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金融创新与资本市场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市场论文,金融创新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金融发展与金融资源配置
由于自然、历史、文化及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差异。我国区域金融运行状况的非均衡性已成为制约各地区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西部地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但与东部地区相比,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区域内务省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也极不平衡。金融运行环境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注:戈登:《伟人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
实证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同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显著的、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从表1(注:参见笔者与胡国文、何乐、秦丽合作的课题《金融资源配置的区域性差异》,《金融研究》2004年第9期。)可以明显看出,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急剧扩大,与东、中、西部金融成长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西部大开发前的1995年,东、中、西部贷款占全国贷款比重分别为52.25%、28.38%、19.37%,与同期东、中、西部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分别为55.69%、26.16%、18.16%基本吻合,同样,西部大开发实施后的2004年我国东、中、西部贷款占全国贷款比重分别为62.88%、20.19%、16.16%,与同期东、中、西部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分别为58.44%、24.70%、16.86%也基本吻合。
表1 分地区信贷与GDP增长比较
1995年 2004年
贷款占全国贷款
GDP 占全国GDP
贷款占全国贷款
GDP 占全国GDP
(亿元)
比重(%)(亿元)
比重(%)
(亿元)比重(%)
(亿元)
比重(%)
东部总和 18625.8952.2532009.2555.68
110013.462.8795503.958.44
中部总和 10115.3928.3815035.2426.16
35325.3 20.1840364.224.70
西部总和
6905.4719.3710437.8118.16
29652.1 16.9527546.716.86
全国35646.75 100 57482.3100174990.8 100163414.8 100
上表说明:经济发展的规模与地区获得国家信贷支持成正比,表明国家信贷是支持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要力量,国家信贷规模的波动是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反过来也表明经济过程的扩张对银行信用的影响,因为货币要成为经济成长的“引擎”或“启动器”,投入到社会再生产周转中货币就必须积累到一定规模,才能发挥出对经济过程的启动或持续推动的作用。
我国金融发展与金融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西部金融资源相对不足的原因很多:
1.储蓄率过高,民间投资乏力。2004年西部12省(市区)GDP为27546.7亿元,仅占全国的16.86%,人均GDP为7965.4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8.38%,受低收入的制约,客观上存在低收入一低储蓄一资本形成不足一低生产率一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受到西部地区公共设施和经济基础设施落后、缺乏规模经济、优秀项目为数不多、投资回报率低、投资失败率高等因素影响,民间投资受到压抑。近一半的西部地区的储蓄率高于50%,陕西、甘肃、新疆还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金融机构单一,资金供给有限。除少数重点工程的资金由政府提供外,长期以来西部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银行间接融资,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国有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其主要的资金提供者。这使得西部地区国有银行存贷比率高达85%,远远超过东部地区的同比指标,贷款规模过于集中,潜在的违约风险上升,客观上阻碍了国有商业银行为西部捏供进一步的金融支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部均集中在北京或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而且均在全国采用总分行制。总行出于资金收益最大化的考虑,必然会统一调度各分支机构的资金,经济发达的东部的贷款收益率比西部高,导致西部信贷资金流向东部。例如,2004年末,占全国面积43.5%、人口23.3%的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只有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6.86%。
