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谈“九五”科技攻关的三大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部论文,三大论文,部长论文,贡献论文,徐冠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近日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本着“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加强集成”的原则,在农业、电子信息、能源、交通、材料、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及防灾减灾等领域,组织多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联合攻关,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三大突出贡献。
贡献一: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徐冠华说,科技攻关计划始终坚持将农业科技进步放在首位,“九五”期间,围绕确保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大需求,确定了为2000年我国粮食增产500亿公斤作出50%以上贡献的目标。为此,以突出农作物增产配套技术为重点,安排了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高产综合配套示范、中低产田治理与区域农业发展等项目。一批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成功,实现了主要农作物品种5年全面更新一次的目标,促进了我国粮棉油等农产品的全面增产,丰富了优质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尤其在优质专用型品种选育、示范推广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带动了我国农业品种结构向优质专用化发展;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建立了区域化高效集成配套技术体系,创造了具有国际水平的高产、超高产技术样板,大幅度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五年累计良种良法示范推广面积达到45亿亩,累计新增粮食1500亿公斤。
在开展品种选育的同时,“九五”农业科技攻关还注重了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与保护,使我国长期储存种质数量达到了33.3万份,国家资源圃保存种质数达到了3.8万份,合计超过37万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量已跃居世界第二;育种材料创新和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取得显著进展,已筛选出241份主要农作物优异种质,为育种提供创新材料,如在国际上首次获得小麦光温敏不育系A31及其技术体系,首次将野生稻抗白叶枯病基因导入常规稻而获得新的育种材料,大豆杂交育种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三系配套,使我国农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保持国际先进地位。
徐冠华说,“九五”攻关计划在以农业增产配套技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还积极推广农业产业化技术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五年中,通过科技攻关,培育瘦肉型独新品种(系)12个,优选出杂交组合21个,初步建立了良种肉牛、高产奶牛繁育和生产技术体系,筛选出肉牛优化杂交组合16个,形成了适合不同区域湖泊水库、低洼盐碱地和浅滩涂的规模养殖技术体系和设施,使项目区渔业平均单产和效益分别比攻关前提高30.9%和50.8%;通过工厂化农业技术开发应用,研制了5种适应不同地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温室设施,建成24个示范区、12个工厂化育苗基地,开发了40多种蔬菜和花卉育苗、温室栽培及加工技术体系,大大缩短了我国设施农业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水稻育秧精量播种成套设备、棉花残膜回收机及新型自走梳脱式稻麦联合收割机等一批农业机械的研制成功,则加快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步伐。
徐冠华说,“九五”攻关还安排了节水农业、生态农业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技术的攻关。开发了能满足我国农业高效用水需要的技术及设备,填补了我国该领域技术设备的多项空白,19种节水灌溉新设备已在全国17个省区推广应用,5大类节水灌溉成套技术已在11个省区推广应用,面积超过100万亩;引黄滴灌成套技术、田间节水灌溉技术、人工汇集雨水技术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了优质高产人工饲草技术、退化草地复壮改良技术等,初步形成了草业技术体系,解决了困难立地造林与植被恢复技术和植物材料选育及快繁技术重大技术难题,在不同区域建立了65个国家级农业技术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培育出了一大批优质多抗的生态建设和工业林木新品种,开发了高效造林技术体系和林产品加工技术,生态林业工程技术已推广应用到22个省、市、自治区,推广面积达96万公顷。
贡献二: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出力
徐冠华认为,这首先表现在:“九五”攻关计划攻克了一批重大技术难题,解决了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急需关键技术和设备。
