趋势越明显,温度下降也更为明显。在室内温度相同、没有热工缺陷情况下,通过围护结构的热流密度不同,其大小依次为前屋面>后屋面>后墙,即前屋面是室内热量损失的主要通道;相比于前屋面和后屋面,墙体对热工缺陷更为敏感。结合传热理论与试验结果分析,综合考虑温室结构、作物需求、室外最低温度、保温被自身参数等要素,给出了不同外界最低温度下,保持试验温室维持最低温度时保温棉被的厚度与导热系数表达。(2)在同等天气条件下,混凝土管沙柱后墙(W3)和轻骨料加气混凝土砌块后墙(W2)对于温室内温度的保持均优于传统普通粘土砖墙(W1)。在典型天气条件下,白天温室W2与W3的室内最高温度基本一致,均高于温室W1的最高温度;W2室内温度略高于W3的室内温度,W1室内温度最低。温室W3温度分布比W2更为均匀。墙体W3的蓄热量和放热速率远远高于墙体W1和W2,墙体W3的隔热蓄热综合表现优于墙体W2和W1。(3)相同换热管道在粘壤土中的换热量最小,沙土中的换热量最大;在覆盖层相同时,PVC全管单位时间换热量最小,而PVC多孔管单位时间换热量最大。改变管道形式能够改善地中热交换系统的换热量,且改善程度与土壤质地无关;在管道上设置大量孔洞,对换热的改善效果最为显着。(4)在相同时间内,采用顶进底出分布风道(DF)的后墙换热量最大,而顶进侧出分布风道(CF)的后墙换热量略大于顶进底出直上直下风道(Z)的后墙换热量;主动蓄热墙体整体温度高于被动墙体整体温度,其中采用顶进底出分布风道(DF)的后墙整体温度最高,温度分布也最均匀;分布风道有利于改善墙体蓄热范围。顶进底出分布风道(DF)是3种主动蓄热风道布置中最优的,室内平均温度提升最明显,夜间温度最高,温度更为均匀。(5)分别对采用后墙顶进直上直下直联地中单管直出(L1)、后墙顶进分布4管直连地中分布4管直出(L2)和后墙顶进直上直下、地中分布4管(L3)等3种不同布置方案的立体循环主动蓄热温室的温度特性进行了分析。发现L2方案最优,温室内蓄热体蓄热量最大,室内温度最高。相比于单独后墙主动蓄热,立体循环主动蓄热能明显提升夜间室内温度和土壤温度:相比于优化的后墙主动蓄热温室,采用L2方案的温室在室内温度最低时的最低温度提升了0.72°C,平均温度提升了1.75°C;与被动蓄热后墙温室相比,室内温度最低时的最低温度提升了3.28°C,平均温度提升了3.49°C。试验验证表明在冬季连续阴(雪)天条件下,相比于传统被动蓄热温室,L2立体循环主动蓄热温室室内温度最低时的最低温度提升了1.85°C;室内土壤温度最低位置的最低温度提升1.46~1.5°C。本研究结果为主动蓄热日光温室的围护优化、墙体材料优选、主动蓄热管道形式与布置方式优化提供了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推广应用价值。

张潇丹[7](2020)在《河西走廊日光温室光热环境营造过程研究及数学模型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发展“戈壁农业”是缓解粮菜争地矛盾、充分利用非耕地自然资源的有效途径。日光温室是“戈壁农业”的生产单元,其运行过程遵循“零耗能”绿色建筑理念,利用太阳能为植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河西走廊地区具有丰富的戈壁光热资源,保证了“戈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能源供应。甘肃农业大学设施农业课题组基于传统日光温室理论,为河西走廊地区设计了五种不同墙体结构被动式日光温室:法兰式堆砂墙体日光温室(FLG)、混凝土堆砂墙体日光温室(CLG)、石砌堆砂墙体日光温室(GLG)、空心砖堆砂墙体日光温室(HLG)、加气块堆砂墙体日光温室(ALG)。这些日光温室结构的推广应用充分利用了戈壁光热资源,推动了河西走廊戈壁地区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但是,现阶段日光温室设计过程中仍存在围护结构热工设计侧重于隔热性能、对蓄热保温的考虑不充分,未能将温室系统能量传递各环节联系起来、系统揭示日光温室光热环境营造机制,普遍依赖定性研究、未能结合当地地理环境等问题。这使基于传统日光温室设计理论为河西走廊戈壁地区设计的典型结构日光温室不能发挥预期的效果,进而制约了生产力。为此,本研究分析了周期性外界环境条件下河西走廊典型结构日光温室光热环境营造涉及的动态传热过程,通过定量描述各能量传递环节,建立并验证了日光温室光热环境模型;利用所建模型,对日光温室光热环境的营造过程进行了定量刻画,并对围护结构的周期性蓄放热性能及温室环境营造系统性能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河西走廊地区日光温室结构设计、环境调控、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工作与结果如下:1.构建了日光温室光环境模型。模型将采光前屋面等效为日光温室系统的辐射光源,综合考虑了天气条件、日光温室形状参数、建筑材料光学特性、太阳辐射传播模式对日光温室光环境的影响,通过采用数学语言表述不同类型辐射传递环节的特征及联系,对温室系统光环境的营造过程进行了准确刻画:首先通过建立前屋面参数方程分析了弧形前屋面变化倾角对太阳辐射透过率的影响,基于外界太阳辐射环境的动态变化规律,实现了对温室光源辐射强度不均匀性的准确描述;其次,通过追踪太阳光线路径、明确光源辐射角度分布,阐明了屋面光源向室内空间的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的散布规律;最后利用迭代运算对太阳辐射在室内空间的多次反射现象进行了模拟再现。通过上述环节的逐步推进,明确了不同结构日光温室室内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及分配情况。2.构建了日光温室热环境模型。模型的构建基于采光时段日光温室集取的太阳辐射能对一个运行周期(采光时段+夜间时段)内温室系统能量平衡的影响:首先利用观测数据,初步确定了温室各部件在热环境营造中发挥的作用及换热工况,从能量传递的角度分析了温室系统整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各组成模块之间的联系,建立了以室内空气模块为核心的温室系统能量平衡方程;其次对各换热环节中不同模式(热传导、热对流、短波太阳辐射、长波热辐射)的能量传递规律进行了定量描述,同时,对温室气体发射与吸收长波辐射的特性进行了探讨,并将这部分能量传递量化引入各换热环节,参与温室系统的能量平衡;最后基于不同工况对温室系统各部件的动态换热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各换热表面分别建立了能量平衡方程,明确了室内空气模块从温室系统中获得的各项热增益。通过联立以上数学模型,实现了对日光温室热环境营造过程的定量刻画。3.利用建立的日光温室光热环境模型,围绕河西走廊地区五种典型结构日光温室的光热环境营造过程开展了研究。以沿温室东西走向长度为1.0 m的空间单元为研究对象,得出以下结论:1)五种典型结构日光温室的太阳辐射时空分布差异不明显。在作物生长空间范围(垂直高度≤2.0 m)内,太阳辐射照度由南至北、由下至上逐渐减弱,春分日采光时段的平均光照度分布为4200051000 lux,夏至日为5400057200 lux,秋分日为4000046000 lux,冬至日为2200035000 lux。夏至日靠近北墙出现平均宽1.6 m的阴影区域。2)在晴朗冬至日,FLG、CLG、GLG、HLG(ALG)集取并用于光热环境营造的有效太阳辐射分别为124.15、118.90、120.49、119.65 MJ。不同结构日光温室中太阳辐射的分配存在差异:FLG的北墙有效太阳辐射较CLG、GLG、HLG(ALG)分别多出25.4%、29.4%、34.8%,地面有效太阳辐射的偏差在6.5%以内。3)晴天条件下的一个运行周期内,相较于室外气温(-130?C),FLG、CLG、GLG、HLG、AL G室内气温平均提高26.44、24.77、24.27、22.73、22.95?C。HLG与ALG中分别出现了8.7 h与9.6 h的低温时段(<10?C)。为了消除低温环境对作物造成不利影响,HLG与ALG的运行需配备辅助加温设施。4)FLG、CLG、GLG的热稳定性优于HLG与ALG。