3.资本市场发育滞后,融资渠道不畅。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缓慢,直接融资渠道过窄,融资能力很差。在我国,东西部企业效益的差距非常明显,东部的私营企业多,企业的自有资金比例较高,经营机制较活,经营效益相对较好,而西部的国有企业多,自有资金比例低,经营机制不活,经营效益相对较差。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上市公司统一的审核标准,这虽然注重了市场化原则,但忽略了中国区域经济客观存在的差异性特征,其结果是东部地区进一步扩大了其在资本市场的融资份额,而西部的直接融资阻力加大。目前,全国实力雄厚的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即使在西部注册的证券公司,其经营结构也有向东部转移的倾向(见表2(注: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经济信息网》(http.//www.cel.gov.cn))))。从表2可以看出,2003年末我国的1287家上市场公司中,东部占656家,占全国的52.4%,中部为243家,占全国的19.4%,而西部12省仅251家,占全国的20.1%。在全国388家具有法人资格的证券公司、兼营证券的信托投资公司和证券投资咨询公司中,东部占243家,占全国的62.6%,中部为74家,占全国的19.0%,而西部12省仅66家,占全国的17%。可见,全国统一的金融市场和直接融资政策,以及证券机构的非均衡分布,削弱了西部的融资能力,使中西部资金进一步流向东部地区。
表2 2003年末我国上市公司和证券经营机构的分布单位:%
地区 上市公司家数 占全国的比重 证券经营机构家数 占全国的比重
全国 1287 100.0
388 100.0
东部合计656 52.4
243 62.6
中部合计243 19.474 19.0
西部合计251 20.166 17.0
注:证券经营机构指具有法人资格的证券公司、兼营证券的信托投资公司和证券投资咨询公司。
4.利用外资规模小,形式单一。2001年西部地区的外资利用总额占全国的4.6%,到2004年西部地区外资利用总额只占全国的3.3%了,而且分布极不平衡。外资主要集中在重庆、四川、广西、陕西等地,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几乎没有外资直接投资或金额极少。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形式单一,基本上是外商直接投资(FDI),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等形式少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改革二十多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很快,非国有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些经济实体资本金比例较大,自我约束和适应市场的发展能力很强,特别是近十年股份制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附程度相对降低。中西部地区经济的主要成分是国有经济,目前国有经济的主要缺陷之一是资本金比例较低或很低,对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资金依附程度较高。同时,东南沿海地区企业产权关系明晰,市场化程度高,对利率杠杆调节作用反映敏感;企业效益低下产权关系模糊的中、西部地区,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差,利率杠杆对这样的企业作用乏力。当前我国利率政策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统一管理,由于地区间市场化程度、经济结构、资金利润率和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观念不同,在统一的官方利率下,东部地区实际利率(资金成本)处于相对较低状态,机构追求利润的强烈动机和资金逐利的天性促使中、西部资金向东部地区涌动。
二、改善西部金融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金融市场化的进程,信贷资源的分配更加倚重市场化原则,资金在地区间的流动与金融生态环境密切相关。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各商业银行开始建立自己的内部评级体系,各地的市场发育程度、经济发展质量、市场经济秩序、政府的行政行为以及执法效率等成为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商业银行根据评级给出信用等级并按等级确定对一个地区的授权授信大小,最终形成信贷资源在全国地区间的分布。可见,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区域性信用等级,是西部地区争取更多信贷资源的有效途径。
经济结构是最重要的金融生态环境,它直接影响金融资源的生成和配置。在宏观上,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是农业占较高比重,工业化进程缓慢,而占比重较高的农业又具有很强的传统农业的特征,经济呈明显的弱质性;在微观上,西部产业组织结构的主要缺陷是国有企业占的比重过高,民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企业缺乏竞争力。西部地区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地制约着金融的健康发展。因此,西部地区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一个迫切任务是调整经济结构。首先,应通过产品优质化、生产科技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特色农业,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变自给农业为商品农业,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由弱质产业向优势产业的转换,从而大大拓展金融发展的空间。其次,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功能是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惭提升的,工业化需要金融的支持,而以加快工业化进程为目标调整产业结构,也是改善金融环境最基本的途径。因此,西部地区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为手段,改造、重塑传统工业,发展新兴产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第三,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带动力,是西部地区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营造良好的西部金融环境的关键。因而,要与金融的改革创新相结合,加快国有企业改组、改制、改造步伐,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升国有企业对资本市场的利用能力,形成企业改革发展与金融生态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
