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研究_素质教育论文

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研究_素质教育论文

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模式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素质教育的基本认识

(一)对素质的界定

目前,对素质有三种不同的界定方式:1.素质,即人的先天禀赋,指的是个体由遗传所获得的生理心理结构、机能及特征。2.素质,即个体现有能力的综合,指的是可以立即体现出来的能力与品质。3.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与机能。

我们认为素质应定义为:个体在教育的有效引导下,其先天禀赋与教育、环境刺激有机结合而成的既有利于个体潜能外化,又有助于个体主动形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素质的身心结构与机能。这一概念的界定,着重强调两点:(1)在教育过程中,个体所形成的素质应当有利于个体潜能的外化;(2)在教育过程中,个体所形成的素质应当是逐步朝着社会所需要素质的维度和水平方向发展。

素质的基本特征:1.个体性。即素质是个体所拥有的内在品质,是个体生命的有机组成部份,外在的指标可以作为其水平高低的评价成份,如学历等,但其本身并不是个体的素质。2.内化性。即外界的影响只有被个体的选择系统选中,并给以同化和领悟之后,才能变成个体的素质。3.迁移性。即外界的刺激一旦被个体内化为自身素质,就会被个体得心应手或较为容易地迁移到多种变化的情境中,而不是简单地一对一的反应。4.稳定性。即素质一旦形成,就在个体身上以一种稳定的品质形式长期存在。5.发展性。即个体已有素质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既是形成新素质的基础,又是形成新素质的动力。6.整合性。即外界刺激形成个体素质之后,将会导致个体素质结构和质量的变化。

(二)对素质结构的理解

我们认为:素质结构是以先天素质为基础,以社会需要素质为目标的,由一个中心素质、三大中介素质、七大外显素质有机组合的一个整体。一个中心素质,即个体的自主性,它是由个体先天的自我发展需要所派生出来的,既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又直接参与个体各种素质形成的素质,它是积极性、主动性和自律性的综合体现。自主性发挥的如何将直接影响个体整体素质形成的水平。三大中介素质,指的是能力素质,心态素质和习惯素质,它们是个体发挥自主性,将外界刺激内化为自身的外显素质的桥梁。能力素质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能力、适应能力、抗挫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心态素质包括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合作意识、开拓意识;习惯素质包括学习习惯、思考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三大中介素质儸虽受中心素质的推动,但也需在个体接受外界刺激影响的过程中得到开发、强化和发展。七大外显素质,指的是能够即时体现出来的符合社会需求的素质,它们是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自主性素质。

(三)对素质形成方式的思考

素质形成的方式即内化,内化分为两大类型、四种方式:1.无意识内化,指的是个体不是有意识地接纳外界刺激的内化方式,诸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指此种内化方式。无意识内化,是个体素质形成的重要补充形式,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对个体素质的影响,往往是通过此种方式达成的。2.有意识内化,指的是个体有意识地接纳外界刺激的内化方式,按水平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机械式内化,即个体主动参与度不强,只是以机械记忆的方式接纳外界的信息,个体运用此方式所形成的素质,与个体已有素质结构联系不紧密,其质量总体而言不高,至多达到知识性聪明,对开发儿童潜能意义不是很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多引发此种内化方式。二是思考式内化,个体主动参与度较高,能够主动对外界信息进行思维加工,个体由此形成的素质质量较高,可迁移的范围较广,可使个体达到智慧性聪明,是可被个体经常采用的内化方式,是开发儿童潜能的主要方式。三是悟性式内化,即个体全身心地专注于某一外界刺激,并在经常的沉思中突然领悟到某些新知的内化方式。这是个体有意识内化的最高水平,其突出的表现为创造性聪明。它为每个智力正常者所拥有,但常常被个体或教育所忽视引发的一种内化方式,是潜能外化的最佳方式。

(四)对素质教育的基本认识

对素质教育的界定,目前大致有如下七种看法:

其一,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有效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天赋条件提高其素质水平,同时对某些本来不具备或者在心理和能力上有缺陷的学生,通过教育、实践、锻炼,培养提高其某方面素质水平。

其二,所谓素质教育,即身体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综合。

其三,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按照明确的目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手段、方法,遵循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天赋,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和补偿的有计划活动。

