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论文_王韶文,叶常青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论文_王韶文,叶常青

摘要:一些矿企为寻求更高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不惜对矿山进行过度开采,而导致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这不但不利于矿企的发展,而且也对环境造成破坏。目前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治理,使矿山的地质环境问题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需要矿产开发企业及相关政府部门的的共同保护和治理,才能真正使环境污染和破坏得到有效控制。本文基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展开论述。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

引言

要想做好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应全面预警矿山地质灾害,科学划分灾害防治区域,为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有效的策略。与此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实现地质环境与人类的和平共处,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地质环境的变化。唯有把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作为工作的核心,才能实现促进矿产地质开采和矿山地质环境建设的双赢。除此之外,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中,需要科学合理地评价矿山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的关系,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引导策略,并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及长久生存的目标。

1矿山地质保护的基本原则

(1)规划原则。在矿山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废渣、废水,对土壤和石块的环境影响以及地下水的疏浚工作。如果在施工的早期阶段没有完善的设计和施工,可能会由于上述问题在后期开发中发生次生地质灾害。有必要对矿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合理采取技术措施,使地质灾害源头可以从一开始就为灾后防治提供坚实的基础。

(2)安全原则。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组织,制定专项安全生产计划和救助计划。为提高矿井的实用性,要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人员锻炼,从而有效提高员工对安全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并严格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

(3)预防和防治原则。采矿工作应通过提前识别地质灾害的地质因素,从而有效管理和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同时还要进行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从而提高应急准备和初级防御能力的建设。预警系统的工作就是及时发布抗灾防灾减灾信息,防止地质灾害事故危害的扩大。通过上述措施和方法,我们将以有意义和有效的方式开展各项任务,实现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矿山地质灾害的现状

矿山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其灾害现状可从四点说起。一是矿山地质地下水位出现了区域性下降,导致地下水系遭到破坏。这主要是因为矿山地质中矿产资源开采时,都要疏干排水,当水位发生了改变也会导致区域性地质下降,进而出现了大面积疏干漏斗现象,整个地下水系均衡性被破坏。矿区主要是在地形高度差非常大的山区,在开采时不可避免地会对水域带来影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耕地与水田。二是矿山地质开采时容易出现地面裂缝、沉降及塌陷等问题。这主要是开采活动的不规范有着直接的关系,不达标的技术能力、小规模开采活动,加快了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并造成矿山地质不同程度的崩塌和滑坡。三是水土环境和生态环境会受到废水的污染。这主要是因为矿山地质开采时,由于地形复杂使得堆放的矸石在雨水冲刷下污染环境,威胁到生态环境,也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四是矿山地质开采时容易出现突水、塌方、瓦斯爆炸及冒顶等现象,并导致矿山开采事故严重。

3治理区主要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1)治理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区内稀土矿始采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采用“露采~池浸~堆浸”工艺。方法简单易行,技术含量低,成本低,是当地稀土矿采矿高峰期普遍使用的采选矿方法。露天开采、就地造池、矿渣就近随意排放是对稀土矿落后工艺对矿区地质环境影响的真实写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稀土矿区地质环境问题及危害可归纳总结为三类:①地形地貌景观破坏表现为山体破损、土地毁坏(主要指土壤侵蚀和毁损)、植被破坏等;②矿山地质灾害及隐患: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隐患、次生灾害(主要指拦砂坝的溃坝);③历史采矿遗留的尾砂大量堆积,一方面压占大量土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堆放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直接威胁下游周边植被。

(2)地质灾害隐患。原始山坡地势较陡峭,植被较发育,但矿石开采后,原始地形地貌完全被改造,山体多被挖空,形成高陡边坡,岩石裸露、破碎,大量原始土地遭到破坏和侵占,矿区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开采形成高陡临空面,边坡表面因开挖使得岩石破碎,但采矿边坡多为逆向坡或斜向坡,上部土层较薄,岩质边坡整体稳定性较好,地质灾害主要以小型崩滑为主。

(3)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在开山采石之前,先要将开挖区及附近的植被、软土进行处理,砍伐树木,焚烧没有用途的草木,除去石矿上的软土、松土,这些都会使得植被大量减少,使得矿区及周边土壤的水土保持能力降低,并造成沟谷少量废石土淤积。破坏面积约0.1662km2(249.29亩),破坏形式主要挖损及压占,破坏土地类型以林地及采矿用地为主;另有0.0371km2(55.7亩)露采边坡通过放台阶降坡种草复绿等方式复垦为草地。

4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的优化措施

4.1灾害监测

矿山地质灾害监测是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基础性工作。矿山地质灾害监测主要是为了了解矿山地质环境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化,分析采矿和矿山地质环境变化的关系,为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措施及改善矿山地质环境提供基础参考资料。在具体的矿山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矿山企业应该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的需求,使用合理有效的监测技术、开发矿山地形监测仪器、引进先进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如现代信息采集技术、Zigbee无线组网技术、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等,有效地监测并防治矿山地质灾害,以此来减少因矿山地质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

4.2加强防护设施的建设

结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际需要,并根据边坡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防护设施来提升滑坡治理效果。科学合理的防护设施在滑坡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防滑挡土墙由于操作简单,防护效果明显,在滑坡治理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通常情况下,挡土墙设置在滑坡段的下方,其目的就是当发生滑坡现象时,借助挡土墙来阻拦滑坡滑动时产生的冲击,降低滑坡对人身和其他事物造成的危害。

4.3防治崩塌

为了有效治理矿山地质灾害,矿山企业需要做好防治崩塌工作:第一,降低台阶高度。针对存在大量风化破碎或软结构面的地区,应该使用降低高度或放缓边坡的措施减轻自重,将台阶高度控制在8m左右。第二,拦截滚石。对于经常发生滚石的地区,不但需要设置警戒标志,而且需要在坡脚处设置拦截构筑物。例如,可以在距离坡脚位置倾倒生产剥离物来组织滚石和渣土。第三,在开采结束进行水平爆破作业时,需要使用边坡余裂爆破与逐孔降震控制爆破技术缓解爆破对边坡的破坏,从而防止崩塌灾害的产生。

结束语

矿山开采虽然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长期且持续的开采,使矿山地形地貌及自然环境都出现了很大变化,导致原本稳定的状况变得不稳定,即可能引发各种类型的地质灾害。对此,需要在引起矿山企业高度重视的基础上,针对灾害类型,深入探讨和分析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此为矿山开采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汪慧敏.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防治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9,38(22):157-158.

[2]王小霞.地质灾害成因及其勘查方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39(15):144-145.

[3]陈晓敏.探讨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J].世界有色金属,2019(12):119+121.

[4]苟帅帅.矿山地质施工中水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9(12):125+127.

[5]刘珂,刘伟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J].世界有色金属,2019(11):233-234.

论文作者:王韶文,叶常青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9

标签:;  ;  ;  ;  ;  ;  ;  ;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论文_王韶文,叶常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