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国企改制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方式论文,国企改制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科学的任务在于:证明现在开始显露出来的社会弊病是现存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生产方式快要瓦解的标志,并且正在瓦解的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清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恩格斯《反杜林论》)

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已经20多年,由于它直接涉及国家利益、千百万职工个人利益,所以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自然议论纷纷,理论界也争论不休。本文从实际出发,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国有企业根本问题,改革的理论依据,阐述现实存在的生机无限的生产方式,作为改制方向,供以参考。

一、国企改制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定性

国企改制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定性,是有其客观规律可循的。

企业作为一定范围的生产、贸易、运输、消费、分配等经济活动的基层单位,从现象上看,它是一定劳动群众、众多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劳动、发挥聪明才智的场所,是所有参与者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一定范围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统一的载体,实际上它是一定所有者或所有代理者经营的盈利手段或满足人民需要的工具。它的兴衰程度,一般来说,是由其所有者或其代理人处理其内部复杂矛盾的程度,包括适应市场变化引起的人财物、产供销、质量、技改矛盾的程度所决定的,而在处理这些复杂矛盾时,又不能不受外部环境、整个社会制度的制约。企业的社会属性是客观存在的,既不能否定,也不容混淆。私人资本企业、资本主义社会的企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国有企业,分别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各有各的内部的外部的复杂的矛盾。我国的国有企业属于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企业,由于国家贫穷,人民缺食少衣无房住,急需它的产品,按计划调拨时,既有价格结算又不受价值规律制约;而人、财、物多头管理、供应,常常互不协调又都没有责任;劳动者、管理者都是企业的主人翁,既有相当的积极性又有多种主张,这三大特点,使得企业的矛盾特别复杂,主持者当断不能断,难以处理,而又可以缓慢处理以至于不去处理。结果总是粗放经营,浪费严重,效益不高。这就需要改革。而改革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来说,是有客观规律性的,即改革是扬弃不是抛弃,是前进不是回复,是超越不是退缩,是要在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固有的社会属性的基础上保持与发挥积极的因素,克服与消除消极的因素,不是废除国有企业。这里的关键是要抓住主要矛盾,找准主要问题。问题就包含着解决问题的办法。抓住主要矛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国有企业的根本问题: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

1、我国的国有企业缺乏活力,经济效益不够理想,与某些人所说公有制不如私有制、国有企业不如私有企业是两码事,恰恰相反,我们的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够理想,甚至有时不如私有企业,并不是固有的不可改变的,原因就在于50多年来我们想了许多办法,却始终没有突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影响,即没有突破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被动结合方式的影响!

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是由劳动生产力的变动而变动的,是由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的。马克思说:“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在这多种情况中,任何一种情况的变动,都会制约或提高劳动生产力;优化改善每一种情况,特别是优化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并且优化组合,综合作用,则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铁的规律。在这里,优化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是特别重要的,是最主要的。所谓社会结合,是指企业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包括交易,而最主要的又是劳动者包括专业技术人员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高素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主动结合,就能立即提高劳动生产力;而一般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被动结合,不得不结合,就只能有限的提高或维持一般的劳动生产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在私有企业里,资本家或企业主积极组织生产或退出生产领域选用代理人,都是想尽可能优化每一种生产因素,是想优化组合,综合作用的,但却无法使劳动者主动地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因为雇佣劳动者,包括雇佣的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只有被允许、被聘请才能按照既定安排从事生产劳动,从事管理,从事专业技术事业,他们是被动地来,被动地干。马克思说:“他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生存”,资本家与被雇佣者经常位于对立状态。即使有的人比较积极,也是在被允许、被支配情况下为了个人生存好些表现出那么一点点有限的积极。资本家、企业主及其社会,为了促使劳动者在被动情况下的那么一点点积极性,先是采取饥饿政策、铁血政策;俄国十月革命后,他们又仿效社会主义国家的办法实行福利政策以至高薪政策,用以诱惑劳动者的积极性,而这也是十分有限的。在资本主义发展到相当程度,生产规模和效能、工人的技术水平相对稳定,他们为科技发展及其应用求助于高科技人才,或为获广阔社会关系开拓市场求助于退职高官,聘其当高级管理或顾问,给以特别的高薪、自主权,这些人为了个人名利,发挥着相当的积极性,而他们的策略和科技成果总要通过普通劳动者、办事人员去操作,而这些被动的被支配者不是十分精心的,于是他们的作用又在打着折扣,即使有效,市场供求并不平衡,也难以全都实现,况且技术更新又是新的兴起了,旧的衰败倒闭了,于是他们的国民经济总是衰退——危机——复苏的循环,即使增长,其增长率也是1%-4%低速度增长,很少达到5%以上的增长率。