晴天条件下的一个运行周期内,五种结构温室室内空气模块的净热增益分别为-0.0057、-0.0059、-0.0054、-0.0070、-0.0079 MJ/m3,HLG与ALG中空气热损失较其他温室平均高出23.7%与39.6%。5)在日光温室热环境营造中,北墙及地下部分发挥蓄热式换热器的作用。一个运行周期内,北墙FL、CL、GL、HL、AL的有效热蓄积/释放量分别为18.60、15.62、16.20、6.59、4.75 MJ,热效率分别为79.5%、77.1%、78.5%、60.2%、65.1%;对应地下部分的有效热蓄积/释放量分别为19.81、19.89、19.85、24.84、26.56 MJ,热效率分别为77.5%、76.9%、76.6%、80.3%、81.1%。6)夜间时段,五种结构北墙对室内空气总热损失的能量补偿分别为46.4%、42.2%、43.1%、19.8%、13.1%,对应地下部分的的能量补偿分别为51.9%、55.9%、55.0%、77.5%、83.8%。当HL与AL无法保证充足的放热量时,地下部分充分发挥其蓄热保温性能,但无法有效改善温室热环境。7)FLG、CLG、GLG、HLG、ALG的太阳辐射有效利用率分别为28.7%、27.7%、27.7%、24.5%、24.3%。FLG兼具采光、升温、保温性能优势与成本效益,充分发挥了日光温室对戈壁光热资源的利用潜能,是河西走廊地区发展“戈壁农业”首选的温室类型。

雷娜[8](2020)在《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的环境特点及应用分析》文中指出节能日光温室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设施生产的主要结构,可显着提高冬季蔬菜质与量,增加效益,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大庆市地处黑龙江省,冬季环境条件恶劣,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助于其摆脱寒冷气候的束缚,是大庆市地区农业增效、农户增收的有力支柱。但传统日光温室初期建设时的高投入制约了设施农业的推广,现根据大庆市地域特点及现状,推广建设新型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以低投入、高效益来满足温室冬季生产的需求。为研究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在大庆地区蔬菜生产的应用效果,以传统砖混结构日光温室为对照,在2018年9月-2020年1月内监测夏季最热、冬季最冷时温室内温、湿度变化,温室温度包括水平方向东西和南北的气温、土温变化规律,竖直方向不同膜层结构下气温,不同深度土温变化规律。同时分析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的骨架结构和适宜的蔬菜茬口安排。试验结果表明:(1)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在夏季各时间段内,温室内平均温度不高于室外平均温度0.89°C,东西方向气温差为06.2°C,南北方向气温差为05°C,竖直方向气温差为08.5°C,后墙内壁面不同高度气温差为01°C,温室内温度较均匀,接近室外温度,适宜植物在适当遮阴条件下整齐生长。(2)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在冬季各时段内气温变化情况为:夜间平均气温在0.6°C,最低气温在-2.5°C以上,对比室外温度平均提高了17.83°C,相较于传统日光温室平均低0.8°C;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东西方向气温差为07.5°C,南北方向气温差为04.5°C,传统日光温室东西方向气温差为06.6°C,南北方向气温差为05.2°C;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在2019年11月11日-12月20日的时段内(极端恶劣天气下适当补温),温室内部温度表现良好。说明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南北气温差小于传统日光温室,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冬季基本生产需求。(3)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土层10cm处东西、南北方向温差不超过2.50°C,平均温差不超过1.365°C,最低土层温度为5°C;20cm土层温度东西、南北温差不超过1.50°C,平均温差不超过0.75°C,最低土层温度为6°C。表明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内各点土壤温差较小且适宜耐低温植物生长。(4)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在晴、阴、雨雪三种天气状况下,温室内部湿度呈现递减,但始终高于传统日光温室。温室内部温湿度变化规律呈现负相关关系,夜间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最高相对湿度可达100%,需在生产中及时降湿,避免病害发生。(5)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骨架结构简单,一体化程度高,建设成本为80-150元/m2,对土壤耕层破坏小,多层膜的设置延长生产周期,从而实现错峰产出,增加效益。综上所述,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结构简单,初期投入低,茬口安排多样化。其能够在夏季适当遮阴条件下正常生产;冬季单膜结构时可实现春提前至3月中下旬定植、秋延后至11月上旬结束采收;冬季4膜结构低温种植叶菜类植物;适当补温条件下可越冬生产或提前育苗,从而实现温室的周年生产。

关姝杰[9](2020)在《基于芡实叶脉脉络的穹顶温室结构仿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穹顶温室整体为网壳结构,受力均匀、合理,采用仿生技术手段,以鸟巢为原型,结合三角形稳固特性,根据跨度大小,可形成单层网壳及双层空间桁架结构,具有高强度及强抗风雪能力。穹顶温室内部空间大,使用立体栽培模式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并且适用于任何地形,全透明及半透明的覆盖方式还可适应不同地区的光照和保温需求,极大地促进了观光农业和种植业的发展。但是,现有穹顶温室的网格排列较密,几何算法复杂,双层鸟巢结构在实现大空间、大跨度的同时也增大了耗材量及施工难度,导致成本较高,难以大范围推广,且相关力学研究资料较少。植物叶脉作为支撑结构,其分布规律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芡实(Euryale ferox)与王莲(Victoria Warren)同属睡莲科,叶片直径可达1.5 m2 m以上,背部网状及分级叶脉使其力学性能优异,叶脉内部透气孔减轻了叶片重量、增大了浮力,其合理的叶脉脉络分布规律,对建筑和机械零部件的高强度、轻量化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芡实叶脉脉络为原型,仿生设计了半径及高度皆为6 m的多种半球型穹顶温室结构,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分别进行静力、模态和非线性屈曲仿真,并选择较优形态制作缩尺模型进行应变试验,对仿真参数设置及加载方法准确度进行了验证,进而以减少耗材量为目标,对结构进行优化分析,得到最优设计方案,应用到尺寸扩展设计中,以获得适宜12 m、18 m及24 m半径的中、大跨度穹顶温室结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手持式3D扫描仪对芡实整个叶脉脉络特征进行提取,并将得到的点云数据通过Geomagic studio软件进行了处理与修复,对叶脉结构进行了三维还原,进而采用有限元分析法,不考虑叶片作用,在ANSYS workbench界面对典型脉络(纵横交错的主次脉络及由叶基到叶缘的逐级分叉脉络)及单个叶脉进行静力仿真。