在西部地区建设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需要改善西部地区的社会信用状况,提高当地企业信用等级和信息透明度。必须深化改革,建立和健全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形成内在的金融安全机制。切实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秩序。加大对社会公众的金融法律宣传和教育力度,增强公众的金融安全意识。
这一轮的西部开发是以商业性的资金投入为主,政策性资金投入为辅。必须严格区分这两类不同性质的资金。对于商业性的资金,其运用必须严格遵守市场经济的一般准则和规律,根据资金的安全性、收益性、风险性的原则,由市场自行配置,政府尽可能的不干预或少干预。当然,并不排除政府在产业投资方向上给予指导,为商业性的资金投入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为商业性的资金投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对于政策性的资金投入,除遵循国家基本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外,也应遵守市场经济的一般准则和规律,按照资金的安全性、收益性、风险性的原则来配置,政府的投资决策应建立在科学的项目论证基础上。政府的投资应主要在公共设施领域,而不是一般竞争性的行业和领域。政府投资也应按市场经济的一般准则选好选准投资项目,减少投资的盲目性。
三、创新融资方式,拓展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支持空间
融资方式的创新,就是要打破间接融资的瓶颈性制约,致力于建立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通道,建立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通道,引入适当的金融工具,使得西部的融资需求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资本市场和外资予以满足。
1.开展项目融资和资产支持债券--拓宽西部融资的渠道
项目融资是指以投资项目自身资产和未来收入的现金流为担保或抵押,或通过项目建成后一段时间经营权特许转让的方式,向投资者或资金提供者(机构投资者、公司和金融机构等)进行融资的一种资金筹措方式。这一融资方式创新可以带来如下利益:
一是减少政府的直接财政负担,提高政府资金的杠杆效益。项目融资使得政府不必直接投资或借款,而是通过提供项目专营特许和市场保障来组织融资。如果政府希望拥有项目的所有权,通常只需要拿出项目投资总额20%左右的资金,就可以启动并完成项目。原来必须于基础设施的政府资金可以转用于其他项目的投资和开发。
二是有效地降低投资风险。项目融资方式下的项目建设、经营管理、能源设备供应、财务规划等等都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公司负责实施和运营,这就将项目风险完全由投资人承担转变为由项目公司、贷款银行以及其他利益第三方共同分担,减少了项目失败给投资人造成的经济损失。
三是为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开辟渠道。基础设施投资金额大,投资周期长,民间资本难以独力承担。项目融资方式特有的高融资杠杆、项目特许权、风险分摊机制为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民间资本在投资失败风险小、投资利润稳定的驱动下,投资西部基础设施的积极性自然会增加。
2.开发资产支持债券,支持西部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建设
西部地区特色经济应该是资源性经济,在为资源性经济提供大额、长期的金融支持时,银行贷款不适合,直接进入股市发行股票也有困难。因此,最佳的方式是引入-种新的资本市场融资工具--资产支持债券(ABS)。其原理是企业以开发和经营特定资源的收益作为偿债保障,以产生该收益权的资产总额为基础,设计满足资本市场投资需求的、多种利率与期限结构的债券,通过投资银行出售给投资人,所得资金用于企业开发和生产特定资源。这一新的融资方式的优点在于:
通过发行资产支持债券,资源开发或加工企业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资源特许权的无形资产价值,而且还突破了间接融资规模的限制,其巨额、长期的资金需求容易在资本市场得到满足。
资产支持债券能够迅速扩大西部投资队伍和规模。资产支持债券有特定资源的收益作为偿债担保,投资风险显然低于以信用为偿债担保的普通企业债券,因此,那些偏爱中低风险、较高固定收益和流动性的机构投资者,如投资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公司非常喜欢这类企业债券。机构投资者是国际金融市场最大的投资者,在国内资本市场,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力量也在日益壮大,设计出符合机构投资者偏好的资产支持债券,无疑将吸引国内外更大规模的资金流入西部。
四、为中小企业融资开拓新局面