在社会主义社会,国有企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私人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劳动者与其结合是以主人翁的姿态结合的;它是劳动者,包括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场所。解放初期,在战争中与官僚资本争夺企业时,在公私合营改造私人企业时,在新建、扩建国有企业里,不论老工人、技术人员,还是接管的转业军人,新任命的管理人员,都有从被压迫被剥削之中解放出来的切身体会,主人翁意识十分强烈,新进来的劳动者、管理者也受其感染,积极性很高,他们激情澎湃,浑身是劲,没日没夜地实干,尽心尽力地巧干。既涌现出一大批像孟泰等劳动模范,又涌现出一大批像倪志福等技改能手。所有企业都热火朝天,效益很高。整个国民经济不仅很快恢复到战前水平,而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每年以18%的速度递增。在以后的几个五年计划中,我们的企业仍保持着良好的劲头,平常年份,都以10%左右递增,高速度地满足着国家和人民的需求。

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工业企业的迅猛增多,大批农村青年经过简单培训上岗了。他们没有受过压迫剥削,有的没有劳动习惯,刚来为能当上工人老大哥兴奋了一阵子,以后就在“领工资干活”的循环中应付。他们对所用生产资料和自己的劳动没有支配权,主人翁没有实际内涵,主人翁意识就越来越淡,以至于叫干什么干什么,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不干少干。就在这种状态中,他们还流传:“一级二级干,三级四级看,五级六级转”,“看的不愿看,转的不愿转,而想到办公室坐哩”!于是科室人满为患,一线缺少人干。专业科技人员,本是青年中经过大学教育的精英,有相当的报国志、事业心,然而好像不被重视,只能听命于人,做些生产技术的维护工作,轮不上技术研究,他们的才能只有被发现才能被重用,容不得自我表现,常常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于是就伯乐吃香,靠山顶用,拉关系走后门,团团伙伙,歪风盛行。

严重的是我们的管理者,他们多是从别的岗位上调转到工业企业的,是按资历被任命安排的。他们并不是没有主人翁意识,但却没有必成的责,完整的权,多得的利。他们不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很少精通业务,年终完成计划产量算是好的,完不成也不但什多大风险。他们可以勤于工作,也可以懒于解决复杂的矛盾,能推就推,“管得了能被管的人,管不了不被管的人”,得过且过,任其所为。“反正终身在位,每月都能领到工资”。被动的管理者与被动的劳动者碰到一起,就你被动我被动,谁也不推动,哪能有高的经济效益!长期的低薪制、大锅饭,不仅使我们的人懒了,而且使我们的人为个人着想多了,为公家着想少了,想拿吃公家财物的多了,维护公家财物的少了。我们的分配制度,并没有使劳动者从分配上体现出关心自己劳动的成果。

我们国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结合,实际上是由社会主宰,是全国一盘棋中的一个棋子,人财物,产供销都是由计划规定、统一调拨的。而掌管人、财、物的计划部门,并不都是急企业之所急,及时办完企业所需办的事。平时还有这检查、那达标的。弄得企业就像封建大家庭的小媳妇,除侍奉公婆、祖上,还要侍奉姑姨,产供销经常受制约,“等、靠、要”不成,就得背着礼物跑部(委、局、科)才能钱(物)进!这样,生产运转不均衡,“开年松,年底紧”就成常事!

对于国有企业这些消极方面,我们自有一套完整的思想政治工作办法,而且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增强全体职工主人翁意识,提高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保证完成预定任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这种工作中,由于认识的原因,错误的“白”呀、“右”呀的,伤了一些科技人员的感情,形式主义的说教“辛辛苦苦说半天,不如车间主任几块钱”也使其作用被抵消。而在“文革”极左中放弃统一的思想政治工作,全体职工思想混乱,分成两派,造反夺权,停工停产,则使整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毁的边缘!

正是基于这种生产方式的特殊性,即劳动者即是主人翁,主动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有相当高的积极性,又受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式的影响,有所被动,被派来、被招来、被分配,加上整个经济的计划性,就使得我们社会主义的经济,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急事、办要事,快速增长,又使得投资粗放,不计成本,浪费严重,污染环境,效益不高!由此也可以解释,我们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诸多不尽如人意以及为什么我们讲民主,又有一言堂现象,等等。

2、马克思说:“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我们的社会经济形态却不是自然发展形态,而人为性很大。当然这不是要哪个人负责。它和苏联建立那种经济体制一样,都是由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决定的,任何人都负不了这个责。我们在建立这种人为性很大的经济形态时,参照苏联的经验,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据吗?有的。《共产党宣言》说:“无产阶级运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并且尽可能更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恩格斯也几次说过计划经济的话,这是人们所熟知的,然而在《共产党宣言》接着一段话却被人们所忽视:“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暴力干涉,采取这样一些措施,它们在经济上似乎是不够充分和有效力的,但是在运动过程中,它们会越出本身,成为变革全部生产方式所不可避免的手段”。这就是说,受历史条件限制,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建立那种经济形态,但它必须不断变革,建立自己的生产方式。上世纪60年代初期,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大约根据我国的经济状态和马克思的观点,提出我国的经济如何能建立在自然发展的基础上,却没有引起人们注目。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不论何时,不论自觉不自觉,也不论改革的程度如何,都是马克思所说的:“运动进程会越出本身”这个规律的反映,这也和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所必然发生的一样,只不过人们对这个规律反映的真理成分不同,结果不同罢了!我国的改革,是在邓小平倡导下,从农村开始,然后由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扩大的,他们都是按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规律摸索前进的,一旦总结经验,与马克思这个据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推断结合起来,我们的改革就会发生质的飞跃。