其四,所谓素质教育,即以开发受教育者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其五,所谓素质教育,即人类以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是人类运用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成果去开发、塑造和完善年轻一代身心结构与功能的社会实践方式。

其六,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有计划的环境与教育影响,以达到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为目的教育活动。

其七,所谓素质教育,即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

我们认为: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每个受教育者已有素质为基础,以尊重受教育者自主性为核心,以社会需要素质为追求,通过对教育内容、途径、方法、手段进行有计划的运用与实施,将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有效地转化为每一个体自我发展的追求,在个体潜能有效得到外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所需要素质的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是个性的健康发展教育,它与以“片追”为明显特点的“应试教育”具有明显不同的特性:1.面向学生的全体性。2.目标追求的现代性和基础性。3.发展素质的整体性。4.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5.培养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6.办学方式的开放性。

二、对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的基本构想

(一)树立三大观念

1.正确的人才观。社会的发展有赖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层次人才的共同努力,人人都可以成才,而不是只有能考上大学的人才是人才。应当坚信,世上没有废才,只有放错位置的人才。世上没有不可成才的人,只有因教育不当或机遇不适而影响其才能展现的人。

2.全面的质量观。学科考试分数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教育质量如何,应从全体学生以及每个学生的整体变化程度加以衡量,在衡量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要突出对能力、特长与个性方面的衡量,要衡量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和推动学生发展的内在因素,而非仅仅衡量有助于升学考试的内容。

3.科学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教育者的任务在于教会学生,但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健体。要引导学生主动走向知识,而非牵着学生走向知识。教育者应当首先为受教育者的发展负责。

(二)确立九大培养目标

依据教育方针和《纲要》精神,可将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1.崇尚科学,注重效率,讲求质量,具有崭新的现代观念;

2.积极进取,富于开拓、竞争、合作与创新的精神;

3.思想道德高尚,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具有关心他人、严以律己、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具有对集体、社会、国家的高度责任感;

4.自我调适能力强,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5.善于不断更新完善自己,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探索学习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6.基础知识扎实;

7.对美有追求,具有初步的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8.个性发展完善,具有“多能型”的发展趋势和一种以上的特长;

9.发育正常,体格健壮,心理健康。

(三)协同三大教育

1.开发社会教育资源,协同社会与学校在育人方面的合力作用。

社会是一所大学校,学校可以以名誉校长、家长委员会或由学校参与的社区教育委员会等形式,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发挥社会教育优势。

2.开发家庭教育资源,发挥家庭与学校在育人方面的合力作用。

学校可以建立家校联系卡、举办家长学校、设立家长接待日、建立学校或班级家长委员会、坚持家访制等形式与家长紧密联系,使家长关心学校,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

(四)设置五种课程

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应分为两大类、五种类型,它们是:

1.显型课程,即可被教育者直接操作,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课程。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最直接的体现,包括四种类型:

(1)必修课,即义务教育阶段为达到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所必须修完的学科课程,诸如语文、数学、体育、美术、自然、品德科目等。其功能在于保证小学阶段儿童系统地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掌握最基本的技能,培养最基本的能力。

(2)选修课,即除必修课之外,依据儿童的兴趣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根据儿童可接受程度而开设的学科课程,诸如外语课、计算机课、形体课、音乐欣赏课、作文欣赏课等。在小学阶段,这些课往往是选修课中的必修课。其功能是为儿童素质的发展奠定一个高起点。

(3)活动课,即除学科课之外所开设的以满足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自主参与为原则,以培养特长、发展个性为目标的课程。其功能在于为开发和满足儿童自我发展的兴趣提供机会,提供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为儿童提供寻求自身发展优势的机会。活动课的类型可分为学科活动课、文体活动课和科技活动课。

(4)微型课,即针对多数学生生活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学习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心理上出现的疑点问题,有计划地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的参与与引导而给予解决的小型课程。其功能是对萦绕于学生心中的问题,提供一个自主争鸣、自我解决的机会。

在显型课程结构构建上,应避免分支过细,而要强化综合课的建设。

2.隐型课程,即针对学校那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与安排,使其成为推动学生素质发展的课程。隐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校内人际关系、校园文化(班风、校风、教风、学风等)、环境建设等。

