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织绩效的领导行为效能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_dea论文

基于组织绩效的领导行为有效性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绩效论文,有效性论文,评价论文,领导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55(2008)02-0051-07

一、引言

领导行为有效性研究一直是领导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而领导行为有效性的测度更是一个理论和实践上的难点问题。[1]如何评价领导有效性并没有简单的答案,选取适当的指标取决于评价的目的和评价者的价值观念。长期以来,对领导评价中主观因素较多,难以做到公平合理,从而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领导行为有效性的测度方法势在必行。

领导理论自20世纪初产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综观其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领导特质理论阶段;(2)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领导行为理论阶段;(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领导权变理论阶段;(4)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综合领导理论阶段。领导理论的不断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当代领导理论的出现,更加深刻地反映了西方社会从工业化时代进入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进程中社会变革对领导形式提出的新挑战。[2](P62)领导理论的发展轨迹清晰地表明,大多数领导理论在解释领导有效性的时候通常局限于某种领导范式(如特质)。综观诸多领导理论,可以分为五种范式:特质/技能范式、行为范式、权力/影响范式、情景范式、综合范式。本文的理论假设建立在Yukl的“领导理念整合模型”的基础上,该模型比较科学、系统地整合了不同范式的领导理论。[2](P63)本文从组织绩效的视角出发,通过计算领导所在组织绩效的动态变化率来间接测度领导行为有效性。

县级领导是贯彻和实施新时期发展战略的中坚力量,为了促进县级领导班子建设,本文提出了一种县域领导行为有效性测度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客观测度领导的实绩来间接反映领导行为的有效性。其优点是有利于克服片面追求人际和政绩而导致的种种弊端,有利于激励和引导领导干部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多出实绩。本文第二部分将通过分析当前变革背景下的县级领导的主要特点和任务,建立起通过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速度来间接评价领导有效性的理论假设。第三部分将提出一种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测算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模型。第四部分利用上述模型对黑龙江省66县(市)进行了实例测算和分析。第五部分为全文结论。

二、文献述评

领导行为有效性研究一直是领导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而领导行为有效性的测度更是一个理论和实践上的难点问题。在该研究领域,存在两类主要研究方法:一个是基于心理学研究视角的直接描述法,另一个是基于管理学视角的间接测度法。[1](P47)

领导行为有效性的直接描述方法,主要是运用档案研究、观察法、现场研究、访谈、心理测验等心理学研究手段,以研究领导者个体的行为因素为核心,通过对领导者个人的性格、品质、风格、素质、能力等行为因素的直接描述来评价领导行为的有效性。该研究方法以品质理论、行为理论为代表,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是领导行为研究中的主流研究方法。该方法的问题在于:由于受价值观多元化的限制,评价标准难以统一,而且这些标准多为定性的描述,以此来衡量领导行为自然会掺杂一些主观因素,使得评价结果有时与领导行为的实绩发生背离。

随着对领导概念认识的不断深入,领导行为有效性的研究也随之不断的发展。近年来,该领域的知名学者Marrow、Presthus、Tead以及转换型领导模式的代表人物Anderson和Koffer都对领导的概念有过新的阐述。[3](P390)他们认为,领导是一种在与被领导者双向沟通的过程中,持续地保持彼此间互动性的技能;是一种团结和激发个人和群体实现目标的艺术;是一种能够影响组织中的其他人的能力。同时,对领导行为有效性的研究也从关注领导者个人的品质行为,转向了研究领导者以外的被领导者和组织的绩效上,领导行为有效性测度的研究也产生了新的视角,由此基于管理学视角的间接测度方法便应运而生。

间接测度法是一种通过考察领导所在组织的综合绩效的变化来间接地测度领导行为有效性的方法。它借鉴了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中绩效管理的思想,并运用了系统论、定量分析等方法。对此,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他们认为虽然领导者的行为是无法直接度量的,但领导能力、素质以及其努力程度等行为因素与组织业绩、目标的完成情况成正相关关系。国外有些学者还认为领导应致力于组织目标的实现,领导全部的行为效果最终要反映在组织目标的实现上。我国学者认为领导行为是可以度量的,并指出可通过预算值和实际值的比较对领导行为的有效性进行估算。2003年,大卫、捷克、诺玛等当代人力资源与开发专家们在其新书《成果式领导的第一本书》Result-Based Leadership)中提出,仅采用诸如性格、风格、价值观等个人特质来评量领导者是不够的,组织中的整体绩效才是与领导有效性紧密相连的。[4](P72)