3、世人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称为计划经济体制,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应,作为改革方向。这是不完全正确的。我国的计划经济,不是没有商品交换,毛泽东在1959年中就讲:“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虽然是有计划的商品交换,没有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但总是有商品交换的,事实上在改制中继承了它的许多积极的因素,其不完全正确,主要是这种称谓只注意到经营方面的改制,即资源配置方面的运作,忽视了主要的生产方面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改制;更何况市场经济有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反作用于资本主义生产,服务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也有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反作用于社会主义生产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分不清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市场经济,就有意无意使混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市场经济的错误理论得以流行。

有人不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在改革中自然出现的、社会主义社会内在的经济活动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硬要说它是外加的,称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加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公平加市场经济的效益”。好像社会主义没有自己固有的市场经济,只有资本主义才有市场经济,好像社会主义的公平与经济无关,好像社会主义经济没有效益,或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才有效益!于是言及改革必称国外。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是社会主义应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岂能回过头来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呢?没有自己的躯体,谈何借鉴、吸收他人有益的东西,以营养自己!在这种计划经济改为混淆不清的外加的市场经济的错误理论指导下,围绕市场经济改制,适应市场需要,就使我们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影响的生产方式更加受到影响、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趋同,以至于被推向完全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

在改制中,实行政企分开,企业自主、自负盈亏,许多企业都努力克服长期形成的惯性,调整内部某些关系,从而摆脱困境,走上繁荣。然而,他们在调整内部关系时,首先调整了领导体系,实行一长负责制,但仍是被任命的,并且随时都可以更换。这个领导体系在分配上取代第一生产力的价值,依据资本家的资本经营价值论、营销价值论,轻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无视垄断价格作用,给领导者的工资定得高于普通劳动者几倍以至十数倍数十倍;这些领导者本来属于劳动者范畴,给以高额工资,就使他们和普通劳动者对立起来,已经引起劳动者不满,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有的一长贪污、里勾外联使国有资产流失,又不用参与生产经营者组成的民主集团匡正,而强调监督,一长制的本质是不受控制,任其所为,他能不想办法摆脱监督吗?监督只能监督能监督的,却监督不了不能监督的。他预谋好了,以购物、投资名义把大量款项汇出后,随之自己也借口跑到国外了,就只能追查!比较廉洁的给以高薪也是负盈不负亏!

严重的是广大劳动者被抹杀了主人翁地位,输以“劳动力是商品”的含义,活人当作物品,打入奴隶行列,任人挑买,任人给价,任人摆布,任人支配,任人借以挣钱,只有被动、服从的义务,没有争取、主动的权利。据说在2000多家企业中70%在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合理化建议和申诉等制度方面不太重视或有制度也不执行。曾为增效,大批职工被迫下岗、内退,陷入弱势群体,为要到好些企业去得花数万元买岗位,等于白白劳动数年;有的企业雇佣劳动者长期称为临时工,和原有劳动者同工不同酬;雇佣农村来的劳动者不是像国内外以往那样称作工人阶级职工而叫什么“农民工”,干着脏累重险活,却歧视性的给以最最低廉报酬,还常常拖欠难以实现;医疗保健、养老更无保障。

教育事业本是为国家培养骨干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防止新生劳动者陷入贫困的事业,有个时期叫教育产业现在不叫了,但是高收费、乱收费、高消费仍然存在,让考上大学者犯愁以至返贫,考不上者只要想办法给钱也能上!在他们世界观形成时期,这给其以什么烙印?在学习期间,不培养勤俭、独立自主生活能力,怎能适应精打细算的经济社会?四年学制就有半年不安心学习而忙于找工作,谁之过?在找工作就业时,碰到种种难堪、冷面,难以就业。这样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科技劳动者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企业容纳不了,则是错误理论导致的生产方式出了问题,造成国家的损失、资源的浪费。

在“国企不如私企”的叫嚣中,在所谓市场要求产权改制中,将中小型企业卖、卖、卖,基本卖光了,完全变成私有企业。大批劳动者不得不为私有企业创造利润,而这又好像是某些人的新发现,说“民营企业是就业的主渠道,发展民营企业就能解决就业问题”!劳动者到私人企业就业,那还不是完全的被动的不得不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按照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运转吗?