结果表明,主次脉络线性屈曲临界荷载为1.193N,是自身重量的10.31倍,在抵御纵向和横向荷载时,主次脉络可以协调、降低整个脉络的变形和应力,保证了叶片的完整性,主脉在抗横向荷载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而抗纵向荷载时,主脉和次脉的单独作用差别不大;逐级分叉脉络叶基部位线性屈曲临界荷载为7.781 N,是自身重量的51.22倍,叶缘部位线性屈曲临界荷载为0.874 N,是自身重量的5.75倍,变形及应力皆随分叉级数增加而减小,当分叉级数为4时达到最小值,因此最高分叉级数为4较适宜;芡实叶脉内部呈海绵状,其间有许多气室,因此分别取实心和空心两种极限模式对单个叶脉进行抗拉、耐压力学仿真,得到实心和空心叶脉的拉压比分别为11.8和125.1,可知芡实叶脉是一种抗拉性强于耐压性的材料,其力学属性和外貌特征是适应其受力特点而形成的,因此使其具有强大的承载力和抵抗外界破坏的能力。(2)基于芡实叶脉的主次和逐级分叉脉络,建立6 m半径仿生穹顶温室初期模型(按2x指数形式逐级分叉,网架单元结构为三角形或四边形),由上至下共4层。对芡实叶脉初级主次脉络间的叶片面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呈正态分布,计算叶片面积均值,与初期模型每层多边形面积均值对比,结合芡实叶片的弹性模量,计算出初期模型覆盖材料弹性模量均值,可知除EVA膜外,其余均可作为初期模型覆盖材料。温室骨架梁采用空心钢管,借鉴叶脉截面高宽比、壁厚、叶脉长度及仿生温室最长梁和最短梁的长度等基本参数,选择相近截面积的矩形、圆形钢管及T形钢板分别进行长细比和非线性屈曲仿真分析,选择10 mm厚双层中空PC板作为最大密度条件的覆盖材料,用于计算不同荷载组合值,分别对不同静力仿真结果进行强度、刚度及稳定性校验,得到外壁宽为75 mm、壁厚为2.5 mm的方形钢管符合设计要求,最大位移及等效应力主要在第1、2层,其中刚度为主要影响因素,恒载与垂直屋脊的风载组合(荷载组合2,水平方向)为最不利荷载组合。(3)将三角形与芡实叶脉逐级分叉结构相结合,对6 m半径穹顶温室又设计了3种形态:不分叉(不采用分叉结构)、一分二-全三角形(按2x指数形式逐级分叉,网架单元结构均为三角形)及一分三(按3x指数形式逐级分叉,网架单元结构均为三角形)结构,与仿生温室初期模型相对比,在ANSYS Mechanical APDL界面对4种温室进行模态及静力仿真与校验。结果表明,4种温室的固有频率随阶数增加呈近似线性增长趋势,且与初始频率相近,一分二-全三角形频率增长最平缓,一分二-初期(仿生温室初期模型)及一分三结构固有频率最高;对4种温室分别进行组合1(恒载与雪载组合,竖直方向)、组合2(水平方向)加载,不分叉结构不符合刚度要求,其余3种温室均符合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要求,一分二-全三角形及一分三结构各变量皆最小,大变形区域最少,综合模态与静力仿真结果,一分二-全三角形及一分三为较优结构。基于相似三定理,采用量纲分析法求出相似常数,以一分二-全三角形为原型设计并制作缩尺模型(缩尺比例为25:1),对缩尺模型进行集中力应变试验与仿真,采用单样本t检验和相对误差分析方法对比试验值与仿真值,相对误差皆小于1%,两者无显着性差异,可知试验与仿真方法皆准确可靠。(4)采用重物加载法,对缩尺模型进行雪载模拟均布力应变试验,按承力面面积比例分别计算缩尺模型每根梁的仿真加载值并进行静力仿真,与雪载模拟均布力应变试验结果对比,得出试验和仿真微应变均与加载质量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皆在0.99以上,网格单元长度为16 mm时,仿真与试验的相对误差最小,皆小于10%,因此半径为240 mm的缩尺模型适宜的网格单元长度为16 mm,且此种仿真加载值计算方法准确度高,可良好地反映真实承载情况。(5)以维数A、第1层竖梁个数B、分叉模式C为因素,对6 m半径仿生穹顶温室所有设计方案分别进行结构初选、线性屈曲及力学校验分析,结合单位体积用钢量得出最优方案为A2B2C1(维数为4,第1层竖梁个数为8,混合分叉模式),与优化前4种不同分叉形式的穹顶温室相比,单位体积用钢量减少76.2%81.7%。根据最优方案A2B2C1依次设计12 m、18 m及24 m半径仿生穹顶温室,按承力面面积比例计算仿真加载值并分别进行静力仿真与校验,4种温室皆符合设计要求,其中荷载组合2对结构的影响随半径的增大逐渐增强,刚度仍为首要影响因素。经计算,与大型连栋温室相比,仿生穹顶温室单位体积用钢量可减少38.3%73.4%。因此,基于混合分叉模式的穹顶结构有利于温室轻量化设计,其高度优势更适宜立体化栽培,内部大空间便于机械化操作。

王志伟[10](2020)在《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设计与应用效果》文中认为论文针对新疆南疆地区日光温室现存的冬季夜间室内温度低、后墙保温蓄热能力差、设施蔬菜低温冷害等凸出问题,以南疆地区现有典型日光温室为出发点,以充分利用清洁的太阳能来调节温室温度环境为目标,设计了一套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其工作原理是白天系统将到达温室后墙的部分太阳能利用水循环收集、转化、储存在植物栽培槽底部深层土壤与地暖管中,夜间储存的热量释放出来,实现太阳能的时空转移,提高植物根区温度和室内空气温度,降低低温冷害发生几率,为消除南疆地区日光温室冬季夜间低温胁迫提供低碳节能的温室加温技术。首先,对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的水幕集热装置、地暖管储/放热装置、循环水泵和水桶4部分进行主要设计和材料筛选。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创新设计思路在于使用小体积水,通过动态循环热流体直接将热量储存在植物栽培槽底部深层土壤中,改善土壤温度的同时提升空气温度,实现农艺栽培措施与设施环境调控匹配结合。前期应用不同的吸热材料、导流水幕层、管路选取、粘合工艺、地暖管材质等,筛选出厚度0.12mm碳黑色聚氯乙烯盐膜作为吸热层、厚度0.5cm丝绵作为导流水幕层、热塑与有机溶剂结合作为粘合工艺、PE地暖管作为储/放热装置、0.75KW潜水泵作为系统运行动力以及水桶体积为0.5m3的试验材料,最终形成一套高效、低成本的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其次,按照设计安装好的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进行了冬季日光温室增温试验,通过测量分析温室G1与G2内空气温湿度、土壤分层温度、室内太阳辐射、后墙表面温度、系统水温、系统耗电量与室外气温等指标项目,研究了系统对温室微环境与温室内测后墙表面温度、集放热量的影响,分析了系统温室内热环境、集热性能、储/放热性能与能耗性能,并对系统进行了优化及配套设计。具体结论如下:1.日光温室微环境变化。空气温度,典型晴天,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白天能为温室空气增温5.6℃,夜间能为温室空气增温2.1℃;典型阴天,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白天能为温室空气增温2.4℃,夜间能为温室空气增温2.0℃。土壤温度,典型晴天,白天地表处土壤各层平均温度槽间>槽内,10cm60cm处各层土壤平均温度G1>G2,G1槽内40cm地暖管处土壤温度最高为28.6℃,系统储热效果明显,夜间地表土壤60cm处各层土壤平均温度G1槽内>G1槽间>G2槽内>G2槽间,系统放热效果明显;典型阴天,根区全天G1地表土壤30cm处对应温度明显高于G2,说明系统前天储存在温室土壤和空气的热量可以有效缓解阴天的低温。2.日光温室内侧后墙表面温度、集放热量变化。水幕集热装置影响了后墙表面正常吸收太阳辐射热,白天遮挡部分后墙表面温度明显低于G2相对位置,单位面积集热量减少7.01 MJ·m-2,累计集热量减少175.26 MJ,但未遮挡处后墙表面温度G1明显高于G2相对位置;夜间G1后墙表面温度整体高于G2,但是G1遮挡部分后墙表面,单位面积放热量减少1.29 MJ·m-2,累计放热量减少32.13 MJ。3.系统性能。系统集热量为100.30MJ,单位面积集热量4.91MJ,平均集热效率40.72%,储热量86.68MJ,系统为6.19,同时系统与电加热相比节能率为81.4%。最后,通过综合分析对系统进行了改进以并给出标准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相关配套设备清单以及安装一套系统总成本约(不含人工)2200元。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在晴天条件下,白天集热量大、储热量高、夜间放热量高,日光温室增温效果明显,阴天可以缓解温室低温。

