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拉鲁什预言的思考——兼论中国金融业存在的风险隐患及防范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业论文,中国论文,隐患论文,防范措施论文,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经济学家拉鲁什(LyndonLa—Rouche)在1994年6 月发表了一篇题为《即将到来的金融市场的解体》的文章,他根据自己对经济和金融过程的分析,预言道:近期内现行世界金融和货币体系即将解体,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在几年内将会爆发,全球金融体系和机构将会出现总崩溃。拉鲁什的文章发表后不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法国经济学家阿莱(Maurice Allais)也不断撰文,把近来世界金融体系发展趋势说成是“发疯”。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哈利法克斯高峰经济会议上也谈到,世界金融市场上存在一个庞大的投机泡沫,并干脆将世界经济面临的危险称之为“金融癌症”。上述三人一致认为,由于金融体系的不健康状况以及大量纯粹“虚拟”的金融资产无控制地增长,同时,由于整个世界物质生产呈停滞和下降趋势,导致了“金融癌症”。
一、近几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回顾
回顾一下拉鲁什文章发表前后的世界经济形势,一系列令人震惊的金融危机频繁发生,这些危机确是世界经济经济危机过程的征兆。
先是1994年2月6日,美国一个最大和最富地区的地方政府加州桔县宣布破产。破产的直接原因是桔县官员把大额税收拿到金融市场上进行投机,试图用投机赚钱作为地方政府的附加收入来源,然而不幸的是投机遭受巨大的财政损失,最后不得不宣布破产。
加州桔县破产两星期后,墨西哥金融体系因为墨通货比索的危机而崩溃, 导致墨西哥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一下子减到零。 墨西哥外债为1830亿美元,1995年需还外债650亿美元,而外汇储备只有30亿美元。 政府已不能出售国库券,国家经济濒临破产。墨西哥的金融危机直接扩展到阿根廷和其他南美洲国家,威胁到墨西哥最大的债权国美国银行系统,导致美国银行系统大批坏帐的产生。
墨西哥灾难后,1995年上半年又出现了一个空前的国际货币危机。一方面,欧洲货币系统被几家通货(包括西班牙比索、瑞典克朗和意大利里拉)的危机所摧毁;另一方面,美元与德国马克和日元比率降到历史上的最低水平。
1995年9月, 英国著名巴林银行由于在衍生工具和其他期货市场上投机造成8亿英镑巨额损失而倒闭。与此同时, 法国的里昂信托银行由于涉足房地产市场和所谓的“垃圾债券”投机而遭到巨大损失。法国政府不得不筹集20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来支持里昂信托银行。 而该银行的危机又传染给该国保险公司,该国保险公司(GAN)由此至少亏空150亿法朗。
不仅如此,日本金融体系也正为战后的严重危机所困挠。 1994 年12月,东京协和信贷协会和安全信贷协会倒闭,掀起了日本金融公司倒闭的浪潮。1995年7月底和8月初,日本宇宙信用社有40亿美元成为坏帐而导致该信用社倒闭。8月末, 日本的第二大信用联合银行——木津信用社也因有60亿美元坏帐而乱了阵脚。与此同时,日本兵库银行破产。随后又接连倒闭了三洋证券公司、 北海道拓殖银行、 德阳银行等。 1995年9月初日本大和银行由于搞美国债券交易而导致1100 亿日元的损失。1997年11月日本四大证券公司之一的山一证券公司的破产,使日本的金融危机更加雪上加霜。
1997年始发于泰国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到东南亚相邻的几个国家,形成了所谓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带来了严重损失。还有,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在1997年也遭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困挠:自从1997年初韩宝集团宣告破产后,三美、大农、真露、起亚、海天、纽科等一系列大企业、集团也相继倒闭或陷入经营危机,这些大企业、集团的倒闭,使韩国银行不良贷款的总额达到21.87 兆韩元。到12月止,宣布破产、倒闭的还有韩国第十二大财团汉拿集团、韩国第八大证券交易所——高丽证券公司。另外,一些中小企业也因为这些大企业、集团的倒闭而被迫停产或倒闭。 韩国的金融危机虽然已有IMF插手对其进行拯救,但能否安全渡过危机仍须试目以待。
在工业化过程中一向比较平静的台湾地区,进入1995年8月以来,也是金融危机迭起,仅8月初的一周之内便经历了两次“金融风暴”。 以彰化市第四信用社、国际票券公司的金融舞弊案为导火索, 先后有6家相关金融机构发生严重挤兑,股票市场仅8月5日1天就暴跌248.03 点,97支股票跌停板,尤以金融股最惨,债券市场也近乎处于停摆状态,外汇市场亦引起震荡,新台币当即贬值1.44角,1 周之内共累计贬值 5.36角。一连串的金融风暴已使大批中小企业运营发生困难, 部分工厂倒闭。
亚洲的金融危机也波及到苏联解体后的一些独联体国家。处在体制转轨征途上步履维艰的俄罗斯,在卢布连年暴跌之后,1995年的金融形势更是严峻。由于大量资金流向外汇、国债等投机市场,1995年8 月24日至少有10家俄罗斯银行因缺乏流动资金而出现支付困难,从而诱发了一场银行信用危机,银行间外汇和信贷业务也因此几乎停业,这对于俄罗斯的经济恢复和体制转轨,无疑是又一个沉重打击。1997年10月以来,俄罗斯股票市场急剧下跌。为增加俄中央银行的信心,俄政府已从财政证券市场调出40亿美元,增强外汇储备,俄中央银行还希望美国等西方国家提供50亿美元援助,以防市场失控。
