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9月期间到本院参与治疗的80例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电脑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传统针灸治疗,研究组,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疼痛缓解有效率为85%,对照组为72.5%,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肩痛穴;平衡针灸;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0-0359-02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以肩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常于夜间疼痛加剧,对患者日常活动造成严重影响,降低患者生存质量[1]。近几年,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发病率呈增加趋势,因此,及时诊治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为探究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效果,本院以80例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为对象,分别给予肩痛穴平衡针灸与传统针灸治疗,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9月期间到本院参与治疗的80例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电脑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25例男性和15例女性,51~79岁为年龄区间,(64.9±8.37)岁为平均年龄。研究组,23例男性和17例女性,50~76岁为年龄区间,(65.2±8.05)岁为平均年龄。所有患者均符合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诊断标准,且对本次研究处于知情状态下,并签署有相关的知情同意书。同时,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对照组:给予传统针灸治疗,以肩井、肩贞、手三里、手五里以及支沟等穴位为基准,给予针灸治疗。(2)研究组: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以肩痛穴为主穴,足三里穴下2寸是其位置,并偏向腓侧1寸。坚持交叉取穴的基本原则,针灸过程中,指导患者处于坐位膝直伸状态下,准确分析腓浅神经针刺特点。针灸前,采用常规消毒方式,对患者患处进行消毒,应用长3寸的一次性无菌毫针,利用提插手法,直接刺入肩痛穴,1.5寸为针刺深度。所有患者每日进行1次针灸,1个疗程以4周为标准。
1.3 疗效评定标准
经1个疗程的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其中,0~100分为分值,0分为无痛,1~50分为轻度疼痛,51~80分为中度疼痛,81分为重度疼痛,无痛与轻度疼痛表示疼痛缓解有效。
1.4 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实践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应用SPSS 20.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用卡方(χ2)予以检查,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t予以检查,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基于不同的治疗方式作用下,对比两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研究组疼痛缓解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所示。
3.讨论
肩关节周围炎,即肩周炎,主要表现为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导致患者肩关节活动受到限制,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导致肩关节周围炎的病因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1)肩部因素:第一,40岁以上的中年人为该病的主要发病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软组织出现退行病变,外力承受能力呈减弱趋势,易诱发肩周炎。第二,长期过度活动、不良姿势等,引起慢性致伤力。第三,由于上肢外伤,长时间固定肩部,肩周组织表现出萎缩、粘连现象。第四,肩部出现急性挫伤,亦或是采用不恰当的方式,治疗牵拉伤。(2)肩外因素:颈椎病以及肺、心、胆道疾病,引起肩部牵涉痛,基于原发病长时间未得到治愈,导致肩部肌肉呈现出持续性痉挛、缺血症状,进而发展为炎性病灶,最终演变为肩周炎[2]。针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肩部疼痛:初期,以阵发性疼痛为主,表现为慢性发作,随着病情的演变、发展,疼痛加剧,以持续性疼痛为主,基于气候变化、劳累状况下,疼痛有所加剧。(2)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不同方向活动均受到限制,上举、外展以及内旋外旋较为显著。(3)压痛:诸多患者伴有明显压痛感,常见于肩峰下滑囊、喙突等位置。(4)怕冷:针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常表现出肩怕冷。(5)肌肉痉挛:早期,肩周围肌肉可能出现痉挛症状,晚期,部分患者可能发生肌肉萎缩现象[3]。
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由于患者出现偏瘫后,中枢神经遭到损害,肌肉张力发生改变,呈现出萎缩、关节挛缩等现象,在此情况下,若过度锻炼肩关节功能,易损伤肩关节软组织,引起急性炎症,诱发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4]。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发病率呈现出逐渐上升趋势,因此,临床医师与患者更加重视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的诊断与治疗。保守治疗是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常用治疗方式。近年来,临床医师开始致力于针灸的研究,并逐渐用于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
针灸,属于东方医学范畴,是针法与灸法的总称。针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按照一定角度,将针具插入患者体内,采用捻转、提插等手法,刺激人体特定部位,从而治疗疾病。刺入点,称之为人体腧穴,即穴位。灸法,采用预制的灸草、灸炷,灼烧、熏熨体表相关穴位,通过热的刺激作用,达到预防及治疗疾病的目的。其中,艾草较为常用,故称其为艾灸,除此之外,还涉及有桑枝灸、隔药灸、柳条灸等[5]。
平衡针灸,是一种以社会、心理、生理为基础,通过人体信息系统,联合针刺技术,以针刺为手段,以人体健侧特定穴位为基准,激发患者自身防卫系统,达到自我调节、修复的目的。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对肩痛穴周围神经腓浅神经产生刺激作用,促进患者亮腓肽、5-羟色胺的释放,达到缓解患者疼痛的目的。
本次研究以2015年3月—2016年9月期间到本院参与治疗的80例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为对象,电脑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针灸治疗,研究组,给予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结果显示,经1个疗程的治疗,评估患者疼痛改善程度,研究组疼痛缓解有效率为8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
综上所述,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惠敏,汪芗,钟亚彬等.平衡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2015,36(3):229-231.
[2]李小娟.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82例[J].今日健康,2014,13(11):163-163.
[3]赵东升.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34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3):62-63.
[4]隋翠翠.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采用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临床观察[J].北方药学,2014,11(2):85-85.
[5]张玉欣.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46例[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23):95-95.
论文作者:张虎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
标签:肩关节论文; 针灸论文; 患者论文; 疼痛论文; 肩部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