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民经济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_国民经济学论文

推进国民经济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_国民经济学论文

推进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若干问题论文,经济学论文,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民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学体系发展中一个具有特色的学科。该学科在经历了独特的发展历程后,于1998年成为官方正式认定的高校研究生专业及学科,由此开创了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新局面。然而由于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原因,致使这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面临若干障碍,许多关系尚没有理顺,学科发展不尽如人意。作为从事这一学科教学和研究的一名学者,借多年的研究积累,对进一步推进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谈几点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一、国民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学体系中的一门特色学科

(一)国民经济概念在中国经济学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和地位

国民经济这一概念在我国是一个较为成熟并广泛普及的经济学概念。从国内学术界看,翻开《现代汉语词典》[1](P482)、《辞海》[2](P1759)、《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3](P272)、《社会主义管理知识全书》[4](P5)、《市场经济学大辞典》等国内具有权威性的工具书,均有国民经济词条并对国民经济概念作了不同的解释。多数解释大同小异,都把国民经济解释为是一个国家范围内各社会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其他经济部门构成的相互联系的总体或总称。在上述众多的解释中,赵林如主编的《市场经济学大辞典》作出的解释较为科学和全面。他们认为,“国民经济是指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是由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经济环节、经济层次、经济部门和经济地区构成的。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突出强调经济的整体性和联系性。”[5](P20) 这一观点突破了将国民经济局限于国家各经济部门构成的总称的限制,在内涵上大大扩展社会经济活动的领域,包括了经济环节即: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经济层次即: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微观经济各层次;经济部门即:工业、农业、建筑业、商业、通讯、文化、教育、科研等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经济地区即:国内不同经济区域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区域和国际性区域,较为全面而翔实地阐述了国民经济涵盖的内容。

从国际学术界看,由于英美等发达国家认为经济就是国民经济,或者已有宏观经济就不必再用国民经济,所以在他们的经济学工具书中,几乎都没有国民经济词条。由此可见,对国民经济概念的理解和把握,还是我国权威的工具书较为充分和全面。正是从这一意义分析,国民经济学作为一门以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应用学科,其产生不仅在中国经济学体系是一门特色学科,而且在世界经济学体系中也是一门特色学科。

(二)国民经济学学科的理论渊源

我国的国民经济学学科与最早产生于德国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的国民经济学学科几乎没有什么继承性和借鉴性。从经济学说史看,国民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则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在19世纪以前,国民经济学寓于政治经济学之中。经济学出现于奴隶社会,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色诺芬(Xenophon)的《经济论》一书的问世,表明西方开始出现经济学,其研究对象是奴隶主家庭经济问题。直到17世纪初,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孟克列钦(Anton De Menkeltn)于1615年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把对经济问题的研究,从奴隶主家庭扩展到整个国家和社会。为示其研究对象的区别,第一次使用了以政治经济学概念。尽管其研究对象和范围仅限于流通领域,还不能算是真正经济科学的产生,但该书的经济理论冲破了自然经济束缚,开始从宏观上思考社会经济现象并提出若干经济政策,表明当时政治经济学包含了国民经济学。17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产生,使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寓于政治经济学之中。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发行,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学的先驱之作。20世纪初,随着经济科学的深化和发展,各个分支学科运应而生,国民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逐步形成。据有关资料表明,对国民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研究及著述最早是在德国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出现的。那里的一批经济学家写过以国民经济学冠名的研究著述,如1914年翻译出版的德国学者傅克斯著的《国民经济学》,1938年翻译出版的德国学者狄尔所著的《国民经济学原理》。1940年德国弗莱堡大学教授瓦尔德·欧肯出版了《国民经济学基础》一书,该书把经济科学划分成了两个部分:国民经济学和企业经济学,并明确提出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由两个经济问题构成,即“有关在其中进行经济活动的那些形式的问题和有关每天在各种给定的形式中运行的经济过程的问题。这些主要问题的不同结构赋予国民经济学以它的性质。”[6](P289) 尽管他将经济运行分成国民经济和企业经济两极, 这从逻辑上和内容上去看都不太完整,但其揭示了国民经济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宏观经济,企业经济也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微观经济的重大理论差异,这一贡献是卓越的。

应该承认,德国经济学者最早创立和研究了国民经济学,它明显有别于政治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但是,我们应该十分清楚,德国学者创立的国民经济学并非是我国当今的国民经济学,可以说我国的国民经济学的形成及发展深深地根植于我国经济社会实践,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理论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本土化的经济学科,与德国学者创立的国民经济学没有什么继承性和借鉴性。