二、太阳能混合结构温室在盐业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阳能混合结构温室在盐业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内保温日光温室温光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日光温室发展状况
        1.1.2 日光温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新要求
    1.2 研究状况
        1.2.1 日光温室结构合理性及优化研究
        1.2.2 日光温室环境调控及理论研究
    1.3 研究意义、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方法
2 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温室及其参数
        2.1.2 试验项目
    2.2 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
        2.2.1 模型概述与简化
        2.2.2 模型建立
    2.3 评价指标与数据处理
        2.3.1 评价指标
        2.3.2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内保温日光温室室内太阳辐射照度分布规律分析
        2.4.2 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验证
        2.4.3 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2.5 讨论与小结
        2.5.1 讨论
        2.5.2 小结
3 内保温日光温室保温蓄热性能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温室及其参数
        3.1.2 试验方法及项目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温室太阳辐射对比
        3.2.2 不同温室气温对比
        3.2.3 不同温室空气相对湿度对比
        3.2.4 不同温室土壤温度对比
        3.2.5 不同温室墙体温度对比
        3.2.6 不同温室建造成本对比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4 结论与建议
    4.1 主要结论
    4.2 建议
    4.3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寒旱区典型双层膜日光温室土壤-作物-环境水热系统试验与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温室环境因子试验及数学模型研究方面
        1.2.2 温室微气候因子CFD数值模拟研究方面
        1.2.3 多孔介质模型研究方面
        1.2.4 设施农业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方面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双层膜日光温室环境因子测试分析
    2.1 试验温室概述
        2.1.1 温室地理位置及试验条件
        2.1.2 双层膜日光温室简介
        2.1.3 试验作物简介
    2.2 试验方案设计
    2.3 测试内容及方法
        2.3.1 室外气候因子测量
        2.3.2 室内环境参数测量
    2.4 双层膜日光温室环境因子试验研究
        2.4.1 室内外环境因子对比分析
        2.4.2 双层膜日光温室微气候因子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双层膜日光温室水热环境因子CFD数值模型构建
    3.1 温室内能量平衡分析
        3.1.1 温室系统能量平衡
        3.1.2 太阳辐射能量
        3.1.3 温室结构间的能量交换
        3.1.4 温室空气与土壤间的能量交换
        3.1.5 温室空气与作物间的能量交换
    3.2 日光温室水热环境因子数值计算控制方程
        3.2.1 日光温室室内流体基本特征
        3.2.2 Boussinesq假设
        3.2.3 控制方程
    3.3 湍流模型
        3.3.1 湍流模型求解方法
        3.3.2 主要湍流模型
    3.4 壁面函数法
    3.5 辐射模型
        3.5.1 辐射方程
        3.5.2 辐射传热计算方法及模型
        3.5.3 DO辐射模型
    3.6 多孔介质模型
        3.6.1 多孔介质概述
        3.6.2 多孔介质质热传输研究方法
        3.6.3 多孔介质的主要基本参数求解
        3.6.4 多孔介质模型数值计算
    3.7 数值模拟方法
        3.7.1 数值模拟方法简介
        3.7.2 SIMPLE算法
        3.7.3 数值求解工具
    3.8 本章小结
4 双层膜日光温室冠层水热因子分析及监测系统构建
    4.1 双层膜日光温室作物冠层温湿度测试分析
        4.1.1 冠层区域温湿度测试
        4.1.2 试验结果分析
    4.2 作物冠层温湿度CFD数值分析
        4.2.1 数值分析方法
        4.2.2 模型构建及网格划分
        4.2.3 算法及边界条件设置
        4.2.4 模型验证
        4.2.5 模拟结果分析
    4.3 基于CFD数值模拟的监测系统构建
        4.3.1 温室监测系统构建
        4.3.2 CFD数值分析模块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双层膜日光温室水热系统CFD数值分析
    5.1 双层膜日光温室三维CFD模型构建
        5.1.1 双层膜日光温室三维物理模型构建
        5.1.2 双层膜温室计算域划分
        5.1.3 双层膜日光温室网格划分
    5.2 模型、材料和边界设置
        5.2.1 模型设置
        5.2.2 材料设置
        5.2.3 边界条件设置
    5.3 CFD模拟验证
    5.4 室内水热系统动态平衡模拟分析
        5.4.1 室内气流速度及湍流动能分布特征分析
        5.4.2 室内温湿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5.4.3 室内温湿度变化区域特征分析
    5.5 双层膜日光温室结构特性模拟分析
        5.5.1 双层膜结构湍流动能及辐射温度分布模拟分析
        5.5.2 双层膜结构温湿度分布模拟分析
