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体育语言:对体育思维与竞技思维混淆的理解_竞技体育论文

走进体育语言——对体育与竞技思维混乱问题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育论文,混乱论文,思维论文,语言论文,竞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某普通高校使用的全省体育通用教材中,象棋、围棋等内容已被正式写入教材中。某些教师拿着教材找到部主任,要求开设“麻将体育”课,部主任不同意,于是出现争议。主任说:“我从没见过在体育课上教学生打麻将的。”麻将教师说:“我们没见过的事多了,以前教材中从没出现过象棋、围棋等内容,时代变了,新事新办嘛,为何不能开设‘麻将体育’课?”主任不同意开设“麻将体育”课,麻将教师不高兴,对此耿耿于怀。随后把争议反映到主管校长那里,主管校长也没准主意:“这样一点小事还来找领导,你们好好研究研究。”接着争议反映到教育厅领导,厅领导也说:“你们研究研究吧。”又把争议反映到体育局的领导,局领导说:“大概可以吧。麻将、象棋、围棋都是体育嘛!为什么不能教呢?你们研究研究。”能教,不能教,争论,反映,最后还是研究研究。谁来研究,研究还是研究不明白。

一、体育思维和竞技思维

笔者经过“研究研究”发现,在争议焦点问题的背后存在有体育(Physical Education)思维和竞技(sport)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距。若是把这两种思维方式交错混杂在一起,是也不是,不是也得是,研究研究再研究,还是研究不明白。要解决争议,就应搞清楚客观存在的这两种思维方式,并对交错混杂使用这两种思维方式而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混乱问题加以认识。

体育思维,是指在充分理解体育这一语词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体育论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过程;而竞技思维,则是指在准确理解竞技这一语词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竞技论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过程。正确理解什么是体育,何谓竞技,是我们使用思维正确分析体育和竞技混乱问题的前提。

由于我国体育界一直缺乏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竞技观念,以竞技当体育,因而造成在使用体育术语方面出现了思维混乱的情况。

二、“Sport——体育”问题

经过考证,深深觉察到,中国体育界之所以存在诸多越研究越研究不明白的问题(“大体育”、“多本质”、“多目的”、“麻将体育”等等),主要是由于“Sport——体育”——这一导致体育工作者思维障碍的最大症结造成的。那么,导致体育工作者思维障碍最大症结的这个“sport——体育”究竟源于何处?查证核对得知,它最大症结的根源在于“用sport作为总概念”(见《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351页左栏上数21行)。某权威性人士在“什么是体育”一文中这样写道:“七十年代以来,我未曾继续从事这一研究,但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有几点关于体育概念的感受:传统的体育(P.E.)有被Sport代替的趋势”,“但不管如何,Sport已成为体育大概念,这一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国内有些学者始终坚持把体育与Sport分开的观点是过了时的陈旧观点。”(《体育文史》1996年第5期第10页)“用sport作为总概念”和“Sport已成为体育大概念”的意思很明确,即把sport的概念移植于汉文体育(PE)的名下,弄成汉文体育的概念要以英文sport的概念来取而代之。这实际上犯了“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的错误。经过考证,汉文体育一词一直跟英文Physical Education相对应,给体育偷换概念没有任何理由,完全是某些权威性人士想象的主观臆断。此“主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体育出现的本质异化和语词概念泛化现象起了决定作用。于是,各种“体育(sport)学科”,各种“体育(sport)学位、专家、教授”应运而生,中国体育出现了极不正常的sport或sports化现象。

就在这本“体育(sport)大百科全书”中,原有的“竞技”、“竞技科学”、“竞技教育”等语词一律换成“体育(sport)”、“体育(sport)科学”、“体育(sport)教育”。书中列出了55个国际sports团体组织,而把惟一真正的体育组织FIEP(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hysique——国际体育联合会)给删除了。接着而来的是,撤销《体育理论》课程,因为《体育理论》中讲“体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非撤不可,否则就说不成“体育”是sport了。只把“体育”说成是运动竞技娱乐闲暇奖牌还不够,于是又进一步说“体育(sport)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为了与这一观点相吻合,于是把体育专业中的《体育(PE)理论》课程改为《体育(sport)社会学》。不仅如此,在《体育(sport)哲学》课程中还特别提出一种“现代社会大体育观”的理论,强调指出PE体育观是一种“小体育观”。认为这种“小体育观”已经过时,即将“消亡”,必然要被“sport大体育观”所代替。从以上一系列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偷换体育概念的“名士”们之居心所在。体育(PE)工作者要用PE思维思考体育论题。不消除“sport——体育”——这一体育工作者思维障碍的最大症结,何谈体育科学化和现代化?