目前亚洲金融危机仍在继续,虽然导致这些危机的原因各国都有其特殊性,很多经济学家乐观地认为并不会存在什么“世界性总危机”,对拉鲁什的预言也认为“不必去理会他”。但我认为,对拉鲁什的警告,不管认为危言耸听也好,还是无稽之谈也罢,近几年的事实已多少说明了一些问题,不理会拉鲁什但不能不正视所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不应高枕无忧,拉鲁什的预言应作为对中国金融业敲响的警钟,我们应该从别国的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防止危机在中国发生。
二、当前中国金融业存在的风险隐患分析
在转轨时期,除了面临国际金融危机风潮的外来威胁之外,我国金融领域内部也存在着不少隐患。
1.从金融运行的宏观环境看,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金融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正在逐渐积累。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体制的转化,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相应的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和改革中的矛盾冲突也更加集中地反映到金融运行中来,使金融领域风险增加。如:政府职能改革滞后,对金融机构的行政干预短时间内还解决不了,金融机构自主经营不易得到充分保证,企业在改革中利用金融机构逃避债务和风险现象严重等。从深层次上看,在改制过程中,金融业的社会负担也日益加重。一方面,银行负债“硬化”,居民储蓄在银行资金来源中的比重持续增加,这是必须还本付息的(尽管中央银行几次下调存款利息,但目前收效并不显著);另一方面,银行资产“软化”,企业拖欠银行贷款及利息十分普遍,银行不良资产持续增加,经营效益下滑。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还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债权约束机制。这从另一侧面说明,一些历史包袱和现实的改革成本已开始转向金融业并且沉淀下来,金融运行中不稳定因素正在逐渐积累,改革中出现的这一新的趋向性变化,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现行金融机构的经营观念和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许多金融机构体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经营观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有些甚至连基本的守法经营观念都相当缺乏,对一些“热点创新”业务一哄而上,混业经营,不计成本,不考虑风险,给整个金融界留下了隐患。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界长期强调又一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一是有些金融机构一开始定位就不够准确,留下了“后遗症”。二是整个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在金融机构的数量、种类、结构及分布上,缺乏统一的权威性和协调性规划指导,批机构只侧重于对机构本身的审查,对将机构的设置放在整体的长远发展中来考虑则相对不足;三是一些金融机构缺乏完善的经营机制,严谨的信用观念和起码的风险意识,短期行为严重,将打游击式的经营方式与现代金融业务的创新与发展混为一团,加上内部审计与监管制度薄弱,这就不能不出问题。如近年来大的违规事件和金融诈骗多次发生就是明证。
3.中央银行深化改革和职能转变缓慢,金融监管机制软弱,效率不高。90年代金融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人民银行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央银行按行政区域设置了众多的分支机构,层层设置监管机构,力量分散,职能不专。这些机构的实质性职能转变与金融机构的数量扩张、金融业务的快速增长和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的现实情况相比仍显得软弱乏力,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人民银行受地方政府的制约现象还很严重,导致对地方金融机构监管不力。从体制上看,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制的建设十分薄弱。一是中央银行监管队伍气势还没有真正壮起来;二是监管水平不高,目前只注重对机构的监管,忽视对金融机构主要人员的监管;只注重对其业务事件的监管,忽视对其内部机制与制度的监管。金融监管法规不健全,缺少有力的监管措施,监管处罚往往流于形式,难以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除了行政手段之外,缺乏有效的间接调控手段,因而金融宏观调控的弹性和灵活性不够。在外汇市场上的操作往往也是被动的,信息反馈系统不够灵敏。总之,我国现有金融监管体系应付大的金融危机的能力是不够的。
4.金融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风险较大,表现为透支交易风险、操纵市场风险。产生这些风险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建立起对券商进行有效的监管、检查及处罚的制度。监管者只忙于“救火”,使市场波动不已。而市场的剧烈波动又进一步增大了不确定性因素,使预期更加不稳定,从而陷入经济学上所称的典型蛛网循环现象之中。而要摆脱这种蛛网循环的怪圈,对监管部门来说,就要努力消除市场上信息的不完备与不对称现象。
