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的时代背景与理论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战略规划论文,时代背景论文,图书馆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G25
随着21世纪全球化知识化进程的加快和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战略管理特别是战略规划成为组织把握未来、在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凸显,尤其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背景下,图书馆事业如何贯彻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等重大指导性文件精神,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获得战略地位和新的作用,成为理论与实践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1 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现状述评
1.1 国外研究现状
继Riggs 1984年出版《图书馆管理者战略规划》(Strategic planning for library managers)一书之后,1990年M.E.L.Jacob的《如何编制图书馆战略规划手册?》(Strategic planning:a how-to-do-it manual for librarians)、1991年James F.WilliamsⅡ的《高等教育中的战略规划:高校图书馆应用中的新角色》(Strategic planning in higher education:implementing new roles for the academic library)、1993年Hayes的《高校图书馆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 for Academic Libraries)等将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从理论引入到操作层面。
当代国外图书馆战略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一是解决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各项业务的冲击问题,研究解决新的战略决策[1];二是解决网络化环境对图书馆个体及图书馆联盟的策略选择问题,建立测量模型[2];三是采用新公共服务理论有关思想,坚定图书馆自由平等的服务理念,体现图书馆持久公益、用户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和职业使命感。许多国家的图书馆对此有较详尽的战略计划和应对举措,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在数字化战略[3]基础上,于2008—2013年战略规划中明确指出,国会图书馆是美国两个重要知识网络的中心枢纽[4];《内布拉斯加大学奥马哈图书馆2004—2009年战略计划》中认为预算减少、价格提高、技术高速发展都是呈现在图书馆面前的重要挑战,要求图书馆应多方争取资金并进行馆际合作;英国国家图书馆在2005—2008年战略规划中提出网络服务的重要性,强调加强与其他各图书馆合作[5];剑桥大学图书馆在其2005—2009战略规划中分析了经费缩减所带来的四种影响等等。
总结国外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特点有:①立足本馆实际,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强;②及时修订,连续性强;③对外公开,透明度高;④运用知识管理等新思想[6],迎接新公共服务运动挑战,积极修订或重构未来图书馆发展战略。[7]然而,相关调研发现,这些战略规划局限于某一具体图书馆,对整个图书馆事业发展缺乏普遍指导意义;关于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较少有相关标准或指导手册作评估参考。
1.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图书馆发展战略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产生的重要成果有杜克主编的《当代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中国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以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工作发展战略研究》(1991)等。进入21世纪,图书馆事业战略研究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整合组织、社会、用户、竞争等多元要素,试图建立数字图书馆战略、乡镇图书馆战略、文献资源发展战略等;另一方面借鉴新理论和新方法进行科学指导,如竞合理论[8]、知识管理理论[9]、新公共服务理论[10]、价值链工具[11]、SWOT工具[12]等,图书馆战略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从经验操作到理论指导,从单一个体到多元组织合作竞争的过程,著作成果有中国图书馆学会编的论文集《21世纪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战略》(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吴建中主编的《战略思考:图书馆发展十大热门话题》(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初景利和邵正荣主编的论文集《图书馆知识服务战略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于良芝的国家社科项目成果《拓展社会的公共信息空间:21世纪中国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模式》(科学出版社,2004)、张晓林主编的文集《图书馆创新服务战略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胡昌平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成果《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图书情报事业战略》(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吴建中的个人选集《公共图书馆发展战略思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以及柯平的国家社科项目成果《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等。
与此同时,地区性和各类型图书馆战略研究有了突破。地区性研究,如崔慕岳的《河南图书情报事业跨世纪发展战略研究》(大象出版社,2000)、李忠昊和王嘉陵的《四川省公共图书馆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祝丽君的《西部县级公共图书馆发展战略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等。2007年,国家图书馆在全国招标立项研究图书馆发展战略,国家科学图书馆研讨可持续发展战略,表明我国的图书馆发展战略正在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
以上研究为图书馆事业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方向。但截至目前,我国图书馆发展战略研究仍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不高;对于各级各类型图书馆的整体协调研究深入不足;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环境中的图书馆战略新举措尚未有较深入研究,尤其是缺乏实证基础上的战略模型研究。
2 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的时代背景