        5.5.3 双层膜温室墙体和后膜温湿度分布模拟分析
    5.6 双层膜日光温室结构优化模拟研究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独立光伏温室系统荷—源匹配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独立光伏温室系统输出特性相关研究
    2.1 光伏系统发电原理
        2.1.1 太阳电池的原理与等效电路
        2.1.2 太阳电池工程模型
        2.1.3 光伏组件仿真分析
    2.2 独立光伏温室发电系统设计
        2.2.1 光伏温室主体描述
        2.2.2 光伏温室系统环境情况
        2.2.3 独立光伏温室发电系统设计
    2.3 光伏发电系统发电量计算与实验分析
        2.3.1 系统发电量计算
        2.3.2 独立光伏发电系统输出功率分析
    2.4 多因子组合对组件输出特性的影响分析
        2.4.1 温室室内温度的变化对光伏组件输出特性的影响
        2.4.2 温室室内辐照度的变化对光伏组件输出特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伏温室室内环境场相关研究
    3.1 光伏温室室内温度场模型建立与数据分析
        3.1.1 温度场模型建立
        3.1.2 温度场模拟分析
        3.1.3 模拟值与实验值误差分析
    3.2 光伏温室室内辐照度场的构建与分析
        3.2.1 辐照度场的数值模型构建
        3.2.2 辐照场仿真模型
        3.2.3 逐时辐照值实测与仿真对比
        3.2.4 辐照度场仿真分析
        3.2.5 光伏温室光照强度实验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分析
    4.1 引言
    4.2 光合速率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
        4.2.1 研究对象
        4.2.2 光合作用
        4.2.3 环境因子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分析
    4.3 多因子关联的光合速率组合试验
        4.3.1 实验对象与实验方法
        4.3.2 光合有效辐射影响光合作用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4.3.3 温度、湿度影响光合作用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独立光伏温室荷-源匹配优化研究
    5.1 基于光合速率所需环境因素的光伏温室负荷调控
        5.1.1 光伏温室负荷功耗模型
        5.1.2 光伏温室中的负荷特性分析
    5.2 独立光伏温室荷-源匹配优化
        5.2.1 荷-源优化控制策略
        5.2.2 负荷模型建立
        5.2.3 典型算例分析
        5.2.4 优化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温室水体储热装置隔热蓄热研究和装置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设施园艺发展概况
        1.1.2 能源短缺和农业新能源利用
        1.1.3 水体储热装置的相关研究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温室水循环蓄热研究
        1.2.2 相变蓄热水箱研究
        1.2.3 温室隔热材料研究
    1.3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本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温室储热器隔热材料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隔热材料的遴选及性能测试
        2.1.2 试验装置设计
        2.1.3 试验方案设计
        2.1.4 水箱蓄放热模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水箱储热模型验证
        2.2.2 隔热材料厚度与储热装置散热量之间的关系
        2.2.3 材料复合对储热装置蓄热效果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温室储热装置相变工质复合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相变材料分类及遴选原则
        3.1.2 储热装置相变材料选择与性能测试
        3.1.3 复合相变单元的制备
        3.1.4 相变储热装置设计
        3.1.5 储热水箱相变蓄热模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复合相变材料的DSC测试
        3.2.2 不同工况对储热装置蓄热的影响
        3.2.3 相变单元不同结构对储热装置蓄热的影响
        3.2.4 相变组合对储热装置蓄热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温室储热装置优化设计和实际案例配置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水箱结构和实际蓄热量模型优化
        4.1.2 案例温室热负荷静态模拟及储热装置配置计算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储热水箱结构优化和实际蓄热量模型
        4.2.2 实际案例温室储热装置配置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温室增温的生物质发酵酿热多参数耦合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发酵参数对生物质综合发酵的影响
        1.3.2 温室生物质发酵应用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系统
    2.3 试验方案
        2.3.1 生物质发酵参数对酿热产气的影响
        2.3.2 多参数对生物质发酵酿热产气的调控效应研究
        2.3.4 温室生物质发酵应用效果研究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环境气象数据
        2.4.2 物料理化数据
    2.5 指标计算方法及公式
        2.5.1 产热特性指标
        2.5.2 反应速率计算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生物质发酵参数对酿热产气的影响
    3.1 生物质发酵过程中理化参数变化
        3.1.1 堆体温度
        3.1.2 物料基础理化性质
        3.1.3 物料养分变化
    3.2 生物质发酵酿热特性
        3.2.1 日产热量与累积产热量
        3.2.2 物化参数对酿热特性的影响
    3.3 生物质发酵产气特性
        3.3.1 日产气量与累积产气量
        3.3.2 物化参数对产气特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参数耦合对生物质发酵酿热产气的调控效应
    4.1 发酵参数耦合对热量平衡的影响
        4.1.1 发酵参数耦合对输入热量组分的影响
        4.1.2 发酵参数耦合对输出热量组分的影响