三、中国体育思维上的十大难题

由于中国体育界始终无法消除体育工作者思维障碍的最大症结——“Sport——体育”,因而导致体育工作者对体育中的诸多问题一直感到困惑而竭蹶。这些本来本不应成为问题的问题,现在却成了中国体育工作者思维上的一些难题。这些令人困惑的问题是:

(一)“用Sport作为总概念”问题

“用Sport作为总概念”或“Sport已成为体育大概念”之说,正如上节所揭示的那样,由于是sport主管者们的主张,其威力很大很大,弄得sport在中国漫无边际,极度泛滥。实际上,sport在国际上有其固有概念,不能随意篡改。Sport表示的是一种具有竞争性的身体娱乐活动,它是竞技运动消遣娱乐比赛奖牌的总称,是身体文化娱乐活动的组成部分。以身体活动进行竞赛、竞争是sport的本质属性。这是国际学术界所公认的。用sport当体育,这不仅破坏了体育,同时也破坏了sport自身。这也是国际体育联合会(FIEP)公开声明反对的。“sport大体育”将体育(PE)和sport合二为一,其目的在于集中搞竞技,实际上是以sport代替体育。这种名词概念双脱落现象,不仅丢掉了sport之名,而且也失去了体育之实。这种主张给那些善于乱用语词概念和乱下定义的“名士”们提供了用武之地。这反映出持有这种主张的人士既不知什么是体育,也不知什么是sport,更不知概念一词的真实含义。

(二)“大体育”问题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出现了一个“大体育1”,这个“大体育1”所标记的是身体运动文化娱乐一套东西,至今还在起作用。虽然在此期间有不少人士对这个“大体育1”提出了异议和质询,但并未引起重视。到了80年代初,一个与“大体育1”不同的“大体育2”出笼了。这个“大体育2”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联合统一体——金字塔大体育”。

在中国,“金字塔大体育”之说一直风行全国,至今仍产生着广泛的影响。“大体育2”之说实际上是附会于国际体育联合会秘书长安德鲁斯1975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体育与奥林匹克体制”的文章。(注:林笑峰:《费克斯—身体文化和运动竞技问题辨析》,《体育学刊》,1995(3):23~28)该文的核心内容是阐明体育(PE)与体娱(PR)的区别。为了说明这两者的区别,安氏明确指出了流传于西方社会的把体育、体娱、高级竞技三者视为金字塔的错误意识,并用一个等边三角形对这种错误意识做了形象的描绘。他指出:“金字塔的实例,代表着英国许多体育教师的习惯意识。”国内某些人士把安氏向全世界公开揭示和驳斥的这个代表西方落后思想意识的金字塔搬到中国,硬说是世界先进体育思想而加以推广,并以此附会出竞技体育、体育教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群众体育)(见图)。这种偷换概念、弄虚作假、自欺欺人的做法,为“sport已成为体育大概念”之说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体育界颇有影响的《体育理论简编》(曹湘君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11月版)一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个“大体育”或“广义体育”之说是人为臆造出来的,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该书在介绍这个金字塔时写到:“需要加以说明的是,安德鲁斯并未表明大的等边三角形代表什么。这是因为在西方一些国家由于没有一个适宜的总概念。在这里,我们不妨用这个大三角形代表广义体育。”(第13页)

“金字塔大体育”之说被误用后,带来三大危害:一是为“大体育”之说提供了错误依据,掩盖了体育的真义;二是强化了“学校体育、群众体育是基础,竞技体育是提高”的错误认识;三是人为地把体育分割成三类,歪曲了三者之间的真实关系,导致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上的混乱。实际上,就连“三分法”的创始人熊斗寅先生也认为这种分类不是最佳的分类法。(注: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导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大体育2”比“大体育1”造成了人们思想上更为严重的混乱状况。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年代“大体育”差错的共同点,都是依体育之名,混淆体育与身体运动文化娱乐竞技之间的本质区别。其不同点是,从把身体运动文化娱乐当体育到把竞技当体育。这种变化是差错的升级,是错上加错。“大体育”之说自身的错误难以消除,用“大体育”进行思维,只能越思维越混乱。