2.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1.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实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是我国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发展文化事业的必然。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3]。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文化体制做出重大部署,并且明确指出“要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调整资源配置,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是党和国家关于新时期文化的国家战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06年6月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会议认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会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刻认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投入机制,加强队伍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分阶段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紧抓好。[15]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下一步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国家首次明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并用专栏形式列举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要推进的16项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工程项目,确定了6个发展重点,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方向,关系到综合国力竞争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全面论述了文化的重要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明确突出了“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这一新目标,并将其提升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2.1.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社会构建
根据《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7》,将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分为13个类别:公立博物馆、艺术馆;公立图书馆;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如文化网站、咨询电话、公益性广告等);重要的高雅艺术场馆(著名的剧场、音乐厅等);重要艺术团体;重要艺术展览;重大艺术节庆;重要对外文化交流;传统艺术;文物古迹等文化遗产;传统节庆;中小学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16]但这只是一个笼统的划分,并没有考虑广播电视和出版发行等服务。
笔者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分为三大体系:一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体系,既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群众艺术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机构,也包括网络、设施设备、现代服务手段。二是公共文化组织管理体系,包括政策法规、管理领导、人才与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三是公共文化活动体系,由公共文化需求、活动内容、形式、服务项目等组成。在公共文化服务大体系中,公共图书馆不仅仅是作为必备的基础设施占有首要的主体地位,而且在公共文化组织管理体系中承担智囊职能,体现重要的支撑地位,特别是在公共文化活动体系中,公共图书馆要凸显引领作用,体现繁荣文化活动的核心地位。
2.1.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图书馆的战略意义
近几年来,我国的“知识工程”、“共享工程”、“创新型国家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等新举措的大力实施,都把图书馆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为图书馆提供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生存挑战。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实践目标要求图书馆为自身战略定位和创新服务做出更大的努力。
2.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哪些要素?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如何?图书馆如何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保持功能互补、高效合作、良性竞争?图书馆如何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促进事业的和谐发展?这些都是我国新时期图书馆战略规划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008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批准了两个重点项目,其中之一是柯平主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模型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08ATQ001)。这是我国首次对图书馆战略规划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旨在解决上述研究中尚存的不足之处,构建适合我国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实用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模型、标准和软件等,不仅可以从理论上丰富图书馆战略研究思想和未来发展框架,明确图书馆自身定位和加强图书馆与相关机构之间的共建合作关系,可以从实践上指导各具体图书馆参照本课题成果定标定额,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完成各项任务,还可以为国家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国家“十二五”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规划提供议案支持。
3 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的理论视角
3.1 战略环境与战略主体研究
面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两个维度研究图书馆战略规划。
第一个维度(战略环境),研究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所依存的外部环境。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为导向,利用柔性策略应对社会需求,通过知识链流程协调与利益相关者的竞合关系,对整个知识战略运行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深层的剖析。
第二个维度(战略主体),研究以文化发展为背景的三个层面:个体图书馆;跨地区或系统组成的行业联盟;国家图书馆事业。整个战略结构与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体的外部环境产生交互影响,形成一个立体研究框架(如图所示)。
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框架图
