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逻辑学会形式逻辑专业委员会研讨会纪要_逻辑学论文

2003年中国逻辑学会形式逻辑专业委员会研讨会纪要_逻辑学论文

中国逻辑学会形式逻辑专业委员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概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式逻辑论文,中国论文,专业委员会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逻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8862(2004)04-0041-02

由中国逻辑学会形式逻辑专业委员会主办、绵阳师范学院承办的逻辑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2月13~15日在四川绵阳市举行,来自全国数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与会者讨论了逻辑学的国际前沿动态、现代逻辑的发展及与相邻学科的交叉研究、语言逻辑的研究阶段和途径等学术问题。大会特别针对高等教育中非形式逻辑教学和批判性思维的学科理念、课程框架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热烈的探讨。

北京大学哲学系陈波做了题为“从《哲学逻辑手册》(第二版)看当代逻辑的发展趋势”的大会发言。在1983~1989年间,国际逻辑共同体用英文出版了4卷本《哲学逻辑手册》;2001年该手册开始再版,准备出18卷,迄今已出10卷。他认为,这一事件表明当代逻辑的发展更多地受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的驱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逻辑学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经典的逻辑理论得到应用和发展,许多新的逻辑分支大量涌现,逻辑研究在观念、对象、范围、方法、手段诸方面都在发生新的变革。逻辑有可能回到一个古老的传统,即全面研究人的思维活动中存在的程序、模式、方法和准则,而不仅仅限于研究有效推理。就中国逻辑学界如何应对当代逻辑发展新趋势而言,他建议:打好现代逻辑基础,同时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只要遵守正常的学术标准,什么样的逻辑都可以研究,并且用什么样的方式研究都行;加强与逻辑之外的其他学科的合作,并且研究者最好以逻辑之外的某一学科作为自己的研究背景;中国的逻辑研究者要特别注意研究与汉语特点有关的逻辑问题;要进一步做好逻辑学的教学、传播和普及工作。

清华大学哲学系蔡曙山在题为“学科交叉视野中的现代逻辑”的大会发言中指出:现代逻辑是以数理逻辑为基础,并由数理逻辑、模态逻辑、多值逻辑所支撑的学科群体,其前沿的研究领域体现为逻辑和各相邻学科的交叉:在解决第三次数学危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数理逻辑是数学与逻辑学的交叉;使用数理逻辑、模态逻辑和多值逻辑的方法来研究传统哲学的问题,产生了被称为哲学逻辑的学科群体;语言逻辑是现代语言学和现代逻辑学交叉产生出来的新兴学科;人工智能的逻辑是计算机科学和逻辑学的交叉;认知逻辑则是认知科学与逻辑学的交叉。认知科学的三大发现对基于理性思维的逻辑学和西方哲学教义构成突破性挑战。认知逻辑在回答挑战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科学理论和学科体系。现代逻辑的发展充分说明,只要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不停歇,科学的发展就不会停歇。科学的发展必然突破学科体系的限制而为自己开辟道路,因此,学科交叉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邹崇理作了题为“论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的专题发言。他认为,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自然语言逻辑研究先后产生了蒙太格语法、广义量词理论、话语表现理论、情境语义学、类型—逻辑语法和动态语义学等一系列理论。这些理论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1)从语言哲学或理论语言学的研究中去发现需要解决的语义疑难问题。(2)对这些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和形式化处理。(3)在前阶段基础上分为两个子方向:其一是对自然语言形式化处理进行计算分析策略的思考,设计算法,编制程序,从而确立一个关于自然语言处理的计算机实现的理论模型。其二是从自然语言的形式处理那里寻找发展逻辑理论的切入点:或者根据自然语言本身的特点提出表现其语义的逻辑,如内涵逻辑;或从自然语言的生成机制中发现逻辑的题材,如对蒙太格语法和类型—逻辑语法的范畴推演规则进行抽象而构成作为多样模态系统的语法逻辑。与上述研究阶段相适应,自然语言逻辑的研究途径体现为:在第一阶段,研究者应该结合语言学或语言哲学的研究,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需要逻辑来解决的问题;在第二阶段乃至第三阶段,结合纯逻辑和计算语言学的研究,考虑他们关注的热点,从语言逻辑的角度去寻找和提炼发展逻辑理论的题材,并且介入到计算语言学界基于规则的句法语义分析的研究中去,把形式处理的结果在计算机上进行实现。以上研究阶段和途径也是当今领先世界逻辑潮流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语言和计算研究所”的研究思路和发展战略。

中山大学逻辑认知所的熊明辉在“批判性思维的逻辑基础”的发言中指出:对于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心理学、教育学家各有他们的观点,但我们所关心的是逻辑学家的见解。当前逻辑教学工作者呼吁要把逻辑教学与批判性思维结合起来,这涉及到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保守的观点表现为以演绎逻辑、归纳逻辑、非形式谬误和图尔明(Toulmin)模型构成批判性思维的逻辑基础;激进的观点是把批判性思维与非形式逻辑不加区别地使用。与非形式逻辑一样,虽然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对象是日常生活的论证评价问题,但二者是有区别的,至多可说非形式逻辑是批判性思维的逻辑基础之一。评价论证好坏的标准不外乎有四种:(1)个人的感觉和直觉;(2)被讨论问题的文化规范;(3)非形式逻辑的方法;(4)形式逻辑的方法。很明显,个人的感觉与直觉以及文化规范都不可能提供一个充足的标准来评价论证。似乎只剩下三种可能的选择:一是非形式逻辑的方法;二是形式逻辑的方法;三是非形式逻辑方法与形式逻辑方法的综合。实践证明,单凭形式逻辑方法显然是不够的,单凭非形式逻辑方法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共同构成了批判性思维的逻辑基础。

北京大学哲学系周北海认为,高校逻辑教学有两个基本目的:一是逻辑专门人才的培养;二是素质教育,包括思维能力的训练。要达到第一个目的,一阶逻辑是基础,同时需要通过专门的逻辑课程的学习;要达到第二个目的,批判性思维课程比较合适,可以不拘一格地去尝试这方面的教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谷振诣指出:批判性思维是一门以培养学生面对做什么或者相信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为目标的思维训练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杨武金在发言中指出:非形式逻辑以自然语言为工具,不构造形式系统,这是和形式化的逻辑的区别,也是和传统逻辑相一致的地方;但非形式逻辑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而这种训练又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来实现,这是非形式逻辑和传统逻辑的重要区别。研究非形式逻辑,既要注意搜集国外的思维材料,把握国外的学术活动倾向和理论研究成果,也要充分注意创造符合我国实际的学科理念、课程框架和教材。

标签:;  ;  ;  ;  ;  

2003年中国逻辑学会形式逻辑专业委员会研讨会纪要_逻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