4、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必须巩固生产资料公有制,必须确立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必须使领导者与劳动者打成一片,必须摆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虽然生产资料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主要特征,资本主义也有公有制,但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却是从事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的前提,没有公有制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别的社会的根本,没有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极具活力的社会生产。马克思说:“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是可能的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他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的方式和方法,就使社会结构区分为不同的经济时期”。人们都称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按劳分配。这是不对的。它没有涉及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以及与生产资料结合问题。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按照马克思这个论述,把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当作社会主义的根基,寻求有效方式,使之结合起来,建立自己的超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体现社会主义不同于别的社会的特征。否则就会在错误理论指导下继续挨骂、吃苦头。错误的理论,使群众问题增多,使我们的信访工作爆满,溢于门外,溢于马路,疲于应付,还不觉悟!

三、历史的经验、教训与功绩

历史的发展与更替,即从一种社会性质到另一种社会性质的更替,都是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着的,一种社会性质发展为另一种社会性质的过程,都是一定生产方式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我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几经争雄称帝、强族统治、阴谋篡权、农民起义,都曾实行新政,然而都因缺少新的生产方式,只能改朝换代,丝毫没有改变封建社会的性质。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有的几经反复,终于成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与成熟相联系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共产党宣言》语),从而使其得以巩固和发展。

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给世界人民以极大鼓舞,很快有10多个国家加盟,成为苏联。它战胜了多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特别是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盟国一起战胜法西斯时立有大功,并帮助解放了若干国家,组成社会主义阵营,它们强大的高新军备技术与另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相对峙,强盛一时。然而,正是在战后它仍然继续坚持战时的重视军备的方针,没有适时调整国民经济体系,忽视发展农业与轻工业,致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没有大的提高。在上世纪80年代它不得不进行经济改革时,由于没抓住要领,没有取得任何成就,又急于实行公开性,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弄得失去控制,最后在清算共产党、批判斯大林、群众罢工游行的混乱中,反共的高层反对派,受“东欧天鹅绒革命”鼓舞,借机夺取了政权,使苏联人民用鲜血换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仅仅经历70年,就改变了性质。

苏联为什么红旗落地,论者颇多。其实,从斯大林到勃列日涅夫长时期的对社会严密控制,党政一体,思想禁锢、容不得不同意见,理论创新成为领袖、党的领导人的专利,经济学家噤若寒蝉,只能唯唯诺诺的解释其理论,宣传其政治报告等等,是重要原因。而根本原因是把社会主义革命后不得不实行的公有制、计划化这种“没有效力”的体制凝固化了,没有随着环境的变化“变革全部生产方式”。斯大林在1937年针对反社会主义势力不得不宣布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事实证明,这个宣布把那种不成熟的制度固定化了,1952年又借《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强化了“没有效力”的加上重视生产资料生产的那种经济体制,强化了各级领导、各企业、农庄领导的特权,强化了广大劳动者固定在一个地方、和在资本主义社会一样被人管着、干活领钱、获得一定的不平等供给的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使劳动者长期漠不关心以至仇视所在的经济体制。于是,在有些人批判共产党、批判斯大林混乱情况下,广大劳动者就不管也没办法管特权阶级阶层如何侵占公有资源,就毫不爱惜地也没有办法爱惜地放弃公有制了。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相当程度上的同一性,使其走向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于是在私有化以后,很快出现两极分化,大批劳动者特别是退休人员陷入贫困状态!

苏联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按社会发展规律来说,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然而没有相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更具活力的生产方式,这个必然性难以实现,社会主义就难以代替资本主义。

毛泽东是伟大的,他既没把苏联的经济模式看死,也没把他和他的战友创立的不同于苏联的我国的经济体制看死。他认为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政策汇编,“没有形成体系”,并说写出一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现在“还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本身还没有成熟,还在发展”,“还受到社会实践的一定限制”。这和《共产党宣言》所说的“越出本身”是一致的。这就给经济体制改革留有余地。他还提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并说“让人说话,天不会塌下来”,又使改革得以在争鸣中、在寻求历史发展规律中进行。然而他对自己的主张,并没一以贯之。政治经济学理论(包括意见)是把战神召到战场上的理论。有那么几个小丑,借他指责“三自一包”、错误地发动文化大革命之机,强装战神,貌似“有理”,披挂上阵,“横扫一切”。然而历史是按照固有规律发展的,并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结果横扫者被抛到历史车轮之下,辗得粉碎。人民群众在邓小平指导下,高举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大旗,以《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为依据,拨乱反正,进行改革,改出了一个新的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得以走向小康,走向富强!