间接测度方法体现了领导行为有效性和组织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展了领导行为有效性的研究视角。但该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无法剔除客观条件的差异给领导行为有效性带来的影响,评价结果反映的是领导所在地区的综合实力差异,而不是领导行为有效性的优劣,这样的评价结果自然缺乏公正性。例如,按照这样的评价标准,基础条件好的县,如哈尔滨周边的宾县,其领导业绩往往好于一些偏远、落后县的领导业绩,如兰西等。这样的评价结果体现的是宾县和兰西两地综合实力的差异,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两县领导行为的优劣。如果不能反映领导行为的优劣,就无法客观地测度出他们的有效努力程度,无法鉴别和衡量县级领导的实绩,从而不能给那些较落后地区的发愤图强的领导以有效地激励,也就无法鞭策那些较发达地区的不思进取的领导。

三、测度县级领导有效性的理论假设

县级政府领导有效性的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一系列内容,其中包括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本文只研究定量评价,为了定量分析,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要有一套科学、可行的考核指标体系;二是要有一种简便有效的评价方法;三是要有一套完整、稳定、真实的资料来源。[5](P23)

根据新时期县级政府的职能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以下县级政府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有三项:(1)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方面的指标。(2)经济建设方面的指标。(3)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指标。每个指标体系都细化为三级,且有不同的权重。[6](P22)《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课题组提出了一个包含了三项考核指标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即职能指标、影响指标和潜力指标。[7](P42)职能指标是评估体系的主体,这些是政府应该解决的基本问题,如果出了问题,政府部门要直接负责。影响指标是用来测量政府管理活动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效、影响和贡献的。潜力指标反映的是政府内部的管理水平。宋长瑞提出了同时采用考核指标和评价指标两个体系进行政府的政绩评价。考核指标为定量评价,主要包括经济运行情况(经济总量和结构等方面)、社会发展情况(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可持续发展情况(人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情况)。评价指标多为定性标准,既是对考核指标的验证,又要体现工作过程的努力程度,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各方面情况的评价,方法是设计一些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具体内容,让老百姓来评价。[8]由于政府领导的职能是多方面的,对其有效性的测度也是多维度的。评价的目的和侧重点不同时,所采取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本文的重点是研究当前行政改革过程中领导有效性的测度,在这个背景下领导最重要也是最本质的职能是领导和促进变革。变革的发生直接表现为机构的变化、新的制度平台的建立、新的组织文化的孕育,这些变化又将对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间接的影响。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易于获取和定量描述,一般在政府绩效评价时常采用这些指标对政绩进行考核。虽然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因素众多,但近五年的行政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实践表明,行政改革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创造了世界经济中一个大国持续发展的奇迹,[9]行政改革的不断深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强大的推动力。根据2002-2003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指数,可以看到由于1998年中国政府推行改革措施,当年的政府竞争力上升到全球第19位,国家竞争力上升到21位,说明了改革对于提高政府和国家竞争力的巨大推动作用。[10]既然近几年来行政改革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引发经济、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那么就可以尝试用经济、社会的进步率来评价行政改革的有效性,通过对各类相关指数及其排位升降的考察,测量出行政改革的成效。而促进行政改革又是政府领导的主要职责,由于变革环境中领导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领导变革的能力和效果上,所以可以通过经济、社会的进步程度来间接评估行政改革过程中领导的有效性。从政府绩效角度衡量领导行为的有效性,主要是看政府所在的那个地方或部门在评价期间是否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上述分析中各变量的因果关系如图1所示。粗箭头表示影响变量的主要因素,细箭头表示影响变量的其他因素。

图1 变革过程中领导行为与政府绩效产出的关系

由于本文的重点是提出一种评价领导有效性的思想,并建立相应的测算模型,所以选取指标体系只是为了能够说明问题,而不苛求其全面。为了测度经济、社会的进步程度,本文选取了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影响指标,即经济、社会、人口与环境三个指标,作为本研究的基础指标体系。[11](P72)接下来的问题是:(1)如何将三个子指标合成一个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2)如何通过历年综合指标的变化来评价经济、社会的相对进步程度。解决这两个问题所要建立的测算模型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四、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测算县域领导有效性的数学模型