    4.2 发酵参数耦合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3 发酵参数耦合对产气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参数耦合对生物质发酵酿热综合效果的调控效应
    5.1 生物质发酵酿热综合效果评价
        5.1.1 基于主观层次分析法的生物质发酵综合效果评价
        5.1.2 基于客观熵权法的生物质发酵综合效果评价
        5.1.3 基于博弈论的生物质发酵综合效果评价
        5.1.4 基于TOPSIS的生物质发酵综合效果评价
    5.2 生物质综合发酵多参数耦合效应
        5.2.1 生物质综合发酵模型分析
        5.2.2 多参数对生物质发酵酿热综合效果的调控效应
        5.2.3 多参数交互作用对生物质发酵酿热综合效果的调控效应
    5.3 基于生物质发酵酿热综合效果模型的多参数寻优
        5.3.1 多因素耦合对综合效果的影响
        5.3.2 基于博弈论的最佳参数组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温室生物质发酵应用效果研究
    6.1 生物质发酵对温室热环境的影响
        6.1.1 发酵堆体内部温度变化
        6.1.2 生物质发酵堆温室日均气温的影响
        6.1.3 生物质发酵对温室日最低气温的影响
        6.1.4 典型天气下生物质发酵对温室气温的影响
    6.2 生物质发酵对温室气体环境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讨论
    7.1 多参数耦合对生物质发酵热量平衡的驱动效应
    7.2 多参数耦合对生物质发酵产气的调控效应
    7.3 多参数耦合对生物质酿热综合效果的调控效应
第八章 结论
    8.1 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日光温室立体循环主动蓄热系统结构优化与传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概况
        1.1.2 国内设施园艺发展历史
        1.1.3 设施园艺发展类型
        1.1.4 日光温室发展概况
    1.2 日光温室保温蓄热性能研究
        1.2.1 保温性能研究
        1.2.2 蓄热性能研究
    1.3 日光温室结构创新研究
        1.3.1 主动蓄热结构研究
        1.3.2 保温结构研究
        1.3.3 通风结构研究
    1.4 日光温室结构优化设计
        1.4.1 采光设计
        1.4.2 保温设计
        1.4.3 蓄热设计
    1.5 日光温室性能研究方法
        1.5.1 试验分析
        1.5.2 计算模拟
        1.5.3 理论分析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7.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7.2 本研究的主要方法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日光温室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分析及优化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温室与材料
        2.1.2 试验设备
        2.1.3 测试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日光温室热红外图像
        2.2.2 日光温室围护结构表面温度比较
        2.2.3 日光温室热工缺陷面积及对流换热系数比较
        2.2.4 日光温室不同围护结构对热工缺陷敏感性分析
        2.2.5 日光温室保温被综合选择依据与许可的热工缺陷尺度探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后墙材料对日光温室室内环境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温室与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典型晴阴天室内外空气温度的分析
        3.2.2 三种墙体不同深度的温度对比分析
        3.2.3 热流密度变化及蓄放热量对比分析
        3.2.4 墙体传热与蓄热分析
        3.2.5 室内空气及墙体温度的数值模拟
        3.2.6 温室的经济效益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热管道形式对土壤主动蓄热循环效能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温室与材料
        4.1.2 试验设备
        4.1.3 测试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传热管道形式对换热量的影响与蓄热分析
        4.2.2 传热管道形式对覆盖层温度的影响
        4.2.3 不同换热管道形式对不同覆盖层蓄热释放范围的影响
        4.2.4 地中热交换系统覆盖层蓄热释放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气流运动方式对主动蓄热后墙传热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物理模型
        5.1.2 模型假设
        5.1.3 控制方程
        5.1.4 边界条件
        5.1.5 几何模型
        5.1.6 计算参数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气流运动方式对风道沿程温度的影响
        5.2.2 气流运动方式对主动蓄热墙体温度的影响
        5.2.3 气流运动方式对后墙主动蓄热温室室内温度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立体循环主动蓄热系统优化与验证
    6.1 试验温室与材料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管路布设方式对管路出入口气温的影响
        6.2.2 管路布设方式对蓄热墙体与土壤温度的影响
        6.2.3 管路布设方式对温室室内温度与流场的影响
        6.2.4 验证温室温度分析
        6.2.5 立体循环主动蓄热系统经济性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河西走廊日光温室光热环境营造过程研究及数学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日光温室的运行原理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日光温室的光环境研究
        1.3.2 日光温室的热环境研究
    1.4 本研究的切入点
    1.5 本研究的研究思路
    1.6 研究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河西走廊日光温室典型结构及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分析
    2.1 日光温室结构类型与设计参数
        2.1.1 法兰式堆砂墙体日光温室(FLG)
        2.1.2 混凝土堆砂墙体日光温室(CLG)