四、社会主义应有的生产方式

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农村迅速确立。它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是由旧的外衣包裹着新质的事物。于是人们认为它是属于“私有”范畴,农村基层干部称作“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其实,它和私有制根本不同,它是完全符合马克思理论的一种社会主义应有的新的生产方式。它的发生、发展有其必然的历史根据,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早在我国土地改革后,很快就出现了土地买卖、新的分化现象,贫农有可能返贫。我党及时发觉了,逐步推行了互助组、合作社这种生产方式。然而,它仍属小生产范畴,土地仍为私有,参与其中的劳动者有相当的积极性,而劳动的结果——分红,却因土地多少不同而不同,它又妨碍着劳动的积极性。于是经过高级合作社,也是为适应工业化需要,人民公社取而代之。公社之所以能够否定它,就在于它用各种办法,使土地、矿产、林木、水面、草原、宅基地所有生产资料都变为集体所有,劳动者可以平等地分得劳动果实,多劳多得。但是它是一种简单的大生产。一切生产、交换、分配权利虽有民主管理制度却是由领导者掌握着,劳动者由原来具有一定主动性劳动变为被动性劳动,每天的劳动都由队长支配,于是就常常表现为:走起路来一溜,坐下来一片,出勤不出力,说说笑笑,打打闹闹,休息时间多于劳动时间,“人哄地皮,地皮哄肚皮”,加上某些人员的瞎指挥,今天种这,明天又会种那,结果除交公粮、统购、供应城市不断扩大需要之外,农民劳动所得并不多,稍有天灾,就使他们吃不饱,严重伤害着他们的劳动情绪。于是,就经多年的“三自一包”的酝酿,在万里等众多省委书记的支持下,很快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代替。有人无视事实,认为合作化是错误的,责备合作化、公社化是对农民的一再剥夺。谁剥夺谁啦?难道没有合作化能有公社化,没有公社化能有家庭联产承包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公社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农民主动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摆脱了被束缚、被动劳动,获得又一次解放,而“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又使他们能够想尽各种办法寻找可能找到的门道,尽力劳作,从而使农村的农林牧副渔工商获得了跃进的发展。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仅仅把集体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个人经营,劳动者有了主动权,短短几年就解决了全国上下都发愁多年的粮棉油问题,使10多亿人民获得温饱(当然也不能因此否认袁隆平等科学家的作用),并走上了小康之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20多年,它不仅经得起考验,而且创造了一种以农户专业经营一种菜、果、牧、渔,以各算各的账的形式,自由对接到某一“龙头”企业,并在这个专业的龙头企业指导下,获得技术进步,产出高质量、高数量的产品。这一对接,使在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农产经营、对接龙头成为大企业,成为一种完整的新的生产方式。现在,农产富了,集体也富了。不论土地、矿产等生产资料的使用权如何转让、集中,所有权仍是集体的,收取一定的提留、租金,既可办一些公共事务,又可向失去劳力者、病号发放一定的养老金、医疗补助,显示社会主义的公平。现在,农民“共”国家的“产”了。国家不仅组织科技人员下乡给以无偿的技术支持,而且取消了农业税,给以种粮补贴,医疗补贴,给以资金的支持,特别是输以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必将繁荣、安康、美好。

在我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实行的改革初期,它曾引起了城市的广泛注意,好多人都有农村包围城市之感,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几次仿其改革,然而没有成功。原因何在呢?认真学习马克思如下一段理论,就可以知道:只看其表面,因袭为少数人承包,没有看到农民个人占有使用权,从而没有使所有的劳动者都有一分自己的占有,以从被动的劳动变为主动的劳动,所以它就不得不失败了。

马克思是这样说的:“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之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马克思这里讲的3种生产方式,是在“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题目下讲的,结合这段论述之后又说:从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公有制,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剥夺者来看,这里讲的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就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之后,经过一定的过渡期“越出本身”所应有的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而这个生产方式已经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产自由对接成可大可小的企业形式在我国开始实践。虽然我国这个生产方式还不是典型的,只是一个雏形,但它毕竟是一种新的有力的人类第三种生产方式,是对马克思的“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实现!

曾经有人说:马克思的《资本论》过时了,那是无知的暴露。也有人说:“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社会主义多数都失败了”,却是对马克思的天大的冤枉!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等书里对社会主义如何搞,早就有锦囊妙计,它并不是暗藏的而是公开的!许多人都知道革命成功后必须采取的措施,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并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又觉得它的经济体制不成熟,国有企业效益不理想,但却有几多人注意到它“在运动过程会越出本身”,认真研究“变革全部生产方式”?又有多少人认真研究关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是使社会区分为不同的经济时期?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没有提及,我国编写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诸多版本,也很少论述!对此两个关键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没有给以特别关注、研究,就影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影响到政治经济学成科学体系!而对马克思的:“在生产资料公共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更有罕见的故事:50多年以来,国内外学界都有人不断发表文章,表示对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很感兴趣,但都毫不例外把这个完整句子割裂开来,将“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孤立起来进行讨论。这也许和马克思只在此一处讲到这个问题,没有别处参考、启发有关。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课堂上、文章里人们讲到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时,都限制在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还引用恩格斯的话为证。前几年我国有人著文,好像把它和生产资料联系起来了,但又说“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就是劳动者联合共有制”。并提出“我国公有制结构应调整为国有制经济,即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经济、“共有制经济,即劳动者联合的公有制经济”等,好像国家所有制经济这种公有制经济与劳动者无关,不属劳动者,更不能变革为劳动者个人所有。所以他还是把马克思的上述完整句子割裂开来,单就重建个人所有制为前提而作论述的!由此,还得强调:对马克思主义,我们也应像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那样,要完整地准确地给以理解。