三、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拉鲁什的预言在中国也有可能会发生。我国潜在的金融隐患若不尽快消除,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外来冲击的渗透力也将加大。内部的隐患加上外部的冲击,很可能会演发某种程度的金融危机。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尽快行动起来,采取有力措施,对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进行积极的防范,做到防患于未然。防患的措施有:
第一,加强宏观系统风险的预警信号预报,随时监测危机发生的可能。作为反映国家经济宏观系统性指标应该是综合性、全面性的指标,它应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单一指标组成。目前,可以作为预警信号的经济指标可考虑以下几个:一是经济增长放缓指标。这个信号可以产业价格下降为标准,因为产业价格下降则银行呆帐就会上升。二是实际过度兑换率。该指标对外资大量涌入或股市上升,汇率外值,出口竞争力受损时,极为敏感,且反应及时。三是看经常项目顺差减少或出现赤字情况。因经常项目较资本项目活跃,且周期短,反映快。四是外汇储备绝对额的增减。五是银行对房地产的信贷比率。因为银行过度向房地产领域借贷,当房地产价格下降时,银行系统风险将会增加(如泰国金融危机就由此产生)。若用呆帐率观测,因呆帐属事后统计,反映较迟钝。
第二,应尽快建立对危机产生进行预测评估的机构。如成立一个由有关金融专家组成的作为预警系统的危机评估机构,对外进行预警,监测外来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进行追踪分析、预测,并建立警报发布机制;对内进行监控,如对各类大的金融事件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价,对各种金融政策作用的态势进行评估,并对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及采取的措施提出意见,以供有关部门决策时参考。
第三,加大现有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力度,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由于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改革的成败还未见分晓,因此,银行系统性风险将越来越大。若国企改革一时还走不出困境,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放缓,这时,银行系统性风险将有可能演变成宏观经济的系统性风险。泰国的教训就是宏观经济系统风险因经济增长放缓过速而爆发整体危机,这个危机的核心是金融系统,表现是货币危机和本币大幅贬值。为了避免宏观经济系统性风险,一方面,对专业银行应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对现有机构进行整合,对产权制度该明晰的就要明晰,对机构该改组的就要改组,该撤并的就要撤并,以增强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
在目前国有企业还未能形成有效的债权约束机制的情况下,要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既可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又可增大银行体系的安全性。更重要的是,一旦银行发生支付困难或信用危机时,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对减轻存款人的恐慌心理,缓冲突击性挤兑压力,从而避免引发金融危机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尽快对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整顿。因为这些机构一旦出问题,影响也很广泛,破坏性较大。要重新明确这些机构的业务范围,加强对它们的审核和监督。
第五,加强金融政策决策体系的建设,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法》,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制。现有人民银行要按经济区域设置分支机构,以减少地方政府对中央银行的行政干预。中央银行应集中精力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提高工作效率,使人民银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
第六,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对金融市场的开放要做到谨慎有序,要符合国情,主动权一定要掌握在政府手中。对股票市场要规范化管理,加强监控力度,对违规违纪事件的处理决不能心慈手软。应注意发展债券市场,以避免资本市场单一化,并根据利率分层原则设计多元品种,建设以债券市场为基础的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体系。东南亚四国直接融资市场过份集中于股市,债市没有受到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失误。股市波幅大,回报期短,套现快,是游资出没的地方。债市波幅贴近利率,回报期长,能正常吸纳股市流入的资本。如果中央银行能掌握更多调控货币的手段,而且能在股市和汇市之间充当强有力的缓冲区,这对疏导利用游资将起重要作用。
标签:银行论文; 金融风暴论文; 央行论文; 金融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监管机构论文;