3.2 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来自对企业战略的管理。广义的战略管理是指运用战略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安索夫的《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1976)一书指出:企业的战略管理是指将企业的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狭义的战略管理是指对战略管理的制定、实施、控制和修正进行的管理;斯坦纳的《企业政策与战略》(1982)一书指出:企业战略管理是确定企业使命,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要素确定企业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企业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目前的战略管理(Strategy Management)理论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开展的,从内容上包括战略制定/形成(Strategy Formulation/Formation)与战略实施(Strategy Implementation)两个部分,从过程上包括战略设计、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三大阶段。从要素上包括战略定位(Strategic Position)、战略选择(Strategic Choices)和战略实施(Strategy into Action)三大要素。[17]
战略管理理论除在企业的应用外,还广泛应用于政府、公共组织和其他领域。例如,1993年的美国《政府额效与结果法》(Th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s Act)在联邦历史上第一次要求各个机构向国会和管理预算局递交多年战略规划并要求到1997年所有联邦政府机构都必须实行战略规划。到90年代中期,美国几乎40%的州机关完全采用了战略规划,而且几乎80%的州机关部分或全部实施了战略计划。[18]
战略管理在企业和公共组织的成功激发了图书馆的应用。将战略管理的5P模型(Mintzberg,et 1998)应用于图书馆,图书馆战略不仅要面向过去和未来,表现为基于发展历程的一种模式(Pattern)以及面向未来发展的一种计划(Plan),而且要面向现实,表现为图书馆事业层面的一种定位(Position)、组织的一种观念(Perspective)和竞争中的一种计谋(Ploy)。将企业战略的三个层次即公司战略(Corporate Strategy)、业务战略或竞争战略(Business Strategy)和职能战略(Functional Strategy)应用于图书馆,图书馆战略相应有图书馆整体战略、图书馆业务战略和图书馆职能战略。美国公共图书馆协会为了推广图书馆规划过程,从1980年至2001年先后颁布了4个版本的规划指南:《公共图书馆规划过程》(1980)、《公共图书馆规划与功能设计:选项与程序指南》(1987)、《面向结果的计划:公共图书馆的转型过程》(1998)及《新版面向结果的计划:条理化方法》(2001)。目前,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研究重点在于图书馆整体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随着战略管理在图书馆应用的深入,将逐渐发展到业务与职能战略规划的细化与完善。
3.3 公共服务理论
在传统公共管理发生深刻变革之后,“新公共服务”(The New Public Service)运动以对民主社会的公民权、社区和市民社会、组织人本主义和组织对话理论进行的研究为基础,成为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罗伯特·B·丹哈特(Robert B.Denhardt)教授和珍尼特·V·丹哈特(Janet Vinzant Denhardt)教授力图超越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观点,主张用一种基于公民权、民主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新公共服务模式来替代当前的那些基于经济理论和自我利益的主导行政模式,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的七项原则:服务而非掌舵;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战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动;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责任并不是单一的;重视人而不只是生产率;超越企业家身份,重视公民权和公共服务。[19]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服务于公民、追求公共利益、重视公民权和人的价值,注重以公民为中心;对于人的重视胜于对生产效率的重视,对于公平和平等方面的考虑超过满足部分顾客愿望的考虑。[20]这些理念为图书馆战略规划提供了新的视角。
新公共服务理论确立了公共服务的尊严和价值,公民权的确立不仅重要而且是能够实现的,公民应该视为政府的主人并且能够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而一起采取行动。因此,公共利益超越了个人自身利益的聚集,新公共服务通过广泛的对话和公民参与来追求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利益。[21]图书馆在战略规划中要充分体现以公民为中心的思想,关注和保障公民阅读权、公民利用图书馆的权利。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符合公共需要的政策和计划,通过集体努力和协作的过程,能够最有效地、最负责任地得到贯彻执行。因此,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要体现图书馆员工的共同责任和共同努力,以及广泛吸收来自读者和社会的意见,制定符合公共需要的政策与计划。
根据新公共服务理论,政府的主要角色从政策制定的掌舵者和管理控制者转向服务,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强调建立社区和各种社会组织,倡导发展公域与私域的沟通与平衡。因此,应当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的多方积极性,加大对社会公共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的投入,逐步形成并完善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公共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福利体系等涉及民生的众多社会服务内容。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社会建设活动。将图书馆置于公共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大环境中,有利于图书馆对战略环境的认识,有利于图书馆服务于社会的战略选择。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具有更强的指导性。长期以来,公共图书馆战略选择面向读者,努力发展读者,强调一切为了读者、为了用户。实际上,公共图书馆应当在战略上承担公共服务的责任,必须从读者意识(服务对象)扩大到公民意识(社会责任),从面向读者服务转到面向公民服务上来,如何让公民参与将是公共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新课题和新途径。
3.4 协同机制理论
协同机制是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CSCW)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CSCW主要研究人们如何利用计算机协同工作,使不同地点的人组成虚拟的工作组,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同一任务。其技术的应用称为群件(Groupware)。一个群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一为共享空间,分为操作空间和信息空间,其二为协同机制,用以协调多个用户对共享空间的访问,从而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哈尔滨工程大学张铁男等认为:“战略是一个系统,战略活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战略从对外部环境刺激的接受和意识,到为了适应环境的反应,都需要战略系统中各个要素的协同和配合,形成战略协同机制,帮助企业自发地适应环境。”[22]协同机制理论应用于图书馆战略规划,图书馆工作环境的改变,图书馆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要求网络不仅成为资源和服务平台,实现读者与图书馆的交互,而且要成为管理和战略平台,实现管理者与图书馆员工的交互。特别是在数字图书馆和物理图书馆整合的复合图书馆模式下,更要加强读者、馆员、文献生产者、文献加工者、文献传播者等多主体间的交互,以及读者之间、图书馆员之间、图书馆之间的交互。新技术特别是Web2.0的兴起为资源共享提供了新的协同手段,如Wiki(维基,用于协作创作)、Folksonomy(分众分类,用于协作分类)、Blog(博客,用于协作交流)、P2P(点到点技术,用于协作共享)、协作过滤(用于协作推荐)等。用户在线协作不仅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新形式,而且也正在改变图书馆的战略,从图书馆主动提供文献的服务转向图书馆主动供给与用户自主服务相结合,并使用户参与服务新模式,对图书馆的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协同机制理论对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制定过程中广泛吸收馆员与用户的参与,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战略平台监测实施过程。特别重要的是,图书馆战略规划能否通过软件和人机交互实现,协同机制理论提供了新思路。
