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面板数据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绩效论文,面板论文,利益论文,财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国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也成为我国理论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要课题。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规范或指导意见主要有:《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2005),《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2006),《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2008),《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2008)。这些文件的发布充分反映了我国政府和行业协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和决心。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效应如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出于法规的强制性约束,还是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正向的协同关系?这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被解决,那么社会责任理论只能是对企业的一种道德说教,企业也只会在法规的约束下被动地承担最低限度的社会责任或者在道德的说教下向社会伸出“援助之手”。因此,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对于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46家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面板数据为依据,对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的研究特点体现在:①按照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资本的形态不同,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货币资本利益相关者、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生态资本利益相关者,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设定社会责任变量;②利用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弥补了大多数研究单纯使用截面数据的局限性;③先前的研究都没有对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直接使用了回归模型,而许多变量并不服从正态分布,不符合回归模型的正态性假设前提,本文对变量进行了正态性检验,并实施Box-Cox变换,使变量更加符合回归模型的要求。
二、文献回顾
1.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时至今日,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问题,国外学者并未取得一致的研究结论。Griffin and Mahon(1997)统计了1972~1997年的51篇论文的研究结论,其中正相关33篇,负相关19篇,无相关9篇。之后,McWilliams and Siegel(2000)等研究者的结论是: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Harrison and Freeman(1999)的研究表明,不合法规的表现或不承担社会责任会对企业的价值产生负面影响。Ruf et al.(2001)基于KLD数据库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变动与财务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Simpson and Kohers(2002)对美国国有银行的研究发现,美国国有银行的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系。Schnietz(2005)的研究表明,在公司危机时期,社会责任声誉能够防止公司股价的下跌。
从测量方法上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主要有声誉指数法、内容分析法、KLD指数法等。声誉指数法用社会声誉来衡量企业的社会责任。Moskowitz(1972)、Cochran and Wood(1984)等都采用了声誉指数法。内容分析法根据企业所公布的各类报告,对一些特定项目打分来衡量企业的社会责任。Abbott and Monsen(1979)、Preston(1978)等都使用了内容分析法。20世纪90年代后,KLD公司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设置了产品安全、社区关系、环境保护、妇女和少数民族、员工、核能、军事削减、南非问题八个方面的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目前,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衡量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主流方法。
2.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我国关于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陈玉清(2005)研究了2003年年度报告中社会责任信息的市场反应,结果表明,社会责任信息与我国上市公司的价值相关性不强。李正(2006)以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相关性问题,结果表明,从当期看,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的企业,其价值越低。但从长期看,承担社会责任并不会降低企业价值。宋献中、龚明晓(2006)研究了公司年报中的社会责任信息价值,得出了信息的公共关系价值的增值效应大于决策价值的增值效应的结论。沈洪涛、杨熠(2008)也研究了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结果发现,2002年以后,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开始具有正的价值相关性。
总体而言,我国关于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样本量较少,基本上都是基于截面数据的分析,分析结果难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并且,我国学者更多地关注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而对于社会责任的实际承担水平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的研究甚少,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只是采用了外延式的罗列方式,缺乏理论上的系统性和统一性。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1.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观
最早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带往理论化方向的是Carroll,他构建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Carroll,1979)。之后,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进行了研究,并逐渐将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投入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怀抱。Carroll(1991)将社会责任金字塔与利益相关者相融合,指出要针对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群体考虑社会责任问题。Clarkson(1995)指出,应该以利益相关者框架为基础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模式。Donaldson and Preston(1995)、Mitchell et al.(1997)等都在社会责任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结合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陈迅、韩亚琴(2005)依据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以及社会责任与企业关系的紧密程度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三个层次:基本企业社会责任、中级企业社会责任、高级企业社会责任。《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也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规定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责任对象,帮助社会责任理论找到了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方法和社会责任促进企业发展的理论依据。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了解其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并尽量满足这些要求(陈宏辉,贾生华,2003)。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问题就演变成了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问题。