(三)国民经济学是本土化的经济学学科

国民经济学是在中国经历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后形成的本土化经济学科。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学的前身是国民经济计划学。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率先创建国民经济计划学科,并聘请前苏联计划专家布列耶夫给中国人民大学教师讲授国民经济计划学。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大学钟契夫教授等一批学者编写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国民经济计划学》教材,后被全国各高校广泛采用直至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传统经济体制的改革,国民经济计划学又转向了计划经济学和国民经济管理学。1982年初,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辽宁大学等12所高校和党校的学者编写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国民经济管理概论》教材。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大学李震中教授结合我国经济改革实践的深入,主编出版了内容更为丰富的《计划经济学》。1986年辽宁大学在全国率先将原来的国民经济计划学本科专业更名为国民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从而推动着这一学科的转型和发展。就在同一年,厦门大学的钱伯海教授出版了上下卷的《国民经济学》,并作为全国高校文科教材多次修订出版,为国民经济学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学科基础。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以及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实践使国民经济计划学科的方向得以彻底校正,转向为国民经济管理和国民经济学。直到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归并和规范化改革时,正式将国民经济学确定为经济学学科门类的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所属的研究生专业。

从国民经济学学科的演变形成及发展历程看,该学科是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始终存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体系中的一个特有学科,并呈现蓬勃地发展势头。目前,全国有7所高校设置国民经济管理本科专业, 设置国民经济学硕士专业的高校达50多所,博士专业达14个校、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辽宁大学等三所大学设立国民经济学国家级重点学科。

二、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由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学是从国民经济计划学和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学演变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新兴应用性学科,在经济体制转型、市场取向改革实践的深入以及开放经济的条件下,这一学科建设正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为推动学科建设,必须注意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规范性与特色性的关系

国民经济学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年轻学科,首先应有学科自身的规范性要求,包括学科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框架结构、逻辑层次、主要内容等。目前,这一问题尚没有很好解决。例如国内学术界对国民经济学的解释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性定论。我们可以查阅国内最权威的各类大型工具书,至今没有国民经济学或国民经济管理学的重要词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缺憾。又如国内学术界对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仍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为宽派观点,认为“国民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整体,把政治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结合起来,既研究生产力、又研究生产关系,既研究国民经济运行质的规定性,又研究其量的规定性。而且还研究国家管理等上层建筑,以及社会产品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的全过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7](P1) 二为窄派观点,认为国民经济学就是国民经济管理学,是指“广泛运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研究宏观经济运行规律及其管理机制的综合管理学科,它主要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决策、规划、调控和组织,如何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8](P2) 三是中派观点,认为国民经济学合适的发展应该是取中,国民经济学应“从属于应用(宏观)经济学,实证(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一般原理与行政管理学及社会统计数据相结合的应用宏观实证经济学。”[9](P70) 在国民经济学科体系建设方面,也存在多种观点。有学者认为包括国民经济方法论、国民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信息论、国民经济预测学、国民经济政策论、国民经济地理学、国民经济模型论、国民经济人口学、国民经济法学、国民经济战略与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学、比较国民经济学、国民经济生态学、国民经济军事学等14部分的内容;[9](P71) 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应集中于战略与规划、宏观调控与政策、投入产出与经济预测、产业结构与政策、区域经济发展、国民经济核算、社会发展及社会政策等7个方向。[10] 上述种种解释和观点大相径庭,表明该学科的建设缺乏学科规范,是本学科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

其次,国民经济学学科是中国经济学体系中的一门特色学科,如何按照建立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构建国民经济学科体系,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研究。事实上,多年来遍布全国50多所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的国民经济学本科、硕士、博士学位点的建设,已形成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有特色的学科建设方向,这些都应该尽快进行认真总结和提升。

(二)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中的本土化与主流化的关系

国民经济学是中国特有的经济学科,从该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看,与中国经济建设、经济改革、经济发展实践紧密联系,是中国本土化的经济类学科。然而在这一学科建设中,必然面临着处理好本土化与主流化的关系。按照“海派”经济学家程恩富教授的观点,世界主流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即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是非主流经济学;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流经济学是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西方经济学则是非主流经济学,而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又是由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共同构成[11]。作为中国经济学特色的国民经济学学科必然要处理好本土化与主流化的关系。一方面,应处理好与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流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关系,包括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关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作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学科发展符合中国主流经济学的方向要求。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必然要融入全球经济理论体系中,为此必须处理好与世界主流经济学即西方经济学,尤其是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吸收与借鉴西方宏观经济发展与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教训,必然是该学科建设面临的又一需要解决的问题。近10多年来我们在处理上述关系中,往往重世界主流经济学而轻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对国民经济学学科特色理论的研究更是重视不够,致使这一学科的影响力在不断削弱。因此,如何使我国本土化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做出品牌,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三)国民经济学学科与其他经济学科的关系