(五)建立五大运行机制

1.目标导向机制

目标具有导向作用。为充分发挥学校目标导向作用,必须确立如下目标维度:(1)学校3~5年发展的总体目标;(2)学生素质达成目标;(3)教师素质提高目标;(4)家长素质提高目标;(5)学校管理水平提高目标。根据达成目标者的认同程度在时间和年段上具体化,越具体越好。

2.信息沟通机制

学校内部应该增设一个由专家型的教师负责的科研培训处(室),发挥三个职能:(1)通过文献整理或外出学习搜集最新的教育信息,通过深入学校实际了解教师与学生或家长所需教育信息;(2)通过信息报、讲座、请进来走出去、或培训方式传播信息;(3)对学校素质教育落实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各有关方面进行反馈。

3.师资素质岗位提高机制

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努力实现五个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不适应教学到适应教学的转变,从只适应学科、学段教学向一专多能的转变,从被动适应教学向主动适应并创造性开展教学的转变,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4.内部活力激励机制

我们认为,达到此种目的,需建立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奖惩制度。

5.质量监控机制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突出强调下述三个方面:(1)改革考试方法,淡化其选拔色彩,力争做到:第一,废除学校统一组织的期中、期末考试,建立以教师为主的平时考核记载、期末各项成绩综合评定的办法;第二,摆脱单纯考知识、考记忆的办法,建立全面质量型的考查办法;第三,摆脱单一的书面考试,而代之以笔试、口试、演示等多种形式的复合型考试;第四,废止考试管理上统得过死的作法,改变师生被动的局面,实行分层管理,充分发挥分层管理和自我反馈作用。(2)完善评价制度,实行科学评估,强化形成性评价,推行自我评价,倡导个体内差异评价。(3)实行必要的弹性管理,在确保义务教育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提倡拔尖,允许后进,反对遏长补短,反对求全责备,反对存异求同。

三、加速构建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的基本策略

1995年5月20日,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河北省中小学素质教育现场会上指出:“我们应该把素质教育的旗帜举得高高的,把素质教育的舆论造得浓浓的,把素质教育劲头鼓得足足的,要理直气壮地抓素质教育。”这些话,不仅仅反映出国家教委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为落实素质教育提供了三条对策:那就是要旗帜鲜明,广造舆论,鼓足干劲。依据我省小学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八五”期间小学教育改革的基本背景,为加速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我们认为还需采取如下五大策略:

(一)健全队伍,协同作战

为增强小学素质教育模式构建的原动力,必须改变行政、科研、教研及学校各自为战的局面,加强各方紧密联系,建立起“教育行政部门搭台,教育科研部门开路,教育研究部门辅佐,基层学校实践”的联合攻关模式。

(二)区域统筹,综合构建

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必须从一个区、一个县或一个市的教育发展角度出发,处理好学校与社会在教育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方面的关系,处理好小学与幼儿园、小学与中学在素质培养目标方面的关系,处理好师范学校培养目标与小学师资素质要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行政、科研教研等部门与学校在改革方面相互协作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依据每所小学的特点,对其横向联系方式和纵向发展要求做出构建,并付诸实施。

(三)主题切入,博采众长

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是以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度为前提的,只有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认同,才会有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参与。为此,应提倡每一所小学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去剖析本校教师共识的薄弱点,并将此点升华为一个改革主题,综合设计,全体实施。在改革中汲取其他学校、其他地区的典型经验,逐步形成本校的特色。

(四)重点突破,推动全局

第一,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校长的改革意识、社交能力和管理能力;第二,通过大练基本功、专题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综合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第三,通过教材系统化与综合化的建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传统课堂评估模式的转变、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发挥课堂教学的多功能与高效率。

(五)树立典型,带动一方

依据素质教育模式构建情况、教育思想、以及师资队伍素质及办学条件四个维度对学校进行四个等级划分:示范学校、标准化学校、合格学校、有待发展学校。这四类学校,不给比例分配,只给硬性指标。省里组织人力,重点抓好示范学校建设,使这种学校能够体现出跨世纪小学的雏形;市里重点抓好标准化学校建设,使这种学校能够体现本世纪末小学的雏形;县区重点抓好合格学校建设,使这种学校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出目前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同时引导有待发展学校尽快走向合格学校之列。

标签:;  ;  ;  

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研究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