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论文

吉林市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

徐启程

(吉林市第一中学,吉林 吉林 132012)

摘 要: 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又是传承和展示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程度越高,旅游经济越发达,生命力越强。文章通过对吉林市旅游产业问题分析,对吉林市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实现路径进行思考与建议,并围绕吉林市独有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提出了具体实例及相关政策措施。

关键词: 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又是传承和展示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文化旅游不仅有助于保护和开发各地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完善和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及价值,还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发展。文化旅游已成为催生我国旅游产业进一步大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国际旅游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当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旅游收益更多的不是依靠人次的增加,而是来自于旅游品质的提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程度越高,旅游经济越发达,生命力越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吉林文化作为中国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加快建设文化强市,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彰显文化自信的“吉林力量”。

近年来,吉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业正在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十三五”在城市发展的定位上,我市突出旅游元素,提出了打造“旅游文化名城、新型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市”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旅游先行,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数据显示,我市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的逐年增加,也为全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吉林市2014-2018年旅游相关数据统计表

2 吉林市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区域同质竞争的挑战

吉林市处于东北三省的夹缝境地,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吉林省市处于辽宁和黑龙江的南北夹缝中,在整个的旅游发展中更是处于挤压位置。我市生态旅游等品牌开发在东北三省及周边各县市等面临同质竞争的严峻挑战与后发劣势。吉林市旅游特色和吸引力不足,市场影响力不够高,使得吉林市的旅游业发展受到较大阻碍。

2.2 特色文化内涵不够突出

我市的旅游业发展更多倚重于自然资源,文化内涵突显不够丰富,缺乏优势文化品牌,吉林特色不够鲜明,文化对旅游的促进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没有形成较大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问卷经核查后统一编号,用EXCEL建立数据库,经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分布构成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3 吉林市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实现路径

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坚持文化引领,集中打造一批体现地域性、差异性、特色性的旅游文化品牌,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基因”,坚持不懈的塑造吉林旅游的文化灵魂。

充分挖掘发挥吉林市陨石雨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场陨石雨,吉林一号陨石是世界上最大陨石的特色。通过全国短暂巡展三号陨石,宣传打造来吉林市旅游可近距离观赏一号陨石,满足儿时“手可摘星辰”的愿望。规划完善陨石降落遗址公园、陨石博物馆现场观看陨石等旅游线路,辅以陨石降落见证老人的叙述:吉林陨石除了重量为世界之最,同时它造就了另一个奇迹,就是陨石雨降落在东西长72千米,南北宽8.5千米的吉林大地上,竟然没有造成一人一畜的伤亡、一个建筑物的损坏,堪称奇迹。同时讲解员可将陨石降落时间(1976年)与当年历史事件相结合:76年我们敬爱的毛主席等三位开国伟人相继逝世,吉林降落三颗最大陨石是否象征着“巨星陨落”;“巨大陨石雨”与“唐山大地震”的关联等等,再次增加陨石这一天外来客的观赏价值和神秘感,从而不断打造吉林陨石文化这个世界级旅游资源,吸引更多游客来吉,带动吉林旅游大力发展。

3.1 坚持推进产业融合,丰富吉林旅游的文化内涵

“认知陷阱”是如此隐蔽,很多时候我们还没意识到,就已经掉进陷阱里了。先识别自己的“认知陷阱”,识别自己的“认知陷阱”是跨越陷阱的第一步,正如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看见前面有一个坑,会选择跳过去或绕过去一样。

3.1.1 推进地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

3.1.5 推进城市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

我市拥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满清文化”、“长白山文化”、“萨满文化”、“渤海文化”、“京剧文化”、“陨石文化”等,具有巨大的研究、利用、开发的未来发展潜质。

3.1.2 推进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

突出城市文化特色,以旅游思维完善建筑艺术风格、街景美化、广场规划和设计、雕塑装饰、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状况等。坚持崇尚自然,开展生态修复,恢复城市生态的多样性。使城市文化融入旅游产业的发展体系中,将城市文化打造成为旅游名片。

3.1.3 推进生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

吉林市拥有“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美景,春有开江美食、夏有清凉避暑、秋有红叶白桦、冬有冰雪雾凇,都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做好生态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吉林市两大奇观是陨石和雾凇,围绕这两个大自然赐予的特有法宝再融入满清文化,将是增强吉林市旅游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更将成为吉林市旅游的响亮名片。

我省是农业大省,吉林市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互依存,催生出浓厚的农业文化。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庄园农业呈现出强劲的旅游发展潜力。

1.6.1 色谱条件。色谱柱为Infinity Lab Poroshell 120 EC-C18色谱柱(4.6 mm×100 mm,2.7 um);柱温40 ℃;流速0.5 mL/min;进样量1.0 μL。流动相为0.1%甲酸水(A)与乙腈(B);梯度洗脱,其程序见表1。

员工与生产等要素的和谐,主要是指员工劳动工作的和谐、员工与装置的和谐、员工与现场管理的和谐。员工与内部环境的和谐,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表明,人对自然的友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个社会能否长久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决定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客观因素。

ZHOU Jiayu, YAN Shuguang, XIONG Pan, et 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central cone structure on flow field and separation efficiency of hydrocyclone[J].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2018(6):65-69.