国民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并融合现代经济学有关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运行及调控的理论,紧密结合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实践而形成的应用经济学。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将其归为应用经济学,一方面也许是在学科转型中沿用了原计划经济学学科的归属;另一方面,根据国民经济学的特定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将其归入应用经济学比归入理论经济学更妥当些。由于经济学科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交叉,这就需要在处理好国民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理论经济学的关系的同时,还要处理好国民经济学与其他应用经济学如财政学、金融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相互关系。相关内容应明确如何分工,相互关系该怎样梳理清楚等,都值得认真研究,改变目前国民经济学与其他学科分工不明确的局面。当然,同属经济类学科,共同的理论基础,必要的交叉重复是难免的,但各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框架结构和理论体系则应是相对清晰规范的。关于国民经济学学科的特点或者说与其他应用经济学的区别之处,我赞同刘瑞教授的观点,一定要突出其“客观性、综合性、战略性、对策性、前瞻性”等“五性”特点[10](P5)。

三、推进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大胆推进学科建设。为此,必须充分肯定国民经济学学科在我国经济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制定学科发展建设规划,尽快规范学科研究对象、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方法,切实推进学科建设。我们认为,学科研究对象、框架结构应以前述的赵林如主编的《市场经济学大辞典》给出的国民经济涵义为基础,以宽派为主,将宽派和窄派的观点加以整合,具体表述为:国民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整体,以政治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广泛运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研究国民经济运行规律及其管理机制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经济学科。它主要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运行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以及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决策、规划、调控和组织,还要研究国家社会经济活动中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经济环节、经济层次、经济部门和经济地区的整体性与联系性,保证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以此为指导,构建规范的理论体系和框架结构。

(二)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理顺学科专业

国民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知识广博、视野开阔的综合型、战略型宏观经济理论研究及管理人才。建议国家教育部和国内高校要尽快理顺国民经济学专业设置,将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改为国民经济学专业,使高校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专业均统一设立为国民经济学专业,如果专业没有理顺,学科名称不统一,要让国民经济学和国民经济管理学做到并行不悖是十分困难的。

(三)发挥集群优势,推动学科建设

积极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带头作用,充分利用和整合学科建设资源,通过学科集群优势推动学科建设。建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辽宁大学等3 个设立有国民经济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有博士点的14所院校、所为学科建设龙头,牵头汇集国内50多个国民经济学硕士学位点的中坚力量,广泛动员全国各高校从事国民经济学的教学及研究力量参与,形成国民经济学学科集群,达到学科资源的最大整合。由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为中介和组织者,为学科建设搭建平台,制定学科建设规划,通过年会、学习、交流、互访、培训、合作等多种形式实施学科建设,通过发挥学科集群优势,推动学科建设。

(四)树立品牌意识,创新学科建设方式

在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中,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树立品牌意识和竞争意识,充分发挥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国民经济学学科研究中的专长和优势,注意打造一批学科建设的品牌,形成学科建设的特色方向。同时通过创新学科建设方式,倡导并实施开放式学科建设,推动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如中国人民大学目前形成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宏观经济管理、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宏观经济数量分析方法与模型、国防经济与经济安全研究等方向;北京大学的国民经济学研究方向;辽宁大学形成的宏观管理理论与方法、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等方向,均具有显著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和较大的影响力。云南民族大学的国民经济学硕士学位点经过20多年的建设,以及在云南省把国民经济学作为“九五”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下,也已形成国民经济学科与西部民族区域经济有机结合的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打出了一定的品牌。另外,在积极创新学科建设方式上,云南省在上世纪末以来投入巨资实施了省院省校合作共建省级重点学科、共研重点项目的举措,对推动学科建设,提升西部学科水平,加快人才培养,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这种开放式的学科建设方式不失为有效途径。

(五)注意发挥国民经济学的应用经济学作用

国民经济学属应用经济学,在建设中尤其要注意从国情出发,紧密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突出其客观性、综合性、战略性、对策性、前瞻性的学科特点,发挥学科在经济建设发展中的应用性、实践性、指导性的重大作用,各地高校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一定要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立足于地方经济实际,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为学科的发展注入活力,不断扩大学科的影响。

(六)加快国民经济学科人才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最终取决于学科队伍。由于国民经济学科的曲折特殊成长历程,目前该学科学术队伍的情况不容乐观,领军型拔尖人才不多,梯队结构不尽合理,科班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为此,必须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建议国民经济学硕士点一般院校应加紧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积极构建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学术梯队,通过在职培养、联合培养、出国、进修、访学、传帮带等多种形式,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为国民经济学科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证。

标签:;  ;  ;  ;  ;  ;  ;  

推进国民经济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_国民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