2.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
Mitchell et al.(1997)将利益相关者的27种定义归纳为三种口径:窄口径、宽口径、中间口径。窄口径从企业生存所必需的角度来定义利益相关者;宽口径的定义认为凡是能影响企业活动或被企业活动所影响的人或团体都是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消费者、政府部门、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周边的社会公众等;中间口径介于二者中间。本文认为,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视野中界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进而界定企业的社会责任。从可持续发展的大视野看,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仅是人类,还包括人以外的生命物种。现代企业不仅是一个存在于经济系统的经济主体,而且是存在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复合主体,必须借助各种条件才能发展(李海舰,原磊,2005)。Starick(1993)指出,自然环境、人以外的生命物种以及将来的几代人都应该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Jacabs(1997)提出,应该明确环境和后代人也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并建议成立一个具有特别责任的“环境董事会”,来关注企业对环境和后代人的影响。Wheeler and Sillanpaa(1998)也认为,自然环境、人类后代、非人类物种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也规定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资源、环境和后代人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极大地丰富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与外延,使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
国内外的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类。本文认为,研究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从利益相关者的本质出发对其进行分类。本质上,诸多主体之所以成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因为他们向企业(主动地或被动地)投入了各自所拥有的资本(温素彬,2006),企业不仅是以物质资本为基础的“经济人”,而且是对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生态资本进行优化配置的“社会生态经济人”(刘思华,2002)。随着时代变化,企业价值来源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企业的有形资本、无形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生态资本等都是企业的价值来源(李海舰,冯丽,2004)。所以,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取决于企业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多元资本的所有者——利益相关者的范围。“股东至上”的企业之所以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因为在那个时代财务资本在企业中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但是,现代企业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财务资本投入产出函数,而是嵌入社会中的一员,其最终的价值创造和实现要依赖于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李海舰,郭树民,2008)。
本文从多元资本共生的角度,提出一种新的利益相关者分类方法——资本形态分类法。按照资本形态的不同,企业资本可分为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生态资本、社会资本。货币资本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资本;人力资本是指附着在人身上的知识和技术所形成的资本;生态资本是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的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总称,它体现了企业与生态之间的生产关系,是具有生态价值的资本;社会资本是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的社会网络关系型资本,它体现了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生产关系,是具有社会价值的资本。企业的生产经营除了依赖货币资本的配置外,还必须依赖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生态资本的优化配置,如:人的体力、智力、情感、道德等人力资本,社会文化、企业关系、诚信协作等社会资本,资源、环境等生态资本,都在企业的价值创造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按照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的资本的形态不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可分为四类:货币资本利益相关者、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生态资本利益相关者。货币资本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向企业投入货币资本的主体,主要包括投资者和债权人;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是指向企业投入人力资本的主体,主要包括管理者和员工;生态资本利益相关者是指主要关注企业生态贡献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自然环境、后代人、非人类物种;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是那些拥有社会网络关系型资本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政府部门、社区、公众等。由此可见,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缔结的多元资本共生体,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保证多元资本的共同保值增值,保证四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性和持续性。综合上述分析,本文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模型(见图1)。
图1 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模型
四、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
在社会责任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观念下,企业不再是单一的“经济人”,而是具有社会责任的“社会生态经济人”。虽然追求经济利益仍然是企业的重要目标,但这一目标必须在保证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相统一、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相统一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种种迹象已经表明,追求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并不会损害企业的财务绩效,还会增强财务绩效的持续性。近年来,社会责任型投资(SRI)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SRI的业绩表现并不逊色,多美尼400社会指数(KLD Domini 400 Social Index)、道琼斯可持续全球指数(DJSJI)、富时四好指数(FTSE4Good Global 100)等一系列社会责任型指数的卓越绩效,也说明了承担社会责任对于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温素彬等,2005),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社会资本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周小虎,2005)。根据理论分析和当前现实经济状况,本文提出如下假设: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2.变量选择