“九五”攻关计划中共有50多项直接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相配套的项目,如围绕三峡电站建设所开展的三峡工程技术关键设备、高坝工程技术、碾压混凝土高坝筑坝技术以及三峡库区生态重建技术等研究,500千伏紧凑型输电线路关键技术及试验工程,为三峡输电和西电东送等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结合李家峡水电站建设,在世界上首次将高效、安全、可靠的蒸发冷却技术应用于电机领域,研制开发成功400兆瓦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组已并网运行,奠定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高速铁路关键技术开发”、“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前期研究”和“200公里/小时电动列车组”等项目的实施,为铁路全线提速和高速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和装备;大型化蒸汽裂解制乙烯技术开发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6万吨/年乙烯裂解炉和相关技术,为我国“十五”大型乙烯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第二,“九五”攻关对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应用,大大提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徐冠华举例说,针对冶金行业主要技术和重大装备依赖进口、效率不高的状况,“九五”攻关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产化的高效连铸技术关键装备和工艺技术,其成果的推广应用推进了冶金行业连铸比由47%提高到82%,企业生产效率提高40%左右,仅铸机改造一项,年新增直接经济效益就在5亿元以上;针对我国长期以来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落后的状况,通过广泛推广应用CAD技术,使重点行业骨干企业CAD的普及率超过70%,产品设计应用CAD的覆盖率达92.8%,建立了我国的CAD技术标准,培育了国产自主版权CAD软件产业;造船工业通过攻关,实现了自己设计、自己制造16500立方米液化气船、46000吨化学品超大型油轮和大型集装箱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针对我国铁路客运系统覆盖面广、交易量大、实时性强、席位精确管理复杂等难点,研究开发的“铁路计算机售票系统”,已实现铁道部客票中心和全国700多个车站联网运行,发售的客票占全路票额的85%以上,运营收入占全路客票收入的90%以上。
第三,在电子信息、生物和新材料等领域大力开发新产品,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我国已开发出适应亚微米、深亚微米工艺的、具有万门级电路处理能力的新一代集成电路CAD系统——熊猫200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0.35微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制造技术、电路设计、微型器件及专用集成电路产品开发方面正在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高性能计算机领域,打破了国外大公司的垄断,为国家关键部门的网络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保障;农业专家系统、青岛Ⅲ型软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中文信息平台等在农业、国防、电力、航空航天、商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我国软件业的健康发展;在数字关键技术方面,已有全面突破,共获得了26项国家发明专利。
利用微生物催化法生产的聚丙烯酰胺,广泛应用于三次采油,可提高采收率10%,开创了在我国利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大宗化工原料生产的先例,其生产规模和产品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九五”攻关还在千吨级非晶带材及制品开发与产业化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建立了千吨级非晶铁带材生产线和300吨非晶配电变压器铁芯生产线,目前已达到年产2000吨生产规模,使我国成为在非晶材料领域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此外”,徐冠华说,“在汽车工业领域”,“九五”攻关也有重大突破。如,所完成的电动轿车概念车设计和制造,各项性能技术指标已达到国外20世纪90年代水平;30KW燃料电池电动中巴车试车实验成功;汕头—南澳国家电动汽车运行试验示范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和汽车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针对燃油汽车对环境的污染日益加剧的问题,“九五”攻关还完成了采用电子闭环技术控制燃气供给加三元催化转化的燃气汽车开发并批量投放市场,组织了12个城市的清洁汽车示范。
贡献三: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科技基础
徐冠华介绍,在社会发展领域,“九五”攻关重点开展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安排了一批直接关系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医药卫生、环境保护以及住宅建设等领域的项目。
据有关材料报道,“九五”攻关计划在医药方面取得的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成果,使我国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上可望有重大突破。如乙肝疫苗在预防肝癌上的保护率达到77%;新药的创制已有200多个处于临床前期研究阶段,10多个进入临床研究的一类国家新药,共获得专利230项,使我国新药开发已由完全仿制进入自主创新的新阶段;中药现代化研究从药材质量标准规范入手,建立了70种中药材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为我国药典采用国际通用方法奠定了基础,研制了一批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新药,如复方丹参滴丸、银杏灵颗粒等,建立了一批中药药理、安全评价、临床研究、标准品等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在医疗设备研制开发中,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首创性地解决了超声束在体内高强度动态聚能和治疗计量问题,进入国际无创性治疗新技术前列,打破了我国大型医疗设备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