我市既有朝族歌舞、萨满祭祀、渔猎冬捕、采参仪式等少数民族文化,也有二人转、松花湖浪木根雕等地域民俗文化,像朝鲜族农乐舞、满族驯鹰等传统文化仍在不断传承和发扬,这些民俗文化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体系。

3.2 例谈围绕吉林特色,塑造吉林旅游的文化灵魂

3.1.4 推进农业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

传统的以“吃住行游购娱”为特征的观光式旅游,正在向产业全面融合的休闲度假式旅游转变,文化与旅游已明显呈现出多领域、多产业和多区域融合式的发展势头。

3.2.1 “有约赴吉林,手可摸星辰”——大力打造陨石文化系列

分别考虑运行期水温为5℃和10℃两种计算条件,由于发电洞内水流和支护结构的对流系数大,导致支护结构内外温度均出现迅速降低,在设定运行期水温为5℃条件下,支护结构的最大内外温差为41.41℃,出现在运行期第2天;降温主要发生在运行开始的前1 d,内表面在第1天发生迅速降温,温差变化速率为38.05℃/d;第2天降温速率次之,降低幅度达到2.71℃/d;随后内表面温度持续降低,支护结构内外温差逐渐减少,但温差速率明显减少。在设定运行期水温为10℃条件下的温度变化规律和5℃类似,发电洞通水后最大内外温差为38.90℃,内表面第1天发生迅速降温,降低幅度达34.05℃。

2015年,我国水果种植面积达1.92亿亩,茶叶种植面积达4100多万亩,水果产量1.75亿吨,茶叶产量225万吨,均位居世界第一。

3.2.2 “巡游松江城,体验帝王行”——打造满清文化康熙东巡系列

吉林城地处松花江上游,由江而来、沿江而走、依江而展、因江而美,这里既是龙兴福地,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均曾东行巡查至此渔猎观兵;又有松花江不结冰,水汽升腾结为雾凇的奇观。建议规划开发清朝康熙皇帝巡游松花江旅游线路,为游客再现和体验康熙巡游场景。游客从头道码头“康熙登船石”登上清代仿古战船游览松花江,伫立船头,听吟康熙御题《松花江放船歌》,感受其中“乘流直下蛟龙惊,连樯接舰屯江城”那种浩然气势,感知吉林市“江城”一名的历史由来。放船而行,日观松江两岸雾凇雪柳,玉树琼花;夜赏松江九桥美景,霓虹闪烁,江河耀空。再辅以吉林市的京剧文化、满族文化、打牲乌拉、四座神山(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鸟瞰松江城,便可显神龙”(松花湖是龙头)的介绍观赏等等,足以吸引游客三天左右的度假行程,独特神秘的满清皇族文化也定会给人不同的印象,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吉体验。

4 推进吉林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政策措施

4.1 强化规划设计引领,突出吉林文化主题

按先规划,后开发,以规划指导开发的原则,科学编制旅游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打通全产业链条,并将其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将主题文化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落实到整个产业层面、具体产品和项目上。

4.2 健全基础配套设施,改善游客体验

在城市、农村和景区的景点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注重体现吉林文化特色,积极发展智慧旅游系统,完善各种公共服务体系、标牌、标识和路网的建设。促进整体升级交通、餐饮、信息、文化、休闲娱乐等配套产业。

4.3 促进特色文化发展,建立旅游市场主体

坚持面向市场,引进和培育产业层次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突出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鼓励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利用资本和项目,实施兼并重组,鼓励跨地区、跨行业经营。通过政策扶持,降低门槛等有效手段,使中小微文化企业的创新动力被全面激发,创建演艺娱乐、艺术产品、动漫创新等新型文化旅游产业项目。

4.4 加强政府主导,健全保障机制

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行业促进、市场推动的全方位旅游发展格局。解决文化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混淆问题,实现资源整合、部门合并、统一管理,调动市场积极参与。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制定支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扶持政策。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统筹用于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创建、传营销宣等方面。发挥政府在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品质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玉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乌蒙山片区为例[J].四川行政学院报,2016(1):51-56.

[2] 沈清基.城市生态修复的理论探讨:基于理念体系、机理认知、科学问题的视角[J].城市规划学刊,2017(4):30-38.

作者简介: 徐启程,女,吉林人,吉林市第一中学。

标签:;  ;  ;  ;  

吉林市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