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及其进步率,均可采取比较的方法来评估。[12](P52)综合指标可采用同类单元间横向比较的方法来判定;综合指标的进步率的测算,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单元的综合指标进行纵向比较。然而在技术实现方面,上述方法中均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其一是在对同类单元的发展水平进行比较时,除了应考虑适当的指标体系之外,更大的困难在于如何克服环境的差异对单元绩效产出的影响,采用计算投入产出比的方法来反映组织基础条件的差异。[13](P72)其二是在纵向考察综合指标的进步程度并在同类单元间进行横向比较时,存在着如何评价单元之间综合指标进步率的相对有效性问题。[14](P122)目前,还没有一种评价方法可以同时有效地解决上述两个难题。在考察单元的综合指标相对进步率时,为了克服环境的差异对单元绩效产出的影响,本文借鉴了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思想。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一种将观测值以前沿面方式加以包络的绩效衡量方式,它借助于数学规划的技巧,运用事后数据来评估效率,不但弥补了传统效率衡量方式的不足,更将数学规划从原来的规划角色扩展到控制评估的角色,成为一种业绩诊断的依据。[15](P1080)其方法是以投入产出的比例作为衡量效率的指标,采用数学规划模式,以极大和极小值来得到所谓的效率前沿面,即所有效率良好的受评估单位组成效率前沿,其他效率较差的被评估单位便落在该前沿之内。该方法可用于生产部门计算资源分配和技术效率,近年来在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价中也获得了一定的应用。[16](P72)我国学者还对应用DEA测算相对有效性的方法进行了发展,提出了二次相对效益方法。[17](P32)即以被评价单元以往的产出作为输入,以当前的产出作为输出,把当前和以往产出的比例作为衡量管理有效性的指标,用DEA方法测算各评价单元的相对有效性;这种评价结果可有效地剔除客观基础条件不同所造成的影响,真正体现被评价单元的主观努力程度。[18](P27)本文在借鉴冯英浚提出的二次相对效益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测算综合指标及其相对进步率的方法,该方法可同时有效地解决上一段中提到的绩效评价领域的两个难题。

1.用于评价综合指标的DEA模型

将多个子指标合成一个总的综合指标时,通常采用专家赋权法,为每个指标分配不同的权重,然后求取所有子指标的加权代数和作为综合指标。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为子指标分配权重时引入了专家的主观因素,使评价的客观性受到削弱。本文将采用只有输出的DEA模型来计算多子指标时的综合指标。DEA模型通常被用来根据生产活动中的多个输入指标和多个输出指标的数据,评价相对于所给出的诸决策单元(生产单元)来说某决策单元的优劣,也就是评价决策单元间的相对有效性。针对多子指标综合的问题也可采用这种相对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即采用只有输出的DEA模型,计算出各评价单元输出的相对有效性作为其综合指标,该指标可以客观地反映各评价单元综合实力的差距。

只有输出的DEA模型如下:

为决策单元的输出可能集。显然,输出可能集为所有决策单元输出的线性组合。从几何意义上讲,在一个用于描述输出指标的S维空间中,输出向量为该空间中的一个点,可用该点到空间原点的距离来衡量其大小。在空间的不同方向上,由距离原点最远的点(即该方向上最大的输出向量)构成了一个支撑超平面,输出可能集中所有的点都位于该平面上或该平面内。由于位于该平面上的点在该方向上与原点的距离最远,可认为是最大的输出向量,称为DEA有效,有效性值取为1,该支撑平面也称DEA前沿面。位于前沿面内的点为非DEA有效,有效性值根据其与前沿面的接近程度而定,离前沿面越远,有效性值越低。上述原理可利用只有2个输出时的DEA模型来形象地描述,如图2所示。

图2 只有2个输出时评价单元的输出有效性示意图

此为该评价单元的二次相对效益,本文将其作为评价相对进步率的指标。由于在计算中将以往的综合指标值作为测度进步率的参考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评价单元的客观基础条件的差别,所以该指标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反映各评价单元综合指标的相对进步程度。