环保技术方面:“九五”攻关重点开展了城市污水、受污染饮用水源、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洁净煤技术,垃圾焚烧设备国产化等方面的研究,为大气污染防治、城市污水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提供了一批关键技术和装备。
人居环境建设方面:通过小康住宅科技产业工程的实施,科学引导住宅产业的发展,提高住宅建设的科技含量,建立了较系统的小康住宅技术标准体系,开发了一批居住质量保障技术、住宅产品和生产应用技术,推动建立了40个示范小区,为未来我国住宅产业发展提供了规划、技术和管理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住宅产业发展。
二是加强了国家紧缺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生产安全及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徐冠华说,通过资源勘探及综合利用技术攻关,为我国战略性资源开采及利用提供理论与重大技术支持,促成了一批大型油气与紧缺矿产资源的发现,提高了经济安全保障能力。如,运用石油物探复杂断块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技术等,新发现塔中4号、塔河、克拉2号等一大批大中型油气田;应用三次采油技术,使大庆、胜利油田单井提高产量3-7倍,成本下降1-3倍;在新疆、云南、秦岭等成矿地带发现并提交大型成矿靶区15处,可开发大型矿产基地5个,其中铜镍资源量近600万吨、铅锌资源量500万吨以上;支持建立了攀枝花矾钛矿、大厂锡多金属矿、包头铌稀土矿、金川铜镍矿、柿竹园钨钼铋多金属矿等一批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使我国锌、钨、钛等资源利用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应用于海关的多种集装箱检测系统开发,已取得国内外专利25项及一批自有核心技术;运用于刑事侦察的多道心理测试设备,在总体性能上与美国的设备相当,形成的系列产品已在全国100多个城市的公安机关试用;自主研制的X射线爆炸物自动探测设备已在上海浦东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中使用;DNA分析技术及系统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改善煤矿安全综合配套技术取得成果45项,在平顶山矿区应用示范,极大地提高了该地矿区瓦斯治理水平,1997年以来,基本杜绝了重大瓦斯事故;粉尘危害程度评价技术,将应用于我国工伤保险管理中;通过地下空间的火灾基础特性研究,积累了大量基础数据,为制定和完善防火安全规范打下了基础。
三是在气象、地震的预报,海洋、极地的考察,全球气候以及文化探源等方面推动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徐冠华说,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关科学问题进行定量化的研究,也被列入了“九五”攻关计划中;被“九五”攻关计划列入的还有南极科学考察、南沙区域综合考察与研究等项目。
短期气候预测技术系统也在“九五”攻关中取得重大突破,动力延伸预报模式、海气耦合嵌套的全球预报模式等等,在防灾减灾特别是对我国每年汛期的旱涝预报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强地震中短期预报技术也有了重要进展,成功地实现了新疆伽师等18次具有减灾实效的地震短临预报。
徐冠华最后说,“九五”期间,攻关计划还重视了对西部地区科技项目和经费的支持。据统计,在西部地区水资源评价、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主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共实施项目30多个,中央财政支持经费逾5亿元,取得了一批突出成绩。如开展了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研究,基本摸清了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及承载力状况,提出了西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战略和生态、生产、生活用水的科学方案;通过对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盆地等一批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的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与评价,基本摸清了我国西部能源储备的“家底”,为实施“西气东输”重大工程奠定了技术基础。
另据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九五”攻关计划共安排251个项目,5100多个专题,中央财政投入53亿元,引导地方配套和单位自筹达176亿元。五年中,共有1000多个科研院所、700多个大专院校、5400多个企业的7万多科技人员先后承担和参与了科技攻关。据不完全统计,“九五”攻关取得成果2万多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150多项,获国内外专利1300多项,建立了4500多个试验示范基地、中试线、生产线等科研与应用基地,培养具有生产实践经验和研究开发能力的人才近2万人,累计创造综合经济效益4300多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效益950多亿元,出口创汇23.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