        2.1.3 石砌堆砂墙体日光温室(GLG)
        2.1.4 空心砖堆砂墙体日光温室(HLG)
        2.1.5 加气块堆砂墙体日光温室(ALG)
    2.2 日光温室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日光温室光环境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3.1 日光温室的光环境
        3.1.1 日光温室光环境的特征
        3.1.2 日光温室光环境的定义
    3.2 日光温室光环境模型的构建
        3.2.1 外界太阳辐射环境的计算
        3.2.2 日光温室前屋面参数方程的建立
        3.2.3 日光温室前屋面拦截外界太阳辐射的计算
        3.2.4 日光温室前屋面捕获外界太阳辐射的计算
        3.2.4.1 日光温室前屋面的太阳辐射透过率
        3.2.4.2 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捕获量
        3.2.5 日光温室室内太阳辐射环境的计算
        3.2.5.1 室内太阳直接辐射
        3.2.5.2 室内太阳散射辐射
        3.2.5.3 室内太阳辐射的多次反射
        3.2.5.4 日光温室室内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与分配
    3.3 日光温室光环境模型的验证
        3.3.1 室外太阳辐射的验证
        3.3.2 室内太阳辐射的验证
    3.4 日光温室光环境模型的应用
        3.4.1 日光温室室内太阳辐射的季节性空间分布
        3.4.2 日光温室室内太阳辐射的分配及温室系统的有效太阳辐射
        3.4.3 保温被卷放位置的优化
    3.5 小结
第四章 日光温室热环境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4.1 日光温室热环境营造涉及的物理过程
    4.2 日光温室热环境模型的构建
        4.2.1 基于日光温室系统热状况的模型假设
        4.2.1.1 日光温室室内环境因素的测试
        4.2.1.2 日光温室室内环境因素的空间变化规律
        4.2.1.3 日光温室室内空间的长波热辐射计算
        4.2.1.4 日光温室热环境模型构建的假设条件
        4.2.2 日光温室系统组成模块的能量平衡方程
        4.2.3 日光温室蓄热部件周期性换热过程的计算
        4.2.4 日光温室热环境模型的运行
    4.3 日光温室热环境模型的验证
    4.4 日光温室热环境模型的应用
        4.4.1 日光温室室内空间的传热模式分析
        4.4.2 五种结构日光温室的温度环境变化规律
        4.4.3 五种结构日光温室室内空气模块的能量收支状况
        4.4.3.1 室内空气模块的累积热增益
        4.4.3.2 室内空气模块的瞬时热增益
        4.4.4 五种结构日光温室蓄热部件的周期性换热性能分析
        4.4.4.1 蓄/放热阶段日光温室蓄热部件内外表面的累积传热量分析
        4.4.4.2 日光温室蓄热部件的动态传热分析
        4.4.5 五种结构日光温室的太阳辐射能利用率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8)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的环境特点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当前我国日光温室发展现状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
        1.2.1 日光温室的结构研究
        1.2.2 日光温室环境因子研究
    1.3 研究的主要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温室结构概述
        2.1.1 两种温室的基本参数
        2.1.2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的骨架结构及成本分析
    2.2 试验材料
        2.2.1 气温监测仪器
        2.2.2 湿度监测仪器
        2.2.3 土层、内壁面温度监测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温室气温监测方法
        2.3.2 温室土层温度监测方法
        2.3.3 温室内部湿度监测方法
        2.3.4 温室后墙内壁面温度监测方法
        2.3.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夏季运行情况
        3.1.1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内部气温变化分析
        3.1.2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内部湿度变化分析
        3.1.3 小结
    3.2 冬季温室内部环境因子变化分析
        3.2.1 温室内部气温监测分析
        3.2.2 温室土层温度监测分析
        3.2.3 温室内部湿度监测分析
        3.2.4 小结
    3.3 茬口分析
        3.3.1 大庆市地区塑料大棚与日光温室基本种植模式
        3.3.2 单双膜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长期温度分析比较
        3.3.3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茬口设置
4 讨论
    4.1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的骨架结构优势
    4.2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在保温、蓄热方面较对照温室的优势与差异
    4.3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在湿度方面较对照温室的差异
    4.4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的茬口优势
5 结论
    5.1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骨架特点
    5.2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温湿度特点
    5.3 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种植安排特点
    5.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9)基于芡实叶脉脉络的穹顶温室结构仿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温室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仿生建筑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芡实叶脉脉络力学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芡实叶脉特征提取
        2.2.1 植物样本形态
        2.2.2 叶脉特征提取
    2.3 芡实叶脉力学仿真