2.黑龙江省66县(市)领导有效性的评价的实例测算

利用上文提出的基于DEA原理的领导有效性的测算方法,结合黑龙江省66个县(市)的数据进行了实例测算。测算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根据各县(市)的各项指标计算得出反映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第二步,利用相邻年度的综合指标计算年度间的相对进步率,作为评价领导有效性的相对得分。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结合黑龙江省统计年鉴所提供的现有数据,在经济、社会、人口与环境三个基础指标下,各只选取1个子指标:(1)人均GDP,反映经济指标;(2)平均受教育程度,反映社会指标;(3)非农业人口比重,反映人口与环境指标。其中(1),(3)两项可直接从统计年鉴中查到,平均受教育程度无法直接获得,只好采取在校学生数与总人口的比值来近似表示(即在校率)。计算各年度综合指标时用到的原始数据来源于1999、2001、2003年的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将归一化后的三个子指标作为被评价单元的三项输出指标代入只有输出的DEA模型(式2),利用线性规划软件Lindo运算后得到各评价单元的得分ALFA,将其取倒数并化为百分数,作为各单元该年综合指标的相对得分。计算年度间相对进步率时,为了更全面、突出地反映1998年行政改革以来,各县(市)综合指标进步率的变化,故选取1998年以后的年度进行分析和计算。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平稳性和连续性,为了使分析更加简明、结果更加显著,所以只选取了99,01,03三个时间点,计算其间的相对进步率。根据计算相对进步率的DEA模型,将99年的综合指标相对得分1/ALFA作为输入,将01年的1/ALFA作为输出,计算得到各县(市)99-01进步率的相对得分1/ALFA,同理,经计算可获得01-03进步率的相对得分1/ALFA。上述线性规划的计算均利用Lindo软件完成。

下面以若干县的计算结果为例来说明该测算方法的有效性和意义。为了讨论方便,从66县进步率评价得分表中选取99-01或01-03进步率为1的单元,共11个县(市),将这11个县(市)99、01、03年度的综合指标及其99-01、01-03进步率汇总于表1中。从综合指标与进步率得分的关系上看,进步率得分为1的县(市)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各年度综合指标都较高的单元,如绥芬河市、塔河县和漠河县,它们历年的综合指标均名列前茅(等于1或接近1)。二是综合指标并不突出,但年度间相对进步程度显著的单元,这类单元占了多数,除上述三个单元外,基他单元基本上都属于第二种情况。这样的评价结果即突出了进步的程度又考虑了综合实力,比起通常的只考虑综合实力或只考虑增长率的方法更为合理。

表1 1999-2003年黑龙江省11县(市)综合指标和进步率

代号 县(市)1999 2001

2003 99-01进步率

01-03进步率

ALFA1/ALFA ALFA1/ALFA ALFA1/ALFA ALFA1/ALFA ALFA1/ALFA

1 拜泉县2.41 41.5 1.33 75.5 1.32 75.8 1.00 100.0 1.03 97.2

2 萝北县1.00 100.0 1.00 100.0 1.13 88.5 1.00 100.0 1.13 88.6

3 肇州县1.71 58.5 1.19 84.3 1.17 85.5 1.18 84.6 1.00 100.0

4 桦川县1.78 56.3 1.60 62.5 1.52 65.8 1.55 64.7 1.00 100.0

5 汤原县1.74 57.4 1.80 55.6 1.73 57.8 1.76 56.7 1.00 72.5

6 抚远县1.70 58.8 1.00 100.0 1.38 72.5 1.00 100.0 1.38 100.0

7 勃利县2.10 47.6 1.85 54.2 1.85 54.1 1.55 64.4 1.00 100.0

8绥芬河市

1.00 100.0 1.00 100.0 1.00 100.0 1.00 100.0 1.00 100.0

9 绥棱县1.64 60.8 1.60 62.6 1.52 65.8 1.60 62.7 1.00 100.0

10塔河县1.07 93.5 1.08 92.9 1.06 94.3 1.08 92.9 1.00 100.0

11漠河县1.00 100.0 1.00 100.0 1.00 100.0 1.00 100.0 1.00 100.0

通过对有关年度的年鉴分析可以发现,这些综合指标进步显著的县(市)均采取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的改革措施。例如,拜泉县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作物和绿色食品,开展百库千塘万眼井工程,改善了生态环境。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也有重大进展。这些改革措施有力地推动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萝北县城镇化建设成果显著,被授予全省文明村镇建设先进县标兵,名山镇被列为省级重点小城镇。肇州县推广普及技术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被评为全省基础教育工作先进县。桦川县县、乡、村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千方百计保持社会稳定,积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加强扶贫解困工作。汤原县积极推行零基预算,调整了乡镇税收管理体制,完成了县乡党政机构改革,乡村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顺利实施。勃利县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订单农业。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组织全县20几家企业到北京、上海参展其绿色食品,并设立专柜常年销售,被省政府授予“绿色食品展销先进县”称号。绥棱县大力发展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大鹅发展到百万只,水利、林业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农业产业化有了新进展,素质教育扎实推进,顺利通过了国家普九检查验收。上述几个县由于进行了有效的领导,采取了适当的变革措施,使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所以进步率得分居领先地位,这说明基础条件一般的县(市),通过有效的领导和努力,其工作成效通过进步率的测算仍可名列前茅,这对大量综合指标处于中游的县无疑是具有鼓舞作用的。

