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051(2019)01-0123-01
在校本研修活动中,我常常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组织者和活动提供者口若悬河,其他人或低头不语,或眼光飘离,或听时“热血沸腾”,过后“烟消云散”……大量重复和浅层次的信息占据了宝贵的教研时间,让校本研修一度陷入“鸡肋”的尴尬境地。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通过调研,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声音:“我是教学新手,希望得到有经验老师的教学经验分享;“听课后感到有疑惑的地方,也有提建议的想法,但大家都不说问题,我一个人说有点奇葩”;“工作时间不长,具体从哪些地方观课,真不清楚”;“我觉得自己的水平有限,万一说错了怕被大家笑话。”……除此之外,教研中还存在唯专家、唯行政、唯评委的情况,大量重复性的工作和缺少思维挑战的教研抑制了教师的思维,尘封了教师研究的热情。
其实,每位教师如同树叶,成长脉络不尽相同,成长过程也是缓慢和需要等待的。教师身上所蕴含的力量和潜能无法预测,学校应该相信教师的潜力,而校本研修就是要唤醒和激发蕴藏在教师身上的力量和潜能,实现不同教师多元声音的交响。因此,我们尝试从以下方面入手调整:
一、确定教研公约,建立一个人人必须发言的机制。
本着“教师站前排”的原则来调动所有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为每个人发展的最大可能创造条件。为此,我们组织教师进行深入讨论,确定了以下教研公约:
1、以学习的态度看课;
2、每个人都要发言,内容不重复;
3、发言要有具体案例,少说空话;
4、每人每次发言不超过5分钟;每次活动轮换做主持人、记录人、计时员;
5、关注活动中的教学关键事件;
6、借助观察工具进行观课,如活动观察记录表等。
“教师站前排”的理念充分调动了每位教师的积极性,“教研公约”来自于老师的需要,它会让团队整体发展的同时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这种教研制度的改变从根本上改变了校本研修活动开展的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打造学习型团队
一个好的团队的力量是个人力量的N次方,创建学习型团队是促进团队长期良好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展好校本研修的前提。俗话说的好,一个鸡蛋从外部打破是“死亡”,从内部打破是“生命”,因此,我们尝试引导老师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创新意识;创设良好的学习平台,引领专业发展;提供开放式的学习方式,满足自我发展需要。
比如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建立并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园行政都加入到集体备课中,成立备课组微信群,采用微信线上和办公室线下的方式进行,班组全体成员全程参加,积极思考。这样,在进行读懂教材、基于学情预测、确定适宜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是活动的主角,既是设计者,也是蓝图的实施者。它让教研改进贴地而行。
再比如,我们充分利用教师碎片时间,在教师中开展“读书漂流活动”。老师们共读一本书,每个人用不同颜色的笔做阅读批注,注明阅读的起始和终止时间,阅读完后传给下一位老师,在书的扉页上每个老师留下自己阅读的记号。这样,自己阅读的同时分享同伴的阅读感悟,对话者变得多元,观察角度得以拓宽。多视角多体验的阅读交流丰富了教师们的阅读体验,激发了阅读热情。越来越觉得从阅读中得到的快乐是比在办公室闲聊时得到的快乐更有意义。
三、实施项目负责制,拓宽校本研修领域
不同阶段教师的专业进阶,是校本研修中的重要资源。我们尝试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主体作用,积极借助教师间的差异,鼓励教师利用自身优势,思考和开辟教学改进路径。在项目负责制的实施中,我们为每位教师搭建最大化的展示平台,只要愿意,每个教师都有机会做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实施中,不断发现自身潜力,在不断的发现和努力中,找到富有潜能的新自我,为了实现不断建构的新目标主动出发。这样当青年教师作为主持人第一次站在台前时,会惊喜的发现自己还有主持的潜能;工作了十几年的教师第一次带队出差时,惊讶的发出“我也可以带别人出门了”的感叹……
四、形成开放性的校本研修文化。
学校重建的校本研修文化具有欣赏性、合作性、开放性,教研组活动充满活力,“教研公约”已经成为教研常态。新的校本研修文化保证了每个教师的积极参与,让大家在单位时间内的收获不断增值,在这样的校本研修文化氛围中教师心态变得更为开放,从而将不断形成良性循环。
现在,反思中的证据意识已经成为很多老师的自觉,教师自我提升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她们更善于思考和追问,愿意主动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她们热情邀请专家、骨干听课,提出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倾听不同的声音,寻找多元解决办法。另外,我们还鼓励老师积极总结、提升教学实践,努力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形成文字供交流和分享。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
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在校本研修活动中,只有坚持贯彻“教师站前排”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校本研修的作用,体现校本研修在教育教学中的最大价值。我们相信,每位教师的内心都有一颗积极向上的种子,只要给予她们合适的阳光和雨露,这颗种子将会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论文作者:王春红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月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教师论文; 校本论文; 老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每个人论文; 公约论文; 潜能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月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