(三)“多本质”问题

“总概念”导出了“大体育”,“大体育”又导出了“多本质”之说。这几年我国体育界出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众多的专家学者权威人士都在大讲特讲体育的“多本质”之说。一些研究生、研究生导师也跟着赶时髦,讲体育的“多本质”、“多目的”、“多元”、“多维”,不一而足。体育的“多本质”有哪些?多到什么程度,就连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士自己也说不清楚。因此,要谈体育的本质,首先就应搞清楚本质一词的确切含义。“本质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注: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52)任何一件事情的本质,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都是单一的。若是不懂得事物本质的单一性,就会不分青红皂白浑浑噩噩失掉理性。哲学上所讲的本质的单一性是人类几千年认识的结论。这应该是文化人,特别是理论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养。体育和竞技各有各的本质,竞技的本质代替不了体育的本质,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人类体质的教育,它是体质教育或健身教育的简称,这是体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体育(身体教育)区别于竞技、杂技、舞蹈、斗牛与戏剧表演等身体娱乐活动,区别于打麻将、下棋、打扑克、唱戏、说相声、钓鱼、斗鸡、斗蟋蟀之类的文化娱乐活动。所以,“sport大体育多本质”之说,在掩盖了体育本质的同时,也把竞技的本质彻头彻尾地隐讳了起来。“多本质”之说,实质上就是让人们不要动用思维认识什么是体育,只许信口开河去说什么玩意儿都是“体育”就足以了。

(四)“多目的”问题

由于弄不清楚何谓体育,又什么玩意儿都是“体育”,所以形成了“多目的”之说。“多目的”论认为,人们已不满足于增强体质的需要,指责那些认为体育的目的是增强体质的观点是“单纯的生物学观点”,并将其斥之为“体质派”而大加批驳。“多目的”论者既在“大体育”前提下讲“多目的”,也在“小体育”前提下讲“多目的”,这就越发令人困惑不解。按照普通的常识,目的是由事物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目的和作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办一件事情,达到了一个目的,可能会产生多种作用。目的是直接的,作用则是间接的,间接的作用并非直接的目的。毛主席说“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实际上这里所说的三个“因而”,指的是体育的作用,而这三个间接作用都是通过前面增强体质(强筋骨)这个目的而产生的。体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增强人民体质。竞技是身体娱乐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满足人们追求心理上享受快乐的需要,而它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多目的”之说不仅搞乱了人们的体育思维,也搞乱了人们的竞技思维,是思维混乱的产品。它模糊了人们正常的体育意识,让体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感到无所适从。

(五)“体育教育”问题

20世纪80年代sport专家创造了“金字塔大体育”之说,金字塔左下部的体育(PE)被附会成“体育教育”或“学校体育”,并被用作了“小体育”、“狭义体育”。“体育教育”还一度被引作“大体育教育”。“大小体育”或“广狭体育”之说认为,“小体育”是一种狭隘的健身体育,是个体活动为主的体育,是农业社会文化条件下的体育(农民体育),不可能成为科学体系;而强调竞技性的“大体育”不仅包括“小体育”,而且是大生产的产物,是多学科渗透、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科学化体育。并宣称,麻将、桥牌、围棋等活动是高级体育活动。普通百姓弄不清楚其前因后果,无可厚非。但作为体育工怍者则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错误主张的严重性。实际上一些具有真知灼见的体育学者、专家早就对“大小体育”、“多目的”等问题进行了有力地驳斥与批判。

近年来体育界对“体育教育”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解释,认为“体育教育”既不是指“学校体育”,也不是指“小体育”,而是指“竞技教育(sports education)”。这一解释正好吻合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所流行的一种观点,即撤销体育课,把体育课改成各种项目的竞技(sports)俱乐部。以往的“体育教育”也罢,“学校体育”也罢,多少都还有点PE(体育)的意思,而俱乐部的活动则完全成为sports了。用各种sports俱乐部活动代替体育课教学,也正好与“sports大体育”之说对上了口径,使PE(体育)“消亡”,这是体育(PE)工作者所不能认同的。

(六)“竞技体育”问题

为了附和“大体育”之说,把金字塔顶部的“高级竞技(elite sport)”称为“竞技体育”,这是典型的偷换概念。胡晓风先生曾经指出,由于习惯上常把“体育”和“运动”这两个概念混同起来,因而往往也把“竞技运动”称为“竞技体育”。但作为科学概念,“竞技体育”是一个不准确的概念。杨文轩教授认为,中国“竞技体育”一词的用法,在英文中找不到对应词,如果直接译成“Competitive Physical Education”,则无人明白它的内涵。韩丹先生在《论sport不是体育》一文中也明确提出,所谓“竞技体育”,实际上应当称为竞技运动,或运动竞技。