马克思啊,伟大的马克思!您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您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已由列宁、毛泽东等人结合实际成功实践;您的关于“在生产资料公共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生产方式,使社会主义具有独质属性,是彻底的理论,必能掌握群众,并为群众所掌握,使社会主义走向成熟,成为明显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社会阶段;这个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论述也以科学的姿态区别于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且必将代替一切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使各国无产者得以结合实际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您的全部思想理论,特别是这3个方面的理论,系统地揭示了人类历史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又依历史发展规律推动着人类历史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五、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转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基础上的、适应生产技术高度发展的生产方式。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蒸汽机等新的生产工具所促成、相适应一样,是由电气化、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等新的生产工具所促使、相适应的。蒸汽机等新的生产工具逐步发展,单个产业、小企业构成了大工业、大生产体系,由于市场价值规律作用和它本身决定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又在大工业、大生产体系基础上形成了电气化、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等新的生产系列,使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生产方位,即产成品、半成品或半半成品、零部件得以独立完成,小型化生产空间得以扩大,社会生产的模块化虽可拼接形成大企业或联合企业,而它的可分解性都使在公有制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占用成为可能的客观要求;而在“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使用机器必须“遵守科学规律”时,只有“一部分人有科学知识”,而在电气化、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时代,高新科学技术则日新月异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它要求每个劳动者都必须具有相当高的科学知识以操作,而这具有高新科学知识的劳动者的独立意识、个性又很强,发明创造的专利又要求独立、保密、迅速地运用,这就使在公有制基础上重建个人占有成为迫切的必然的变革。“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电气化、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任一部门、所有部门能够变革为新的生产方式,原有的大工业“把每个生产过程分解成各个构成要素”也能变革。复杂的生产体系可以变革,简单的服务单位更可以变革。一切生产部门和为生产服务部门都可以变革。