(1)对货币资本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企业的货币资本利益相关者主要是股东和债权人。因为按照现行核算体系计算的财务绩效本身就反映了对股东的责任,所以在设定社会责任变量时,不再包括对股东的责任。企业对债权人的责任主要表现为及时还本付息,可通过利息支付率来反映企业对货币资本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2)对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企业的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主要指广大企业员工。企业承担的员工责任一方面是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工资福利的量化信息能够从现金流量表中获得,可以据此计算员工获利水平指标;另一方面企业还应当为员工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并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但是这些信息属于企业的自愿性披露信息,且多是非数量信息,无法进行计算。因此,本文通过员工获利水平来反映企业对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3)对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部门、供应商、顾客、公众等。对政府的责任主要是依法纳税;对供应商的责任可以通过应付账款周转率体现,周转率越高,企业支付供应商货款的时间就越短,占用其资金的程度越低,对供应商的利益照顾越多;对顾客的责任主要是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对公众的责任包括遵法度、重伦理、行公益等。因此,本文设计如下指标反映企业对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率、账面所得税税率、应付账款周转率、是否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社会捐赠支出率、罚款支出率(逆指标)、企业高管中女性比例。
(4)对生态资本利益相关者的责任。生态资本利益相关者主要关注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在现行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中,环境责任属于自愿性披露信息,除少数企业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环境报告外,大多数企业的环境信息多为文字表述,很难找到量化的数据。因此,本文以如下替代指标反映企业对生态资本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是否通过ISO14000环境认证体系、环境治理费用支出率。
(5)本文选择了Tobin Q值和总资产报酬率为因变量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绩效。Tobin Q值用来反映企业价值;总资产报酬率是一项概括性很强的财务指标,它包含了生产效率、销售效率、盈利水平、财务杠杆等多方面的财务绩效。
(6)Trotman and Bradley(1981)的研究指出,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企业规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较大规模的企业受社会大众的关注力相对较多,往往承担较多的社会责任。由于我国企业性质的特殊性,企业性质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有很大影响。因此,本文引入两个控制变量:企业规模、企业性质。上述变量汇总于表1。
3.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3~2007年期间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公司年报中查找相关数据。根据研究目的,采用以下标准对样本进行了筛选:①除取值为0、1的二值指标外,各指标五年的数据完整;②按照6σ原则,取值在之外的值被定义为极端值,删除了存在极端值的样本。
按照以上标准,作者逐家整理了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会计信息,排除数据不完整的上市公司后,最后取得46家公司5年的面板数据,所有数据均来源于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巨潮资讯网(http://www.cninfo.com.cn)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及新浪网财经频道的相关信息,经作者整理。
4.模型构建
根据研究假设和所搜集的数据的特征,本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如下:
k为自变量个数,为相互独立的随机误差项,且满足均值为0、等方差的假设,N为截面成员的个数,T为每个截面成员的时期总数。
五、实证分析
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2可见,各项变量在5年中都相对稳定。5年来,样本公司的总资产报酬率平均为7.59%;TobinQ值平均为1.5325;利息费用支出占负债平均余额的2.94%;支付给员工以及为员工支付的现金平均占主营业务收入的8.13%;缴纳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平均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22%;缴纳的所得税平均占利润总额的33.56%,与法定所得税税率基本相等;应付账款周转率平均为10.72次/年,平均周转期约34天;有57.83%的样本公司通过了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支付的公益性捐赠平均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03%;罚款占主业务收入的比例平均为0.02%;女性在上市公司高级管理层中所占的比例平均为11.16%;约61.30%的公司通过了ISO14000环境认证体系;用于环境治理的费用平均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22%;企业期末总资产的平均规模为25.69亿元;约69.57%的样本公司为国有控股公司。另外,相关性分析(表略)表明,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问题。
2.变量的正态性检验与正态变换
在计量经济模型中,特别是在一般线性回归模型中,都是以变量的正态分布为假设前提的。但是,大多数财务比率并不服从正态分布。国外已经有多个学者对财务比率的分布特性进行了实证研究。Deakin(1976)研究了美国1954~1972年1114家公司的11项财务比率,并使用卡方检验来检验其正态分布。Bird and McHugh(1977)采用Shapiro-Wilks检验研究了澳大利亚的5个财务比率的分布特性。法国的McLeay(1986),芬兰的Martikainen(1995)也分别以本国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财务比率的统计分布特性。以上所有的研究都得出了财务比率偏离正态分布的结论。薛跃、韩之俊、温素彬(2005)对我国1100多家上市公司的12项财务比率进行了实证研究,也发现绝大多数财务比率不服从正态分布,并且,使用Box-Cox变换使变量接近正态分布的效率最高。
本文首先使用Jarque-Bera统计量对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见表3)。从JB值和P值可见,大多数变量都拒绝了正态性假设。因此,在回归分析之前,必须对变量进行正态变换。本文使用Box-Cox变换,其一般形式如下:
(2)式中,需要估计的只有一个参数λ。采用极大似然估计,确定的λ最优估计值见表4所示。经过Box-Cox变换后,除SD、EP、Size外,其余变量都服从正态分布(限于篇幅,表略)。
3.面板数据回归
首先对2003~2007年分别进行分年度的截面数据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大多数变量与假设不符,且不显著(表略),企业社会责任与当期财务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很不明显,甚至为负相关。进一步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因为个体间的行业、自身条件等因素存在差异,并且46家公司只是上市公司总体的一部分,所以本文选用随机效应变截距模型,具体形式为:
从表5可见:对总资产报酬率(ROA)的影响方向与预期符号一致的变量有:IR、OTR、ITR、PT、ISO9、SD、WP、ISO14;对Tobin Q值(TQ)的影响方向与预期符号一致的变量有:IR、EI、PT、PR、WP、ISO14;但是,有些变量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从统计学角度看,用来估计模型的样本量较少,降低了模型的自由度,这也是本文的一个不足;取值只为0、1的指标其变化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很不敏感,往往在模型中不显著。尽管如此,回归结果至少可以说明社会责任变量对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方向。另外,有些变量对ROA和TQ的影响方向并不一致,本文认为以ROA为因变量的模型更加客观。原因是,TQ是基于股票价格的指标,而现阶段我国的股票价格受多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对因变量做出正确及时的反应。
