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灰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往往忽略其与周边城功能环境的协调,使得其功能较为单一。而随着城市土地资源稀缺、发展形式变化以及规划理念的更新,这类设大型线性基础设施产生的问题与当前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渐现实。本文以城市环路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城市环路所呈现的各种问题,以人的需求为导向,围绕功能、交通、景观三个方面提出设计策略,将其与城市开放空间结合,提供更多活动交流场所,重塑基础设施对城市的整体贡献。
关键词:灰色基础设施;城市环路;人的需求导向
1.背景
1.1城市环路与线性基础设施的关系
线性灰色基础设施即传统意义上的线性市政基础设施,由道路、桥梁、铁路、管道以及其它确保工业化经济正常运作所必须的公共设施所组成的网络。
城市环路作为线性灰色基础设施的典型代表,随着机动交通的发展,在各大城市大力建设,是城市最普遍的线性基础设施,而城市环路往往是以单一市政功能设计。
1.2城市环路存在的问题
工业化中后期,在极差地租和新型交通方式的作用下城市工业及居住向郊区迁移,城市中心区功能的变化,为降低交通对城市发展的约束,环城公路大量建设,同时也使城市发展空间沿环线继续扩张,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环路所产生的问题也接踵而至。
(1)活动空间阻隔,人的体验性差
环路过去往往以机动车通行效率为目的而存在,并未考虑人的参与,形成难以逾越的边界,人的活动延续性以及交流互动被阻隔,忽略人的尺度,人的体验性差。
(2)环路内外功能联系的割裂
随着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张,原来环路建设的城市边缘地带,逐渐变成城市中心区,环路外围用地开发建设,环路的存在,使得内外用地及功能的联系产生明显割裂。
(3)交通设施多样化发展,环路沿线交通面临重组
随着城市交通工具和技术的发展完备,交通设施呈现多样化,包括城市轨道、地铁、有轨电车、公交以及慢行道等,且这些交通设施与城市环路往往有一定联系,环路沿线交通面临再组织。
1.3新时代发展需求
伴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等“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健康、以人为本”等观念逐渐被提倡,城市发展的价值逻辑出现了实质性的转变。
十九大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期主要矛盾改变,使得未来一段时间的城市规划工作的使命和任务主要为建设让人民满意的城市,满足人们在新时代的生活需求。因此,未来城市发展应该围绕人的需求进行,转变过去单一设计的价值逻辑,从服务生产回归到以人为本。
2.城市环路改造思路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环路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而这类问题背后是城市内在价值逻辑的影响结果——即城市发展价值逻辑的变化:对于城市环路等基础设施的要求,不应再是单一功能的设计,仅仅考虑技术方面的要求。因此对于环路这类基础设施的发展,我们也应该有一定的重新认识。结合“城市双修”应该将其与城市开放空间结合,重新激活其应具有的社会、审美和生态方面的功能,重塑基础设施对城市的整体贡献。
本次城市环路改造以人的需求为导向,围绕功能、交通、景观三个方面分别提出改造策略,通过创造多元混合、活力人居的功能空间;创造便捷可达、绿色通行的立体街区;创造高质生态、人性舒适的景观环境等目标来实现人性化的环路改造。未来的城市环路,是作为市民的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并做为轴线串联起更丰富的市民生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城市环路改造策略
3.1创造多元混合、活力人居的功能空间
(1)混合多元的环路功能修补
过去国内城市化速度较快,但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且往往存在没有用地来落实相应的设施,而城市环路沿线有可利用的土地资源。通过空间识别出需要改造的城市环路段,结合人群需求分析,于城市环路沿线改造地区注入多元混合功能业态,一方面为片区填补了功能,另一方面也激发环路的活力,让环路成为可通过、可参与、可交流互动的场所,同时也提高了空间的使用效率。
(2)城市内向功能的链接系统
因为城市环路的阻隔,环路两边的社区往往相对对立,可以通过环路改造,打造15分钟多样性社区,环路作为城市内向功能的链接系统,承载城市多样性功能,对城市公共服务覆盖不均、交往空间受限、公共空间无法扩充等问题起到一定作用。
即在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安全、友好、舒适的社会基本生活平台。结合环路开敞空间、交通节点,步行道等设置不同功能性质的建筑,满足人们生活需求。
3.2创造便捷可达,绿色通行的立体街区
针对环路沿线出现的多种交通设施,交通形式的多样性发展,构建高效衔接、快慢结合的立体交通体系与换乘微循环,解决城市环路在平面上对两侧交通的阻隔。并建设与之相匹配的、复合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功能体系,促进城市环路与城市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
(1)构建路外步行系统
路外步行系统的构建主要通过多模式的立体交通换乘,打破原有环路阻隔;结合二层步行平台、地下商业街等构建舒适的慢行环境;并且将环路所形成的步行系统与周边既有公共设施的内部通道、地块之间连通道等多种形式的步行道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一方面能在不影响其用地的前提下,使灰色基础设施能更好地与周边环境融合解决交通阻隔问题;另一方面,连通不同功能的建筑,使得在步行可达范围内可选活动的多样性,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2)打造舒适的步行环境
根据步行尺度,对线性基础设施周边街区步行系统进行改造,通过改造形成提供交流、活动的空间,同时发达、舒适公共步行系统可加强街区设施的可达性,增加服务范围,提升设施的使用效率,满足更多需求,增加街区活力。
1)宜人的支路及慢行道宽度:根据不同的街道性质、实际需求和建设条件合理确定支路的红线宽度,宜为9-24米。
2)增加道路功能:对人行道进行分区,形成通行区、设施带与建筑前区。沿街建筑为商业、办公、公共服务设施时,鼓励开放退界空间,增加需求设施。
3.3创造高质生态、人性舒适的景观环境
线性景观以环城路作为一个依托,提供一个保护自然、改善环境,最重要的是将自然重新带回城市。
在城市景观设计布局时,可利用环路线性景观把重要的大型的重要开放空间连接在一起。并根据实际情况出发:一些线性景观关注游憩活动,如提供自行车道和步行道;一些关注溪流、运河等水道的管理;一些关注历史文化保护;还有一些提供绿荫与慰藉的场所。
在具体绿化设施方面,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环路景观改善:
1)景观植物生态墙:把高架桥桥墩改造植物绿墙,减轻厚重的水泥桥墩带来的压逼感,同时增加自然生态氛围。同时,路边具有金属围栏处增加攀爬绿植,形成绿墙。
2)活动性绿化装置:在环城路桥底可活动空间里设置活动性绿化装置,需要时将其放下,在有效创造垂直景观外,更加为桥底空间作一层天然屏障。
3)从上而下的立体景观:在环城路的两边增设绿植装置,起到减少扬尘与净化尾气作用,更加加强立体生态的概念。
4.结语:
通过一系列人性化的措施改造后,城市环路将不再是单一提供交通服务功能,它重新唤起环路两边的活力,增加了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活动交流的场所,让人们能真正的与这类线性灰色基础设施产生互动。
未来城市环路的建设或许可以结合实际需求提前预留人的活动交流空间,形成一条“解构与复合”的环路,环路可能在平面、在地下、在空中,环线上可能是相当宜人的城市公园、社区、运动场或者文化活动场所、建筑物等多种功能。
论文作者:傅晶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1
标签:环路论文; 城市论文; 功能论文; 基础设施论文; 线性论文; 交通论文; 景观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