        2.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2 1号脉、2 号脉力学仿真结果
        2.3.3 单个叶脉力学仿真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仿生穹顶温室初期模型设计与校验
    3.1 引言
    3.2 仿生穹顶温室初期模型设计
        3.2.1 设计原理
        3.2.2 覆盖材料选择
        3.2.3 骨架梁形状与参数选择
    3.3 仿生穹顶温室初期模型力学校验
        3.3.1 校验方法
        3.3.2 校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仿生穹顶温室逐级分叉形态优化与试验
    4.1 引言
    4.2 仿生穹顶温室逐级分叉形态优化仿真
        4.2.1 设计原理
        4.2.2 模态分析
        4.2.3 力学校验
    4.3 缩尺模型集中力应变试验与仿真
        4.3.1 设计原理与方法
        4.3.2 试验方法
        4.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仿生穹顶温室均布力试验与仿真优化
    5.1 引言
    5.2 缩尺模型均布力试验与仿真
        5.2.1 均布力试验
        5.2.2 静力仿真
    5.3 仿生穹顶温室结构优化与尺寸扩展设计
        5.3.1 6m半径仿生穹顶温室结构优化
        5.3.2 12m、18 m及24 m半径仿生穹顶温室设计与校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设计与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南疆日光温室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日光温室太阳能开发利用现状
        1.2.2 日光温室后墙蓄热保温性能研究
        1.2.3 集热单元在温室中的研究
        1.2.4 地中热交换在温室中的研究
    1.3 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设计
    2.1 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2.2 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设计选型
        2.2.1 集热系统设计
        2.2.2 储/放热系统的设计
        2.2.3 水泵选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对日光温室微环境的影响
    3.1 试验设计
        3.1.1 试验区与对照区
        3.1.2 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安装与运行
        3.1.3 试验仪器及测点布置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基础温度变化
        3.2.2 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对空气温度的影响
        3.2.3 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性能分析
    4.1 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热环境分析
    4.2 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集热性能分析
        4.2.1 系统有效集热面积分析
        4.2.2 系统集热量、集热效率分析
    4.3 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储/放热性能分析
    4.4 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能耗性能分析
        4.4.1 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集热量和储热量分析
        4.4.2 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性能测试
        4.4.3 节能率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对温室后墙的影响
    5.1 试验设计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后墙高0.3m处墙表面温度对比
        5.2.2 后墙高1.0m处墙表面温度对比
        5.2.3 后墙高2.0m处墙表面温度对比
        5.2.4 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对温室后墙集热、放热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改进及配套设计
    6.1 水幕集热装置
    6.2 储/放热装置
    6.3 循环装置
    6.4 其他配套设施设备
    6.5 60m长标准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配套工程设施设备列表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太阳能混合结构温室在盐业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内保温日光温室温光性能的研究[D]. 孙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寒旱区典型双层膜日光温室土壤-作物-环境水热系统试验与模拟研究[D]. 焦巍.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独立光伏温室系统荷—源匹配优化研究[D]. 侯晨雪.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温室水体储热装置隔热蓄热研究和装置优化设计[D]. 王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基于温室增温的生物质发酵酿热多参数耦合效应研究[D]. 胡艺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6]日光温室立体循环主动蓄热系统结构优化与传热特性研究[D]. 孙亚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7]河西走廊日光温室光热环境营造过程研究及数学模型构建[D]. 张潇丹.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8]多层覆盖一体式日光温室的环境特点及应用分析[D]. 雷娜.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1)
  • [9]基于芡实叶脉脉络的穹顶温室结构仿生研究[D]. 关姝杰. 吉林大学, 2020(08)
  • [10]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设计与应用效果[D]. 王志伟. 塔里木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太阳能混合温室在盐业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