总的来看,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结果明显好于分年度的截面数据回归结果,主要表现在:Adjusted-R[2]和F统计量明显提高,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很好;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关系更多地与预期符号一致。尽管有些变量不显著,但至少可以反映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方向。这说明,虽然企业社会责任对当期财务绩效的影响为负,但加入时间因素后,长期来看,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一是现行的核算将企业的社会责任支出费用化,抵减了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正向作用;二是承担社会责任往往首先形成企业声誉或潜在的社会资本,然后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竞争力,使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正向作用延后;三是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不完全性和滞后性也使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正向作用滞后。
六、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按照资本投入的不同形态,将企业利益相关者分为货币资本利益相关者、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生态资本利益相关者,并以此为基础设定社会责任的变量,对财务绩效进行了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分析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已经开始关注其社会责任,但社会责任的披露信息仍然较少,也缺乏统一的披露标准。从分年度的截面数据回归结果看,大多数社会责任变量对当期财务绩效的影响为负。从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看,大多数社会责任变量对财务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并且显著性大大提高,从而反映出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长期性。大多数财务指标和社会责任变量都不服从正态分布,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必须进行正态变换。因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建议。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继续推进,社会责任报告也会逐渐像财务会计报告那样,成为国际商业语言。当前我国的企业信息披露存在制度性缺陷,只有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是强制性披露信息,社会责任信息仍然属于自愿性披露信息。也就是说,当前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主要是为货币资本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提供信息服务,而忽略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非财务信息的需求,尤其是对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这种信息的不完备性一方面会导致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失误,而由于社会责任的财务效应具有滞后性和长期性,这种决策失误可能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被发现;另一方面会导致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不能及时地传递给利益相关者,降低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向企业资本和竞争优势的转化效率,从而延缓了社会责任的财务效应,使优质企业在社会中的多元资本优势不能及时地体现出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2008年4月,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等11个工业行业协会借鉴全球报告倡议(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联合发布了我国的第一个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南——《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简称《指南》)。但是,我国的《指南》在框架结构、指标体系、适应性、约束性、量化评价等方面与GRI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迫切需要在《指南》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相应的行业补充指引、技术规范、实施细则、第三方认证制度等,将《指南》落在实处。同时,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XBRL)已经成为国际通用的信息披露技术。我国正在开展XBRL的框架构建、标准制定和技术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也应同时纳入XBRL的框架结构中,使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成为可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信息,从而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关于财务绩效计量与披露的建议。我国目前的财务绩效计量模式是基于新古典经济理论的计量模式,即企业的社会责任支出都是费用化的,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社会责任理念的要求。事实上,从社会大环境和生态大环境来看,企业的社会责任支出是一项资本性投资,社会责任支出所发生的现金流出并不是经营性现金流出,而是形成了企业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生态资本等非财务资本。遗憾的是,当前的会计核算体系将这些支出费用化而不是资本化,以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当期财务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很不明显,甚至呈负相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①在会计核算方面,应该根据企业社会责任支出的实际情况将其资本化。②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在编制利润表的同时,编制增值表,来反映企业增加值的形成和分配。早在1975年,英国会计标准委员会发布的《公司报告》中就明确地肯定了企业对增加值的计量和披露,并建议企业编制增值表。③在财务绩效的衡量方面,应该将以“股东利益至上”为基础的“利润模式”转变为以“利益相关者共同财富”为基础的“增加值模式”,将“有效增加值”作为衡量财务绩效的基本指标,从计量方法和考核目标上体现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的一致性,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④在审计方面,加强对社会责任支出的审计,尤其是加强对资本化的社会责任支出的审计,以防止企业利用资本化手段粉饰财务报表。
(3)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的建议。①从评价内容上看,虽然我国当前的绩效评价体系已经突破了“利润导向”的评价模式,但是,对社会绩效的评价仍然非常薄弱。应该尽快建立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绩效评价制度,在企业上市、投融资、管理者激励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绩效评价,督导企业转变观念,注重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生态资本的共同保值增值,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②从评价的时间跨度上看,因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转化为企业的资本,进而转化为财务绩效,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所以,在进行绩效评价时,要打破传统的年度评价模式,建立年度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的绩效评价体系,减少企业的短视行为。比如,建立年度的固定时期评价和2~3年期的滚动式评价相结合的有时间弹性的绩效评价制度。③从评价的时间范围上看,建立面向过去的绩效评价和面向未来的绩效预警相结合的绩效评价制度,完善绩效标准,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加强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协同性,提供决策依据。④从评价主体上看,改变传统的政府主导的绩效评价机制,建立政府评价、社会评价、企业评价的多元利益主体评价机制。
标签:人力资本论文;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 利益相关者理论论文; 财务绩效论文; 社会责任报告论文; 社会责任标准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公司价值论文; 社会资本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绩效指标论文; 企业责任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商业伦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