用“竞技体育”这个语词产生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是,中国的“竞技教育(sport education)”却被人们严重地忽视了。这也是长期以来我国竞技界存在的诸多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一个症结。因此,用“竞技体育”这个模糊度很大的语词概念来思维,不仅无法正确理解“体育”和“竞技”的真实含义,而且也使“竞技教育”这个术语在竞技界丢失得无影无踪。

(七)“社会体育”问题

从汉字上看,“社会体育”这个语词一点都不难理解,可是,其中却含有难言之隐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社会体育”这个语词是从金字塔右下部的身体娱乐PR(physical recreation)附会而来。PR是欧美通用的语词,源于拉丁语。根据著名体育学家林笑峰教授的研究,“PR和身体文化PC(physical culture)二者语义略同。俄文习惯用身体文化,美国习惯用身体娱乐。二者的共同含义是身体运动文化、娱乐活动。实际上,它不是体育。”(注:林笑峰:《“真义体育”之真义》,《体育文史》,1996(6))PR是指为玩乐而进行的身体活动过程,是娱乐的一部分,包括竞技(sport)、舞蹈以及许多以身体活动为表现形式的娱乐活动过程。英文的sport与PR是密切联系着的,具有代表性的《牛津现代英语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15页)对sport一词的解释有十几种之多,其中把“玩笑”“消遣”和“赌博”之类的非竞争性身体活动也包括在sport一词之中。这与sport在英国的发展演变有密切关系。在英国,竞技运动是由身体娱乐中央理事会(Central Council of Physical Recreation)来管理。至今英国仍把用于竞技比赛的地方称为娱乐场(recreation ground),这也是一个例证。在美国,PR还包含下棋、打扑克、斗鸡、赛狗之类的休闲活动。美国有许多身体娱乐活动俱乐部,有些俱乐部内赌博活动非常兴盛,那也是PR。Sport归类于PR,这与英美等国对sport一词的理解和PR的实情是相符的。汉语由于没有身体娱乐和身体文化这类语词,所以在翻译时,人们经常把PR和PC都翻译为体育。出现了体育和身体娱乐、身体文化名词概念双脱落的现象。拿国外的PR顶替中国的社会群众体育活动,这是不妥的。PR根本不是社会群众体育(PE)活动。中国也需要PR,中国的PR应该如实地办成身体娱乐活动。体育(PE)与身体文化娱乐(PR)活动和竞技(sport),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用Sports Sociology来标记中国的体育(PE)社会学,这是不妥的。用Sports社会学概念去思维中国的社会群众体育问题,必然产生思维混乱。

(八)“体育科学”问题

由于中国一直把国外的“sport”当成“体育(PE)”,所以,中国的“体育科学”也就被释为“Sport Science(SS)”,这是错误的。而事实是,国际上既有专门的PE组织和刊物,也有专门的sports组织和刊物。最著名的国际PE组织是“国际体育联合会(FIEP)”,它的总部在法国的吐鲁斯。最著名的sports组织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0C)”,它的总部在瑞士的洛桑。在美国,我们常看到的PE刊物主要有:《体育教学杂志》(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体育工作者》(Physical Educator)和美国高等教育体育学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hys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主办的《探索》(Quest)等;看到的SS刊物主要有:《竞技科学述评》(Sport Science Review),《竞技训练》(Athletic Training)、《加拿大竞技科学杂志》(Canadi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等。英国出版的PE刊物主要有:《欧洲体育述评》(Europe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英国体育学刊》(British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等;主要的SS刊物有:《竞技科学杂志》(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等。此外,德国和澳大利亚也分别出版有《国际体育学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和《澳大利亚体育学刊》(Australia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等PE专业刊物。(注:王学锋:《对体育概念的基本认识与思考》,《体育学刊》,1996(3):53~57)中国的体育教师天天在上体育课,课课却要教sports,大多属敷衍敷衍教之了事。为了提职晋升,还必须弄笔成样写“sports体育科学”文,著“sports体育科学”书。偶尔参考点外文资料,只知道国外有SS刊物,不知道还有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关系最密切的PE专业刊物。可想而知他们撰写的这种既不像sports,又不像PE的文章与著作,不伦不类。