从世界发达国家开发落后地区的过程看,美国西部开发、意大利南部开发、日本北海道开发等等,都是从中小企业率先加快发展取得突破的。我国沿海率先改革开放的新环境使中小企业象雨后春笋般地迅猛发展,以开放来带动西部开发更蕴育着中小企业率先加快发展的潜能释放。随着西部交通、通讯等硬环境和投融资软环境的改善,西部开发中能够带动经济快速增长,这使中小企业有可能率先取得突破。因此,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是西部开发的大战略。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金融机构已经采取了各种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尽管如此,中小企业、特别是西部的中小企业获得信贷资源的比重仍然很小。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只有10%的中小企业获得了商业银行的贷款,这在宏观调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银行贷款难成了制约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涉及政府有关部门、银行和企业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各方共同努力、相互协作、实现互动才能推动解决。
从国外发展中小企业的经验看,中小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是股权融资。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股权融资,主要形式还是以企业家自己投资为主,而系统地、大规模地对中小企业的股权进行投资的机构,如投资公司、投资基金等形式的机构,还很少见到。迄今为止,我国还未建立起一个较好的形式,把一部分老百姓手中的余钱聚集起来,再对中小企业进行股权投资。而且,民间资本也没有看清楚这一投资方式能有较高的回报率。在这里,政府就能起到很重要酌作用。在美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政府拿一部分资金,民间拿一部分资金,共同成立由民间来管理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政府的资金起到了减少民间投资风险的作用。
建议让有条件的西部地区,在民间金融机构发展上先行一步。此外,笔者认为,还应鼓励西部大开发和西部地区国企改革、中小企业融资中积极运用项目融资工具,解决西部地区积累少从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所需的原始资金来源困难的问题。其实,任何项目的建设资金都不是全部由投资者提供的,包括外资企业甚至大型的跨国公司,都需要金融支持,自有资金往往只占30%,70%需要通过银行等融资解决。西部大开发有大量的大项目,其中一些项目由于回报稳定、安全,吸引了大量外资;西部地区的国企改革,特别是大型国企的改革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也需要资金,因此有必要加大研究和推广项目融资的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和国企改革都可以引进项目融资工具。国有大型企业改革中,也可以由原企业为经营者和职工提供融资担保。笔者认为,MBO(管理层收购)、MEBO(管理层和职工收购)、EBO(职工收购)等,只要制定好游戏规则,只要监管到位,都应该鼓励。上海城市建设通过发债券来动员市民储蓄的作法,更是一个值得西部学习的成功经验。
五、加大资本市场改革力度,增加西部优势企业的资金供给
当前我国证券发行向基础产业倾斜,对西部地区能源、电力、水利等基础产业利用资本市场筹措资金极为有利,利用西部自然资源丰富,适合发展资源型工业的契机,积极规范运作,明晰产权和推动西部地区企业改制,通过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具有地区主导性、支柱性企业推荐上市,形成西部板块效应。但总体来说,西部证券市场的发展也是落后的。要在西部进一步拓宽证券市场筹资,需要我们积极努力:
1.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2004年底,西部金融机构的存贷差有8469.7亿元,居民储蓄存款有20909.12亿元,因此西部资金来源比较丰富。政府应争取国家批准发行地方债券,成立产业发展基金;帮助、指导企业在国内外上市,选择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适当增加企业债券发行规模,逐步改变企业在证券市场融资中以股票为主的单一结构;开放增发外资股份,通过国有股减持获得市场资金,允许企业进行远期票据买卖抵押融资,允许企业进行信用交易,通过资产重组转移资本投资;消除资金从储蓄者手中向投资者流动的各种体制政策障碍;积极争取国家逐步放宽民营经济发行A股条件,同时允许其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发行B股、H股、N股等特种股票和存托凭证(ADR)筹措资金。
2.加快制度创新,为扩大证券市场筹资提供制度保障。在改制企业的股权设置中,可以考虑不设或少设国有股,以内部职工持股和职工集体持股为土,同时也吸收社会法人股、个人凤和外资股。选择一部分已经上市、信誉高潜力大的大型国有企业,在不影响国家控股的前提下,将国有股出售10%~15%,甚至更多一点。选择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国有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或者选择以后有条件上市的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等。
3.积极争取发展投资基金。未上市企业通过证券市场筹资主要是利用投资基金进行。目前国内将专门投资于未上市企业的投资基金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投资于已经开始批量生产的企业,提供资金帮助其进行大规模生产的称为产业投资基金;二是投资于刚完成商品化样品阶段企业的称为创业投资基金,或称风险投资基金。西部应力争短期内在证券基金、产业基金、高科技基金、地方基金发展方面有所突破。为推动投资基金发展,必须不断完善直接投资基金的有关法规和制度。
4.提高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对于绩差上市公司,先剥离其不良资产,提高其经营业绩;或者进行债转股,减轻其债务负担,使其轻装上阵,恢复证券市场配股筹资资格。通过绩差上市公司并壳让壳,腾出壳资源,让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项目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国有股配售可以起到一石两鸟的作用,既可以筹资,又可以转制提高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从而进一步获得筹资便利。由于基金操作的独立性有所增加,必须将基金投资者等同于一般的股市参与者对待。此外,必须慎重选择国有股配售后获得资金的投资方向。西部上市公司绝大多数都有国有股,国有股占50%以上的占多数,仅此一项就可以筹资数亿多元。