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的占有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个人占有的数额又不尽相同,有多有少。它的基本原则是每个劳动者都有权平等地占有一份属于个人的生产资料。这既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地主动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又使公有制的生产资料的保值增值落实到每个劳动者的头上,更使劳动者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翁有了实实在在的内容。然而,由于劳动者的天赋不同,文化程度、科学知识、技术熟练程度、社会道德信誉、经营管理能力和所在生产岗位所需生产资料不同,他应占有并且能够占有的生产资料的数额也就不同。由于整个社会生产的各个生产单位的规模的不同,有些生产体系的复杂性和可分解性程度不同,生产资料所值及作用不同,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个人所有,就可以是独立劳动者所需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可以是小型化生产单位的夫妻两个人或几个人的个人所有,也可以是整个生产体系中,模块化的众多的各种个人联合所有或是众多个人中分为主管所有、协从所有和一般所有,由模块化拼接成为龙头的大企业,更可以是多种个人占有形式构成的有机体系和系列占有。在各种形式的个人占有联合、拼接时都会是双向选择,而选择又不会一选定终身,于是就有连人带物的流动,加上劳动效益、经营效益不同的责任不同的流动,就会又有各种新的占有形式。这种联合、对接、选择,既是看不见的手调节着,又是看得见的手调节着,从而更有力地促使着资源配置生产发展。然而,不论它在客观上占有形式如何不同、占有数额如何不同,都得由国家有关部门认定、发放,所以它都是国资生产单位即改国营企业为国资企业,在此前提下,不论他们如何独立、联合、对接、变动,他们的相互关系都是互助合作的关系,即互助合作——评比竞争——互助合作的关系。整个社会将是在竞争中或称矛盾斗争中欣欣向荣的和谐社会。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是非常有力的能够积累巨大生产力的生产方式。它不仅能使现有的国有企业得以改革,使企业及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得以重新组合,获得更大效益,并且能够扩大再生产在社会投入上得以实行以人带资、以资定人、使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避免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并保质保量保速的进行;不仅能使国家按照客观规律、有计划地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要事急事的优势,在扩大再生产中创立新的大企业,使生产向深度广度进军,并且能使新生劳动者一代一代地在获得社会一定投资后,主动寻求、发现新的生产门路,更好更多更新鲜地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所谓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就是劳动者个人平等地借助一份公有制的生产资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创造相当的物质财富或价值,在报恩社会作贡献的同时满足自己的需要。它的公式是:在获得社会分给自己一份生产资料并用以创造相当的价值后,按照国家规定或市场交换形式的保值增值的比率交够占用费和公共所需的应交的税收,留足维修生产资料费用经营费用,留足保持自身劳动力、失去劳动能力而延长寿命的医疗养老保险费用,剩下就是自己生活、养育后代、享乐的费用。当然,人们创造的价值并不相同,于是在一些人主动交出剩余价值时,不论在劳动期或退休后,社会都会按其数额给以一定的荣誉及更高的福利待遇。显然,这个生产方式是远离剥削被剥削的生产方式,是剩余价值全属社会的生产方式,是劳动者以真正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更多的生产力的生产方式。新生的劳动者一代又一代用不着艰难的原始积累就能获得一定的启动资金,必然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冲动力,而必须交够所占生产资料(资金)的保值增值额,担着一定风险,为防险、化险又会产生一种外在的压力,交够所有必交公用税用、维修费用之后剩下都是自己的又会产生一种内在的自发力,而市场交换、交出不同剩余价值获得不同荣誉、待遇又会产生几种竞争力,这诸多力量汇总起来,必然使其求助于自然力、科学技术力,并自然力和科学技术力于生产力,于是虽不能再轻易说“一天等于二十年”,但至少可以肯定,从它产生发展一百年后积累的生产力,很可能创造出超过资本主义及其以前创造的全部生产力。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是公有制不断巩固与扩大的生产方式,也是劳动者越来越多的获得富裕的生产方式。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经验表明,在多种经济成分条件下,一些人先富起来,可能拉大贫富差别,分配不公,趋向两极分化,即使少数人先富起来帮助更多人共同富裕,也是建立在这少数人高尚品质、获得荣誉基础上的;而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个人所有的条件下,少数人先富起来,却不会发生两极分化,必然制度性的促使更多的人先富起来,以至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多是从贫穷落后的国家兴起的,公有制的生产资料,特别是电气化、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生产资料十分有限,能够占据、使用的高素质劳动者也不多,所以也只有这部分获得高效益的劳动者率先富裕起来,其他占据使用传统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只能获得一般效益,好像难得很快富裕起来。其实,由于公有制的生产资料,特别是电气化、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生产资料在保值增值中不断扩大,劳动者特别是高素质劳动者不断交出剩余价值,国家社会也不断加大投入,就使公有制的生产资料、特别是高新技术的生产资料不断扩大,随着高新技术之所需与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也会逐渐增多,如此循环,就使公有制不断巩固与扩大,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富裕起来。再说,高素质的劳动者多是创业者,多是高新技术的创业者,他们不会与普通劳动者争抢传统的生产资料;而普通劳动者也会不断革新传统的生产工具,于是这部分公有制的生产资料也会在保值增值中不断更新与扩大,占据这部分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也会在不断扩大占有中逐渐富裕起来。这样,整个公有制的生产资料都会不断巩固、更新与扩大,所有劳动者都会逐渐富裕起来。这也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的基本矛盾是公有的生产资料少,特别是不断新生的含有高科技的生产资料少,不能满足劳动者的个人占有的矛盾,而正是这个基本矛盾的逐渐解决,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是所有人的自由解放的生产方式。众所周知,马克思非常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解放的,具有很多论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要在劳动中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劳动者的社会,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条件下,主动劳动、按劳分配的社会,从而也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社会。劳动,对每个人来说,既是平等的权利,也是平等的义务。能劳动而不劳动,傍老、靠人、乞食、无所事事、游荡寻乐、闲逸玩物不是解放;傍夫、撒娇装俏、陪人玩乐、穿金戴银、当花寻尝、随时随地被人役使是卖淫的另一种形式,当然不是解放;而求财于坑蒙拐骗、欺偷诡诈,生活奢侈糜烂、荒淫无耻,令人愤怒,受人鄙视,内心痛苦,更不是解放。在社会主义社会,恩格斯说:“一方面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到别人身上;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使劳动者从被人支配的奴隶、经过被动的空泛的主人翁发展为主动劳动的主人翁,是一次很大解放。在电气化、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条件下,从事一定范围的为自己的劳动,不仅需要多种技能,而且要把多种社会职能集于一身,就自然地使人进一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人越能逐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就越能逐步成为彻底解放的人。在公有的电气化、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条件下,由于其发展程度、规模不同,是由部分人占有逐步发展为更多的人占有,于是就从部分人全面发展、彻底解放逐步发展为更多的人全面发展、彻底解放。“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更多的人自由发展,就使一切人逐步得到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具有广泛适应性和极强生命力。它不仅能适应我国农村生产资料的贫穷落后的社会条件,更能适应生产资料的比较丰富、高新技术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的社会条件。它不仅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一样,能包融原有的一切生产方式,而且能使一切旧有的私有制的生产方式逐步地自然的消亡。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前边已经说明在公有的个人所有生产方式中,必然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这里指明私有制必然消亡。私有制的消亡,就使剥削失去了土壤,就自然消灭了剥削。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阶段。在国有经济生产方式变革后,原有的非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不仅可以存在,而且可以发展。但国有经济变革后的生产方式是创新的生产方式,新生劳动者一代可以在原有规模基础上创新,更可以平地起圪堆、创立新的企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业,代代不同,同一行业也有差别。如父辈是私有事业,在其当日中天的时候,儿辈的事业就开始兴发了,而儿辈的事业不一定与父辈相同,甚至是新型的,与其根本不同,于是儿辈可以继承父辈的事业,更可以申请公有资产创立自己的事业;没人继承的私人事业当然就会消失,有人申请公有资产创新事业当然就会兴旺。我国在改革中爆发出一股强大的新的生产力。其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是从公有经济中盈溢出来而为公有经济容纳不了的,就和从其他方面产生的生产力一起,表现为个体经济、民营企业。有人为此而忧虑,认为这个资本主义势力,总有一天要像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改造私人资本那样进行改造,从业者也心里不踏实,或小富即安,不敢大发展,或聚敛财富多些的,就挥霍,就移师国外,造成资金流失。其实这些担心与行动都是多余的。因为从事个体经济、民营企业者,除少数人外,原来都是劳动者即农民、社会青年、机关、事业单位下海干部,他们是为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而作为的。有些具有高科技知识者,更是为了放开手脚,为国家为民族争光的。他们的事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当然有些人借改革之机、贷国家之款,聚敛国家财富多些,拉大了贫富差距,造成分配不公,用于生产的并非坏事,而是发展生产力的好事,坏的是:有些无耻者勾结官员侵吞公财、诱发腐败、欺压百姓、克扣职工、奢靡淫荡、挥霍浪费、赌博摆阔、无视公序,引起民愤,形成政治问题,而这些都是能够解决的并且正在解决。随着国有经济生产方式的变革,个体经济、民营企业,仍将存在与发展,但其发展地盘会逐步缩小,那些消极腐败的现象更会逐渐减少。这不仅是因为新生的劳动者大多会选择申请公产发展自己,而且因为某些富翁已经自觉地捐献资财于公益事业,随着改革的发展他们退休时更会像借助公产献出全部剩余价值那样献出自己的私产,获得一定荣誉和高的福利待遇。这样,公有经济就会越来越发展,私有经济就会越来越缩小以至消亡!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幸福的生产方式。首先,每个劳动者都有权获得一份生产资料,就使劳动者除因故不能就业者外,就没有失业者。没有失业,就没有失业的痛苦和痛苦的失业者。每个劳动者都有权获得一份公有的生产资料,就有了积极主动劳动的条件,从而获得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当年轻人初获一份公有的生产资料,就会急不可当地创造自己的事业,积累所需,只能适当顾及私生活,大多数人可能推迟婚姻、生育,这样人类就会控制自己,人口保持适当水平。而到事业初成,结婚生育,就既不觉得有所负担,又不孤独,过起天伦之乐的生活。人到中年,随着事业的发展,在社会物资丰富、改善环境的条件下,可能有了房子、车子,就必然地讲究生活方式与健康,讲究劳逸结合与休闲。有人可能因此而稍富而安,不思进取,但在整个社会的勤劳勇进环境中,又会改变其劳动态度。而到老年,交出生产资料,没有社会负担了,却有了自己的积累,加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其生活必然是逍遥自在的,除想给社会留点什么而操劳外,又会重视心情舒畅而延长寿命,于是每个家庭都是幸福的。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必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的幸福指数。