4 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的实施
对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可以运用多种视角有不同的实施方案。国家重点项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模型与实证研究”,研究的实施重点在模型与实证两个方面。项目研究遵循从现状分析到未来预测,从基础理论到应用实践的基本思路。第一阶段,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应用相关理论(战略管理、公共服务、协同机制、知识管理等),探寻图书馆战略规划的核心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第二阶段,构建一个涵盖从微观个体发展到宏观国家战略的多维规划体系,设计一系列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战略规划理论模型、标准及辅助软件。第三阶段,通过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实证调研,包括对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问卷调查,为有关图书馆编制面向未来的战略规划,以此充分体现本课题的社会价值。
4.1 模型研究
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必须构建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实用模型。以战略管理理论、公共服务理论、协同机制理论为基础,借鉴战略知识管理和文化发展等最新成果,探索区别于企业战略的创新机制,通过结构化理论模型的建立,为包括数字型、复合型在内的各级各类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提供适用度高、整合性强的综合设计模型,包括国家图书馆事业子模型、跨系统或地区的行业联盟子模型以及个体图书馆子模型。
模型研究的一个重点在于构建一套具有实用价值的战略规划系统模型,包含诸多参数变量和可控元素,既要适应不同地区和系统的图书馆工作实践,又要涵盖从国家层面的事业宏观战略到个体图书馆的发展策略,具有一定的复杂程度。
4.2 实证研究
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走实证道路是一个突破。
4.2.1 以大规模调研为主的实证方法
战略规划研究必须运用多种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调研实证,对所收集的研究素材进行分析。对国内各级各类型图书馆进行抽样调查、问卷调查与网上调查相结合,实地考察与专家访谈相结合。二是战略规划模型体系的分析、构建。运用德尔菲法、路线图(Road-mapping)、情景分析(Scenario Analysis)、SWOT分析和双向聚合(Extrapolation+Retropolation)等方法。三是模型与标准的评估、检验。包括单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多级综合评判、等级参数评判、多指标权系数的成值、层次分析、量化指标值及知识管理评估工具(KMAT)。
4.2.2 以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制定相关规划
在全面调研分析国内外现有规划的基础上,完成《世界主要图书馆战略规划选编》,分别编制东西部地区公共及高校图书馆的长期发展规划,最后拟定《中国图书馆事业“十二五”战略规划建议草案》,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利用。
全国图书馆事业“十二五”战略规划研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或凭空设计,而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它来自于个体层面的图书馆战略、地区/系统层面的图书馆战略,又不是简单的叠加和整合;它直接指导地区/系统层面的图书馆战略、个体层面的图书馆战略,又不能相互替代和约束控制。其主要目的在于从宏观上指导国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从中观上指导东、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编制参考性的发展战略规划,从微观上提供具体图书馆的战略参考。
4.2.3 探索行业规范,编制标准、指南
对战略规划的构成要素进行规范化处理,探索符合国情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指标体系,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战略规划标准草案(包括考量、定标以及对规划的评价标准等),并研制配套的“编制指南”,为各级各类型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编制提供操作规范。
当然,编制国内第一套图书馆战略规划标准及指南是一个尝试。建议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在规范统一的框架下制定发展策略,并拥有高兼容度的评估检验指标体系,以此整合全国图书馆的战略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与图书馆生态环境,推进事业规模化发展。
4.2.4 面向实际应用,开发辅助软件
针对行业特点,开发图书馆战略规划辅助软件,将外部环境因素与内部业务流程转化为基于知识链的网状节点和模块,在可视化的界面中实现由发展要素构成的参数与变量的有机组配,以及设计方案的智能化生成。
理想的目标是开发智能化规划辅助软件。科学的战略规划能够在通用型的设计系统的辅助下得以完成,该软件将成为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推动发展战略进入数字化管理阶段,提升战略规划作为图书馆常规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实际上,开发研制一套战略规划的实用工具(包括辅助软件、标准、指南),能够将图书馆战略规划理论研究转向务实和实用,但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软件的智能实现具有一定的难度。
总之,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必须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变化,要开辟整合核心价值与竞争优势的新路径。图书馆的外部运作环境与内部业务流程可以用知识链结构作为适应和整合的依据,突破企业规划的价值链原则,通过战略规划设计,将知识型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念贯穿于创新型的竞争优势之中。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还必须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之上,通过理论研究,创造性地提出战略规划指导模型。不同级别、系统和地区的图书馆能够在一系列高度整合的理论模型指导下进行战略规划的科学设计,以此改进传统的分散、简单和经验化的决策行为模式。
标签:图书馆论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文; 新公共服务论文; 企业战略规划论文; 战略实施论文; 公民权利论文; 服务文化论文; 公共空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