5.采用债权换股权方式融资。即利用集团内一家上市公司与证券市场接轨的优势,通过向集团内的上市公司发行集团内部债券,再由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筹资,获得整个集团发展所需资金;或者向其它投资者发行债券,用集团公司拥有的上市公司股权向外部债权人归还借款或筹资质押。
6.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这种体系可以包括:两个主板市场、代办股份转让(三板市场)、未来可能设立的二板市场、地方性的产权交易市场(包括股权托管市场)、场外交易等几个层次,他们有不同的上市条件,但全国一个标准,对于西部那些不能在主板市场上市的企业,可以在各地都设有的产权交易市场上市。
六、建设西部金融中心
各个地区的市场或经济活动规模禀赋差异明显,决定了金融组织结构分布的常态并非均衡。西部各地经济发展差异十分巨大,如2004年西藏、青海、宁夏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只有117.46、263.59、265.57亿元,四川为4010.25亿元,分别只有四川的2.93%、6.57%、6.62%。这一客观现实决定了西部金融组织结构理应和东部不同,同时西部内部各地也有所差别。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要使金融真正有效地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必须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调整西部现有的金融组织结构。具体地来说,应调整西部金融组织空间布局,围绕中心城市聚集金融组织群,并调整各类金融组织的构成,形成有西部特色的完善组织体系,真正形成具有“金融发展极”意义的金融中心。
从整个西部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在逐步引导金融组织向中心城市收缩时,完全有必要采取各种倾斜政策,进一步引导其在一些经济更好的地方更大程度积聚,以形成若干个西部地区的金融中心,真正成为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极”,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从实际情况看,西部地区的所有中心城市距离金融中心所要求的绝对标准都有很大差距。为此,除了从组织结构上按照区域金融中心的模式加以调整外,还需要一些具体软硬件措施,才能真正建成西部金融中心。
西部金融中心位置除了要考虑其本身要有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相对较好的基础,还要考虑其地理位置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意义。因此,将金融中心设在西安、成都或重庆为宜。
要搞好金融中心的环境建设。一是创新观念,更新思维,为西部金融中心构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二是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为金融中心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开办电子银行,发展网上金融业务,建立一个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网络和资金清算系统。三是规范信用秩序,创造良好的社会金融环境。四是为金融中心的建立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条件。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引进高级管理与经营人才力度,壮大金融人才队伍。同时,完善人才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各类人才合理流动机制,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现在东部已经形成了上海、深圳两大全国性金融中心和若干次金融中心,上海的发展尤其迅猛。到2004年底,落户上海的金融机构总数已达500多家,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2.61万亿元,约占全国银行业同期资产的8.3%,各项存贷款余额占全国有贷款规模的1/6。并集合中外银行业金融机构2988家,已经初步形成金融机构聚集的局面。2005年第一季度,上海的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总数首次达到100家,并新设12家外资金融机构。上证所决定,在进一步奠定中国主板市场地位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个蓝筹股交易所,吸引更多优质企业上市,培育中国蓝筹群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上海将进一步成为世界级金融中心。在这个方面,东西部差距是很大的,加强西部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是西部面临的重要任务。
注释:
④数据来源:《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网站》(www.csrc.gov.cn)
标签:金融论文; 投资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中国东部论文; 债券融资论文; 项目贷款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企业经营规模论文; 政府债券论文; 融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 西部建设论文; 西部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