社会主义社会不论生产、经济领域,还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都需要高素质人才。教育制度必须适其需要进行改革,既要培养学生具有数理化逻辑思维、运用社会科学知识的语言、写作能力,更要培养其动手能力,与人互助合作能力,营销管理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创新能力。

劳动者主动与生产资料结合构成的国资企业与社会结合的特殊性在于:除要国家社会不断培养、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还要有劳动者个人占用公有资产的制度;要国家随着市场变化规定生产资料或资金保值保增值的一般比率和某些一时不能生效或比一般多得效益的特殊比率;以及要有难以避免灾害的减免政策,经营好的和不负责任或乱用资金的奖惩条例;为尽可能避免价值规律造成的盲目性,国家又必须有长远的科学的规划和近期的尽可能详细的具体计划,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先期指导;又要有个人随时交出剩余价值(资产)应该给予的荣誉及待遇的规定。

“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美”。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今天,已为实行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准备了充分的条件,虽然它可能遇到某些当权者、既得利益者的阻抗,但由于它是必然规律使然,是会冲破这个阻力的,何况有的企业的改革已经接近这种生产方式。渠已成只待水到。国家和有些地方政府对因企业改制而下岗或分流的职工给以经济补偿,对某些复员转业军人、新增就业者给以优惠政策,受到好评,如果对其稍作调整,略加资金或不加资金,给以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名称,他们就是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作贡献,不是为个人私有穷忙乎。如果对有能力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按规定发配一定的启动金,他们就会在社会主义经济领域纵横驰骋,发挥更好的作用。如是,东北工业重新振兴,中部崛起,西北开发,建设新农村,不用多久,就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国有企业改革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