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新课程标准”第一卷谈课堂教学_课堂教学论文

从“国家新课程标准”第一卷谈课堂教学_课堂教学论文

从全国新课标Ⅰ卷看课堂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新课标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宁夏作为首批新课程试点省份,2004年开始进入新课程,2007年开始实行新课程高考,至今7年,每年分析、研究高考试卷,都能够对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2013年高考刚刚过去,研究2013年新课标高考Ⅰ卷的特点,对日常教学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

启发之一:知识目标依然重要,教与学要回归生活

(一)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夯实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

政治学科高考命题以《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为基础,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在“三维”目标中,知识是基础。尽管新课程高考的“能力立意”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但不可否认,知识是学生提高素养、生成能力的必要条件,离开了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掌握,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成绩。同时,新课程所谓的“知识”考查,更多地着眼于学生未来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例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第16题(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第X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修改通过新的居民身份证法”,考查《政治生活》模块,试题的解答涉及民主政治(全国人大职权)、公民的政治生活(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政府(政府职能、依法行政)等基本知识,以一则政治生活现象的分析,考查学生对《政治生活》主干知识的掌握,也考查了学生作为未来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认知水平。

新课程高考对涉及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题出现频率很高,因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

(二)生活逻辑是主线,学科知识是支撑

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把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是新课程高考内容改革的重要原则,体现了“回归生活”的核心理念。知识的学习基于社会生活经验并服务于社会生活需要,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经济、政治、文化这三大社会生活领域是高中政治课程建构的基础,学科知识是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基本能力的支撑,与以往的教学相比较,我们不能再过多追求学科知识在理论上的逻辑体系,要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

例如第12题“农民种植的土豆产量增大”“丰产不丰收”(读取函数图信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农产品供求矛盾问题,并以函数的方式呈现概念之间的关系。试题内容来自社会经济生活且形式新颖,分析函数图及试题所呈现的社会生活现象,需要“价格”这一核心概念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做支撑。

就学科知识逻辑来说,价格问题涉及货币及价值规律理论知识,但是新课程人教版教材在价格有关基础知识的呈现中,并没有遵循理论知识的逻辑框架,而是遵循生活逻辑,通过两个问题: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的影响,以大量有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作为情境设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掌握价格基本知识。在这部分内容中,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是支撑学生分析生活现象的理论素材,教材所呈现的知识,直接指向社会经济生活问题,不追求知识逻辑上的完整性。在新课标高考卷中,不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突出生活逻辑的特点也很明显,学生只要把相关的基础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生活常识,解答这一类试题基本没有什么障碍。其实,把基础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生活常识,就是素质形成的过程,这是学科的本质要求。无论是从政治学科学习的本质来看,还是从适应高考的训练来看,教师在把握教学重点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还要注意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更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与科技发展的联系,指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调动和运用所学基本知识观察、分析社会生活现象,感受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

启发之二:生活是学习的源泉,智慧的生长源于生活

(一)教材是重要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

教材的基本观点、基本知识,不是用来背的,而是用的,不能把教材当作制造标准答案的工具。

例如第22题“从唯物史观看,尊重劳动……”的四个选肢,任何一个选肢的正误判定都不能只基于教材知识。“劳动”的问题,在《经济生活》中解读过,本题还涉及哲学唯物史观中的群众观点,涉及对社会生活中“人的自由发展”的正确理解等等。学生如果死读教材,即使教材知识掌握得很好,也不见得能够答对。

从近年新课程试题看,教材作为学生的学材,是主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文科学习,要指导学生博览群书,开拓知识视野,尤其要指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时代特征、宏观背景、社会重点热点难点。高一高二的学习,政治学科应该尽可能少做精做习题,留出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广泛阅读(经典阅读、报刊阅读、媒体选读等)。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习成为心智的活动

就学生的发展而言,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记忆或理解,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感悟。政治学科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现象的基本了解、感受和思考,离开了社会生活,把学生封闭在书斋式的死学状态,最终结果,必然是“学死”。

例如第19、20题,“M中学不唯分数论英雄……设置道德之星……”。这两个考题引用学生校园生活事例,分别考查矛盾分析法、文化对人的影响相关知识。选肢把基本知识、观点的阐述与材料现象的陈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对试题的解答,既能反映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反映学生的生活感悟。如果没有感悟,不能把所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内化为社会生活的经验和素养,很难正确解答。

这样的试题启示我们,新课程高考考查的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深浅、详略,而是学生是否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参与、感悟、体验生活的能力,把知识活化为学生自身的经验,才会产生对知识更为深入的理解与熟练运用。

启发之三:教学过程主要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一)重视综合思维,也要注重演绎思维

关注思维过程是新课程的重要特点。新课程高考的每一道选择题、每一道材料分析题,都蕴含知识、能力、方法的统一,都是一个思维的活的有机体。

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和给予,更要致力于形成知识过程的体验,致力于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生成、内化、提升,学习学不好,高考也考不好。新课程高考对描述、阐释、论证、说明问题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解答非选择题,要运用知识和原理来分析材料情境或观点、现象,要把一般性知识演绎到具体的情境问题中分析具体的现象、观点或问题,或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对策、措施或建议。

例如第38题(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演艺公司取得成功的经济原因”。这一问题的解答,要运用“影响公司经营成败的主要因素”知识点,但关键在于结合材料二分析“该演艺公司”取得成功的原因,这也是演绎思维方面的要求。

以往的教学,特别是复习教学,我们都非常重视从具体到一般的综合思维。上述考题启示我们,在强调教材的综合性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思考问题,注重知识的迁移、拓展和生成,掌握从一般到具体的思维方式,突出灵活性、生成性。

(二)适当引入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高考试题大都以社会现象、自然科学现象为素材,通过设置情境,多角度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及交流的能力。

例如第39题(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这种开放性问题,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库中,没有现成的答案,问题的回答,需要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情境及自身的经验即时生成。对于学生来说,考查的其实是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探究式学习。

近年来新课程高考每年都有相似的试题,且这样的探究生成性试题已经成为新课程高考非选择题的命题特点。所以,没有探究式学习,高考非选择题不可能考好。其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各具特色的“我”,班级、课堂是交互学习的平台,教师要善于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原理、观点,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说明理由。必须转变那种过度“控制”课堂的教学模式,因为被过度“控制”的课堂,学生很难参与到主动思考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适当组织探究式学习,有意识地组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使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学识(而不是仅仅存贮在头脑中的符号),生成学生的能力。

标签:;  ;  ;  

从“国家新课程标准”第一卷谈课堂教学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