从66县总的进步率名次上看,99-01进步率>0.9的单元有11个,01-03进步率>0.9的单元有30个,99-01进步率>0.9的单元中只有4个在01-03进步率仍保持>0.9,可见通过相对进步率的评价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对于大多数单元来讲,只有持续的有效领导和努力工作,才能始终保持在前列,稍有松懈就会被其他单元赶超,这使得处于前列的单元不敢故步自封,位于后进的单元追赶有望,从而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形成在竞争中不断发展的良好态势。

五、结论

在领导变革的过程中,领导和推动变革的能力是评价领导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在当今行政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行政改革及其他相关改革措施是推动县域社会、经济进步的最主要力量。因此本文提出了通过测度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程度来间接评价县级领导有效性的方法。

为了测量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综合得分,本文采取只有输出的DEA模型,将反映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子指标通过相对有效性运算得到综合指标,该算法采用线性规划方法计算总得分,无需对子指标人工赋权,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为了测量年度间综合得分的变化程度,本文采取了计算二次相对效益的DEA模型,以上年指标作为输入,以本年指标作为输出,利用线性规划法计算输入输出的相对有效性,即可求得跨年度综合得分的相对进步率,以此作为评价该地区领导有效性的客观指标。

利用上述方法对黑龙江省66县(市)进行了领导有效性的测算。结果分析表明,综合指标进步率高的县(市)均采取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的改革措施,进一步证明了测度方法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采用这种测度方法既可有效地克服基础条件差异对评价带来的影响,又可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形成不进则退的竞争局面,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符合当今公共行政发展趋势的政府领导有效性的客观评价方法。

附录

1.关于模型。DEA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改进,本质特征就是它的动态及连续,动态表现在他是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动描述,连续体现在我们可以在领导任期乃至任期后进行连续评价,比较达到包络面的频率。该评价模型兼顾了时间,空间及行为三个维度。时间维度是指不同时段上的变化,空间维度是指将同类评价单元进行比较,行为是指被评价单元的努力程度,即被评价单元距离包络面的远近。该模型与传统评价方法相比,传统的评价方式结果呈正态分布,对于业绩不突出的大多数评价单元很难产生激励作用,而采用本模型评价后的结果是呈此起彼伏高低错落状,就评价效用而言,充分发挥了激励落后鞭策进步的效果,将被评价单元的努力程度充分展现出来。[18](P28)该评价模型的思想核心在于激发潜能,而不在于对现实的排名。通过比较研究凸显该模型的特点是下一步的工作。

2.关于假设。本研究中测度领导有效性的基本假设,即认为领导有效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程度密切相关,其有效性还须进一步证实。该假设的因果链较长,干扰因素也较多,今后的研究应着重分析因果链中的其他环节及干扰因素,如领导行为的特征与下属努力的关系、领导品质与组织文化、环境等因素对领导行为有效性的影响程度。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而复杂的,领导有效性是领导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不同的领导理论中关注的焦点各有侧重,从领导品质、领导行为、任务导向到人际导向,当代理论更趋向于综合视角,[19](P34)将品质、行为、情景等变量综合考虑,认为有效的领导不是一个自由浮动的现象,必须与组织能力和组织绩效联系起来。以往研究多为静态,以单独的视角评价领导有效性,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考量,尝试将领导有效性的评价与组织绩效联系起来,通过组织绩效的动态变化来测度领导有效性。[20](P70)

总之,本文将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应用于公共组织领导有效性评价领域,为基于组织绩效的客观评价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它将二次相对效益测度方法的研究成果引入管理心理学领域,提出了一种在管理心理学领域中进行行为定量化研究的方法。本文提出的这种县域领导行为有效性测度的新方法,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该方法将为县级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奖惩培训工作提供客观的决策依据和有效的技术支持,有助于建立一种以人力资源开发为本的用人机制。

收稿日期:2008-01-28

标签:;  ;  ;  ;  ;  ;  ;  ;  ;  ;  ;  

基于组织绩效的领导行为效能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_dea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