(九)“体育科学学位”问题

在美国,国内的一位“sports体育博士”曾自我介绍说,他是中国的“sports博士”。知情人告诉他不要这样说,因为美国从不称“体育博士”为“sports Doctor”。在美国,人们通常说“I have a Ph.D in Kinesiology or Physical Education(KPE)”(“我在人体运动学或体育学方面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而很少说“I am a Doctor of Kinesiology or Physical Education”(“我是体育学或人体运动学博士”),更没有“I am a Sports Doctor”这种说法。这就奇怪了,中国的“sports体育博士”只能面向国内,而不能面向世界。中国的“sports博士”怎样才能走向世界?这的确需要国内人士下点功夫认真研究研究。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体育和竞技上。

(十)“中国体育(CPE)”和“世界体育(WPE)”问题

20世纪80年代钟师统考察德国的报告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德国人问钟老:“为什么总是看不到CPE?”钟老不知所以,难以回答。这是德国人不了解中国吧,中国怎么会没有体育!实际上,中国人也是难能见到WPE。中国的“体育——Sports”是面向国际奥林匹克而背向WPE的。中国体育工作者的思维里只有WS(World Sports)——世界竞技,而没有WPE,否认WPE的客观存在。中国老百姓只知道IOC,而不知道还有一个有众多国家参与的真正的体育组织FIEP。FIEP不是反对IOC的组织。实际上,IOC和FIEP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国际组织。IOC倡导“更快、更高、更强”,而FIEP倡导“完善(consummate)人类的身体”。FIEP虽然不像国际奥林匹克那样,sports精英明星显形于外,但它实实在在具有全民和全人类的性质。FIEP的队伍庞大,PE学者众多,PE学术活动频繁,学术成果累累。中国体育工作者不应该对此视而不见。CPE不应总在WPE中默默无闻。中国十几亿人的身体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增强中国人的体质是中国体育工作者的主业,责无旁贷。CPE应与WPE取得联系,CPE工作者应该具有HIEP的意识和思维。

四、中国体育的现代化与思维工具的科学化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体育观的争论。一种是以强身为目的,以运动为手段的体育(PE)观;另一种是以运动为目的,以强身为手段的sport观。这两种观念截然不同,恰好相反,针锋相对,不可调和。中国体育(CPE)不仅不应“消亡”,而且还应力求现代化。中国体育(CPE)的现代化,既不应该向古希腊“竞技”复归,也不应该走现代竞技发展之路。中国体育(CPE)现代化应该走世界体育(WPE)发展之路。欧美国家的体育,由近代“体操教育”、“通过运动进行的教育”发展到“完善人体的教育”,这是现代化。日本体育由“体操教育”、“通过运动进行的教育”发展到“建设身体的教育”,这是现代化。世界体育(WPE)的现代化对中国体育(CPE)的现代化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国体育(CPE)由增强体质的教育改为sports教育,这不是进步,不是现代化,是倒退,是误入歧途。中国体育的现代化应参考世界体育(WPE)“完善人类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应参考日本“建设身体”的法则和方法,这是中国体育现代化的需要。

中国体育的现代化,首先应走进语言,重视并加强体育语词概念的规范化研究工作。这是因为体育中的语词概念,跟其他领域一样,它的科学性也是越来越强,精密度也是越来越高。现在,国际上越来越注意对反映科学化程度指标的考究和认定。有人说:精神文化方面科学化程度的主要指标,要看所用语词概念(思维工具)的精确度,这是正确的。

如果说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同年稍后原国家体委颁布的《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体育界与竞技界对体育概念与竞技概念那场旷日持久的激烈争论,那么近年来随着两个《计划》的颁布实施以及人们思维精确性的不断提高,许多新的术语或术语链正在不断涌现。如过去很少被人使用的健身、健身运动、健身教育、健身科学,竞技、竞技运动、竞技教育、竞技科学等术语,就是随着人们对术语与学科、学科与学科教育等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而涌现出的新的语词概念。在此基础上创立的一些新学科,像《健身学》、《竞技运动学》、《竞技教育学》也已相继问世。这些语词概念的应用和新学科的创立,是人们对体育概念和竞技概念有了精确性认识的结果,是我国体育工作者思维方式日趋科学化的具体表现。然而,要彻底摒弃陈腐保守的文化观念、简单僵化的思维方式,还需要我们每一位体育工作者,尤其是理论工作者不断加强自己的逻辑思维修养和使用语词概念的准确性。这是因为,语词概念的精确度是思维方式科学化的一个重要前提,而思维方式的科学化则是中国体育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基本保障。

本文得到广州笪峰先生的郢正,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标签:;  ;  ;  

走进体育语言:对体育思维与竞技思维混淆的理解_竞技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